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分!!!!詳細介紹煤炭~越細越加分!!!
煤炭
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雖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石油的日漸枯竭,必然走向衰敗,而煤炭因為儲量巨大,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炭汽化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煤炭必將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無法替代的能源之一,也可以去東北煤炭網看看其他的原因。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備檔虧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蠢緩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小巫見大巫,由此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煤炭的形成可能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洪水那樣強大的力量和搬運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絕對不會那麼集中,也不會那麼優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千百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期間,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面上生長著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的植物,那時的雨量又是相當的充沛,當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嘯等自然災害降臨時,就會淹沒了草原、淹沒了大片森林,那裡的大小植物就會被連根撥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須上的泥仿神土也會隨之被沖刷得乾乾凈凈,這些帶著須根和枝杈的大小樹木及草類植物也會相互攀纏在一起,順流漂浮而下,一旦被沖到淺灘、灣叉就會擱淺,它們就會在那裡安家落戶,並且象篩子一樣把所有的漂浮物篩選在那裡,很快這里就會形成一道屏障,並且這個地方還會是下次洪水堆積植物殘骸(也會有許多動物的殘骸)的地方。當洪水消退後,這里就會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積植物殘骸的丘嶺,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這座植物殘骸的丘嶺就會逐漸地埋入地下,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煤礦。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1998年中國遭受的一場罕見的水災,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區,在平原到處是糧田,幾乎到了沒有什麼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過是淹沒了一些農田的防護林,並且農田防護林的樹木很稀少,而且樹木的根須又十分的發達,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時間的浸泡、沖擊不會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樹木就不同了,很多樹木都擠在一起生活,它們為了吸食太陽的能量,拚命地往上長,根須並不發達,一旦一處樹木被洪水連根撥起,就會連帶成片的樹木被洪水毀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樣,順流漂浮而下,勢不可擋,最後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
另外,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增強,抵禦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興修水利,築起堅固的堤壩,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減緩了兇猛洪水的沖擊力,泛濫的現象少了,甚至乖乖地聽從人類的召喚,並把兇猛的洪水變成了電能、動能、熱能,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社會。
不僅洪水有搬運動植物這樣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風、海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於地震、火山噴發等因素引起的海嘯,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還高,並且在頃刻之間把一個島嶼上的動植物掃盪一空;把海岸線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由於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積,被深深的埋在地層下,受到高壓和高溫,經過幾億年的時間,變成煤炭
煤礦和其它礦一樣,是層狀的,且不是到處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積聚而成,則不會那麼集中,應該到處都有,所以我認為,書上所說的不對。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單質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噴出時,一部分為鑽石,一部分為石墨,大部分為煤(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和其它大部分礦的成因一樣。
植物當被壓在地下,在長時間的缺氧高壓的條件下便會形成煤。
石炭紀地球植物大繁盛,為煤的形成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後來的造山運動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經過長年累月,便有了煤。
煤炭的開采過程
矸石排放: 煤礦生產排放量最大的固體廢物, 也是中國工業固體廢物中產生量和堆積量最大的固體廢物, 產生量一般為煤炭產量的10%左右。中國煤矸石年排放量大約在1.5 億~2.0 億t之間。截止2002 年底, 全國煤矸石積存量約34億t, 佔地2.6 萬公頃, 是中國工業固體廢物中產出量和累計積存量最大的固體廢物。2004 年, 全國煤矸石綜合利用量為1.35 億t, 利用率54%。
礦井水的排放: 在煤礦建設和生產過程中, 各種類型的水源水會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巷道和工作面, 為了保證采礦安全, 防止水害發生,需將礦井涌水排出。據不完全統計, 在採煤過程中, 2004 年全國煤礦礦井水排放約30 億m3, 平均噸煤涌水量約為2m3。資源化利用率僅佔22%左右。
瓦斯抽放與礦井通風: 在煤炭開采前和開采中抽放瓦斯氣, 是保證煤礦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將抽放的瓦斯排入大氣, 會產生強烈的溫室效應, 瓦斯中所含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大20 倍。另外煤礦在生產過程中, 井下巷道每秒鍾都需要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米的空氣, 它們主要是通過礦井通風來完成, 礦井通風同樣含有瓦斯, 並且還有大量粉塵。據近幾年有關評價估算, 全國煤層瓦斯資源量為3×106 Mm3。2002 年中國重點煤礦煤層瓦斯產生量為9773.37Mm3, 其中利用瓦斯量為517.49 Mm3, 利用率5%左右。
傳統煤炭開采忽略其它共生、伴生礦物的開采、加工、利用, 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中國煤系共生、伴生20 多種礦產, 目前絕大多數沒有利用, 另外礦物的隨意存放丟棄還會造成環境污染, 破壞生態環境。
生態破壞: 煤炭開采破壞了地殼內部原有的力學平衡狀態。引起地表塌陷, 原有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這種破壞使原有土地收益的減少或喪失, 同時也造成地表水利設施的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每年因開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積已達40萬hm2, 且平均每年以1.5 萬hm2 的速度增加。
煤炭作用
煤炭的用途十分廣泛,可以根據其使用目的總結為兩大主要用途:(1)動力煤,(2)煉焦煤。
我國動力煤的主要用途有:
1) 發電用煤:我國約1/3 以上的煤用來發電,目前平均發電耗煤為標准煤370g/(kW·h)左右。電廠利用煤的熱值,把熱能轉變為電能。
2) 蒸汽機車用煤:占動力用煤2%左右,蒸汽機車鍋爐平均耗煤指標為100kg/(萬噸·km)左右。
3) 建材用煤:約占動力用煤的l0%以上,以水泥用煤量最大,其次為玻璃、磚、瓦等。
4) 一般工業鍋爐用煤:除熱電廠及大型供熱鍋爐外,一般企業及取暖用的工業鍋爐型號繁多,數量大且分散,用煤量約占動力煤的30%。
5) 生活用煤:生活用煤的數量也較大,約占燃料用煤的20%。
6) 冶金用動力煤:冶金用動力煤主要為燒結和高爐噴吹用無煙煤,其用量不到動力用煤量的1%。
(2)煉焦煤
我國雖然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但煉焦煤資源還相對較少,煉焦煤儲量僅占我國煤炭總儲量27.65%。
煉焦煤類包括氣煤(佔13.75%),肥煤(佔3.53%),主焦煤(占 5.81%),瘦煤(佔4.01%),其它為未分牌號的煤(占 0.55%);非煉焦煤類包括無煙煤(佔10.93%),貧煤(佔5.55 % ), 弱鹼煤(佔1.74%),不繳煤(佔13.8%),長焰煤(佔12.52%),褐煤(佔12.76%),天然焦(佔0.19%),未分牌號的煤(佔13.80%)和牌號不清的煤(佔1.06%)。
煉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煉焦炭,焦炭由焦煤或混合煤高溫冶煉而成,一般1.3 噸左右的焦煤才能煉一噸焦炭。焦炭多用於煉鋼,是目前鋼鐵等行業的主要生產原料,被喻為鋼鐵工業的「基本食糧」,歉鞴�謔瀾繚�鮮諧∩媳卣�腦�現�弧?
中國是焦炭生產大國,也是世界焦炭市場的主要出口國。2003 年,全球焦炭產量是3.9 億噸,中國焦炭產量達到1.78 億噸,約佔全球總產量的46%。在出口方面,2003 年我國共出口焦煤1475 萬噸,其中出口歐盟458 萬噸,約佔1/3。2004 年,中國共出口焦炭1472 萬噸,相當於全球焦炭貿易總量的56%,國際焦炭市場仍供不應求。
Ⅱ 德國撤銷2035碳中和目標,重啟煤電,此舉釋放了哪些信號
在俄烏沖突之後,可以說歐洲遭遇到了能源危機,也就是說歐洲對於俄羅斯的能源是有依賴性的,尤其是天然氣,在歐洲制裁俄羅斯之後,顯然一切都變得糟糕起來,能源不足,德國人甚至不得不通過減少洗澡時間,來緩解能源的短缺。
二、德國在遭遇到了這一危險之後,不僅僅是對於德國整個國家的,甚至是民眾的,也就是能源安全深刻的影響著德國的經濟與民眾生活,那麼在民眾得不到充足的生活供應,企業得不到應有的能源發展之後,毫無疑問德國必須想出自己的辦法來,包括讓自己的國家掌握主動權,將能源安全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這樣才不會在世界紛繁變化的形勢之中,有所不懂得依靠,受制於人。
三、這一舉動切切實實的證明了德國確確實實需要與俄羅斯的合作,不管與俄羅斯的矛盾是怎樣的,他都需要與俄羅斯的共同合作來應對這個世界,來讓歐洲的人們更好的存在於世界之上 ,甚至是一種大實話,人們幸福安康的生活於這個世界之中。
Ⅲ 德國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原因為什麼不包括煤炭資源的枯竭
德國:能源轉型評價及啟示
能源評論
2022年8月4日17:01
關注
前不久,德國聯邦網路管理局(能源監管機構)發出警告:沒有俄羅斯天然氣,德國熬不過冬天。如果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不能恢復正常供氣或繼續限制流量,德國能源形勢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意味著因天然氣緊缺帶來的價格猛漲必然傳導到終端用戶。作為主要調節電源的燃氣發電受阻,難以配合新能源發電項目運行,電力的穩定供應將面臨很大風險。更為悲觀的預測是,能源短缺的狀況會持續3~5年,成本繼續上升,德國正面臨由能源危機而引發的國家危機,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將走向衰退。不難發現,這與德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目標背道而馳,令人扼腕嘆息。
多年來,德國的能源轉型被津津樂道,似乎已成為國際上的樣板,我國新能源補貼政策的研究制定也不難看到德國的影子。但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經歷了能源供給短缺、價格飆升的困局,也暴露了能源轉型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縱觀德國的能源轉型歷史,並對其實踐成果進行分析評估,能為我國的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鏡鑒。
能源轉型的先行者
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納余濟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從2005年的4.8億噸標煤降至2019年的4.3億噸標准煤(國際能源署數據),目前能源進口依存度(凈進口量與可用總能源的比率)約為64%,尤其在原油和礦物油產品方面,德國的進洞滲滾口依存度高達97%,天然氣則為89%,煤炭為44%。自20世紀90年代起,德國推行能源轉型政策,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46%,在大國中位居前列。
德國能源轉型的動因主要源於三方面,一是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德國不堪重負,發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實現就近供應,減輕經濟負擔;二是應對氣候變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三是降低化石能源的進口依存度。
經過30多年的轉型實踐,德國的能源轉型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先行示例。
德國的電力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例已由2000年的6%上升到2020年的46%,其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佔2020年總發電量比重大於31%。德國還制定了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提升至65%的目標。
在需求側,德國一直推進能效提升行動,特別是在建築領域,採取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等綜合手段持續改進能效。有數據表明,德國在過去30年將能效提升了近30%。
風電和光伏發電迅猛增長
德國能源轉型成功的標志是風電和光伏發電得到了迅猛增長,佔比持續上升,這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首先,此成果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推動。德國於2000年首次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後根據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了8次修訂,內容涉及新能源上網電價調整、補貼分攤、並網技術管理要求以及如何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等。2022年7月8日,德國政府審議通過了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內的能源政策一攬子法案修訂,旨在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強化聯邦政府應對天然氣發電不足緊急調用備用電力(比如煤電)的政策選擇等。持續的修訂是由於法律在實施的不同階段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過度補貼造成資金入不敷出和消費者負擔上升過快的問題、新能源發電新增規模與電網發展不匹配問題、全額保障收購帶來的效率損失問題等。政府通過制定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和滾動修訂來從法律上激勵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開發,在相當長時期內以固定價格收購其上網電量並實行全額收購,有力促進了新能源發展。
其次,公眾對能源轉型的認同度高,也能夠承受較高的電價。德國社會對於生態環境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大多數人對於擺脫化石能源持支持態度,並願意為此付出經濟代價。
最後一個因素是用好了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自2017年起,德國政府不再以指定價格收購綠色電能,而是採用拍賣競價機制來確定每年能享受補貼的新能源開發規模和投資者。這不僅推動了新能源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也減輕了消費者的負擔。
由於風電和光伏發電固有的間歇性,很多專家擔心用戶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指標會有所下滑。但實際上,德國多年來全國負荷趨於穩定,2020年最高負荷為7600萬千瓦,僅常規電源裝機總量就達到1.1億千瓦,加上跨國聯絡線2000萬~3000萬千瓦的交換能力,合計遠超過最高負荷,確保德國即使不計新能源發電量,也能支撐起全社會用電需求。在調度管理上,長期以來德國實行「自下而上」的「自平衡」運行模式,全國有2700個平衡單元,實時運行中各平衡喊鏈單元偏差由四大輸電網運營商統籌負責,從而顯著降低整個系統的平衡壓力。
根據德國聯邦網路管理局的公開資料,2020年電網終端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創造2006年以來的最短紀錄,為10.73分鍾。由此可見,隨著可再生能源佔比持續增加,在分布式新能源加快發展的背景下,其供電可靠性並未受到影響。
轉型之路突遇「寒冬」
2021年,國際上包括一次能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運行帶來較大沖擊。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國家飽受能源短缺和價格飆升之苦,德國也是深受其害,預計今年冬天天然氣大量短缺,屆時大量工廠將很可能暫停運轉。近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德國企業將不得不停止生產、解僱工人,供應鏈將崩潰,人們不得不貸款支付取暖費。
此輪能源危機深受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其結果是歐洲蒙受的損失不可估量,德國首當其沖,危機何時結束,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回顧德國的轉型之路,從能源轉型的「樣板」到如今深陷能源危機的局面,有三點教訓值得正在經歷能源轉型的大國汲取。
一是德國的能源戰略不夠成功。德國早在2013年就宣布將於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站,2019年宣布2038年前淘汰煤電,騰出的空間由新能源發電和氣電彌補。但目前核電和煤電發電量總計超過三分之一,這樣的激進戰略致使德國在當前的能源危機面前舉步維艱。一方面,失去俄羅斯氣源使德國氣電出力大打折扣,冬季取暖能源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增加的新能源發電彌補不了核電和煤電激進退出所造成的缺口。
據最新報道,德國和歐洲其他多國計劃重啟煤電度過這場危機。可以說,德國的能源戰略忽略了國家的能源安全和外部抗風險能力,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脫節,遠水解不了近渴,不能說是成功的戰略。
二是新能源補貼政策難以為繼。德國的補貼政策雖然刺激了光伏發電和風電的快速發展,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高額補貼同樣帶來高電價問題。2015年,德國居民用電量佔比為26%左右,其平均價格為2~2.4元/千瓦時,在西歐國家中是最高的,其中新能源補貼附加在居民電價中佔比達到20%以上,家庭用電負擔沉重,後來的補貼退坡政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三是電網基礎設施滯後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德國的新能源早期主要採用分散開發的模式,考驗的是配電網的適應水平和接納能力。近年來,隨著北海及波羅的海風電的規模化開發,北電南送問題逐步顯現。新建南北直流輸電通道的方案進展緩慢,主要是由建設輸電走廊涉及征地難度大、環保政策制約、周期長、干擾多等因素造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電網基礎設施滯後是影響德國新能源繼續大規模增長的主要瓶頸。
激進轉型必有代價
通觀德國能源轉型,我國也能從中得到三點啟示。
第一,能源安全始終是首要目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的共同使命,大力開發風電及太陽能發電是加快能源轉型的戰略性舉措,必須長期堅持。然而,能源轉型必須建立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基礎之上,先立後破,不能急於求成。德國能源戰略的失誤源於激進的棄核棄煤政策。其傳統能源的供應主要來源於外部,由於俄烏沖突何時結束難以預料,德國的能源危機註定會持續幾年,德國尋求俄羅斯能源替代方案的經濟代價預計會更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和通脹沖擊,若出現經濟衰退就不足為奇了。相比之下,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問題,反復強調立足國情推動煤炭清潔低碳高效開發利用,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截至目前成功地應對了此輪全球性能源危機。這充分證明了我國政府高水平的戰略預判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
第二,長遠來看,發展新能源能夠明顯降低能源供應風險。據英國石油公司統計,2021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費佔比仍達到82%左右,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跨國貿易主要依靠美國、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及地區,存在因政治、經濟、軍事干預而中斷的風險,給世界能源安全帶來持久的憂患。另外,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資源豐富,分布相對均衡,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開發潛力巨大,就地就近分散供應是減少化石能源集中配置風險的有效對策。經歷本輪能源危機,國際上也得到了新能源發展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的啟示。我國也應從中汲取教訓,加大新能源的發展力度,提高抵抗能源風險的能力。
第三,應樹立系統思維,推動新能源高比例融合發展。按照目前的趨勢,我國新能源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將保持高速增長。新能源出力具有間歇性的特點,而用戶的可靠性指標又不能降低,這給電力系統保供帶來的挑戰不可低估。實際上,國內專業機構對新型電力系統發電的構建和運行規律的認知尚處於初級階段,比如,構建一個區域級高比例新能源發電(電量佔比為30%~60%)的模擬型電力系統,並進行電力電量平衡模擬研究、穩定特性解析的案例至今沒有出現,在這方面德國的現有經驗值得借鑒。
下一步,我國應抓緊研究論證,堅持以電力為中心推進能源轉型,堅持電力系統源網荷儲整體協同配置,堅持電源的多元化路徑,堅持電源與電網協調發展。一邊發展,一邊探索,不斷解決暴露出來的問題,為我國的能源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助力「雙碳」目標順利實現。
(作者系國網能源研究院原院長)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打開騰訊新聞,閱讀體驗更好
廣告
虧虛男士有福了,小心別補太過,睡前吃它,真實調理腎虧腎虛
全部評論
打開騰訊新聞參與討論
用戶ya1pyck
太陽能電池板
江蘇網友
8月6日
回復
用戶ya1pyck
每家每戶安裝獨立的太陽能電池板,多餘的電賣給國家電網
江蘇網友
8月6日
回復
打開
騰訊新聞
參與討論
2
1
Ⅳ 各國煤電發電佔比
中國:煤炭發電佔比約80%,電力發電佔比約20%。
美國:煤炭發電佔比約30%,電力發電佔比約70%。
俄羅斯:煤炭發電佔比兄判約35%,電力發電佔比約65%。
日本:煤炭發電佔比約22%,電力發電佔比約78%。
德國配兄:煤炭發電佔比約8%,電力發電佔比約92%。
英國:煤炭發電佔比約40%,電力發電佔比約60%。
法國:羨賣改煤炭發電佔比約5%,電力發電佔比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