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期,蘇聯VS德國,哪個軍事實力更強
歸根結底戰爭不是軍事實力的較量而是國力的最終比拼。
1937年,蘇聯在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後,已經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大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國。從人口,資源,國土面積,工業製造(雖然可能工藝水平比德國低)等各個方面都是碾壓德國的。
但是蘇聯經歷了1937-1939年的對軍隊的大清洗,有經驗的軍官團幾乎損失殆盡,而且在士官層面也不如德國的士官素質高和富有經驗。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連營軍官平均年齡19歲,離開軍校和教導隊的時間平均不超過9個月。師級幹部平均年齡不超過37歲,而且90%以上都是在24個月內被從團以下職務迅速地提拔上來的。在集團軍-方面軍這個層面,除了朱可夫在諾門坎,鐵木辛哥在蘇芬戰爭獲得了寶貴的實際經驗外,其他高級軍官們基本都沒有現代戰爭的概念和經驗,像長期獲得斯大林信任,甚至被譽為是斯大林軍事知識的主要來源的,三次出任總長,一手帶出來華西列夫斯基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認識。剩下的紅軍將領還是言必稱國內戰爭,稍微強一點,比如後來被斯大林斃了的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則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恰恰錯誤地總結了西班牙戰爭的經驗,主張把坦克降為步兵支援武器,解散獨立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軍。而他參加西班牙內戰時才是一個上校團長,回國後2年不到就從少將旅長升任方面軍司令,大將軍銜。所以,在戰爭爆發時,德軍面對的紅軍是一個缺乏專業素養,毫無經驗的指揮員們所指揮的一個龐然大物(蘇軍在坦克,大炮,飛機等武器上的數量都幾倍於德軍,在一些坦克上甚至質量都超過德軍)。
蘇聯從其在內戰中甫一建立開始,就是一支片面甚至是偏執地強調進攻的軍隊。蘇聯紅軍是一支根本不會也不想防禦的軍隊。在1941年-1942年,蘇聯紅軍只知道徒勞地以反攻和德國對攻。在維亞濟馬戰役時,科涅夫手下的部隊,每一個集團軍從抵達戰場一下火車就狂熱地投入反攻開始計算,平均在4-7天就基本損失光,消耗速度比中國國民黨軍在淞滬會戰中平均一天打殘一個師的速度還要驚人。可以說,到了1942年夏季開始,蘇聯紅軍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防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才算學會如何防禦。而朱可夫在莫斯科戰役後所發動的第二次勒熱夫戰役遭受到慘敗。用朱可夫的話,就是紅軍步炮協同幾乎沒有,步兵和坦克部隊之間的通訊和支援根本不存在。至於地空協同更是慘不忍睹,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司令部被自己的方面軍空軍的伊爾-2強擊機夷為平地。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乘勝發動的火星行動慘敗,證明紅軍在1943年還沒有學會如何進攻。到了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後,蘇軍才開始逐漸摸索出進攻的套路。
等到德國自己的有戰鬥力和經驗的部隊和指揮官和裝備都消耗光了,而付出了血的代價的蘇軍卻開始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大批優秀將領也在實踐中涌現出來並成長起來,蘇聯的工業產能也開始發力,德國軍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開始落後於蘇軍。蘇聯開始完虐德國了。
Ⅱ 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誰最強
綜合來說,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而蘇聯的前身沙俄一直是個封建軍國,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蘇聯是1922年確立的,明顯晚於德國。二戰之前,德國的青少年都是必須要進行軍事化訓練的,自然戰鬥力較強,而對比蘇聯,我們可以從蘇芬冬季戰爭看出紅軍的戰鬥力。加之斯大林的肅反運動,5位元帥殺了3位,剩下2位地圖都不會看,其他各級將領更加不用說。搞得蘇聯國內人心惶惶,甚至在蘇德戰爭初期,出現過紅軍幫助德軍打自己人!可見當時斯大林多麼不得人心。
其次,蘇聯的衛國戰爭是主場作戰,德國樹敵眾多要多線作戰。
Ⅲ 二戰蘇聯和德國武力誰比較強
德國是輸在了綜合戰爭潛力上,而不是什麼天氣和一兩場關鍵戰役上。換而言之,正是因為德國的綜合戰爭潛力低於蘇聯,天氣和關鍵戰役才能對它起到不利的作用。蘇聯在工業產量,人口數量和戰略縱深等各方面都要強於德國。雖然它的軍隊因大清洗而導致戰鬥力下降,但其人口數量完全抵消了德軍的質量優勢,並且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軍的兵員素質也逐漸成長起來,而德軍在主力精銳部隊被消耗殆盡後乎擾,新補充的士兵戰斗素質大不如前。在物質資源方面,德國所獲得的也遠少於蘇聯,下面是1944年各主要參戰國的坦克產量。來源:大國的興衰(美)保羅 肯尼迪著
德國:17800
蘇聯:29000
英國:5000
美國:17500
而1944年時的飛機產量則是
蘇聯:40300
德國:39807
並且德國的飛機和坦克無法全部用來對付蘇聯,在一場持久的,大規模的戰爭當中,擁有更多資源和生產能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另外,蘇芬歲大旦戰爭中,芬蘭並不是贏家,雖然他們消滅了很多入侵的蘇軍,但正如上述論點,他們的戰爭潛力遠低於蘇聯,當斯大林因入侵仿和行動遭受挫折而惱怒時,芬蘭的厄運很快就被增加的蘇軍主力部隊所帶來,並最終被迫割讓了10%的國土以換取和約。
Ⅳ 1941年蘇德兩國軍事實力對比,是怎樣的
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已經基本佔領了整個西歐,為了徹底的征服世界,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對於戰爭的准備並不如德國充分,斯大林始終認為德國沒有條件,也沒有借口入侵蘇聯,但是希特勒他是個瘋子。蘇聯擁有強大的軍工體系,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工業國,在戰爭開始後,裝備源源不斷的運送到了戰場上去。戰爭潛力的強大,彌補了蘇聯在前期的軍事實力缺陷,這也是德國為什麼會敗給蘇聯的主要原因。
Ⅳ 蘇德戰爭:蘇軍反敗為勝,蘇聯軍隊和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他們兩方的實力相差不多,但是蘇聯士氣高 ,第六集團軍的覆滅給東線德軍造成重創,蘇聯趁勝追擊,由此蘇聯才打敗了德軍。
Ⅵ 二戰時期,美國、蘇聯、德國、日本,這四個國家,哪個綜合軍事實力最強
從戰爭中的表現來看,綜合軍事實力之冠應該是美國。
美國的爭議在於,參戰時間較晚,沒有陸地接壤等因素。但從動員後的情況,乃至二戰後和中帆蘇聯的冷戰對峙情況來看,美國在戰略資源儲備,動員數量和規模,軍事生產力和科研能力來看,是有理由排上首冠的。但不得不承認,在和德國 日本正式交戰的初期,美國軍隊經驗不足等缺點確實存在,但依靠其經濟實力和生產優勢,仍然使得對手輸在了消耗戰上。段磨
蘇聯的貢獻在於:在1941到1944年間幾乎獨自面對德國的直接進攻,並保持了反攻的實力。在「以數量取勝」這一方面,蘇聯比美國更加明顯。戰爭初期,因為大洗清等緣故,蘇聯損失慘重。直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這三大戰役扭轉了局勢,蘇聯才站穩了腳跟。戰後,蘇聯的斯大林模式很快表現出劣勢,最終在於美國的持久消耗中敗下陣來。
德國的作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使得他在賣燃雹面對歐洲大部分國家時並不困難。但德國的劣勢在於:以一敵百,戰略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比較少,缺乏戰略縱深。戰爭末期,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幾乎被盟軍的戰略轟炸削半,東線上的德軍面臨著後勤的危機,東西兩線上都面臨著數量驚人的敵軍。在加上決策層的一部分失誤,德國的戰敗可以說不可避免了。(雖然我也是德粉)
日本,在消耗戰上幾乎面臨著和德國一樣的難題,自己深陷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加上後來制海權的丟失(這對於一個島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日本也不可避免的失敗了。
Ⅶ 二戰時期是蘇聯厲害還是德國厲害
絕對力挺德國,只不過在二戰中德國發動了非正義戰爭,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但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軍隊無論從官兵素質,裝備質量,還是戰術指揮,都是無可爭議的,從戰爭初期德國以劣勢裝備取得如此重大的戰果就能看出。基輔合圍,絕對是經典之戰。德國在戰場上的大部分失敗原因都是在戰場之外,戰略方面、經濟方面、政治方面,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德國的戰敗。再看武器裝備,誰敢說虎式、豹式、三突、U-boat、俾斯麥、Me109、Stuka、Fw190這些武器不好?特別是在戰爭最後期的E系列坦克,絕對是現代主戰坦克的雛形。只是美英的戰略轟炸使德國的戰爭資源枯竭,才使得這些夢幻裝備無法交付部隊。假使讓戰爭初期的任何一個德國裝甲師裝備後期成熟的武器,可以橫掃在二戰任何一個時期的任何一支王牌部隊。
Ⅷ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哪個整體軍事實力較強
在不列顛戰役失利之後,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東移。當時德國可選擇的餘地已經非常小,不過兩處,一是經希臘進入土耳其進入中東,從反向打擊英國勢力,一是強行佔領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二戰中土耳其和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這種半同盟關系使德國無法直接對其進行軍事佔領,而且經土耳其進入亞洲,同樣要和蘇聯發生正面沖突,而從土耳其進攻其補給線要通過情況復雜的巴爾干半島,不如進攻蘇聯便利。另外有幾個錯誤判斷使德國認為進攻蘇聯是最佳選擇。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蘇戰爭蘇聯損失巨大,人員損失達百萬之眾,此戰充分暴露了蘇軍戰鬥力非常低下軍隊組織能力差指揮員在遭到大清洗後素質不高的一面,而德國陸軍的實力顯然不是芬軍能相比的,芬蘇戰爭中德國向芬蘭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他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影響了德國統帥部的決策。二是西線的速勝使德國統帥部對德軍的信心大增,二戰時一般認為法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戰鬥力在蘇軍之上,而這支最強大的陸軍不過一個多月就被消滅掉,使德國統帥部高估了德軍的實力。三是在蘇聯剛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請洗,有經驗的軍隊指揮員被大量清洗掉,嚴重影響了蘇軍的實力;四是蘇聯剛經歷的大清洗使德國人錯誤地覺得蘇聯人已經不會再支持斯大林政權,錯誤地估計了政治形式。五是對蘇聯後續作戰能力和英美等國對蘇聯超越意識形態的堅決支持估計不足,錯誤地判斷西方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坐視蘇聯滅亡,而英國在歐洲一貫的方針是縱容德國人東進,這種方針加深了德國統帥部的錯誤判斷。
此外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此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系,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系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四一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並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這才是德國在四一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Ⅸ 蘇軍和德軍戰鬥力誰強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強,基輔一戰殲滅蘇軍六十萬人,整個蘇聯軍隊幾乎是被德軍一個集團軍一個集團的殲滅,由於無含則法短時間結束戰爭陷入隱隱戰爭泥潭,後期就成了強弩之末。蘇軍開始時整體作戰能力遠不如德軍,因為是保衛自己的領土所以戰灶老廳爭意志異常強悍。後期作戰能力趕超德軍,其中原因也很多啦,我也就知道這些
Ⅹ 二戰蘇德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和戰爭大致流程,不難看出德軍致命弱點
蘇德戰爭,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東線戰場,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直接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叫「 」巴巴羅薩」的計劃,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 當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爭,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重翻這段歷史資料,不難看出,納粹德國的軍事實力並不比幅員遼闊、工業先進的蘇聯強多少,而且他們是侵略者,在國際援助上不佔優勢。看看下面史料記載的這些數據: 戰爭剛剛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900萬、蘇聯1700萬;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00萬(含軸心國軍隊),蘇聯730萬;編制:德國156個師又2個旅、蘇聯170個師又2個旅;坦克:德國38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火炮:德國4.3萬門、蘇聯6萬門;作戰飛機:德國183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在這些數據中,德國只是作戰坦克和作戰飛機的數量優於蘇聯。但不可低估的是德軍的裝備先進、機動能力和單兵的作戰能力強。 希特勒為了發動對蘇戰爭,還在德軍中組建了由霍普納,古德里安,霍特,克萊斯特帶領的四個裝甲集群。 戰爭初期蘇軍倉促應戰,德軍行隱占據一定優勢: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漫長戰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戰爭剛開始,幾乎沒有戰爭准備的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有800架未及起飛即被毀於機場。蘇聯西部城市、海空軍基地、通訊設施,在德軍碼純航空兵襲擊之下嚴重受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 德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前進了50至60公里。蘇軍在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有30萬蘇軍被俘。 德軍在佔領明斯克後,1941年7月15日,又通過激烈戰斗,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距離莫斯科僅有380公里。 但這時德軍犯了一個可能是事關全局的錯誤。希特勒分調部分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去進攻南方的基輔,以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德軍雖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勝利,但在北路列寧格勒卻沒有完全得手,而中路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也錯過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1942年4月,莫斯科會戰以蘇聯紅軍獲得勝利而告終。蘇軍在會戰中殲滅50多萬德軍(其中凍死凍傷有10餘萬人),有38個師被重創。蘇聯紅軍這時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打亂了德國的「 」閃電戰」計劃。 戰爭中後期雙方戰場局勢逆轉 1943年是蘇德戰場轉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收復了庫爾斯克等地。1943年8至11月,蘇聯紅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收復了頓巴斯。在烏克蘭,收復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 從史料記載中看,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期的1943年,依然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此時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為948萬人,但在剔除了各種後備部隊、大量在醫院療養的傷病員,遲帶咐海空軍,以及佔領區的維持部隊後,他們可以用於蘇德戰場的野戰部隊就沒有那麼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擁有近400萬正規陸軍(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約4700輛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飛機,約4萬門火炮迫擊炮。 肅然自開戰以來,蘇聯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短期恢復傷員大約為800萬-900萬人。但1943年4月起,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遠東和南部邊境地區戒備部隊,仍然有841萬3千人。到1943年7月,連同內地軍區在內,整個蘇聯武裝力量總數增加到了1000萬人左右。除去戒備遠東的日本和亞洲西部的土耳其的龐大部隊,蘇軍野戰部隊主力都被用於對德作戰,作戰兵力總數為606萬多人。 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此外,蘇聯紅軍得到了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持,得到敵占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從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對德軍連續發動了10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作戰,十次斯大林突擊。收復了蘇聯的全部領土,並將戰線推移到境外。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動進攻,激戰16個晝夜,至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結束。蘇聯紅軍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人。盤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兩個集團軍群(55個師)也於5月中旬投降。蘇聯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標志蘇德戰爭以蘇聯的勝利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