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為何沒成為海洋霸主
隨著蒸汽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進行,很多國家從默默無聞,發展成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特別是在近代的發展中,很多國家都曾經當過海洋霸主。比如說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這些國家也是殖民地比較多的國家。可是我們熟悉的德國,卻沒有成為海洋霸主,其實這跟德國當時的內情是有關系的。
3、被其他國家阻斷發展
在德意志地區有很多鄰國,荷蘭就是其中之一。荷蘭對於德國來說,有著明顯的地理優勢,他們本身就是近海國家。雖然曾經被西班牙統治,但是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荷蘭逐漸站了起來。當發展起來之後,海上領域也成了他們的發展區域,也正是由於荷蘭的干擾,德國才沒有成為海上霸主。
❷ 為何說在大航海時代,西方並沒有多大的優勢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們梳理了大航海時代的主角——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的歷史脈絡,接下來我們將把目光投向東方,看一下大航海時代到來的時候,東方人正在做什麼?
公元1500年前後,被史學界普遍認為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場,也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其原因便是:公元1500年之前世界各地相對閉塞,尤其是亞歐非大陸與美洲之間幾乎沒有聯系,而1500年之後隨著哥倫布等人陰差陽錯的來到美洲,人類向全世界聯為一體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公元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極其關鍵的一個年份,這誠然沒有錯,但如果我們在這一年站在太空觀察地球,怕是看不到西方在人類的文明區域中有任何優勢可言。
本文的西方特指西歐。
中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馬姆斯伯里的威廉曾經認為世界的劃分是不公平的,他認為亞歐非三大洲中,敵人(即穆斯林)將相當於非洲和歐洲總和的亞洲據為世襲家園,後來又佔領了非洲,再後來又占據了歐洲的西班牙,世界只有一小部分屬於基督徒,而穆斯林們仍在不斷擴張。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的出來,即使到來公元1500年,西方人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並沒有改變,因為47年前,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千年拜占庭滅於穆斯林之手,西方人的危機感更強了。
1、中部——伊斯蘭世界
西歐人眼中的敵人——伊斯蘭世界,在公元1500年前後一分為三,自西向東依次是奧斯曼帝國、波斯薩菲王朝、莫卧兒帝國。
當伊斯蘭世界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時,當大明王朝以為整個天下都沐浴在以大明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之時,西方人從亞歐大陸的最西方出發,繼續向西,發現了美洲,發現了人類另一個世界。
於是,人類的另一扇窗被打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即將到來。
❸ 為何說美國其實是「德國人」的美國,這一說法有何依據
美國其實算是一個移民國家,是由多個種族的人情所組成的,而在這些族裔中,當屬德國後裔佔比最大,美國有1/6的人都是德國後裔。除開人口占優勢以外,歷史上很多響當當的大人物都是德國人。所以才會有美國是德國人的美國這個說法。
德國的種群在美國占很大的基數,而這大量的德國人,總共在三個階段來到美國:
大航海時期,德國人跑到美洲來
現在歐洲之所以這么強大,主要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崛起,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歐洲開始表現出向外殖民的熱潮。當時荷蘭是歐洲的老大,所以大批的荷蘭人開始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同時還有一些德國人也出現在了美洲的土地上,但這些德國人只配給荷蘭人打工。由於德國地區戰亂四起,所以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是由於戰亂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離開家園向外移民謀生,而其中一部分就來到了美洲。再加上當時的北美地區出現了一股淘金熱,所以當時的德國人就是奔著發財的目的前往美洲進行工作。德國人定居北美之後,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很快在北美洲紮根,美國獨立之後,德國沾到了美國人的10%。
比如美國總統尼克森特朗普,甚至美國前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都是德國後裔。德國人在英國干出了一番響亮的事業,打開了名號,由於他們的認真嚴謹,直接讓德國人在美國的正確中站穩了腳跟,像剛剛所說的,多位美國前總統都是德國人,就可以看出德國確實為美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說說美國是德國人的美國也不足為奇。
❹ 歐洲大航海運動的歷史資料
地理大發現(英文:Age of DiscoveryorAge of Exploration),又稱大航海時代,指在15-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復雜而矛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大發現」是以當時歐洲人的眼光,而非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發現。有人誤以為「地理大發現」是單純的發現北美新大陸,其實是幾個地理事件的綜合。
歷史背景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從此整個中東及近東地區,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歐洲人從此不能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波斯灣前往印度及中國,也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直接從香料群島獲得香料的資源。
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很久以來,與中國、印度的貿易,一直是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的,而在整個歐洲,與阿拉伯人的貿易又幾乎都掌握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手裡。在西歐,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國君主還有商人們都急切地希望能夠打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壟斷,自己前往印度、中國和香料群島等地,直接與當地人進行香料、絲綢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至此,那些出產這些珍貴資源的地區,便成了歐洲人獵取與互相爭奪的目標。
對未知世界的嚮往
最古老的倖存葡萄牙海圖,結果顯示探索達伽馬到印度。在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中,歐洲在公元15世紀以前一直扮演著一個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亞洲創造出了更為繁榮的文化,並將這一優勢不斷擴大。對於這個世界的發展而言,亞歐大陸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過了其他地區,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亞歐大陸及北非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僅僅局限於此。
而這個「世界」的兩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東岸幾乎沒有過直接的交往,歐洲黑暗時期正是亞洲國家空前繁榮的年代。他們對彼此的認識也僅僅是通過7000餘公里的絲綢之路相互了解。這樣漫長的距離和通行這段道路所需要的時間,也扭曲了東西方之間絕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資訊。
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天圓地方觀念與地理中國中心是社會的標准常識。與之相對的歐洲,則是通過數世紀前成書的《聖經》與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成書的《地理學指南》(人們將它從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大規模被歐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則是在1406年)。歐洲人通過《地理學指南》可以准確的了解他們憧憬的亞洲、北非。但對於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們所知道的世界並不比千餘年前的羅馬人甚至希臘人多多少。他們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存在。雖然他們已經知道了印度與中國的存在,但是真正到過那裡的卻很少。13世紀末,馬可波羅與他的游記在歐洲掀起了對東方嚮往的狂潮:在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東亞甚至整個亞洲成為一個擁有空前繁榮的文化、遍地黃金、香料發達而強盛的區域。這引發了大量歐洲人一窺東方文明的願望。然而馬可·波羅前往中國時所途經的波斯灣對於歐洲人,特別是15世紀之後西歐人而言已經成為了禁區;雖然已經有人深信地球是圓的,但是他們對地球大小的估計,卻是完全建立在錯誤的數據的基礎之上的。當時甚至有人認為從歐洲往西至多幾周時間便可到達亞洲。
文化與航海技術
中國在15世紀時將它的海上力量培養為用於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將一隻龐大、技術力量先進的船隊賦予宣揚天朝國威的工具。這支准儀仗隊到達了中東、東非(現在有人聲稱他們發現了澳洲、美洲、南極洲——並早於麥哲倫一行環繞了整個世界,但這些說法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使其成為主流思想)。但鄭和的航行沒有將明帝國發展成為領土廣大經濟繁榮的國家:這支儀仗隊並沒有軍事使命,也沒有將它發展的貿易擴張為大規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財力物力。隨著明朝海禁的開始,亞洲失去了在技術上可行的遠望:發現新大陸和環游世界。
六分儀圖解但是歐洲則走上了大航海時代的前台,有證據顯示維京的海盜們曾到過格陵蘭,並在加拿大設立了海盜據點。除了海盜活動。梵蒂岡的活動也成為促進遠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探索活動多少有將基督教傳播到世界,並將異教徒轉化為基督教徒的想法,並且伊比利亞半島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國家軍隊進攻過,伊斯蘭教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政治、經濟上的擴張主義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擴張要求令伊比利亞半島的航海家們對自己的活動堅信是上帝的使命,從而為遠航的心理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十字軍東征帶來的長年戰爭,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等等這一切,導致歐洲人對於基督教產生了一種狂熱的感覺。很久以來,積極傳教便是基督教會特點之一。而且,為了使那些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們總是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剛剛戰勝了摩爾人的西班牙傳教士們,特別渴望將戰場上的勝利轉化成宗教上的勝利,將基督教帶出伊比利亞半島,帶出歐洲,傳向世界的每個角落。
遠洋航行所需的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對於航海家而言,他們能夠在海上活動,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們更多的是依靠來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術發展的方向辨識、指南針,從穆斯林的獨桿三角帆船發展的大三角帆技術——這項技術將三角帆從橫帆的替代物轉化為推進船隻的重要附加物,還有本國發達的造船業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賴的依靠。而在這些科技流傳至歐洲之前,沒有人會打算到世界「邊緣」去冒險,地圓說的出現打消了航海家從地球摔向地獄的擔憂。從12世紀開始,歐洲人便開始製造用於航海的大型船隻。1200年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之內,他們或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使用,或是自己動手發明改造了諸如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使得歐洲人擁有了在各種復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
通往印度的航路
越過好望角
好望角,從西邊的崖壁上看下去與西班牙將注意力放在地中海不同,葡萄牙擴張政策的目標一直是向大西洋推進。一方面這符合葡萄牙王室尋求黃金的需要,也是葡萄牙試圖與傳說中非洲大陸上的普萊斯特•約翰王國(Prester John)進行接觸。葡萄牙王室的「航海者」恩里克親王(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在1415年進行了一次關於西非的探險,葡萄牙在這一次的探索中佔領了非洲西北,位於直布羅陀的休達城(Ceuta,今摩洛哥塞卜泰),開始了他們的新航路探索。葡萄牙船隊在王室的資助下越過直布羅陀不斷南下。他們在1434年成功越過博賈多爾角,打破了人們對遠洋航行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局限,因此航海探索的進程加快了。1448年,葡萄牙在非洲大陸西部建立了佔領堡壘,這些堡壘的主要任務並非是維持葡萄牙對當地的佔領,而是對當地人進行掠奪,並逐漸深入非洲腹地進行探索的據點。很快,葡萄牙艦隊1470年代到達迦納,1480年代到達剛果和安哥拉。1486年迪亞士的船隊達到非洲最南端的風暴角(因繞過此處獲取印度財富在望,葡王將其改名好望角)並在這些地方建立殖民據點,與土著居民展開貿易往來。
在1487年,葡萄牙政府任命巴•迪亞士(Bartolomeu Dias)進行向扎伊爾和入海口以南的探索。這只船隊在1488年1月來到南緯33度的西風帶,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在長達13天的暴風雨中,迪亞士曾多次下令改變航向,並在2月3日看到了陸地,並將該地命名為「牧人灣」(今Mossel Bay,莫塞爾灣)。並在接下來一段毫無目的的旅程中繞過非洲最南端。在船隊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完全越過好望角,在好望角他們遇到了大風暴。於是迪亞士將這個非洲的最南端命名為「風暴角」,並啟程返航。1488年末他們回到里斯本,向葡萄牙王室匯報了他們的行程。而這段探索繞過好望角的航線,已經過去了60餘年。
終點是印度
在1492—1493年間,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達了美洲並建立的殖民據點,這加劇了西班牙、葡萄牙之間對新大陸的控制權的爭奪激烈程度。葡萄牙和西班牙對己方船隊發現的新大陸,都宣布自己的探險隊最先到達的地方為本國領土,兩國因此爭執不斷。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於1494年簽訂《托德西拉斯條約》,規定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這條經線約是西經41度)處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為分界線(稱為教皇子午線),西側歸西班牙,東側歸葡萄牙。由於這條經線穿過巴西,使得葡萄牙有能力對本屬於西班牙勢力的美洲巴西提出領土要求。
同時葡萄牙新君主開始繼續支持繞過非洲大陸探索東方的航線,1497年7月,獲得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達·伽馬率領一支船隊從里斯本出發,而在上一次大探險中受封為地方要塞長官的迪亞士也隨船隊一並南下。8月份船隊到達維德角後達·伽馬與迪亞士分開,獨自進行南方航線的探索。在維德角補給後船隊在大西洋西風帶漂流了3個月,並一度接近了南美洲的大陸。艦隊於11月抵達好望角附近,並隨後在莫三比克(1498年1月)休整。與莫三比克當地領主的交談為達·伽馬的船隊帶來了一位富有經驗的領航員,在這位領航員的指導下船隊於4月13抵達肯亞的馬林迪,並獲得通往印度的航線與一位領航員。於1498年5月抵達印度的卡里庫特港(現在的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在同當地王宮商談貿易的交涉中,由於長期壟斷印度洋貿易的阿拉伯商人施加的影響而並不成功。最終達·伽馬通過扣留數位印度貴族為手段,與卡里庫特簽訂了貿易條約,於1498年8月底離開印度,啟程回國。史料記載這場約的印度行收獲的香料與財富,數倍於航海成本。這次航行極大的刺激了葡萄牙政府。為此,1502年2月,葡萄牙再次派遣達·伽馬率領10艘艦船前往印度。鑒於上一次航行時卡里庫特對葡萄牙的態度,達·伽馬選擇支持當地另一個諸侯科侵王來削弱反葡萄牙的力量。通過數十年的經營,葡萄牙成功開辟了通往東方的商貿航路。
通往美洲的航路
哥倫布的座船「聖母瑪麗亞號」在葡萄牙積極出海探險的同時,西班牙也不甘示弱。1492年,哥倫布得到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批准和資助,率領3艘海船(載重分別為100噸,60噸,40噸)和87名水手,帶著3份國書(一份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兩份空白國書由哥倫布發現新國家時填寫),於8月3日出航。經過艱苦航行,在10月12日到達美洲一個海島。據考證,他第一次在美洲登陸的聖薩爾瓦多(西班牙語意為救世主)島就是今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可是哥倫布以為他到了印度,因此他將這里的居民稱作印第安人(Indian,意思是印度人)。1493年3月,哥倫布留下一小部分人駐守後,率船回到西班牙。他的發現震動了整個歐洲。此後他又進行了3次航行(1493年、1498年、1502年),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並且見到了宏都拉斯和巴拿馬。但是哥倫布一直以為他到的是印度,因此至今稱那裡是西印度群島。
1499年 - 1504年間,義大利人阿美利哥·維斯普西考察了南美洲東北沿海地區,認為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後人將這塊大陸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America)。
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1513年,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波亞從北向南穿越巴拿馬地峽,發現了太平洋的水面,稱為「大南海」。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得到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在9月20日率領5艘船和265名船員,從西班牙塞維利亞港啟航,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東岸南下。在1520年3月31日到達阿根廷南部的聖胡利安港,並在此休整。8月24日,從這里出發,通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進入「大南海」。因為在這個水域里航行3個多月沒有遇到任何風暴和巨浪襲擊,因此稱為「太平洋」。1521年3月16日,麥哲倫船隊抵達菲律賓群島的三描島。3月25日又抵達馬索華島。經過與當地居民的溝通,麥哲倫發現自己從西方繞到了東方。
1521年麥哲倫被菲律賓土人殺害,只剩下1艘船和18名船員,由德爾·卡諾率領繼續橫渡印度洋,經過好望角,於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環球航行。
影響
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新大陸的發現,都宣布自己的探險隊最先到達的地方為本國領土,兩國因此爭執不斷。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於1494年簽訂條約,規定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處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為分界線(稱為教宗子午線),西側歸西班牙,東側歸葡萄牙。麥哲倫實現環球航行後,爭議又起,再次訂立條約,西班牙獨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則將亞洲、非洲至於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之後,荷蘭、英國、法國接踵而至,幾乎將歐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盡。
由於新大陸的瓜分,導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殺,非洲黑人大批販賣,黃金、白銀、香料等不斷運回歐洲。
同時,地理大發現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對地理大發現的責疑
近年來有歷史家、學者提出了對地理大發現的責疑。最主要的論點如下
大約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已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繞非洲南端進入大西洋,瓦斯科·達·伽馬不過是反向而行。
北歐移民者曾到達過冰島、格陵蘭、以及加拿大東岸。
15世紀初阿拉伯航海家也從非洲東岸南航到達莫三比克。
15世紀初的世界海洋霸主是中國明朝軍隊(海軍),該軍已經來往航行於歐亞大陸以南(中國、印度、東非),這一段根本不能算是新發現。(參見條目:鄭和下西洋)
❺ 有哪些殖民地是曾經德國所擁有的,是因為什麼原因失去的
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啟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陸續在亞非拉佔領了很多殖民地,靠殖民掠奪成為歐洲富國。
之後,荷蘭、法國、英國有樣學樣,陸續成為世界殖民帝國,佔領了廣闊的海外殖民地。英國更是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球,太陽永不落下。
德意志人開拓殖民地也很早,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1526年,奧格斯堡的銀行世家韋爾瑟家族就嘗試在今委內瑞拉的地方建立殖民地。1528年至1556年,德意志人在委內瑞拉領土有一些特權。1557年,西班牙人趕走德意志人,統治了委內瑞拉。
1685年10月5日,勃蘭登堡得到今茅利塔尼亞海岸上的阿爾金島,並在1701年成為普魯士的殖民地,但在20年後就被法國奪走。
1871年以前,德意志地區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國力弱小,開拓殖民地並不成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的殖民地立刻遭到英、法、日、荷蘭等協約國國家的進攻,短短兩三年內,殖民地就全被協約國佔領了。1918年德國戰敗後,不得不簽署《凡爾賽合約》,放棄所有殖民地,可謂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當然,英法等殖民帝國也沒有高興多久。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歐洲列強都恢復了正常狀態,奴役亞非拉人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❻ 大航海時代4的德國在哪裡
在游戲反映的歷史背景中,統一的德國還不存在,但是,諸如 漢堡、呂貝克都是後來德國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