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出版一本書怎麼樣

德國出版一本書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5-15 21:00:56

Ⅰ 超越自卑 阿德勒著這本書怎麼樣

《自卑與超越》一書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書於A·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在該書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內容簡介編輯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慚形穢,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盡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以後,他說他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他的許多心理學上的觀點都可以從他童年的記憶中,尋出其蛛絲馬跡。
後來,A·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葯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的性格和A·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里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維也納居住期間,也象維也納人一樣,經常到咖啡館和朋友及學生們一起飲酒作樂,談天說笑。他友善謙和,不拘小節,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A·阿德勒是弗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贊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超越自卑》封面
1907年,A·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芹鎮伍。例如。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國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痹症,其奮斗事跡,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
早先,弗洛伊德已經主張:補償作用是由於要彌補性的發展失調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響,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欽羨(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認為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之感。
以後,A·阿德勒更體會到: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事實;因為他們身體弱小,必須信賴成人生活,而且一舉一動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當兒童們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他們能夠做的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發展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的下去,它便會構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嫌或正常的發展過程。
此時,弗旅圓洛伊德將A·阿德勒的觀點認為是對自我心理學的一大貢獻,可是卻覺得它未談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謂的補償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種功能而已。這時候,A·阿德勒的觀點尚未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然而,當A·阿德勒主張補償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時,兩人便勢同水火了。
起初,兩人還彼此容忍對方,可是當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學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楊格(Jung)的檢查時,他們便正式鬧翻了。弗氏致書給心理分析學刊發行人:要把他學刊封底里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則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維也納心理學會為了A·阿德勒的觀點曾經開了許多次會,由於弗洛伊德和其它許多人都堅持A·阿德勒的觀點無法見容於心理分析學派,A·阿德勒便率領他的一群跟隨者退出心理分析學會,而另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稱其為「個體心理學」。
在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後,A·阿德勒便摒棄了弗氏泛性論的心理觀點,他譏之為對性的迷信,並以社會的概念來解釋男性欽羨。他並不否認潛意識動機的實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視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認夢的解釋有其重要性,不過他卻認為夢是解決個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樣,事事都以性來解釋。例如奧迪帕斯情結的發生,他也認為史是被寵壞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而已。當然,性慾是存在的,不過它和飢餓或口渴一樣,這種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優越地位時,才能進入心理學的領域。
1911年有一位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書,叫做《『虛假』的心理學》(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對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懷亨特主張:人類都是憑借一些在一些現實上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生活著的。我們認為宇宙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實體,並以此種虛假的觀念為基礎,作出種種行為,其實宇宙是紊亂不堪的。我們造出了虛假的上帝,並且裝模作樣,彷彿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實哪裡有什麼客觀存在的神?盡管這些東西在經驗上都是虛假的,我們卻不懷疑其真實性,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其影響。A·阿德勒把這種概念引用到心理學上,尤其是因果關系的問題。弗氏把因果關系當做是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卻在懷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觀點之物。他認為:促使人類作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是其過去的經驗。這種目標雖然是虛假的,它們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種行為。個人不僅常常無法了解其目標的用意為何,有時他甚至不知其目標何在,因此,這種目標經常是屬於潛意識的。A·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之一稱為「自我的理想」,個人能借之獲得優越感,並能維護自我尊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A·阿德勒曾在奧國軍隊服役,充當醫生。以後,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的輔導的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系,更可涵蓋師生關系。他對教師們的影響既深且遠,有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出身自將其觀點用於教育上的教師。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經聲名遠播了。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便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兩個城市演講。由於過分勞累的結果,他終於因心臟病突發,而死於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著作豐富。《自卑與超越》一書,成書於A·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自從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以泛性論為基礎,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均可溯源於「性」以來,便有許多繼起的精神分析家紛紛提出不同的意見,對弗氏的泛性論作種種修正。這些新的觀念統稱為「新心理分析學派」, A·阿德勒卻以「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並成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這就是《自卑與超越》的主要思想內容。在該書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的人,《自卑與超越》無疑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想,於此介紹該人該書,應當對於活躍於這個網頁的人們無疑也有著重大現實的意義吧。

作者簡介編輯

人物資料
阿德勒於,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既矮又丑,幼年時患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他四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身體健康的哥哥面前他總感到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又小有丑,樣樣不如別人。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了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家庭醫生也對他絕望了。然而,幾天後病情卻意外地好轉。從此他想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
不過在一些小事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後的一面。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我記得走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採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後面而間隔了一段距離,把書包放在公墓牆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後多次地來回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懼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個合群的孩子,與同伴玩時被人所接受的感覺使他感到高興和滿足。
阿德勒的觀點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影響頗大。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如阿爾伯特、勒溫、馬斯洛都對他與他的觀點表示了好感。1970年,馬斯洛曾說:「在我看來,阿德勒一年比一年顯得正確。隨著事實的積累,這些事實對他關於人的形象的看法給以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事實上,阿德勒被認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
《神經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理解人類本性》;《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生活的科學》;《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超越自卑》;《神經症問題》等。
阿德勒被譽為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品目錄編輯
「道」與生命意義的追求
《超越自卑》扉頁
譯者序
一生活的意義
生活中的三種聯系
生活的意義
童年生活情境
最初的記憶和夢
學會合作之道
二心靈與肉體
心靈與肉體的互動
情感的角色
精神特徵與身體類型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
自卑情結
優越感目標
四早期的記憶
人格的關鍵點
早期的記憶與生活方式
透析早期記憶
五夢
解夢舊觀點
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
個體心理學派的觀點
解析典型的夢
個案詳解
六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
父親的角色
偏愛與平等對待孩子
長子、次子、最小的兒子、獨生子
七學校的影響
教育形式的變遷
教師的職責
班級內的合作與競爭
學生成長評估
天賦與習得
區分孩子的類型
顧問會議的功用
八青春期
青春期的心理和身體特徵
常見青春期問題
青春期的性認知
九犯罪及其預防
了解犯罪心理
典型個案分析
合作的重要性
矯治罪犯
十職業
平衡三條系帶
早期訓練
兒童時代的興趣影響職業
影響職業選擇的其他因素
解決辦法
十一人及其同伴
人們努力增進合作
社會興趣缺失與溝通失敗
社會興趣與社會公平
十二愛情與婚姻
愛情、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系
婚前准備
婚姻中的合作之道
婚姻和諧之道
婚姻與男女平等
附錄 阿德勒年譜

Ⅱ 走進德國讀書文化

德國究竟是一個書香氣息濃郁的國家還是一個無聊的國家?為什麼德國人這么喜歡讀書?德國的讀書文化是什麼?源自哪裡?德國人的讀書量有多大?下面就一起跟著的我走進德國讀書文化,一起領略一下吧!

德國是個極度無聊的國家,你看不到10點還有人在飯店裡吃的熱火朝天的,你也很難每天見到人們興高采烈的滿大街狂歡,年輕人也並不經常聚攏在一起玩耍撒歡,整個德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安靜的氛圍,在這里人們無聊的只能看書了。所以這個無聊的國家出了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也因為讀書才變得民富國強,這一切都與德式閱讀息息有關。

到底什麼是德式閱讀,可以總結概括為:讀書習慣、讀書氛圍、讀書設施。或是您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當讀書成為一種全民文化的時候,民富國強就不再遙不可及。

先來看一些數據調查,告訴你德國人讀書狀況:有91%的德國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其中,23%的人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的人年閱讀量超過18本,大致相當於每三周讀完一本書。書也成為了朋友之間最受歡迎的禮品。

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對於德國年輕人來講,讀書就和他們的啤酒一樣讓人喜愛。

14歲以上的德國人中,69%每周至少看書一次;36%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經常」看書;22%的人看「很多」書;16%的人則有每日閱讀的習慣,屬閱讀頻繁者。8000多萬的德國人擁有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年市場銷售總額達96億歐元。德國年出版新書9萬余種,平均每萬人11.5種。德國還是差配耐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賣豎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德國的讀書文化

讀書習慣

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里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如果你在德國生活,你一定知道這里的圖書是多麼昂貴,就拿2012年的一本暢銷小說《Er ist wieder da》為例,約在19.9歐(約170元人民幣)。也正因為德國人喜歡閱讀,德國亞馬遜圖書和閱讀器kindle,一直銷量不錯。

但德國人更喜歡紙質圖書,有兩點原因:一是喜歡紙質圖書拿在手上的感覺,更為傳統和真實;二是電子圖書價格並不比紙質圖書價格便宜很多。

他們還認為真正的閱讀源自於書,而非實時消息,他們更願意閱讀有價值的,即便是長篇大論的文章,而不是閱讀那些無用的、八卦的、沒有任何營養的花邊消息。

德國人更喜歡閱讀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評的6本書為例:《波比和流浪漢:一隻改變我生命的貓》、《戰爭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癒密碼:六分鍾病癒方法》、《百歲老人蹺家去》、《狐狸谷》。

讀書氛圍

讀書應該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幾乎全民都喜歡的一件事,無論男女老少,達到了平民閱讀,他們認為讀書可以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他們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想法,促使他們不斷的閱讀。

此外,德國人認為,閱讀關乎國家未來,經常性大量的閱讀,能夠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讀書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長和學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閱讀視為一項兒童啟蒙的社會工程。5年級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張贈券,免費在圖書館領取一本書。

德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他們對書籍的興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玩具就是圖書。父母還會在每天睡前為他們讀書或和他們一起閱讀。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上課時間並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點左右就放學了,而圖書館會在課余時間為他們舉辦各種朗讀活動。中學時代老師會布置主題性作業,需要學生大量閱讀材料書籍以便完成作業。

幾乎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書架,或設在書房,或擺放於客廳,似乎成為了家裡的一件裝飾,但很多德國人的書架上的書,他們幾乎全部都閱讀過。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一百多冊。他們認為,「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虛春戶」。

讀書設施

德國有將近7700家的書店,書店工作人員則約為31000名,到處都可以見到書店,無論是市中心的大型圖書商店,還是車站的小型圖書店或報刊亭,如果你留意觀察,會在很多社區附近找到一個像電話亭一樣的小亭子,裡面放滿了二手圖書,這就是公益免費借書亭,你可以免責在這里借到自己想要閱讀的圖書,或是可以把家裡看過的圖書放進來供他人閱讀,全憑自覺。

通常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很多大型書店內,或小型書店門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閱讀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費閱讀區,即便你沒錢購買,但只要你願意閱讀,你完全可以坐在這里看上一整天,是不會有人因為你只看不買驅趕你的。

大型書店也經常會舉辦一些讀書會或朗誦會,來提倡人們閱讀,並喜歡上閱讀。這里不會因為利潤原因只出售大量的暢銷書,也是會照顧到各個閱讀人群的需要。

如果你的讀書感興趣,同時喜歡淘一些已經不再發行的圖書,可以到當地的跳蚤市場或是一些並沒有任何名氣的二手書店淘到一些不再發行或特別意義的圖書。

除了民眾的讀書設施外,每年德國法蘭克福和萊比錫都會舉辦書展,作為一種圖書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平台,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大圖書出版商到這里參展。

德國的圖書館

德國有1.4萬多個圖書館,藏書約1.29億冊。每個城市都有市立圖書館,區里也有各自的圖書館,而且一定是建設在當地最繁華的地段。許多圖書館通過組織作家演講會、舉辦文化活動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鎮里往往也有圖書館。沒有固定圖書館的鄉村則會定期有流動圖書館,方便居民借閱圖書。人們只要花約10歐元辦一張年卡,就可到圖書館自由借閱圖書。在公立圖書館,看書則是完全免費的。

不得不介紹的幾個德國圖書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家圖書館,屬於非借閱圖書館,成立於1946年,設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

柏林國家圖書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659年的前身德國皇家圖書館,以大約一千萬的藏書量成為德國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

德國的烏爾姆威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建於18世紀,是德國南部最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以高雅的氛圍為文化活動提供使用場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圖書館。

德國沃芬布托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成立於1572年,是德國典藏、修繕古籍的國家級圖書館,古籍典藏的數量以及修繕維護的技術皆是歐洲之冠。

曼海姆伊斯蘭圖書館,是歐洲最大的伊斯蘭圖書館,擁有25000冊圖書,准備將藏有量擴增到10萬冊。

海德堡大學圖書館,是德國最古老大學的圖書館,藏書260萬冊,其中擁有6000多冊珍貴的手稿和古代印刷本,和極為珍貴的14世紀手本。世界頂級名校的圖書館排第5位。

除此之外德國各個高校的圖書館也是可圈可點,比如柏林洪堡大學圖書館被視為無法打盹的圖書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彰顯了藝術氣息,德國科特巴斯大學圖書館更像是一個現代博物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圖書館,則採用環保材料和自然採光系統,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如果有機會不妨把圖書館作為你旅遊途中的一道風景看一看。

讀書背後的故事

德國可以算是民富國強,背後一定是一種文化力量在推動著,那就是閱讀的力量;中國人發明了造書的紙,但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我們在不斷感嘆德國製造的同時,感嘆德國強勢維持歐元區的同時,卻沒有注意到,德國的大學和圖書館一定是當地最經典的建築並建立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沒有注意到德國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閱讀者群,更沒有注意到德國人對知識的尊重和閱讀的態度。

今天整個社會都表現的浮躁不安,在地鐵上,大家忙著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瀏覽論壇,因為無法理性的篩選,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聞和消息,閱讀了太多的不良和過激的圖片,自然的在一個浮躁不安的環境中,心靈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為信息爆炸,我們養成了一種叫做「淺閱讀」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和習慣,大家的閱讀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閱讀質量卻不一定能得到保證,我們又有多少人會在這個時代,真正的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夠凈化心靈,提升精神生活的書上呢?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車的時候放下手機,拿上一本書讀一讀;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纏身,清心寡慾的讀一本書;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謂的「淺閱讀」為榮,而花時間去讀一本真正的好書?

Ⅲ 一個邪惡的故事拯救了德國,一本全世界追捧的暢銷書

1984年,是德國文學界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寫出了《香水》(The Story of a Murderer)。

這部後來令全世界廣為追捧的暢銷書,一時間幾乎拯救了沉睡已久的德國文學。它的成功首先表現為令人驚訝的銷量,然後就是各國文學界爭先恐後地翻譯,直到2006年被改編成了電影,其所造成的震撼才算告一段落。

《香水》的作者聚斯金德,本來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劇作家,曾憑借劇本《低音提琴》(Der Kontrabass)獲得了一些贊譽,卻從未被真正成為焦點。他在小說上可謂是大器晚成了,寫《香水》的時候已年近四十。沖塌襪或許他自己也沒想到,《香水》會成為一部暢銷書,以至於他其後出版的《鴿子》(Die Taube)也沾了光,成為德國當代文學的經典。

不過,這樣的暢銷和大眾對它的肯定,也為它帶來了一些副作用。雖然它使全世界都看見了德國當代文學的成就,看到了散激一衫晌貫謹嚴的德國人也可以把小說寫得驚心動魄,使德國小說重新煥發出了生機。但它也因此招致了一些對它的質疑和非議。

畢竟,表面上看,《香水》似乎具有很多暢銷書的特點,它的情節跌宕起伏,時刻散發著想像力的光暈,但它卻沒有將更多篇幅交給主角的內心,更難找到什麼心理學上的深度。

那麼,這樣的一部著作,到底能不能被稱為經典呢?它講了什麼,又有怎樣的深度呢?

《香水》是一部以殺人犯為主角的犯罪小說,全名為《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小說虛構了一個生活在18世紀中期巴黎的香水專家——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Jean-Baptiste Grenouille)。諷刺的是,這位後來的香水專家,卻出生在當時法國最臭的城市——巴黎,而且還是巴黎最臭的地方:一個賣魚的攤位里。

他的母親本來想將他當做「沒用的肉」扔掉,卻被人們以謀殺嬰兒的罪名將其推上了斷頭台。

從此,變成孤兒的格雷諾耶先後被送到乳母、教堂長老、寡婦和製革匠那裡。他天生身上沒有味道,卻對所有氣味了如指掌,有著令人難以想像的嗅覺能力。他可以通過嗅覺來辨別方向,聞到幾條街以外的味道。這樣的才能讓他與眾不同,也因此被所有人厭惡,直到他遇到了巴黎的香水專家巴爾迪尼(Giuseppe Baldini)。

在巴爾迪尼那裡,格雷諾耶不僅幫助這位平庸的香水專家名震巴黎,同時也學會了蒸餾的方法,擁有了自己的香水和製造配方。後來,格雷諾耶選擇離開,准備去南方學習冷油脂萃取法,用離析的方式收藏那個他認為最美的味道——少女的香氣。期間他在山洞住了七年,發現了自己沒有任何味道的事實,更堅定了捕捉氣味、找尋自我的決心。

在南方城市格拉斯,他殺死了二十多位少女,提取了她們身上的味道。當最終敗露被抓,押赴刑場之時,他將自己最得意的香水取出一滴灑在了身上。一時,人們都被其味道打動,完全陷入了混亂,甚至將他無罪釋放了。他用味道征服了格拉斯,卻沒有找到自我。

最後,他來到巴黎,釋放了全部香水,人們鋪天蓋地向他奔來,為了享有他的味道而分食了他。

從聚斯金德的敘述和描寫中看,他對筆下的格雷諾耶又愛又恨。他說格雷諾耶:

「一開始就是個可憎的傢伙。他出於純粹的反抗和純粹的惡毒而選擇了生。」

他將格雷諾耶比作是虱子,又說他「像有抵抗力的細菌那樣頑強」。他描寫格雷諾耶帶給人們的恐懼,同時像分析罪犯一樣分析他的內心,還有他對其他人的那種天生的漠然。

但另一方面,他又像描寫一個天才或是英雄人物那樣去寫他。格雷諾耶似乎堪稱是天才的典範,他有理想、有目標,無視財富和名聲,肯吃一切苦,哪怕被「關禁閉」,「都不能改變他的行為」。

在聚斯金德的敘述中,經常夾雜著對格雷諾耶天賦的贊許,他說格雷諾耶:

「具有植物生長的性質,正如一粒扔掉的豆子進行選擇,要麼發芽,要麼仍舊是豆子。」

這似乎讓人想起《聖經》中的段落: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聚斯金德似乎在描寫一個上帝,一個氣味王國的國王。這樣的人,有能力致所有人於死地,他在結尾處也展現了這樣的能力。格雷諾耶似乎具有著偉人才會有的堅韌不拔,無視一切對肉體的折磨。他在山洞的七年中,也帶著一種超越的光芒,似乎和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一樣,隨時准備將超越一切的道理付諸實現。

但是,他又不同於「懺悔者、失敗者、聖者或先知」,他「不懺悔,不期待獲得更高的靈感」,他所做的一切「只為了獨自生活」。聚斯金德評價道:

「外面世界上從來還沒有一個活著的人如此生活過。」

聚斯金德承認格雷諾耶的罪行,他殺人,漠視人,在被賦予最高天賦的同時,也失去了一切道德和溫情。

從格雷諾耶的角度講,他的人生經歷了三個基本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格雷諾耶發現了自己的天才,他從巴黎一個紅發少女那裡聞到了最美好的味道。他愛上了那個味道,並認識到「這香味就是純潔的美」。

但此時,他還處於自發地尋找美,給他遇到的所有味道進行分類。他對自己的能力已有所認識,卻對自己本身尚一無所知。

第二個階段發生在山洞中,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沒有任何味道,意識到自己能聞到一切味道,卻聞不到自己的味道。於是他樹立了人生的目標,實際上就是找到自己,讓他人接受自己,愛自己,並用最偉大的創造來證明自己。聚斯金德寫道:

「似乎他終於知道了自己是怎樣的人;無異於一個天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了意義、目的、目標和更高的使命。」

他想要佔有最好的味道,想要佔有美:

「倘若他不能成功地佔有這香味,那麼他,格雷諾耶,這輩子就白活了。他必須佔有它,這並非單純為了佔有而是為了使他的心平靜。」

而愛上他時,當他三最終將滿意的香水滴在了自己身上,並讓所有人為之動容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因聞到香水的味道他來到了第階段:

「他夢寐以求的事物,即讓別人愛自己的慾望,在他取得成功的一瞬間,他覺得難以忍受,因為他本人並不愛他們,而是憎恨他們。他突然明白了,他在愛之中永遠也不能滿足,而只是在恨之中,在憎恨中,在被憎恨中才能找到滿足。」

這樣的想法導致了他價值觀的崩塌。他發現,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不管自己有了多麼大的成就,他仍是一個受人憎惡的人,他仍然沒有自我。他的自我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永遠不可能學會愛,更不可能被愛所關懷。

所以,他用香水殺死了自己,完成了一種最特別的自殺。

格雷諾耶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或者說,他生來就註定了是個悲劇。這種悲劇,源自他那與天賦共生的性格,但真正促成他走向犯罪的,卻是他所處於的社會。

聚斯金德在描繪格雷諾耶的一生的過程中,為人們展現了一個豐富的生活畫卷。在這個世界中,人們自己就是惡的。從乳母、教堂長老對他的拋棄,到養他長大的寡婦,他們都反感他,頻頻將他置於更危險的境地,甚至「認為自己不僅做得合情合理,而且做得大仁大義。」

有人的地方就有惡臭,最臭的城市就是人口最多的巴黎。而在這樣的臭氣中,人們還假模假式地追求香氣。他們對香的追求是虛偽的,哪怕是那些香水行家,在格雷諾耶看來也都是虛偽的。他們不知道真正的美,更不可能對他人產生真正的愛。

而格雷諾耶卻追求真實,追求內心原初的感受,不帶評判地欣賞味道。在他看來,「一匹出汗的馬的氣味與含苞待放的玫瑰花的嫩綠香味具有同等價值。」

他身邊的那些人,都只想利用他的天賦。香水行家榨取他的勞動和智慧,假冒偽劣的科學家靠他的外貌和遭遇騙錢。沒有人給予他關愛和溫暖,這是讓他毫無顧忌地成為謀殺犯的根本原因:這個人間社會本身就是最大的謀殺犯。

聚斯金德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同時也描繪了一個天才而又混亂的時代。他一開篇就寫道:

「那時代人才輩出,也不乏天才和殘暴的人物。」

他認為,格雷諾耶之所以不像拿破崙和弗朗索瓦·薩德侯爵(Franois Sade)那樣名留青史,並不是因為他不夠壞,而是由於:

「他的天才和野心僅僅局限在歷史上沒有留下痕跡的領域:氣味的短暫的王國。」

事實上,小說為格雷諾耶所設定的時代,或許是人類史上為數不多的輝煌的時代。

從啟蒙時代一直到18世紀末,那是盧梭、孟德斯鳩著手建立秩序的時代,也是牛頓發現宇宙規律的時代,還是莫扎特、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以天才的形象震驚整個歐洲的時代。人們還不了解科學的范疇,科學包含著某種宗教般的熱望,也是魔術、藝術的火花,人們普遍地期待著奇跡。

在某種程度上,牛頓描述的規律和土耳其行棋傀儡引起的轟動同樣大。

那個時代充滿了新奇,科學的發明正一往無前地展開著,而人們卻仍舊依靠宗教的力量,仍然沉迷於算命和魔術。就像巴爾扎克在其哲理小說《無神論者望彌撒》(The Atheist's Mass)里描述的那個醫生,他雖然信仰科學,認為靈魂在醫學解剖上不存在,但仍要堅持去望彌撒,尋求宗教的關懷。

▲土耳其行棋傀儡由奧地利人沃爾夫岡·馮·肯佩倫(Wolfgang von Kempelen)設計,它是一個能夠下國際象棋的「機器人」傀儡,號稱能夠贏世界上所有人,是18世紀的AlphaGo,曾經打敗過拿破崙和富蘭克林,但後來被解密為騙局,其裝置內藏有象棋高手,也未能贏得所有比賽。

像巴爾扎克在另一部小說《路易·朗貝爾》(Louis Lambert)中所寫的哲學天才路易·朗貝爾,在書中,他能在哲學上進行沉思,那就意味著他可以不吃不喝。他靈光閃現的時候,甚至能舉起沒人能舉起的東西。精神的力量和肉體的力量是同一的。人類在靈智方面的成就被外化了,同時,物質技術的成就也在不斷地被靈智化。

《香水》中的圖盧茲的侯爵,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發現了一套關於土壤的理論,認為一切事物離土地越遠,就越健康,並試圖去證明。當他帶領信徒去高山之上尋求證明的時候,意外跌入了山澗。可當時的人們卻傳言他最終「自己融化在氣體中」,飛到了天上。

這樣的描寫也可以在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18世紀風格小說《樹上的男爵》(the Baroninthe Trees)中找到,書中的主人公柯西莫(Cosimo),最後也從樹上乘熱氣球飛走,直到無影無蹤。

▲《樹上的男爵》書籍插畫,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這一著名作品描寫了一個18世紀的少年在一天負氣爬上樹之後,在樹上過完了一生,在書中,他曾和伏爾泰通信,還遇到過無數驚險,甚至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氣候,它同《香水》一樣,都是對18世紀人類氣質的一種重構。

這樣的時代註定混亂,也因混亂而迷人。格雷諾耶只可能生活在18世紀的法國,出現在別的時代則不合時宜。聚斯金德用強烈的浪漫主義手法來讓這種戲劇張力達到最大,他讓格雷諾耶沒有味道卻能創造出最美麗的味道、讓最大的城市巴黎顯得最臭、讓人們以最殘忍的方式對待格雷諾耶,卻又讓他們愛他。就連小說的結尾也是這樣:人們由於愛他而吃掉了他。

可以說,是美殺死了格雷諾耶。他追求美,卻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美,他以為自己佔有美,卻找不到那個佔有美的自己。他最後不僅放棄了人們,也放棄了自己,香水對於他來說也因而沒有了任何價值:

「他永遠不知道他是誰,所以他對世界,對自己,對他的香水毫不在乎。」

在這種對於時代的描述中,聚斯金德並非止於描述。

他寫18世紀的人,是為了與現代人相對比。表面上看,18世紀與現代社會有著太多的不同,但本質上,大眾的惡一直如此。他們的道德感是那麼容易動搖,那麼禁不起考驗。

聚斯金德寫教堂長老的猥瑣和偽善,寫他貪婪地吸著乳母身上的味道。他寫參議員對自己女兒產生的不倫的愛。寫人們對極刑的熱烈歡迎,以及他們聞到香水之後就失去一切道德束縛,開始混亂地交媾。這些都是對人的獸性的無情鞭撻。

而一切鞭撻當中最重的一記,要數對人們遺忘的描述。

在聚斯金德的筆下,人們的平庸體現在他們的膽怯,膽怯使得他們遺忘所有罪惡,遺忘所有本該懺悔和反思的事。在格雷諾耶讓格拉斯陷入瘋狂之後不久,人們就回到了一種坦然的狀態之中。他們因為知道自己的罪惡,人人都完成了罪惡,誰也不比誰高尚,反而「更和睦融洽」地生活下去。

而在最後人們分食了格雷諾耶之後,他們的罪惡感更是轉瞬即逝:

「在他們的臉上,表現出一種童話般的、柔和的幸福光輝。他們或許是因此而羞於抬起目光和相互對視吧。當他們後來敢於這么做,起先是偷偷地、後來則是完全公開地相互對視時,他們不禁破涕為笑。他們感到自豪。他們第一次出於愛而做了一點事情。」

這樣的諷刺在《香水》中俯拾即是,而每一個諷刺似乎都與人們當下的生活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於是,格雷諾耶成了對人性的一種嘲諷。他產生於人類的惡,他的香水是「惡之花」。在《香水》中,美妙的香水也的確產生於腐爛的味道:

「腐爛的氣味再也聞不出,一丁點兒也聞不出來了。正相反,一種極為輕松的生命芳香似乎從這香水裡產生了。」

香水產生於臭,人的道德也產生於人性的惡。

聚斯金德所說的「誰掌握了氣味,誰就掌握了人們的心」,正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在一戰和二戰中,歐洲何嘗不是在期待天才和英雄人物的降臨?人們又何嘗不是在空虛之中選擇了罪惡?

人們嚮往天才,卻無法識別和養育天才,這矛盾而痛苦。而那些真正的天才,卻往往另類、偏執,他們帶來的常常是災難而非福祉,這又是個悖論。

人們在邪惡的天才的控制下,能夠干任何事,這起於人的平庸和天才的不凡。也許,這才是《香水》想要傳達的。

在《香水》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謀殺犯,都是幫凶。人們總是遺忘自己的罪惡並生活下去,這就是人類生活的本質。就像聚斯金德的那段令人難忘的評價:

「許多人對於這次經歷都感到毛骨悚然,感到困惑不解,感到與他們原來的道德觀念背道而馳,以致他們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刻就把這事完全從自己的記憶里抹去了,因此後來真的再也回憶不起來了。」 ■

Ⅳ 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海爾曼的性格特點

您好,德頌辯國的童話海爾曼的性格特點是勇敢、有毅力、有智慧、有勇氣、有熱情、有活力、有責任心、有耐心、有激情、有自信、有禮貌、有謙虛、有責任感、有果斷、有決心、有毅力、有正義感、有責任感、有自信心、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自我約束能力、有抗壓能力、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有良好的領導能力。他總是樂觀、勇敢、有毅力,他有自信,有責任感,有正義感野閉缺,有智慧,有勇氣,有熱情,有活力,有耐心,有激情,有謙虛,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自我約束能力,態培有抗壓能力,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有良好的領導能力。

閱讀全文

與德國出版一本書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