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俄國皇帝大多數都是德國人

為什麼俄國皇帝大多數都是德國人

發布時間:2023-05-15 15:35:28

A. 俄羅斯女人不香俄國歷代沙皇,怎麼都娶了德意志公主

歐洲政治版圖中,現有的44個國家中有12個保留了君主制(包括國王、大公等)。

但如果將時間前推100餘年,20世紀初的歐洲更是王權遍地,90%以上的國家實行君主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摧毀了包括俄羅斯、德國等國的君主王座,他們的後裔成為流亡貴族。

聖以撒大教堂的婚禮

2021年10月1日,曾統治俄羅斯近3個世紀的羅曼諾夫家族再度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家族繼承人喬治迎娶義大利女子麗貝卡。

但如果讓時間迴流,在1917年被趕下皇位前,掌握實權的羅曼諾夫王朝統治者對意游稿大利女人或許不會感興趣。

俄國沙皇們

從1762年來自德意志的彼得三世成為俄國沙皇,至1917年沙皇製取消,羅曼諾夫家族(及支系)共有8位君主(7男1女)統治過沙俄。7位男沙皇中有6位均迎娶德意志的公主為皇後,另外一位也是擁有德意志血統的丹麥公主。

而這期間唯一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人,就是一位德意志的公主。

強大的俄國君主為何都傾心於德意志小國的公主?這些來自德意志的貴族女性又給俄國政治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公元3世紀,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最終在476年亡於日耳曼等蠻族的入侵,而東羅馬帝國在動盪的 歷史 中暫時延續了下來。

羅馬帝國分裂,引來了許多「繼承者」

公元961年,東法蘭克(日耳曼人建立)國王奧托一世佔領羅馬。次年,在教皇主持下他加冕為帝,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奧托一世及其繼承者宣稱自己的冠冕來自羅馬帝國,作為西羅馬帝國的法理繼承者是名副其實的皇帝(emperor),而不是英法那樣低一等級的國王(king)。

德意志是神聖羅馬帝國(紫色)主體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自12世紀起就有大量德意志人向東遷徙,與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聯系。德意志文化滲透到斯拉夫文化中,地理位置方便了德意志文化的傳播,這種距離上的優勢是英法等國不具備的。

1240年,蒙古大軍侵入東歐,東斯拉夫人被蒙古人征服並分化成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大支系。

俄羅斯人的精神基因中滲透進了蒙古人對擴張領土的執念,隨著蒙古人實力的衰減,以莫斯科公國為代表的俄羅斯邦國開始積攢力量意圖崛起。

1453年,奧斯曼帝國占姿磨虛領了君士坦丁堡,延續千年的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被看作東正教核心、有「第二羅馬」之稱的君士坦丁堡落入穆斯林手中,這給了基督教世界極大的震撼。

君士坦丁堡淪陷

1472年,東羅馬末代皇帝的侄女(一說侄孫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在其教父——教皇保羅二世的安排下,嫁給了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雖然東羅馬帝國已滅亡,但其在基督(東正)教世界的 歷史 地位依然被歐洲國家承認。

1480年,伊凡三世擊敗蒙古人取得了國家的獨立。但西歐國家仍將跡燃莫斯科大公國看作是蒙古人的繼承者是「野蠻的化身」。索菲亞與伊凡三世的結合,弱化了俄羅斯人在西歐人眼中的「野蠻形象」。

索菲亞

東羅馬滅亡後,神聖羅馬帝國成為距離莫斯科最近的歐洲「帝國」。在封建秩序下,神聖羅馬帝國試圖在歐洲構建自己的「天朝體系」,帝國皇帝把莫斯科看做「蠻邦」希望他們能夠歸化。

1479年,神羅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派人出使莫斯科公國。希望莫斯科接受皇帝的冊封。

伊凡三世認為弗里德里希三世不應該把手伸到莫斯科。但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影響巨大,在拒絕接受冊封的同時,伊凡三世還是盡可能強化與神羅的外交聯系。

另一方面,索菲亞為莫斯科公國帶來了東羅馬帝國的血統,莫斯科大公藉此構建自己的正統地位,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為「第三羅馬」的思想被不斷宣揚。

伊凡三世(黃袍者)

1547年,索菲亞的孫子——素有「雷帝」之稱的伊凡四世將莫斯科大公國改名為俄羅斯,自己的封號也由大公升級為沙皇。沙皇一詞來源於羅馬皇帝的稱號「凱撒」,伊凡四世藉此表明自己的強大的實力和正統的地位。

作為俄國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的感情史也不平凡。根據東正教教規,信徒一生中最多隻能有三段婚姻。但根據史料記載,伊凡四世有8位妻子(其中2位待考)。

伊凡四世

除了這一堆妻子,伊凡四世還曾寫信給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希望迎娶女王的親戚瑪麗·黑斯廷斯。後來,伊凡四世乾脆寫信向英格蘭女王「吐露心意」,但女王以冷漠作回應,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1598年,統治沙俄的留里克王朝絕嗣。國家隨即在權力斗爭和波蘭入侵下陷入混亂。直到1613年,羅曼諾夫家族重新收攏權力。

這個家族(及其分支)將帶領俄國躋身世界強國之林,沙皇的後宮也將成為德意志女人的天下。

波蘭入侵俄國

在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前期,沙皇們依然是從本國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妻子,事情在18世紀初發生了改變。

1696年,經過多年政治斗爭的彼得一世掌握了俄國的最高權力。彼時的西歐在經過文藝復興洗禮後,經濟文化愈發繁榮。

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等地雖然政治上陷入分裂,但千百年的文化積累使當地具有較高發展水平。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英法等國也把握住大航海時代的機遇,通過對新大陸的殖民和對新航路貿易的掌控後來者居上。

相比之下,地處東歐腹地的俄國還是一個地理閉塞、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波雅爾貴族在地方上擁有巨大權力,沙皇對土地的控制受到貴族掣肘。農奴制也讓農業生產毫無生氣,龐大的國土與落後的官員制度無法協調,行政效率極其低下。

彼得一世決定效法西歐,推行改革。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團出使西歐各國。沙皇本人隱藏身份,跟隨使團游歷了荷蘭、德意志和英格蘭。

彼得一世

彼得設立元老院、推行行省制、完善官員體系。原有舊貴族的權利被大大削弱,土地的管理權被集中起來,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貴族在官員隊伍中的一部分位置,中央集權得到加強,俄國的經濟 社會 和文化面貌也為之一新。憑借對俄國的貢獻,彼得一世被加尊「大帝」稱號。

在俄國貴族婚姻制度上,彼得也把西歐通行的貴族通婚制度照搬過來。即貴族只能與貴族通婚,這樣才能保證血脈的純正。

彼得一世認為貴族通婚應該成為俄國貴族倫理道德的一部分,這樣可以讓俄國的貴族在精神上與西歐國家更加貼近,有利於為俄國去除「野蠻」的標簽。

俄國在西歐國家眼中仍十分落後

除了文化元素,貴族通婚還能給沙皇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了貴族通婚制,俄國貴族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挑選伴侶,普通俄國女性生下的孩子也不具備繼承權。這就提升了俄國貴族家庭絕嗣的風險,而貴族一旦絕嗣,他的封地就會落到沙皇手中。

再次,站在西歐式「倫理制高點」的沙皇能夠以「不合規制」為由,利用貴族通婚制的「最終解釋權」加強對俄國貴族的控制。

彼得大帝本人不想被貴族通婚制束縛,早在1689年,17歲的彼得就迎娶了比自己大3歲的洛普希娜。

洛普希娜並不是貴族,她的父親曾是彼得一世父親的宮廷事務官,這段婚姻在1698年以兩人離婚而告終。洛普希娜不會想到,她將是俄國 歷史 上最後一位本族本土的皇後。

洛普希娜

與洛普希娜離婚後,彼得於1700年發起了大北方戰爭,旨在從瑞典手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不久後俄國便在這里營建新都聖彼得堡,為俄國打開了一扇西方化的窗口。

戰爭中,一個名為瑪爾塔(日後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立陶宛農家女孩被俄軍俘獲,她成為彼得大帝的御用廚娘之一。瑪爾塔很快得到了彼得的歡心,並在不久後成為皇後。

葉卡捷琳娜一世

雖然自己不遵守規定,但彼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與西方國家的公主通婚。在彼時的西歐,貴族通婚已成常態,這也是封建貴族們積累財富、強化實力的重要手段。貴族通婚制要求貴族等級匹配,能配得上俄國皇室的必須是外國的公主。

但英法等國的公主對遠嫁俄國這種「蠻邦」並無興趣,而俄國則把突破點放在了鄰近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身上。因為在英法等國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的同時,神聖羅馬帝國卻陷入了權力分散的困境。

早在中世紀時,神羅皇帝為遠征義大利,亟需德意志諸侯們為他提供資金和兵員支持。而皇帝一般會給予諸侯們一些特權作為回報。

內部分裂的神聖羅馬帝國(紅圈)

所謂特權,即皇帝不在國內時諸侯們可以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宮殿。名為供奉皇帝,而諸侯們藉此在封地內成為了「土皇帝」。到18世紀時,隨著皇帝對地方控制力日益削弱。

除了普魯士、奧地利兩大強邦(王國級)外,依據封建等級排序,神羅陷入分裂,領土上存在大量選帝侯國、大公國、侯國、伯國以及上百個騎士領地。可謂是邦國林立、公主遍地。

對於俄國皇室來說,德意志就是自己突破「貴族通婚制」限制的一把鑰匙。一方面,德意志遍地的邦國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公主群體。

按照通婚原則,德意志境內的選帝侯國、王國、大公國貴族女性都可成為沙皇的結婚人選,這讓沙皇的婚姻等同於「自由戀愛」。

另一方面,德意志邦國大都國小民寡,德意志中央集權也不像英法那般強大,公主嫁到俄國後,背後不會有強大的「娘家勢力」,有利於沙皇的「乾綱獨斷」。

俄國的皇宮——冬宮

最後,隨著俄國的擴張,波羅的海等德意志人的聚居區成為帝國領土。德意志的文化對俄國的影響日益增強,這種文化吸引力也提升了沙皇對德意志公主的認可。

1709年,彼得大帝的長子阿列克謝在德意志的德累斯頓完成學業的同時,結識了夏洛特·克里斯汀。夏洛特是神聖羅馬帝國一個邦國的公主,而她的姐姐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後伊麗莎白。

阿列克謝與夏洛特在1711年完婚,夏洛特成為俄國 歷史 上首位德意志出身的皇儲妃。只可惜夏洛特在1715年去世,阿列克謝皇儲也因與父親反目,3年後死在了彼得保羅要塞。

父子反目

彼得大帝去世後,俄國的皇位在羅曼諾夫家族內幾經流轉,由於羅曼諾夫家族直系絕嗣。

1762年,彼得大帝的外孫——彼得三世繼承了俄國皇位。彼得三世的父親是一位德意志公爵,彼得三世本人自小生活在德意志,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

彼得僅僅在位185天,便因不顧及俄國貴族利益而被推翻。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成為俄國新的統治者,即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也是德意志人,出身於薩克森的安哈爾特家族。因其父擁有「親王」封爵,葉卡捷琳娜出生就自帶貴族身份。

但由於領地狹小,收入無法供養家人,葉卡捷琳娜的父親只得去另一個德意志邦國普魯士的軍隊中服役。雖然葉卡捷琳娜是德意志人,但她在位期間,俄國實力不斷增強,成為歐洲的主要政治力量,葉卡捷琳娜二世被俄國人奉為「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

俄國人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德意志身份並不在意,只要她講俄語、信東正教、將俄國利益放在首位,那麼她就是俄國人。

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後,其後的4位沙皇都迎娶了來自德意志的公主。俄國皇室的德意志血統比例不斷升高。而隨著德意志各邦國政治力量的變化,沙皇的迎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

1801年至1855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兩位孫子亞歷山大一世與尼古拉一世先後成為俄國沙皇。二人的妻子都來自不斷崛起的普魯士,這也反映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爭取普魯士的外交方針。

尼古拉一世與皇後(普魯士的夏洛特)

德意志的女人們也積極融入俄國生活,為俄國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例如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的皇後,來自德意志黑森的瑪麗亞就是俄國紅十字會的創始人。

當然,並不是說沙皇對俄羅斯的女性失去了興趣,畢竟除了皇後外,宮廷里的女官大都是俄羅斯人。亞歷山大二世就愛上了妻子身邊的女官多爾戈魯科娃,二人育有2子2女。

1880年瑪麗亞皇後去世後,亞歷山大二世隨即與多爾戈魯科娃結婚。但1年後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多爾戈魯科娃「情婦轉正」的身份讓俄國皇室難堪。在皇室要求下,多爾戈魯科娃帶孩子搬到巴黎,直到1922年在那裡去世。

亞歷山大二世與多爾戈魯科娃

1871年,普魯士通過3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曾經虛弱的德意志崛起成歐陸強權。

整個19世紀上半葉,主導俄國後宮的是2位來自普魯士的公主,政治聯姻讓俄德之間有了天然的親近感。俄國沙皇還聯系德奧兩國君主組建「三皇同盟」,藉此維持君主專政體制。

由於俄德兩國在地理上接壤,東歐形成了俄德兩強並立的局面。且德國統一後境內仍保有一些小邦國。出於政治合作的考量和君主制國家的傳統,俄國皇室和德意志貴族間的通婚仍在繼續。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去世後,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新沙皇的妻子是來自丹麥的達格瑪公主,一舉打破了德意志公主們對俄國後宮長達1個多世紀的「壟斷」。

這種情況也並不讓人意外。首先,俄國皇室並沒有明文規定必須娶德意志公主;其次,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曾經一盤散沙的德意志消失了;最後,達格瑪公主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德意志貴族,所以亞歷山大三世勉強也算「德意志女婿」。

亞歷山大與達格瑪

1884年,亞歷山大三世的弟弟與一位來自德意志黑森的公主舉行婚禮。婚禮上,新娘12歲的妹妹阿莉克絲與16歲的俄國皇儲尼古拉(即後來的尼古拉二世)一見鍾情。

2人在1894年舉行大婚,阿莉克絲把名字改為俄式的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同時皈依了東正教。

由於現實利益沖突,俄德兩國最終走向對立。1914年一戰爆發,俄德兩國在東歐大打出手,擁有德國血統的亞歷山德拉皇後飽受俄國民眾質疑。

俄國宮廷和軍隊中還有大量波羅的海德意志人,這些德裔的俄軍將領在前線表現不佳,亞歷山德拉皇後也同他們一起被打上了「德國奸細」的標簽。

一戰局勢

嚴謹來說,經過長期與德意志女性的通婚,刨除掉俄語與東正教信仰,從血統上來說俄國的沙皇自己就是「德國人」。

歷史 沒有給羅曼諾夫家族更多的機會,對德作戰中俄軍節節敗退,傷亡和被俘人數超過300萬。而俄國國內物資短缺、物價攀升,人們對腐敗無能的沙皇政府失望透頂。

1917年3月8日(儒略歷2月23日),俄國首都彼得格勒發生暴動。沙皇被迫退位,王朝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俄國內戰爆發後,沙皇一家又被蘇俄紅軍轉移到烏拉爾山以東的葉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沙皇一家7口在伊帕切夫別墅被集體槍決。

尼古拉二世一家

一戰結束後,歐洲大陸改天換地,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皇室均被推翻,皇族們成為流亡貴族。德國在戰後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部分皇室成員回到了德國。

威廉二世的兒子(威廉皇儲)曾和希特勒有過交集。威廉二世的長孫作為德軍的一員,1940年在入侵法國的戰斗中陣亡。

德國、奧地利等國的君主雖在一戰後被推翻,但家人的生命得以保全,甚至在戰後仍有部分家族成員生活在祖國。

但俄國皇室卻沒有這種待遇,出於消滅敵對勢力的需要,蘇俄(蘇聯)政府對前皇室成員十分敵視,除了遭處決的沙皇一家,另有大批貴族被殺,流亡海外的也不被允許回國。

由於亞歷山大三世子嗣斷絕,1924年,羅曼諾夫家族的族長之位流轉到基里爾(亞歷山大三世的侄子)手中。俄德流亡皇族還在繼續通婚,基里爾的女兒基拉就嫁給了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次孫(日後德國皇室族長)。

希特勒與威廉皇儲交談

二戰後,義大利、羅馬尼亞等眾多歐洲君主被推翻,他們大都被逐出母國,流亡貴族的隊伍日益龐大。流亡在外的俄國皇室依然不受蘇聯政府歡迎,德國的分裂也讓其皇室成員被逐出東德。

蘇東劇變後,大部分被推翻的皇室成員被允許回國。俄國皇室雖被允許返回俄羅斯,但經濟相對落後的祖國顯然無法吸引這些「老貴族」,絕大部分俄國皇室後裔仍居住在其他歐美國家。

曾幾何時俄國的沙皇們對英國、荷蘭這些國家的虛位君主制嗤之以鼻,而如今英、荷等國的虛君仍安坐在王座上,甚至連德、意、奧等國的君主後裔也保全了家族血脈,而羅曼諾夫家族卻在俄國的革命中人丁凋落,只能依靠愈來愈遠的支系來延續羅曼諾夫家族的名望。

羅曼諾夫家族族長的傳承

如今羅曼諾夫家族的族長(有爭議)是基里爾的孫女瑪麗亞女大公。在嫁到德國皇室的姑姑的安排下,瑪麗亞與一位德國王子結婚,二人的兒子喬治出生後,這段婚姻便宣告結束。

2021年,在經過10年的愛情長跑後,40歲的喬治迎娶39歲的義大利外交官之女麗貝卡。包括義大利、法國(波旁派)、葡萄牙、保加利亞等在內的一眾歐洲王室(大部分被廢黜)參加了這場婚禮。

俄羅斯國內一時間颳起了恢復沙皇「儀式性地位」的風談,但大婚帶來的皇室熱很快就消散了。

羅曼諾夫家族(支系)離開俄國權力中心已100餘年,德國公主也不再是沙皇後裔們的首選新娘,但德意志公主留給俄國 歷史 的日耳曼印記將永遠流傳下去。

俄國的6位德意志皇後

B. 英法反對兩德統一,德國人宣示的哪句話讓蘇聯支持統一

二戰之後德國被分割為兩個國家,也就是東德和西德,不過這並不符合全德國人的利益,在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而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兩大國,蘇聯和美國是支持的,英法則是強烈反對,尤其是英國,這是為何?

英法的真實想法是,德國最好再像一百多年前那樣分解成一百多個公國,美蘇的真實想法是,歐州豈能由你法國一家獨大,你法國最好也分解成一百多個公國。感覺歐洲一百年內看不到統一的希望,語言文字文化人種都不一樣,我們是同文同種,只是春秋時期領導人不同,周公分封迅速發展的結果,占據了主要的地區。在兩德合並的過程中,國外的勢力影響只是客觀外部因素,最主要原因還是東西德的人民願意統一合並為一個完整的德國。

C. 為什麼葉卡捷琳娜當了俄國的沙皇而不是她丈夫她明明是個德國人

葉卡捷琳娜一世皈依東正教前的名字是瑪爾塔。北方戰爭中,在馬里恩波爾附近成為俄軍的俘虜,不久為彼得一世所寵。1729年4月21日,在德國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的什切青城堡里,一個瘦弱的女嬰槐顫塌呱呱墜地了。父母為她取的名字叫索菲亞·奧古斯特-腓特烈西亞。作為一個德國沒落貴族的女兒,由於她母親重男輕女和家境不富裕的原因,她的童年並不幸福。但她聰明絕倫,美麗端莊,加之從小就博覽群書,勤奮好學,功於心計,擅長外交,很討人喜歡。一次極偶然的機會,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選定她來做一筆政治交易,通過她完成普魯士鉛圓與俄羅斯的政治聯姻。於是她在多事的母親的陪伴下風雨兼程地抵達了俄羅斯。在蜚短流長、尋歡作樂、爭名奪利、欺矇暗算、玩弄陰謀的俄羅斯皇宮里,她以自己的美貌、智慧和心計排除萬難,一躍而成為俄羅斯的大公夫人。從此,她就改名叫葉卡捷琳娜·阿列克寒耶芙娜了。她憑借意志和情夫這兩個法寶在通往帝座的道路上奮力攀援。她努力學習東正教教義和俄羅斯的風俗習慣,掌握和洞悉了宮廷內幕和俄羅斯歷史。盡管在她的血管里沒有一滴俄國人的血,但她卻成功地把自己打扮成俄羅斯的化身洞喊,贏得了宮廷上下和百姓們的推崇。33歲那年,她利用情夫、禁衛軍軍官5個兄弟的力量發動了一場順應潮流的宮廷政變,並通過這批支持者殺死了他的丈夫彼得三世,不僅登上了女皇的寶座,而且江山越坐越穩。丈夫死後,得到近衛軍的支持,於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但是不太參與國政,實權被緬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遺囑建立俄羅斯科學院(1726年),創立最高樞密院。臨死前數日,在傳位給彼得二世的遺詔上簽名。

D. 德皇俄皇英王關系是什麼

德皇俄皇英王關系是以兄弟相稱。搏銷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一世和英國國王威廉一世是表兄弟關系。俄羅斯皇室與德國國王威廉一世是拿培表兄關系。他們的外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歐洲王室之間流行通婚,尤其歐洲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與各國的王室成員進行聯姻,使得各國王室都有著復雜的親戚關系。

英德矛盾激化

二十世紀初,由於英德矛盾激化,威廉企圖拉攏尼古拉,建立反英同盟。尼古拉開始同意了,同德國簽訂反英同盟條約,但這意味著加劇了同英法矛盾。當時沙皇政府因國內革命高漲和對日戰爭失利處於困境,急需英法貸款。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1914年德國首先挑起戰爭消銀唯,一戰爆發。三個表親兄弟為了各自國家利益一起捲入戰爭。

E. 看了歷史才知道,俄羅斯和德國在歐洲的關系真心曖昧

俄國與德國、法國關系好那是哪年的黃歷了
歷史上英國法國有過還不死不休的歲月呢
國際關系從來都是「瞬息萬變」
日俄戰爭阻止了沙俄南下保住大清(日、英、M國當時共同的目的,日更怕的是沙俄侵略大清與朝鮮後以朝鮮為踏板進攻霓虹,此時日英M穿一條褲子,俄法德穿一條褲子形成了兩大派的對壘,M國最後出面宣布了霓虹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令沙俄不敢再次派兵攻打霓虹,此戰除了秋山好古東鄉平八郎打得漂亮外,完完全全是一場霓虹的「外交勝利」)…… 但數十年後卻成了霓虹侵華的踏板(此戰日軍更是橫掃英軍,在太平洋與M國一決雌雄,霓虹的德國形成了軸心國的核心,反而M英蘇中四國聯手形成了「四警察」+法國(「聯合國」的前身))
再說說中俄之間,從大清康熙到八國聯軍侵華,沙俄都是最狼心野心最殘忍好殺的邪惡鄰居,數百年裡不斷侵略我國土地諸多地區的人都被徹底「殺光」了,也是八國聯軍時期最臭名昭著的侵略者(林則徐死前『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沙俄本是歐洲小國,它的崛起是建立在對我國的侵略與虐殺的基礎之上…… 二戰時期,我國和蘇聯走同一條路線,稱蘇聯為老大哥,但很快中蘇就出現了裂痕,蘇聯為了崛起將美軍誘到朝鮮挑起了朝鮮戰爭(抗美援朝),讓我國派兵蘇聯軍隊卻退出了戰場(此戰坑慘了我國),之後越南戰爭可以說是我國保護了越南,但之後蘇聯引誘越南攻打我國挑起了「中越戰爭」,蘇聯還挑起了「中印戰爭」…… 為了報復甦聯這一系列的所作所為,在阿富汗戰爭中我國聯手M國坑了蘇聯十年(1979年~1989年),這次報復給予了蘇聯重創是造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 之後中俄重新建交,中M關系現在反而越來越差
「外交」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不要無腦的親近哪國或仇恨哪國,萬事應以「本國利益為上」的「外交原則」,不要輕易讓本國命運交給外國,但是千萬別輕視「外交」的「巨大作用」…… 無論是近代的「日俄戰爭」,「一戰」、「二戰」、還有春秋戰爭時期的「秦的遠交近攻滅六國」等,「外交」都左右著「郭嘉命運」
一味兒的「親俄仇M」反而「十分危險」,「俄國」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
毛澤東、鄧小平等人都可以在與霓虹、M國大戰之後立刻「建交」,只要符合本國利益就是正確的決策
俄國不可信,那麼M國、英國、法國、德國、霓虹等就可信嗎?只能說,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我國身為大國時間太久了,已經忘記了春秋戰國時期郭與郭之間的復雜關系(百國爭霸),那麼看看歐洲的歷史,剛結盟立刻就背後下刀子,剛打完仗立刻就秀哥兒倆好
「居安思危」,「外交友誼」「謹防盟友」「與敵人結友」「與敵人作戰」要同時抓,瞬息萬變,不要貪圖「安逸」,貪圖享樂的一方必定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才是「歷史」
德國是強國,但也是小國,長年與英、法、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爭鋒
沙俄是一個「侵略成性」的「郭嘉」,與德、法這種強國聯手本就是十分正常的事實,今日友軍,明日死敵,正是它們的關系

F. 比利時獨立後,國王卻是德國人,這是為什麼呢

國王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在歷史上,基本上都是家天下,皇帝死了,兒子接班。所以在歷史上很多人擠破了鬧到也希望能夠奪取政權。

然而在歐洲卻有另一番景象。很多國家的統治者竟然都不是自己本民族本國家的人,說起來確實有點奇怪。

就像我們今天說的比利時。比利時獨立後,本國竟然選不出國王,反而是向歐洲各地的王公貴族發出了邀請函,最後選擇了一位德國人,他就是利奧波德一世。

比利時獨立後,為什麼國王卻是外國人呢?

其實說來話長了,比利時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里都屬於其他國家的附庸,曾先後被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所統治。後來,奧地利強大的時候,比利時又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尤其是聯姻,使得很過王國之間有著數不清的關系,歐洲人是講究血統的,如果沒有高貴的血統,基本上是當不了國王的。

在歐洲,除了國王和貴族外,宗教的勢力非常大,神權凌駕於一切,教皇甚至某種程度上還高於國王。宗教高於民族,宗教高於國家,外國人來本國當國王,完全不是問題。

也正是有了以上的基礎,比利時才有可能從外國請來一個國王。然而請誰呢?就不是自己說了算了。本來比利時和法國離得近,也挺有淵源的,所以想請一位法國人,但被英國人拒絕了。

最後比利時左看右看,選擇了這位德國人。

第一,利奧波德王子是有巨大光環的,他是英國前任駙馬,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弟弟。同時他的姐姐還嫁給了愛德華,人家的姑娘可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女王。

可以說,利奧波德與英國有著扯不清的聯系,很親密。這樣一來,一旦比利時受到外來威脅,英國肯定不能坐視不管。

第二,利奧波德王子屬於德國人,算是中立的,選擇他的話,基本上沒有人會反對的。順便說一下,在當時以及後來,歐洲數個國家的國王都和德國人有著巨大的關系。

G. 為什麼俄羅斯沙皇都是德國人

俄羅斯沙皇只有一個德國人,即葉卡特琳娜。

當彼得大帝打敗了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廣大地區之後,他的野心就更加膨脹了,甚至,他還企圖獲得整個海域的控制權。然而,由於當時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國家卻是德國,而俄國一時間又戰勝不了德國,於是乎,彼得大帝就想到了「和親」,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了一位德國的親王。

而在彼得大帝死後,就由他小女兒做了俄國的沙皇。然而,他的小女兒一生竟然沒有生孩子。於是乎,他的小女兒就去德國將自己的親外甥領養了過來,並取名彼得三世。而彼得三世從德國過來做皇太子的時候,也把他的未婚妻索菲亞給從德國帶了過來,另取了一個俄國名字叫葉卡特琳娜。

當1761年底,她的婆婆——女沙皇去世了。他的丈夫就成為了新的沙皇。而她也隨之成為了皇後。但是,葉卡特琳娜開始秘密策劃,想著要把自己的老公搞掉,由自己繼承沙皇。

她先是對內串通了兩名近衛軍的高級軍官,對外買通了一名英國大使,隨後,就發動了一起宮廷政變,將自己的丈夫給殺死了。然後,自己堂而皇之的登上了俄國沙皇的寶座。

(7)為什麼俄國皇帝大多數都是德國人擴展閱讀:

卡捷琳娜主張開明專制、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其統治期間,俄羅斯帝國向南、向西擴張,從奧斯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手中將新俄羅斯、克里米亞、北高加索、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和庫爾蘭在內的大片領土納入囊中。

參與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並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不斷擴張領土,使俄羅斯的疆域達到鼎盛。1796年,因中風去世。

H. 出身德國的俄國女皇 概括簡短可以嘛

Екатерина II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1762—1796年在位)
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葉卡捷琳娜二世
如果我們不同意減少殘酷性和改善人們不可忍受的的生活狀況,那麼盡管我們反對,他們自己遲早也會這么做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專制君主制,舍此皆為下策。——-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亞,出身於一個德國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隨其母游歷過歐洲許多城市,並到過不少德國諸侯的宮廷,但她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744年,這一年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為她的繼承人彼得(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挑選妻子,葉卡捷琳娜作為候選人被邀請到俄國宮廷之中。
當葉卡捷琳娜與其母的馬車賓士在東歐平原的驛道上時,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當從小熟悉宮廷傾軋的她,對未來將要面對的復雜的宮廷生活顯然也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到莫斯科之後,葉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為皇儲的配偶,但接下來的18年對她來說並不輕松。葉麗薩維塔女皇對她時冷時熱,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個身體嬴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寵愛自己的情婦,經常羞辱葉卡捷琳娜。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自稱「無時沒有書本,無時沒有痛苦,但永遠沒有快樂」,在書本中積累知識,同時偷偷組織了一個小團體,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奧爾洛夫五兄弟為首的近衛軍青年軍官,成為支持她的鐵腕力量。
1762年,女皇葉麗薩維塔去世,正在懷孕的葉卡捷琳娜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地看著她的丈夫兼死敵彼得登上了皇位,成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後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動,終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他下令在「七年戰爭」中形勢大好,勝利在望的俄羅斯軍隊停止戰斗,退出所佔的普魯士土地,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簽訂和約,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還准備「親自率領一部分軍隊,聽從腓特烈二世的指揮」。在國內,他要俄羅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東正教的人為異教徒,沒收東正教會的財產。結果,自然是人心思變。在奧爾洛夫兄弟和哥薩克首領拉祖莫夫斯基的幫助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成功奪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幾天後,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經過18年的忍辱負重,葉卡捷琳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成為世界上幅員最大帝國的主人。
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國的領土擴張上,這也是她對歷史的主要影響。包括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和一次對瑞典的戰爭。
在波蘭問題上,葉卡捷琳娜採用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縱波蘭選王會議,將她的情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扶上波蘭王位。1772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瓜分波蘭,得到了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波蘭愛國人士進行了滅亡前的反抗,1791年,愛國黨通過了《五三憲法》,宣布廢除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結果遭到俄普兩國的聯合打壓。葉卡捷琳娜的軍隊攻佔華沙,宣布《五三憲法》無效,並與普魯士一起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議,得到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葉卡捷琳娜軍隊的刺刀下,1793年波蘭的最後一次議會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過了這個被宰割的協約。葉卡捷琳娜本來可能想為她的情夫保留一個傀儡王國,但1794年波蘭救亡起義風起雲涌,在聯合普奧兩國鎮壓了波蘭起義後,為免夜長夢多,決定第三次瓜分波蘭,使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三次瓜分波蘭,貪婪的北極熊共分得4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時期沒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願望,土耳其始終是沙俄的頭號假想敵。但葉卡捷琳娜時代對土耳其的戰爭進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1768年,在俄國挑逗下,土耳其對俄宣戰,本來被認為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卻呈現出俄國一邊倒的優勢,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愛琴海四條戰線大獲全勝,在1774年的和約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被迫承認克里木汗國獨立(後為俄國吞並),並承認俄國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耳其自然不肯善罷甘休,雙方都在備戰。1787年兩國戰爭再次爆發。這一次,俄軍在蘇沃洛夫(此君後來在與拿破崙的戰爭中還要大顯身手)率領下贏得更加徹底,著名的伊茲梅爾一戰中殲敵2萬多。土耳其再次以失敗者的身份簽訂和約,割讓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並承認克里木納入俄國版圖。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的過程中,葉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劑。
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還有個小插曲,瑞典「演員國王」古斯塔夫想乘機偷襲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結果大敗而歸。瑞典、波蘭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國在歐洲擴張的三個主要對象,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取得全勝。
望著大大擴張了的俄國版圖,葉卡捷琳娜豪情萬丈地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早年曾讀過許多西歐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開明專制」的時代,她也使自己成為這一時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後與伏爾泰有過密切的書信聯系,還曾資助過「網路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她興辦各類學校,提倡文學創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採取鼓勵的政策,取消對貿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這個專制主義寶座上坐熱之後,她的思想逐漸改變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持續了一年多就被鎮壓了下去,而且未佔領過戰略意義重要的大城市,但還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她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改「省,州,縣」三級制為「省,縣」二級制,並給予貴族更多更大的權力,1787年頒布的《俄國貴族、自由和特權詔書》是集中體現,她也因此被稱為「貴族女皇」。對此,雖然短期內有利於鞏固統治,但從長期來看加劇了貴族農奴主和農奴兩個階級的矛盾對立,農奴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進一步加深。農奴制一直是俄國社會的一大痼疾,葉卡捷琳娜二世加劇了它並將這個棘手的難題推給她的後代去解決。
另一方面,由於給予了貴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進分子能夠充分接觸西歐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俄國的現代化打開了一道門縫。俄國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第一聲吶喊就是從進步貴族中發出的。
葉卡捷琳娜據說很風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奧爾洛夫、波將金、波尼亞托夫斯基,他們在不同時期使葉卡捷琳娜的事業更加輝煌。不過同她之前的三個女沙皇相比,她也許還算不上荒淫無恥。
總而言之,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使國際格局和版圖發生的變化。她使波蘭消失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時,使俄國更加強大,統治力量進一步逼近歐洲心臟地帶,並在即將到來的拿破崙戰爭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成功貼士:葉卡捷琳娜二世早年失意時期曾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思想有過極大的熱愛,但當她執掌大權之後,卻成了一個維護舊制度和特權階層的「貴族女皇」。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她的孫子亞歷山大一世以及她同時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身上。他們都是很有見識的優秀政治家,但他們最終都加強了最有利於自身統治的專制形式,這也許說明了,帝王終究難以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導力量。

I. 漢武帝託孤匈奴人,德國人當俄國大帝,這兩件怪事為什麼會發生

漢武帝託孤匈奴人,德國人當俄國大帝,這兩件怪事會發生的原因在於古代的人的民族認同感比較模糊,他們當時的觀念和我們如今的觀念有著一定的差別,除此之外,這個匈奴人和德國人本身的能力是得到他人認可的,這是前提。在他們看來,並不是自己國家的人一定是忠於國家之人,而他國的人也並一定是敵人。

其實,類似的事件並不都發生在古代的中國,在外國也有著這樣的事件,最為著名的就是俄國女皇葉卡吉琳娜,她雖然並不是俄國人而是德國人,但就是成為了俄國女皇。世界之大,本就無奇不有,很有事情也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

J. 請問有哪些俄羅斯沙皇(包括女皇)具有德意志血統

伊凡六世是俄羅斯帝國歷史上第一位具有德國血統的皇帝,他的父親是德國人。但他在位僅一年即被彼得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廢黜,而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死後無嗣,來自德國荷爾斯泰因家族的彼得三世登上俄國皇位,他是第一位只會說德語的俄國皇帝。而他也是在位僅一年後就被自己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殺死,葉卡捷琳娜成為女皇,也就是著名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而她也是一位德國人。
在她之後,俄國皇族繼承比較連貫和穩定,都由她的子孫即位,所以她之後的歷代俄國皇帝都具有德國血統,而且他們之後還繼續娶德國貴族女性為妻,致使俄國皇室的德國血統比例不斷上升。到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時期,他本人身上基本已經沒有俄羅斯血統了,他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表兄弟,而他的皇後也是德國人。所以在一戰爆發時,他本人極不情願與德國開戰;後來隨著戰爭的節節失敗,俄國人民對於皇室的懷疑也越來越重,很多俄羅斯族人甚至認為皇後是德國間諜,皇帝根本不關心俄國的勝利。這也間接導致了後來俄國革命時皇室的迅速倒台。因為在很多俄國人眼裡,皇室早已不算是俄羅斯人了。
綜上所述,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歷史上具有德國血統的皇帝有:伊凡六世,彼得三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她之後的所有俄國皇帝。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俄國皇帝大多數都是德國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