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投資華為多少

德國投資華為多少

發布時間:2023-05-13 02:17:01

㈠ 案例:為何華為決定將歐洲總部遷至德國三大戰略意義極具前瞻性

2007年,華為 科技 將其歐洲總部從英國遷移至德國的杜塞爾多夫,此外,在慕尼黑,法蘭克福,達姆斯塔特等地華為也成立了分部。

華為把歐洲總部遷到德國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首先,德國在研發領域擁有優良的傳統。超過27%的德國生產型公司的銷售額來自於創新型的高 科技 產品。同樣的比例,在法國與英國卻低於 16%, 芬蘭大約在21%, 而歐洲的總體水平在19%左右。2009年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像德國那樣生產如此高附加值的 科技 產品。德國公司將超過7%的銷售額再投入於研發先進的技術產品。華為完全清楚,德國是歐洲電子通訊的前沿,尤其在研發領域是歐洲的先鋒。

其次,「德國製造」的品牌效應。德國公司在全球是新技術發展的領袖。長期以來「德國製造」便是高質量與高 科技 的象徵。2007年德國出口的高 科技 產品達到1140億歐元,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三。2007年Eurostat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有六個地區是歐洲20個最佳的高 科技 地區,尤其在高 科技 領域的雇員方面,德國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華為已經選擇了這六個地區中的三個。因為這些地區聚集了從事高 科技 服務業的工作者。由此可見,華為選擇的研發地點也是綜合考慮,有的放矢的。

另外,注重創新的華為還瞄準了德國的創新能力。2008年歐洲專利局統計顯示超過13000個專利來自德國。德國的專利數量是法國與英國總和的兩倍。德國在歐洲是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因為德國是歐洲擁科學家最多的國家——18%的歐盟科學家生活工作在德國。德國的科學家從事的科研項目遍布全球。同時德國擁有世界頂級的科學研究所:如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赫爾姆霍茲研究所以及萊布尼茨研究所等。它們與工業界緊密合作與聯系。像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在全球108個國家與超過5000個科研夥伴單位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面向應用的研究所如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集團尤其支持中小型企業,他們擁有超過80家研究所14000名員工和每年14億歐元的研究基金。

此後,華為以為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旗下O2完成了德國最大規模的現網升級,華為採用SingleRAN解決方案搬遷和替換了O2德國的5199個基站。根據雙方協議,華為另外還將交付給O2德國3000餘個基站,作為其網路擴容計劃的一部分。

2008年3月,O2德國選擇基於華為SingleRAN解決方部署其德國南部地區的GSM/UMTS融合網路,該網路覆蓋包括慕尼黑和斯圖加特在內的主要城市。

「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簽署合同494天後,我們完成了O2 歷史 上最大的搬遷項目,達到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西班牙電信O2德國南部地區網路副總裁曼弗雷德(Manfred Kickartz)表示,「那是了不起的團隊協作,感謝團隊極為傑出的表現。」

「成功完成德國最大的網路升級反映了我們強大的交付能力。」華為德國首席技術官沃爾特·哈斯(Walter Haas)表示,「我們先進的SingleRAN解決方案使運營商可簡單地將GSM和UMTS功能統一到一張無線接入網中。這一頂尖水準的網路將顯著加強覆蓋質量,並滿足運營商日益增加的數據流量需求。」

2009年11月,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北威州州長呂特格斯(Jürgen Rüttgers)訪問華為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和華為簽署意向書。華為將投資兩千萬歐元在杜塞爾多夫設立創新中心,招聘兩百名工程師,並將和周邊的大學開展科研合作。創新中心將於2010年開工興建。

華為創新中心選址杜塞爾多夫原因之一,是靠近重要客戶沃達豐。目前,華為和沃達豐在杜塞爾多夫毗鄰而居。沃達豐總裁約爾森(Friedrich Joussen)也參加了北威州長和華為在上海的會談。約爾森也表示,華為是沃達豐「重要的,可信賴的」合作夥伴。

㈡ 一篇文章向你講述了華為市場發展史,以及美國為何將華為作為目標

我們都知道,華為已經成為通信行業的幾巨頭之一。從1995年到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華為的產品,在開拓全球市場方面存在許多困難和障礙。我想告訴大家華為在世界市場上的戰爭 歷史 ,以及美國在世界各地瞄準華為的原因。

1995年,華為首先選擇了文化非常相似的香港,原因是其技術水平有限,而且發達國家的通信設備製造商進入香港的門檻非常高。因此,華為立即與和記電訊在香港成立了合資企業,在華為員工日夜的努力下,在三個月內完成了3600萬元左右的綜合商業網路建設,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成就。憑借低廉的價格和周到的服務,華為在香港的聲譽越來越好,華為也完成了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

華為進入俄羅斯市場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了俄羅斯本已脆弱的經濟。與此同時,俄羅斯領導層也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盡管著名的「休克療法」在提振西方經濟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俄羅斯的經濟水平和發展環境與西方國家不同。按照這種方法,俄羅斯的經濟已經惡化。俄羅斯國內經濟不僅無法改善,還面臨癱瘓的危險。當時,許多外商紛紛退出俄羅斯市場。這同樣適用於通信。阿爾卡特(Alcatel)和西門子(Siemens)等國際品牌為了自我保護毫不猶豫地從俄羅斯撤出,但華為決定留下來。1997年6月,貝爾托華為正式成立,主要負責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等設備的生產。當其他生產商退出時,任正非留下來是因為他看到了俄羅斯市場上的巨大商機。俄羅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但傳播率很低。只要我們堅持這一立場,我們就能取得顯著的利益,但他沒有想到這會持續六年。在整個六年中,華為在俄羅斯市場上只有一家公司,僅38美元。這不是每個公司都能接受的,因為它無法運轉。然而,華為已經認清了俄羅斯市場,並用他的堅持深深打動了俄羅斯人。即使沒有業務,華為人也沒有停滯不前。他們繼續向俄羅斯用戶發布華為的技術和產品。經過六年的堅持不懈耐雀和奉獻,華為終於取得了豐收。在21世紀,華為贏得了兩個項目:過渡到基拉爾電信和莫斯科MTS移動網路。2002年,華為贏得了莫斯科至新西伯利亞的全長3797公里的國家光傳輸線項目。品嘗完甜食後,任正非於2005年在俄羅斯市場再投資850萬美元,以建立和豐富華為在俄羅斯的市場。到目前為止,華為在俄羅斯的年收入已達數十億美元。華為最終實現了自己最初的願景,成為俄羅斯領先的電信製造商,與俄羅斯政府和製造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得到了俄羅斯政府和人民的認可。

香港和俄羅斯市場開放後,華為繼續昌基早從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並開始開發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這兩個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後,由於多年的戰爭和疾病,外商普遍渴望投資。因此,華為的員工冒著生命危險開發本地市場。例如,當你進入剛果市場時,發生了戰爭。一群人在辦公室里興高采烈地討論著市場計劃,突然屋外傳來一聲槍響。一顆子彈擊中了房子的牆壁,嚇壞了在房子里見面的華為員工。當時整個辦公室有30多名員工。他們非常害怕,很快就在房子里找到了藏身之處。有些人打電話、發簡訊,有些人甚至開始寫遺囑。華為在拉丁美洲遇到了新的困難。一方面,拉丁美洲的語言主要是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使交流變得困難。另一方面,許多國家還沒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可以想像,中國在這方面會有困難。華為立即在這種情況下取得了重大的市場突破。2006年,華為在模里西斯建立了非洲第一個3G交易辦公室,隨後在南非建立了最長的通信網路。在過去的十年裡,它在南非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0億元人民幣,現在鋒答它正在增長。2011年,華為宣布在巴西投資3億美元建設一個研究中心;2012年,華為在巴西的總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與此同時,華為在其他拉美國家的發展也非常迅速。例如,華為已成為阿根廷市場的重要供應商;在智利,華為是智利所有主要電信公司的合作夥伴。2010年,華為在智利的銷售額超過2億美元。美國同樣在委內瑞拉這個小國,華為在2007年贏得了其玻璃纖維主幹網建設的大部分合同。2012年,華為在委內瑞拉擁有1400名員工。在秘魯、玻利維亞、多米尼加和厄瓜多,華為在市場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華為佔領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後,華為已經擁有了與歐洲最成熟市場的大型公司競爭的資本。因此,華為決定進入歐洲市場。盡管歐洲市場的產值很高,但競爭也超出了想像。華為一進入歐洲市場,就因知名度低、技術差等問題幾度失敗,任正非決定採取歐洲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他命令華為的銷售商進入歐洲最貧窮、最困難的地方,以及其他製造商不想要的地方。華為在歐洲市場也失去了許多優秀員工。其中一些遭受了空難、海難和一些恐怖襲擊,其中許多發生在偏遠落後地區。然而,華為打開了歐洲市場的缺口。曾經,一家英國國際運營商希望開發葡萄牙市場,並准備在葡萄牙建立一個通信網路。由於實力有限,他們想邀請北電、朗訊和摩托羅拉共同投資。結果,這三家公司的評級遠高於預期。華為立即抓住機會,利用其他通信線路價格的三分之一,構建了覆蓋整個葡萄牙的通信網路。該項目實施後,華為在歐洲獲得了臨時認可。華為開始利用該項目所建立的信任和聯系來更好地開發其他國家的市場。後來華為佔領了法國、德國和英國市場,並最終佔領了歐洲。

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像。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華為正以驚人的速度進軍市場。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競爭對手在得知華為已經進入他們自己的領域時非常焦慮的原因。美國公司也不例外。華為迄今為止所做的一切都被美國公司看到,他們有強烈的危機感。事實上,華為早就打算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電信市場是世界上最成熟的電信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通信需求市場。但與此同時,美國擁有最成熟的公司,其中許多都有數百年的 歷史 。任何外國商人都很難在這里分一杯羹。此外,這里的通信市場已經飽和,價格和服務都相對統一。沒有一家公司可以依靠這些來獲得更大的利益。華為知道自己比思科沒有優勢,因此他進入美國市場的計劃一再推遲,因為任正非希望華為在進入美國之前先在其他地方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籌集足夠的資金。在歐洲市場一切順利後,任正非正式選擇了美國市場。當任正非想像自己如何在美國市場與思科競爭時,他沒有想到思科華為會上法庭。2002年12月,思科華為公司副總裁到訪並直接指控華為侵犯思科的知識產權,要求華為不銷售產品並支付賠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華為同意暫停銷售與知識產權糾紛有關的產品,並進行徹底的內部調查。這是華為的第一次妥協。畢竟,任正非不想在美國市場上給自己製造不必要的問題。但任正非也表示,華為沒有侵權,也沒有接受侵權訴訟。思科對華為的做法不滿意。2003年1月22日,他起訴華為侵犯思科在美國的知識產權。起訴書長達77頁,包括21頁的費用,如專利、版權、不正當競爭和商業秘密。投訴一提出,華為的形象就嚴重受損。

在這里,我們想說,思科的抱怨不是很明智,但有漏洞可以利用,因為美國自二戰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技術。無論什麼行業,他們都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如果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廣自己的產品,其他國家的製造商將模仿並生產相同或類似的產品。這幾乎是一兩家公司無法改變的商業模式。中國公司本身缺乏技術,只能不斷模仿美國的先進產品。雖然華為已經發展了十多年,技術進步很大,自主研發,但仍然缺乏產品功能創新,美國產品的影子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給了思科一個機會。

如果你仔細分析,你會發現思科針對華為的措施是故意的。思科在去年12月將這一違規行為告知華為,並於今年1月提出申訴,要求爭取時間,因為今年1月22日距離春節只有9天。華為正准備度假,缺乏應對壓力的能力。此時,華為只是缺乏壓力反應,沒有機會處理可以證明其清白的材料。如果華為輸掉這場官司,它將失去大量客戶,並在國內外市場遭受重大打擊。在上訴期間,思科決定殺死華為。

要求法院宣判華為有罪,支付思科侵犯專利的損害賠償金,判決華為獲得思科侵犯專利的所有利潤和利潤,判決華為賠償,判決思科因侵權而造成的所有經濟損失,判決華為賠償,對於思科從本案中收取的合理法律費用,判決支持思科獲得法律損害賠償和其他損害賠償,如商譽。。。

根據這項賠償計劃,華為將賠償數萬美元。投訴後,華為的國際市場合作夥伴暫停了與華為的業務,並採取了等待和等待的態度。與此同時,許多國內公司開始搶占華為的國內市場。在這段時間里,任正非又開始抱怨自己的抑鬱症,並患上了癌症。此時,嚴重的失眠和抑鬱讓任正非每晚都在哭泣,但第二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樣站起來在華為工作,這顯示了他非凡的毅力。任正非任命郭平為最有才華的主要投訴人。同時主動聯系美國媒體,通過媒體向公眾通報華為。當美國媒體發現華為自1998年以來一直在聘請世界級的公司來清理賬目和提供管理服務時,它非常震驚,因為它需要強大的實力和聲譽,因為一流的金融公司不會與腐敗的公司合作,就這樣,媒體對華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任正非了解到,如果他想扭轉這種局面,他必須按照美國的規則行事,因此他聘請了羅伯特·哈薩姆(Robert Halsam),他是一位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的律師。律師費高達每小時630美元。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律師羅伯特·哈斯拉姆(Robert Haslam)幫助華為找到了思科的一個大漏洞,即私人協議。所謂私人協議是指公司自行訂立的協議,僅適用於公司生產的設備產品。私人協議的目的是實現技術壟斷,使公司能夠獲得獨家和高利潤。在正常情況下,公司將放棄與其他公司類似設備的兼容性,並尋求主導地位。思科在通信網路行業排名第二,占據全球80%的市場份額。他們的路由器早已成為行業標准。如果其他製造商想在市場上生存,他們必須按照自己的標准生產路由器,這也是市場上的產品與思科產品非常相似的原因。關於按照思科標准生產的路由器是否侵犯了財產權,存在一場爭論。最後,私人協議可能構成任何市場都不允許的行業壟斷。這就是為什麼各國對私人協議有不同的判斷。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私人協議受到法律保護,但在許多歐洲和亞洲國家,私人協議不受法律保護。這樣,華為確實找到了強有力的證據為自己辯護,即中國生產的路由器沒有涉及任何侵權。

在第一次聽證會上,華為提出了私人協議的觀點。與此同時,她起訴思科故意傷害華為、故意壓制華為,特別是誹謗華為破壞核技術,導致華為在全球范圍內遭受嚴重經濟損失。聽證會後,華為對媒體表示,「思科的行為應該限制競爭。」華為實施了反擊,打擊了思科。當時,思科80%的網路設備可在中國市場上使用,這相當於通過私有協議進行隱性壟斷。雖然壟斷和卡特爾問題在當時的中國很少被提及,但壟斷在世界上是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任正非直接在中國提出申訴,指控思科變相壟斷中國航線市場。思科認為自己會贏,但沒想到華為會做出如此大規模的反擊,這讓思科成了輸家。

在美國,華為也開始了強有力的反擊。他們在德克薩斯州的馬歇爾法院提出了18方抗辯,並對思科提起了反訴,它列出了華為對思科的90多項指控:「在華為對法庭的答復中,華為有27個理由予以否認;對於思科的侵權指控,華為有32個理由予以否認;對於盜用商業機密的指控,華為有6個理由予以否認;對於慣常法下的盜用指控,華為有4個理由予以否認。」華為還要求「法院判決思科,並要求法院給予華為足夠的強制性賠償」。

值得一提的是,法院隨後比較了華為和思科的源代碼。華為的源代碼超過200萬,而思科的源代碼超過2000萬,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只有1.7%。有人稱之為「200萬個軟體,復制一個比你大十倍的軟體,相當於一千零一夜」。顯然,華為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2003年3月20日,華為與美國3Com成立合資企業。雙方組建了一家名為華為3Com的合資企業。思科起訴華為時,3Com首席執行官卡夫(Kraft)表示要更正華為的名字,當時他相當公開地告訴媒體:「華為的工程師很有才華。他們在寬敞的辦公室里操作最新的設備和軟體。他們擁有我所見過的最現代化的機器人設備。」我去過華為很多次,八個月來我一直在做兩頁的身份驗證。經過幾十年的職業生涯,我保證華為的技術和實力是可靠的。如果發生侵權,3Com不會承擔與之建立合資企業的巨大風險。

面對華為的一系列反擊,思科也有一種預感:很難解決華為的問題。思科似乎害怕讓事情失控。畢竟,華為的反擊可能會對思科造成巨大傷害,而思科自己也很清楚,這起案件非常模糊。對這兩家公司來說,沉重打擊的結果必然是雙方都輸了。即使一個政黨獲勝,它也將遭受重大損失,因此他們決定後退一步。2003年10月1日,華為與思科達成臨時協議。雙方均接受了第三方專家的檢查,並暫停投訴六個月。檢查結果顯示華為沒有受傷。當然,有了這樣的評估,危機將被解除。兩家公司最終達成協議,並於2004年7月28日簽署了和解協議。這項協議對雙方都有利。對華為而言,與思科的投訴突然成為競爭媒體報道中美國的知名品牌。最難得的是,華為獲得了「海外市場的合法入場券」。沒有人懷疑華為,華為已經成功贏得了國外客戶,並為下一次海外擴張贏得了實力。思科還暫時阻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

在投訴之後,思科開始尋找其他方法阻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私下裡,它不斷透露華為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將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影響,這是美國政府無法忍受的。因此,在美國政府的干預下,美國四大運營商和主流製造商宣布不再使用華為的產品。這相當於華為在美國市場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困境,華為只能勉強宣布結果。

2007年,華為准備與私人投資公司貝恩資本(Bain Capital)一起提供網路公司3Com。交易總額預計將超過20億美元。收購成功後,華為從3Com收購了16.5%的股權。然而,當一切都解決後,美國政府突然干預,因為華為將通過收購業務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當時,美國國防和安全專家認為華為對重要硬體和網路組件的所有權令人擔憂,他們發現3Com產品包含非常強大的入侵檢測技術,可以有效幫助客戶抵禦黑客攻擊,美國國防部只是3Com最重要的客戶之一。如果這些敏感技術落入華為手中,後果將難以想像。在沉重的壓力下,貝恩資本別無選擇,只能退出交易,華為不得不放棄收購。

2010年,華為計劃收購摩托羅拉的無線網路業務。這一次,它也因「國家安全」而被美國政府拒絕。最後,NOSi收購了摩托羅拉的無線網路業務。同年,華為參與了美國公用事業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標。然而,當它獲得成功時,美國政府再次干預,並直接干預華為對美國公用事業網路基礎設施合同的投標。2011年,美國政府阻止華為接管3leaf系統。

2016年,當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時,他確立了「美國第一」的原則,即優先發展美國公司,限制可能影響美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外國公司。其背景是美國國內製造業萎縮,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增長放緩。這將加大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華為尚無法在美國開展業務。但即使沒有美國市場,華為每年都在研發上投入巨資,這為下一次對美國市場的影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現在,隨著經濟和國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我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能夠如同華為一樣在世界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

㈢ 德國重申與華為的合作,華為能否在歐洲市場有新發展

【編輯/作者 每天十點 財經 資訊欄目 劉也 /書雨】

歐洲各國對於華為的態度各有不同,很多國家因為美國的干擾,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為此令人遺憾。

不過德國一直以來是華為設備的堅定支持者,德國總統默克爾也不斷在公開場合強調,與華為合作的計劃態度堅決,沒有禁止華為相關的設備的考慮。隨後不久,德國欲擬草一項法案,來保障德國的數字安全。

華為與世界的關系

眾所周知,華為的5G設備領先全球,世界很多國家都采購了華為的5G設備。南非和摩洛哥兩國就采購了很多華為的5G設備,非洲的54個國家中,超過40個國家與華為合作非常密切。

在歐洲,華為及其附加價值,同樣給他們帶去了非常可觀的收入。僅僅從德國一個國家來看,2008年一直到2018年,華為為德國帶去了23.57億歐元的經濟效益。

華為在德國專門設立了研發中心,不僅僅是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很多以華為為中心的上下游企業同樣會給德國帶來可觀的收入。一直以來,中國和德國的合作都非常密切,僅去年一年的貿易額就達到2057億歐元,雖然經歷了疫情的影響,但是中德雙方的合作並沒有中斷,甚至已經成為了德國最大的出口國。

歐洲個別國家的態度

在歐洲,很多國家深受美國的影響和干擾,英國在今年7月對華為的態度讓人遺憾。對於華為的禁令也會讓英國失去世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夥伴,尤其是在5G時代,華為領先的設備可以給英國帶來非常高的經濟效益。對此,歐洲各國也並沒有追尋英國的腳步,在歐洲其他國家,不同的聲音總是在提醒著他們。

羅馬尼亞也對華為有不一樣的舉措,當地的一名經濟學家不斷發出聲音,建議羅馬尼亞對華為的舉措需要重新考慮,不然每年要損失超過30億歐元。這筆收入對於羅馬尼亞來說不是小數目,無論站在何種角度,與華為合作對於雙方都是最好的結果。

華為的5G設備在國際上都是有口皆碑,德國很清楚這一點,在5G時代,如果不想落後於別的國家,使用華為的5G設備是最好的辦法。現在的世界是需要合作和共贏,尤其是在進入5G時代後,國與國的關系更為緊密,唯有融合才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面對巨額的經濟損失,歐洲各國的態度也很明顯會追隨德國對於華為的態度,歐盟也表態會跟中國有更多的合作。

㈣ 華為很多新機為什麼都在德國發布

為什麼華為總喜歡在國外發布新機,在國內發布不好嗎?今天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

幾年前,華為手機還未「崛起」,做的旗艦機反響也不理想。不過,在2013年,華為把新機P6的發布會放在了英國倫敦,該機馬上迎來了熱賣。可以說是華為中高端機型首次突破,銷量超400萬。

看到這「套路」有效果,2014年華為接著在法國巴黎發布了P7,雖然性能依然不如競爭對手,但該機的銷量依然火,賣了700多萬部。同年,在德國柏林發布的Mate7,更是火的「一塌糊塗」,讓華為把高端市場做起來了。

嘗到了甜頭後,華為就把中高端手機都放在國外發布了。據了解,華為這些年先後在倫敦、巴黎、柏林、慕尼黑等城市發布新機,簡直「開遍了歐洲大城市」。在歐洲開發布會,不僅是為了拓展歐洲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也提升其品牌價值,讓人有一種世界名牌的「高端」感覺。

先在歐洲贏得曝光度,贏得了老外的美譽,再到國內賣,那能不火嗎?

華為一直凸顯自己是一家跨國企業,面對的是全球的客戶。

在國內開發布會,台下絕大部分都是說普通話的國人,而台上說的卻是英語,可以想像輿情會是如何發展。這絕對不是上英語課或者是英語講座,但凡。華為的重點是著眼於全世界的客戶,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從小學就已經開始學習英語了。如果過度的宣揚民族主義,肯定會對海外的業務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更會增加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印度能准確的說出小米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很少,在美國能准確說出一加出自哪個國家的也很少,這不是很多品牌喜聞樂見的嗎?。這種「品牌母國盲」在國外是一種普遍現象,人家不在意這些東西,只在意產品好不好,用著好不好。如果強插某個品牌是哪個國家的,只會慢慢的累計仇恨和負面影響。強化它的品牌母國可能真的會離全球化越來越遠。

德國是華為在歐美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

有很多人都說華為選擇在德國開發布會是因為時差的原因,開發布會的時候歐洲正處於時差中心:歐洲的下午,正好是東亞的早上。這樣來說歐洲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這個並不是絕對的決定性因素。比如:蘋果的發布會一直在美國,而三星的S系列在歐洲發布,Note系列在美國發布。當然發布會講的都是英語。

華為在歐洲擁有7700多名員工,其中850人從事研發。華為在歐洲設立了17個研發機構,分布在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瑞典和英國。華為德國總部和西歐地區部設在了杜塞爾多夫,歐洲研發中心設在慕尼黑。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品牌全球化,運營本地化」。德國處於歐洲中心,擁有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網路,可以進一部的拓展歐洲市場。另外德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占據明顯的優勢,所以吸引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

可以說華為在德國投資一開始就進行了長期規劃,同樣在德國開發布會也是戰略目的,德國是長期開展業務的核心之地。所以2007年,華為會將其歐洲總部從英國遷移到德國。

華為的每款產品都是面向全球消費者來定義

華為的新品選擇在國外先首發可以吸引全球更多的媒體關注,帶來更好的傳播和營銷效果。再分別再其他國家舉行發布會,就會引發新一輪的關注和報道。再輪轉會國內,就能突出其全球的特性,強化品牌國際影響力,鍍金之後只會吸粉而不會掉粉。

細心的小夥伴們就會發現,華為不僅做好了手機還做好了廣告,耳目一新總會讓你捨不得跳過廣告。這樣的廣告拍出來燒錢,播放出來也燒錢,但最終卻是走心了。所以華為選擇在國外,在德國開發布會,僅是品牌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小步而已。

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再次感謝!

為什麼選擇在德國發布,不僅僅是德國還在英國發布,因為歐洲的地方會顯得比較高端,而且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有一定的消費力,華為的新機主要是華為mate系列和華為P系列,會率先在歐洲地區發布,這對於華為的高端手機品牌地位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華為mate系列和P系列,在前幾年比較火熱的時候,都會優先在歐洲發布,歐洲主要選擇的國家就是德國和英國!因為在歐洲地區發布後,有一定的火熱度,而且也提升了華為在國際上的地位之後,再進行回國發布,這樣無形中對於華為手機的地位提升地位,當然也需要華為的產品足夠質量好,足夠吸引歐洲人,不然這出好戲就得玩砸!

那麼一部中國的手機在歐洲這樣的國家都能得到認可的時候,他的權威性可想而知,如果在回國開發布會,在用歐洲的很多地方用戶使用感受作為案例,那你說會不會火熱!那麼為什麼歐洲地區能提升產品品牌的地位,北美不行嗎,美國不行嗎?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大牌奢侈品基本上都是來自歐洲,例如法國的化妝品、英國的服飾、德國的工業;而且全球知名的 時尚 峰會,市場走秀都是通過歐洲起源的!

所以華為的新品手機,在歐洲不僅僅是品牌的證明,更多的是重新塑造華為手機在用戶心中的美感,設計感!歐洲這么重視審美,這么重視美感的人也能接受一個中國的手機品牌,那麼在中國也不會太差!例如華為P30系列都得到特別挑剔的羅永浩所認可!

所以華為新機發布放在歐洲很多國家,然後歐洲的一些媒體和 科技 數碼愛或者在宣傳推薦下,對於華為新機的設計感、品牌價值肯定是有所提升的,而且華為和歐洲的一個 汽車 品牌保時捷,還聯合打造了華為mateRS系列品牌,華為還聯合一些輕奢品推出了定製款的手機,這就是在歐洲的價值,不僅僅是讓產品價值提升,還能尋求合作的價值!不僅僅是保時捷,還有徠卡相機的合作!

華為經常在德國發布新機,是崇洋媚外,還是唯利是圖?我可以明確告訴你:華為還是愛國的華為,之所以在德國發布新機,這是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一步。

因為不理解華為的這個舉動,很多人對華為進行了吐槽。

有的人說:這是華為給自己臉上貼金!

有的人抱怨:華為不注重國內消費者。

有的人感嘆:華為手機又有高價低配的借口了。

有的大呼:華為手機又要漲價了。

今天我就從8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可以消除大家對華為的誤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正。

雖然不想承認,但在宣傳方面,國外的媒體確實比國內的媒體更給力。

一直以來,國產手機想要走出國門難度極大,因為宣傳得不夠,知名度很低,在和三星、蘋果的競爭中國產手機總是處於劣勢。

小米手機還算不錯,在東南亞市場、歐洲市場占據一定的份額,但這還是得益於性價比策略。如果想在高端市場分得一杯羹,性價比策略顯然是不行的。

作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德國的經濟有目共睹,德國的工業化、工匠精神也被眾人津津樂道。

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可以吸引全球媒體的關注,這對華為mate系列、p系列的宣傳造勢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事實證明,每一代華為mate系列、p系列在全球大賣,這和在德國發布新機密不可分。

不可否認,和歐洲地區比起來,我國在 科技 發展、品牌打造上還較為落後。

比如拍照領域,歐洲有萊卡這樣的照相機公司。

在光刻機領域,歐洲有ASML這樣的 科技 公司。

在奢侈品領域,歐洲有lv這樣的奢侈品企業。

在 汽車 領域,歐洲有保時捷、蘭博基尼、布加迪、bba這樣的 汽車 品牌。

正因為如此,華為需要藉助歐洲公司的 科技 、品牌,打造華為mate系列、p系列,自此獲得歐洲消費者、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事實證明,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促進了華為和德國公司、歐洲公司的合作。

比如萊卡公司願意給華為手機提供萊卡認證,這讓華為手機的檔次上一個台階。

比如保時捷設計公司願意和華為手機合作,推出聯名華為保時捷版本,這讓華為mate系列名聲大噪,在高端市場大獲成功。

相較而言,歐洲消費者和北美消費者的購買力還是要強於其他地區的。

因此華為要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那必須在這兩個市場獲得認可。

很遺憾,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在北美市場的發展並不成功,銷量寥寥無幾。

正因為如此,歐洲市場就成為華為mate系列、p系列的主要銷售陣地。

華為每次在德國發布華為mate系列、p系列,體現了華為對德國市場、歐洲市場的重視。

只有這樣,德國消費者、歐洲消費者才能第一時間了解華為手機,才能知道華為手機和三星手機、蘋果手機的差異性,做出自己的購機選擇。

因此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這正是出於市場需求的考量。

相較於國外消費者,國內消費者對華為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

為了支持華為,有的消費者寧願加價1000元購買華為手機。

為了支持華為手機,有的消費者在手機沒有壞的前提下再次購買華為手機。

為了支持華為手機,有人看到別人使用蘋果手機,他會予以譴責。

為了支持華為手機,有的人在網上給華為造勢,讓更多人購買華為手機。

由此可見,華為手機在我國有著大量的粉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華為在我國發布新機,還是說華為不在我國發布新機,這都不影響華為的最終銷量。

因此華為把新機發布會放在德國,這就不難理解了。

前面我說了華為在國內發布新機與否,並不會影響華為的最終銷量。

但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考慮,那就是國內的輿論情況。

雖然華為在國內有很多忠實的粉絲,但對華為有看法的消費者也有不少。

有人吐槽華為高價低配,有人辱罵華為雇水軍,有人嘲諷華為是組裝機,有人調侃華為所謂的自主研發。

消費者對華為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這不利於華為對內、對外的宣傳。

正因為如此,華為把新機發布會放在歐洲經濟中心的德國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

在德國發布新機,這也是華為的一個嘗試。當初華為在法國發布華為p7,其銷量達到了500萬台。

在德國發布了華為mate7,其銷量達到了700萬台。

此後,華為在德國多次發布華為mate系列、p系列,其銷量節節攀升。

華為mate9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台。

華為mate10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台。

華為mate20上市四個半月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台。

華為mate30全球銷量突破1200萬台。

不難看出,華為在歐洲地區、德國發布新機,銷量一路攀升。既然這個策略獲得成功,華為就有理由繼續這樣做。

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有沒有鍍金之嫌呢?在我看來,這是可能性是存在的。

華為mate系列和p系列確實賣得很好,但銷量大頭還是在國內。

通過在德國發布新機,華為mate系列、p系列就成為全球發布的機型,它不再是國內消費者的一款手機,而是全球消費者的一款手機。

全球消費者和國內消費者,哪個范圍更廣呢?無疑是全球消費者。

國內消費者多多少少有些虛榮心,想到華為是一款全球性的手機,自然認為華為手機的檔次很高,就願意接受華為的高售價。

當然了,這只是我對消費者心理情況的一種揣測,並不具有代表性。

不過我身邊的同事確實有這樣的心理,因此我相信這種情況是存在的。

不管消費者怎麼看待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事實證明華為這種營銷策略獲得了成功。

為了走向國際。

為了站穩高端市場。

為了和三星、蘋果同台競爭。

為了打造我國的高端手機品牌。

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這是必然的趨勢。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這個問題,不要有太多負面情緒。

閱讀全文

與德國投資華為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