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戰歷史之德國的崛起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它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與挪威隔海相望。德國的領土面積雖然只有357000多平方公里,但它卻是一個頗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國,也是歐洲的核心國家之一,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國家就是歐洲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強有 力的因素。作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曾經稱霸西歐,勢力盛極時。但是在17世紀爆發於歐洲大陸的"宗教戰爭"中,法國一舉打敗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從而確定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而從屬於奧地利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則從此陷入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在其後的一百多年中,德意志陷人了分崩離析的悶悶狀態。當西歐的英、法等國早已形成統一強大的民族國家之際,在德國的土地上,卻散落著三百多個大小不等的獨立諸侯和一千多個騎土領地。用法國著名學者伏爾泰的話說,這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談不上什麼帝國,它已經成了名存實亡的地理概念。
就在德國陷於四分五裂的時候,在德國東部地區,一個以柏林為中心的邊判碰陲小邦勃蘭登堡卻在不斷發展壯大,進而形成了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的統治者霍亨索倫家族推行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政策,把領土擴張和保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當作自己的根本任務,到了18世紀中期以後,普魯士王國已經建立起了一支遠遠超過德意志各邦的常備軍。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王國的軍隊向來以教育素質高、紀律嚴明、驍勇善戰而著稱。在老威廉一世擔任普魯士國王以後,他對不是花在軍隊上的每一分錢都 十分吝惜,他在赴柯尼斯堡舉行加冕典禮的路程上,總共只花掉2547個銀幣,而他父親為此曾經花了銀幣500萬個。威廉一世以愛護軍隊 著稱,他所制定的全部政策都是用來為軍隊服務的,而他本人則是一直身 著制服露面的第一位普魯士國王。在他在位期間,大大強化了普魯士的軍事國家色彩,當時普魯士人口只居歐洲大陸各國的第13位,領土居第十位,而軍隊卻居第四位。到威廉去世時,普魯士軍隊已經達到83000多人,普魯士國家收人的80%被用於軍隊,而同期歐洲大陸霸主法國的軍費開支僅占 國家收人的60%。
老威廉一世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就像一聲驚雷,撼醒了沉睡於封建社會的德意志民族,法國軍隊對於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大德意志邦國的勝利,終於使德國人認識到,德國在歐洲已經嚴重落伍了,只有改革德國內部陳腐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德意志民族才有可能重現中世紀的輝煌,德意志國家才能重返歐洲舞台的中心。1806年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809 年在柏林創辦了柏林大學,同時又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經過在工業、農業和商業等各個領域里的改革,到19世紀上半期,德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這個時候,德意志的分裂狀態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德意志民族的統一 。到19世紀中期,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要求結束分裂割據狀態、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呼聲不斷高漲。雖然德國民族統- -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但民族主義作為-股強大的思潮和一種運動已經極大地震撼了德國社會的各階層,從而為德國的統--奠定了思想基礎。在德意志眾多的邦國之中,根深葉茂的奧地利歷來居於主導地位,與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霸權-直是普魯 土統治階級所追求的夢想,自18 世紀以來, 普魯士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與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霸主地位的斗爭。1848 年3月,德意志聯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召開了預備會議,會上對以誰為核心組成統一的德國問題, 出現了兩種意見。多數的代表主張,應該由奧地利來領導,建立一一個統-的大德意志帝國,稱為"大德意螞沖彎志派",由於當時的奧地利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這個"大德意志帝國"將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少數代表則認為,應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個由普魯士領導的統-的小德意志帝國, 稱"小德意志派",這個"小德意志帝國"則是一個純粹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單一民族的國家。 這次預備會議上奧地利佔了上風,選出了奧地利的約翰大公擔任臨時帝國的首腦,但是在實際上,約翰大公並沒有任何實權,德意志各邦的王公們依然是我行我素,根本不聽他的調遣,所以這個首腦形同虛設,德意志仍然無法實現真正的統一。在德意志各邦中實力較強的普魯士幾次嘗試統一德國, 但都遭到了失敗,因為歐洲各國是決不願意看到一-個新的強國出現的,而奧地利也決不會輕易地放棄它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霸主地位,德意志各中小邦的統治者們為了保住自己的獨立統治地位,更是不會自願放棄他們數百年來一直捍衛的權利。當時還是普魯士親王的威廉一世在 1849年以後就已經得出了結論:"誰要統一德國,就必須先征服德國"。1861 年,威廉-世登上普魯士國王的寶座,當他即位之後,在所發表的第一次訓詞中就說:" 在將來,普魯士的陸軍就要變成普魯士的武裝民族。"這句話改變了歐洲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的命運。為了實現統一德意志各邦的目的,普魯士立即擴充軍備,計劃建立一支擁有37萬常備軍和13萬後備部隊的小型軍隊,並在全國儲備16萬人的國民預備兵。這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同時,威廉一世任命 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羅恩為軍政部長,傑出的軍事家赫爾穆特.毛奇為總參謀長,著手進行軍事改革。1862 年,威廉-世又任命以"鐵血"著稱的奧托.馮.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這一-任命,標志著普魯士王國加快走上了用王朝戰爭統- -德意志的道路。奧托.馮.俾斯麥是堅決主張用武力統一德國的強硬派,早就聲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上台後的俾斯麥竭力推行他所謂的"鐵血政策",著手策劃德意志的統一大業, 從此致力於德國的統-一 事業,並且由於他在實際中所取得的成績而成為了19世紀後期德國乃至歐洲最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麥特別欣賞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觀點,認為要實現德國統一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通過劍,由一個邦支配其餘各邦"。1862 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聲稱:"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議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土王國在19世紀中後期,通過與丹麥的戰爭、與奧地利的戰爭和與法國的戰爭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從此,在歐洲建立起了一個令歐洲各國側目的強大國家一一 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
❷ 德國一戰後為何能迅速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 (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摺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是道威斯高超的經濟、政治才華的結晶之一,也是一戰後美國邁向「獨立的世界主義」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斗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討論。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准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系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後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
❸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為什麼會迅速崛起
在眾多原因中,德國自身的主觀原因才是根本的原因。德國崛起根本原因還是要從德國自身來分析。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英勇好戰的民族。而德國人又有著較高的勞動素質,可以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復興。戰爭的失敗後,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德國民眾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而他們此時因為自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他們變得更加的勤奮。
而且盡管一戰德國戰敗了,但是他擁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和眾多高素質的人才。在德國當地的一些工業設施。破壞的程度並不是太大。工業基礎和工業設施為人才提供了物質條件。德國的恢復和發展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❹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是怎麼從分裂崛起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國引起主要是因為德國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為了謀求自己在世界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挑戰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老牌資本主義殖民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國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當時面臨經濟危機,社會混亂,給法西斯主義奪取政權製造了機會,從而引發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協調。
德國和小日本能成為同盟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法西斯國家主要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德國為了尋求盟友所以只能和日本聯合起來。
義大利反水是因為義大利軍事實在是太爛了,面對英美聯軍根本就力不從心,導致接連敗退,義大利統治者墨索里尼因為軍事上的失敗而被監禁起來,隨後被德國救走,在義大利北部成立傀儡政府,南部則向英美投降,逐漸的義大利就反水了。
美國插一腿的原因是當時歐亞幾乎要被法西斯佔領了,如果再不插手那麼美國將來會陷入孤立狀態,所以早參戰能使美國避免這一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英法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國力雄厚,比德國強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的,不得人心,註定失敗
1.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
2.德國政府和主戰人士的大力煽動
3世界資本主義間的矛盾矛盾:(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❻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盡管戰後有戰勝國與戰敗國之分,但都傷痕累累,誰比誰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謂是“兩敗俱傷”。讓渴望和平的人們失望的是,德國的崛起似乎有再次挑起戰爭的可能。
作為島國的英國採取妥協和綏靖政策,還有“鞭長莫及”的理由,但與德國毗鄰的法國也跟著英國走,這是為什麼呢?更讓人疑惑的是,同樣“戰後療傷”的德國,憑什麼快速崛起?再次選擇戰爭,其中的民族情緒是如何燃起和爆發的?
“吃飽喝足”的德國人更需要“揚眉吐氣”。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成為人人嚮往的事情,而依靠民族情緒上台的德國元首,自然要將民族統一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工具。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撕毀《凡爾賽和約》等等,成了他的必然之舉。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❼ 一戰之後德國是怎麼起來的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由於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戰場基本不在德國境內。因此一戰並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所以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戰勝國對德國軍事方面的限制,也有利於德國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3、英國執行大陸均勢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方案,使德國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4、美國和英國的扶植對德國的重新崛起也起了重要作用。一戰後美國的道威斯計劃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同時美國和英國還在技術,武器,裝備,燃料和原料方面大力支持德國。
❽ 一戰後的徳國為什麼可以迅速崛起
德國戰後的快速恢復與崛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重要的意義。美、英政府還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這些資本在德國合理利用下,使德國工業生產趨於現代化,並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快速恢復了具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重工業尤其發展迅速。
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德國也逐漸試圖對凡爾賽合約給自身的不利和束縛加以調整和修改。
與此同時,德國在內政、軍事上,更表現出卧薪嘗膽的一面,它們重新調整軍備,用先進技術和裝備,裝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陸、海軍,並著著手建立空軍。並且德國秘密儲存了一大批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隨時作為擴充部隊的中堅和骨幹!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膨脹,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軟硬體設施逐漸完備,戰敗的德國正在擺脫一戰所留下的恥辱,極力扭轉一戰後所形成的喪權辱國的既定事實。
並且開始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的霸權主義之路
❾ 德國在一戰後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在二戰後經濟還能崛起
我認為一點就是,德國很注重自己內身的發展,例如國內的國民教育以及工業科技的發明進步。德國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不同,他在世界上沒有太多的殖民地,所以就不完全依賴於殖民地的市場,而是完全靠自身的發展,利用自己國家的市場發展,和利用自己國家的新技術產品去開拓國外市場,這點經驗就讓德國擁有了自立的意識,區別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他們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們不用發展什麼新技術,單靠對殖民市場的掠奪和傾銷就能獲得資本,所以,在戰爭後,失去殖民地的國家發展就遠比德國慢很多了
在工業革命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明顯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在技術上落後的其他國家遠不如德國幾十年對科技的發展和關注,即使戰後一片廢墟,但這些技術經驗卻在德國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成為了德國發展的資本和動力。
❿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