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背景和戰術特點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蘇聯及東歐地區,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對法國的戰爭勝利後,進攻蘇聯的議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傳《我的奮斗》一書中他清楚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亦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納.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計劃中這些地區的都市人口會經由飢.荒加以徹底滅絕,以剩餘的農產品養活德國人,並改由德國人居住,盡管希.特.勒也說德國.會與那些願意支持他們的俄國人「一同合作」。德國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雅利安人,提出建議應該將攻克的蘇聯領土依照以下形式劃分行政區:
奧斯蘭(Ostland)──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
烏克蘭──烏克蘭和鄰近疆土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帶
土耳其斯坦──中亞國.家領土
在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聯手侵吞波蘭之前,兩國便簽訂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表面上這是一個互不侵犯的條約,藉由分割波蘭等國.家來劃分德蘇兩國的邊界,在條約中波羅的海三國乃至芬蘭被劃分為蘇聯的「影響范圍」,這個條約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彼此抱持敵意,而且兩國的意識形態也完全相反。由於這項條約,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展開了大量的外交關系和貿易,蘇聯提.供石油和原料給德國,而德國則提.供高科技給蘇聯。盡管這項條約的簽訂,兩國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抱持強烈猜疑心,不久後這段短暫的和平關系便以戰爭的徹底爆發告終。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剝削當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簽訂這項條約只是為了短暫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都對攻克領土抱有極大野心,而雙方的意識形態差距則導致最終的沖.突爆發。斯.大.林在國際上的惡劣名譽給了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同時也增加了德國對於勝利的信心。
在1930年代後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殺.害和囚.禁了數百萬計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備經驗和能力的紅軍軍官和戰略家,導致紅軍的戰力和領.導力大為衰退。納.粹也不斷的宣.傳蘇聯政.權的殘.暴,並且瞄準斯拉夫民.族作為主要宣.傳對象。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是導致蘇德分.裂的最後因素。在德國於義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蘇聯也表示希望成為軸心國的一部分。在經過兩天於1940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議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了加入軸心國的條件,而蘇聯則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從此德國沒有再進行回.復。隨著蘇聯加入軸心國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沖.突也日漸明顯,盡管他們在1941年1月還會針對邊界和貿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協定,然而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名聲使得納.粹德國在發動這場戰爭上獲得了某些正當性,而且也讓希.特.勒對德軍的勝利有相當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殺.害了無數紅軍的基層和資深軍官,導致紅軍整體的脆弱和無.能。在針對斯拉夫人進行的宣.傳上德國一直強調蘇聯政.權的殘.暴,同時也宣.傳紅軍正在准備攻擊德國,並主張他們先行的攻擊只不過是先發制人的舉動罷了。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辟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里,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
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而免受侵佔。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遂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也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准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受挫的主因之一:
納.粹的整個政.策都是為了依照地緣政.治學的生存空間概念徹底摧毀蘇聯的政.治實體,以替未來的「雅利安」世代准備發展的環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沖.突也開始浮現,這使得侵略蘇聯逐漸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盡管德軍將領們也曾跟希.特.勒說過,佔領整個俄羅斯西半部對於德國戰爭機器運作來說是利大於弊。
希.特.勒預估攻佔蘇聯會有以下好處:
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
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佔領蘇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
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
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軍對入侵蘇聯的計劃,並且全部批准,預期在1941年5月開始進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簽下了「21號指導」,要德軍最高統帥部准備「快速的擊倒蘇聯」,並且制定侵略的預定時間為1941年5月15日。巴巴羅薩計劃假設的是德國國防軍可以在短期間內消滅紅軍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以西的大多數步兵師,事後證明盡管德軍的確消滅了原先在此地區的蘇聯紅軍數量,蘇聯紅軍不斷從後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導致了這種假設的失敗。
為了准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6000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屬了680,000人。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准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辟新的戰場。盡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
德國政.府也助長了這種騙.局,向斯.大.林透露德軍的調動只是為了遠離英國轟炸機的航程。德國甚至向蘇聯解釋他們故意要讓英國以為他們正准備進攻蘇聯,而事實上他們正在准備進攻蘇聯的軍.隊和物資。因此,直到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都沒有認真准備應付德軍的可能入侵。應該注意到的是,潛伏德國的共.產主.義間諜理查德·佐爾格在戰爭爆發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確的進攻發起日期,但這項情報也沒有獲得重視。德國還在1941年4月發起了一連串佯裝進攻英國的作戰,假裝正在挪.威聚.集部.隊。這些行動配合了大張旗鼓的海軍艦只聚.集、飛行勘測、和演習行動,並且還故意透露虛構的入侵計劃細節。
同時期德軍軍事計劃人員開始研究拿破崙在侵略俄羅斯戰爭中的失敗,他們推估蘇聯紅軍無法在侵略開始後大規模的向俄羅斯內地撤退,因為他們認為斯.大.林無法在政.治上和軍事補給上拋棄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等地。
但在侵略蘇聯的計劃和主要目標的設計上,希.特.勒則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以及許多高階將領意見分歧,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則認為應該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後才轉向莫斯科。希.特.勒認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認為重點應該在於消滅莫斯科以西的紅軍主力。但由於義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軍被.迫於1941年4月6日發動巴爾干戰役,以救援義大利,6.月1日,德軍攻佔希臘全境,但巴巴羅薩計劃被.迫延遲了一個多月,這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最終輸掉了德蘇戰爭。但是要注意的是,希臘戰役於4月30號結束,從時間上來看相隔了近兩個月,據當時德軍的重組能力,傷亡可以有效補充。在對比三個集.團軍群及對希臘作戰的部.隊後,發現只有第30軍的第129、第162、第256步兵師可能同時參與了兩次作戰(其實還是不準確,因為在巴巴羅薩的30軍和希臘的30軍軍長並不是同一個人,但這也可能是調職導致);但是,第30軍在戰斗中並未有大幅度減員情況的出現。在1952年,英國內閣辦公室歷.史分部的一項科學研究總結巴爾干戰役沒有影響巴巴羅薩行動的實行, 根據羅伯特·柯奇貝爾說:「將巴巴羅薩作戰的開始日期由5月15日延遲至6.月22日的主要原因是那些不完全合乎邏輯的安排,以及之前不正常的潮.濕冬季令河流直到晚春仍然泛濫。」由此看來,這個說法並站不住腳。
最後希.特.勒與高階將領們取得的共識是:將入侵部.隊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各自攻佔特定的地區和大城市,分為:
北方集.團軍群(由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
第16集.團軍(由恩斯特·布施指揮)
第4裝甲集.團軍(由艾里希·霍普納指揮)
第18集.團軍(由格奧爾格·馮·屈希勒指揮)
第1航空艦隊(由阿爾弗雷德·凱勒指揮)
目標:在1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東普魯士出發,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夫,穿越蘇聯中西部(今白俄羅斯)地區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總兵力為29個師:
中.央集.團軍群(由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
第4集.團軍(由京特·馮·克魯格指揮)
第2裝甲集.團軍(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揮)
第3裝甲集.團軍(由赫爾曼·霍特指揮)
第9集.團軍(由阿道夫·斯特勞斯指揮)
第2航空艦隊(由阿爾貝特·凱塞林指揮)
目標:在16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華沙以東出發,經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進攻莫斯科,總兵力為51個師:
南方集.團軍群(由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
第17集.團軍(由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指揮)
第1裝甲集.團軍(由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揮)
第11集.團軍(由歐根·里特爾·馮·朔貝特指揮)
第6集.團軍(由瓦爾特·馮·賴歇瑙指揮)
第4航空艦隊(由亞歷山大·羅爾指揮)
目標:在14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攻往人口密集的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在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展開攻下基輔,再向頓巴斯進攻,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爾加河以及石油豐富的高加索地區,總兵力為63個師:
1940年代初期的蘇聯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不可小覷的。
蘇聯在193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使得工業生產量提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與德國並駕齊驅。軍事配備的生產同樣快速增加,在戰爭爆發前經濟已經轉向軍事生產的方向。
在1930年代早期紅軍也發展出一套現代化的作戰理論,並在1936年將其頒布為全軍的作戰原則。
1941年,在德軍的秘密調度下,蘇德邊界的蘇聯部.隊數量已經被德軍所超越。不過在1941年6.月當時蘇聯軍.隊的總人數高達5百萬.人,比德國調派參與巴巴羅薩作戰的地面部.隊總人數還多。除此之外,蘇聯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得紅軍的人數一直穩定增加,使蘇聯能夠投入比德國更多的部.隊至前線。由於兩方的兵力都變動不定,整體上來說1941年的戰役兩方的兵力是勢均力敵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對比上蘇聯則有許多優勢。在坦.克上紅軍的優勢特別明顯,紅軍擁有的坦.克總數高達23,204台,其中有12,782台分布在西俄的5個軍.區(其中3個直接面對德蘇前線)。而德國國防軍擁有的坦.克總數約為5,200台,其中只有3,350台參與了對俄作戰。這使得紅軍與德軍在可用坦.克數量上的差距高達4:1。蘇聯還擁有當時世界上處於較先進水平的T-34坦.克(然而在對德作戰過程中,真.實的損失數據蘇聯官方未給予確切答.案),和速度最快的BT-8坦.克。蘇聯也擁有壓倒性的火炮數量優勢,122mm的A-19火炮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火炮。最先進的蘇聯坦.克在開.戰期間數量並不多,不過,在1941年的前半年,蘇聯軍事機器所生產的部分的坦.克和部分的戰機都已經屬於現代的設計。
然而,德國空軍和陸軍卻有著極為精良的訓練,和正式進攻蘇聯之前在其他戰場的作戰經驗,在質量上的優勢大幅抵銷了蘇聯的數量優勢。而蘇聯方面,大量具備經驗的紅軍軍官和指揮官在大清洗(1935—1938)期間被斯.大.林所殺.害,三分之一的紅軍軍官和幾乎全部的高階將領都被處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亞,改以大批具備「政.治經驗」卻毫無作戰經驗的軍官替代。五名元.帥就有三名遭處決,三分之二的軍團和師指揮官也遭遇相同下場。總共加起來,被處決的紅軍領.導人高達了30,000人。這造成了紅軍內部充斥大量年輕而訓練貧乏的軍官;舉例而言,在1941年,紅軍的軍官里有75%尚未任職超過1年。紅軍軍團指揮官的平均年齡比德軍師指揮官的平均年齡少了整整12歲,這些軍官在戰場上往往缺乏積極行動的意願,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沒有能力勝任其職位。
大多數蘇聯單位在戰爭爆發時都保持和平時期的狀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蘇聯空軍的戰機都緊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開來),而被德國空軍的轟炸部.隊輕易摧毀。蘇聯空軍一直到戰爭爆發前都被禁止攻擊德國的偵.查飛機,而任由大量德軍偵.查飛機進入蘇聯領空勘測。蘇聯空軍雖然擁有數以千計的戰機,但大多都極為老舊,例如I-15和I-16,而先進的機型如米格飛機和拉沃契金則數量稀少。很少戰機擁有無線電,擁有無線電的戰機也極常故障,而缺乏訊息加密的設備則讓德軍得以輕易竊.聽。同時蘇聯飛行員的空戰經驗和技術都極為落後。
紅軍部.隊的部署相當疏散而且未經准備,部.隊之間往往無法互相聯.系,而且也缺乏運輸工具把有效戰力集.合起來。雖然紅軍有非常多先進的火炮,但這些火炮很多都沒有配備彈.葯。火炮單位同樣缺乏運輸工具而無法迅速部署。坦.克單位數量龐大且裝備良好,但卻極為缺乏經驗和後勤支援,維修保養的水平也非常差勁。坦.克單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戰場,而沒有任何燃油、彈.葯、或人員補給的安排。通常在經過一次作戰後坦.克便毀壞或報銷了。
在戰前,蘇聯的宣.傳機器總是不斷宣.傳紅軍的強大,宣稱任何針對蘇聯的侵略都會被輕易擊退。
斯.大.林剛愎自用的個性使他無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屬下建議,加上他對於互不侵犯條約的盲目信心,在1941年初他越來越高估蘇聯的實力。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報機.關不斷的發出德國即將展開侵略的警告,但都沒有被斯.大.林重視。盡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意識到攻擊的可能性,但由於斯.大.林對於.紅軍實力的迷.信,蘇聯決定避免挑釁希.特.勒。這一連串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是開.戰時蘇聯邊界的部.隊都沒有進入警戒狀態,甚至在遭受攻擊時也必須先向高層請求許可才准許反擊,雖然蘇聯在4月10日開始實行局部的警戒,但這在德軍攻擊展開時根本沒有發揮作用。斯.大.林也拒絕徹底動員軍.隊。
在當時,41%的紅軍基.地集中於接近邊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依據紅軍的指令,燃料、裝備、火車等等也大量被囤積在那裡。然而,由於.紅軍在戰術理論上進行的草率更動,這些部.隊的戰力被大為減弱。原本蘇聯在1938年開始採用的戰術是:以標準的線狀防守戰線緊連其他國.家,步兵部.隊會在防線上堀壕架構堅強的防禦工事,而坦.克則會配合步兵行動以提.供支援。
但1940年法國戰役的結果引起極大震撼,當時在世界上規模排名第二的法國陸軍(第一為紅軍),在不到6周內便被德軍徹底擊敗。蘇聯對此結果進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資料並不全面,分析結果認為法國的崩潰是因為過.度依靠戰線防守而缺乏裝甲部.隊支援所造成的。蘇聯決定不再重蹈覆轍,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戰術,改采將步兵部.隊集中為大規模機動隊伍的戰術。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個龐大的機械化軍團,宣稱這樣一來每個軍團都會比德軍的裝甲軍大(不過直到戰爭爆發很少有軍團達成這種規模)。蘇聯所預.測的情況是:一旦德國發起攻擊,德軍先鋒的裝甲部.隊便會被機械化軍團所切斷和殲滅,接著機械化軍團會和步兵部.隊一同殲滅剩餘的德軍步兵。而南方的烏克蘭地區則駐扎了大量的部.隊,准備在戰爭爆發後對德軍進行戰略包圍:在摧毀德軍南方集.團軍後則朝北攻佔波蘭,包圍德軍的中.央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包圍圈裡的德軍不久後就會被徹底殲滅,如此一來納.粹德國將必敗無疑。
在德軍侵略蘇聯之後,納.粹德國宣稱紅軍在那之前便有系統的計劃要侵略他們,也因此這場戰爭只是先發制人的攻擊罷了。在戰爭結束後許多德軍領.導人也提出了這點,例如威廉·凱特爾。
前格魯烏情報官,後來成為歷.史學家的維克多·蘇沃洛夫是將蘇聯侵略計劃公.諸於世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Icebreaker一書里主張斯.大.林的計劃是先讓希.特.勒與歐洲各國自相殘殺之後,再由蘇聯大幅侵略歐洲。他主張斯.大.林是依據此一長遠計劃下才跟希.特.勒進行合作,盡管同時期紅軍的擴軍和備戰都顯示他們正在准備「解.放歐洲」。蘇沃洛夫認為巴巴羅薩是納.粹德國為了先發制人而對蘇聯紅軍在邊界集中的部.隊進行的攻擊,其他支持蘇聯先發攻擊論的歷.史學家如Mikhail Meltyukhov則否定此說,認為雙方都在事.前准備進行攻擊,而不是回應對方的軍.隊部屬。
自從此理論被提出以來,被發掘出的證據包括了朱可夫提出的先發攻擊計劃藍圖,而且此藍圖還被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與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所批准。朱可夫的計劃中包含了秘密的紅軍動員,以訓練為借口在邊界大量部屬軍.隊,以期在攻擊開始之後切斷德國與其盟國如羅馬尼亞的連結,藉此中斷德國的石油供給。
雖然蘇聯先發侵略論在許多國.家收到了廣泛注意 ,而且也受到大量冷戰後俄羅斯歷.史學家的支持,不過西方歷.史學家還沒有徹底接受此一說法。
1941年的6.月14、16、17和18日,莫斯科連續接到幾份高級情報。情報提.供了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詳細情況,其中包括進攻的日期,以及德國三個方面軍坦.克的精確數量,甚至連集.團軍高級將領的姓名都完整無缺。這些情報詳盡到令蘇聯人不敢相信的程度,情報的提.供者是一個叫勒斯勒的德國人。
② 巴巴羅薩計劃實施時蘇聯上萬坦克,為何會被德國打得損失慘重
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是兩個工業大國之間爆發的戰爭。戰爭開始前,德國國防軍共有5200輛坦克,而蘇聯軍隊共有2.3萬坦克。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只投入了3350輛坦克。在蘇聯西部的5個軍區,所裝備的坦克數量超過1.2萬輛。當戰爭自1941年6月22日爆發後,蘇軍卻被德軍打得大敗,僅半年多時間,被俘及陣亡的蘇聯官兵就超過300萬。
在肅反期間,蘇聯紅軍有3萬多名中高級軍官被處決。到1941年,75%的蘇軍軍官服役不到一年。蘇聯軍隊指揮官的平均年齡比德國指揮官年輕12歲。這些年輕的高級指揮官既沒有經驗,也不能勝任他們的職位。戰爭開始後,許多蘇聯指揮官未能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大批蘇聯軍隊被德軍包圍,最終被殲滅。
③ 為什麼德國入侵蘇聯的計劃要叫「巴巴羅薩計劃」,「巴巴羅薩」有什麼含義呢
巴巴羅薩計劃是德國在二戰期間入侵蘇聯的行動代號,它於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
巴巴羅薩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國最成功的統治者之一。在其執政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1189年,腓特烈一世與獅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卡佩一起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然而未能到達聖地。德國將二戰中入侵蘇聯的作戰計劃最終定名為「巴巴羅薩」,多少也有希望完成腓特烈一世東征未盡事業的含義。
④ 希特勒為什麼急於實施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辟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里,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岩耐悄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而免受侵佔。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遂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也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
希特勒預估攻佔蘇聯會有以畝配下好處:
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
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佔領蘇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粗渣的處境。
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
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⑤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計劃為什麼叫巴巴羅薩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經在27天內把波蘭打滅了,僅僅1天便拿下來了丹麥,23天奪取挪威,5天輕松拿荷蘭,18天盪平比利時,39天就把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打的俯首稱臣。在德軍進攻蘇聯前,對德軍戰鬥力的自負,希特勒曾對部下瘋狂地叫到「我們只要在蘇聯的門上蹦一腳,蘇聯這座破房子就會倒塌下來。」於是,一個名叫「巴巴羅薩」的突襲蘇聯計劃就這樣在希特勒的狂妄下開始秘密制定了!德軍進攻蘇聯計劃為什麼叫「巴巴羅薩」?斯大林對「巴巴羅薩」計劃真的沒有防備嗎?
巴巴羅薩計劃」暴露出希特勒的野心
「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德國法西斯風擊蘇聯的軍事行動作戰計劃,「巴巴羅薩」的意思是「紅鬍子」,這個代號是希特勒親自命名的。因為歷史上「紅鬍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腓特烈是個崇尚擴張侵略的傢伙,他曾六次入侵義大利,並指揮十字軍東侵。
所以,取名「巴巴羅薩」寓意是很明顯的,那就是窮兵黷武的希特勒幻想能夠象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一樣東征西討,稱霸世界。
早在波蘭淪陷後,而德國西線對英國戰事「海獅計劃」還在進行之際,希特勒就指示自己的參謀人員,加緊策劃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企圖以閃電戰的方式突然襲擊蘇聯。這次行動的代號最初是「奧托」。希特勒對這個代號並不滿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發布的第21號指令中,「奧托」被改成了「巴巴羅薩」!
根據戰後資料表明,「巴巴羅薩」戰略企圖是:德軍以「閃擊戰」的方式,兵分三路實施迅猛突擊:北路攻打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和列寧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安圖佔領蘇聯的心臟,使蘇聯陷人癱瘓,南路奪取蘇聯的「糧倉」烏克蘭。
故此,希特勒的「美夢」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一個半月到二個月的時間內擊敗蘇聯,在冬季來臨之前結束戰爭。這期限表面上看起來比較短,但是,考慮到德軍之前一系列入侵他國的成功速度,這個期限定得已經在希特勒看來「是合乎情理的」!
希特勒的輕敵是有道理的,因為斯大林的確被蒙在鼓中,對於德國的入侵斯大林始終保持戒備和清醒的認識,到對於德軍何時進攻,斯大林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或嚴重的誤判。
斯大林的固執讓蘇聯缺乏准備
關於「巴巴羅薩」行動,希特勒費了好大的勁兒進行保密。但是,兒乎從「巴巴羅薩」計劃一制定完畢,有關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就不脛而走,面且越傳越詳細,不僅德軍的兵力調動和主攻方向暴露無遺,就算是希特勒決心開戰的日子,也一步步地泄露出去,成了當時喧鬧一時的新聞。
但是,斯大林對於新聞界(無論是歐洲的媒體,還是美國的媒體)一貫都是無視態度,對於媒體的報道並不當回事。
那斯大林信誰了?此後,美國,英國的破譯人員以及共產國際打入東京高層的間諜人員,破譯或者獲取的機密情報都現實,希特勒已經決定進攻蘇聯,時間可能是春季,「海獅」計劃是掩護「巴巴羅薩」行動的幌子。
但是,斯大林還是不信,他只信自己的判斷——因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墨跡未乾(希特勒的緩兵之計和煙霧彈),而且斯大林仔細研究過希特勒的《我的奮斗》,在該書中希特勒對一戰德國的失敗歸結為兩線作戰。所以,斯大林認為希特勒是避免雙線作戰的奉行者,在斯大林心目中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那就是,他堅信1942 年之前德國不會進攻蘇聯。他確信希特勒不會搞兩線作戰。
斯大林甚至曾力排眾議自信滿滿地說「我不需要任何勸告,我知道戰爭即將來臨,但是我以為我們還有6個月的喘氣時間。」斯大林對戰爭的時間表作如是判斷,可是,希特勒卻等不及了,德軍早已磨刀霍霍!
斯大林知道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的,並為此作了一些准備。可惜他步伐太慢,希特勒搶先走在了他的前頭。
由於前蘇聯最高當局對形勢判斷錯誤,缺乏應對突然襲擊的准備,因此在戰爭初期損失極其慘重。
最後的幾天時間喪失,蘇聯人被動挨打幾乎亡國
最高層如此,蘇聯的中下層軍官自然更是放鬆了警惕,並主動喪失掉了最後的迎戰機會,最寶貴的幾天時間!
1941年6月18日,蘇軍邊防監察哨逮住了一名偷越國境的醉酒的德軍士兵。第二天早晨,酒醒的德軍士兵供出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三天不到後,也就是6月22日晨4時,德軍將向蘇聯發起全線攻擊!
然而蘇軍邊防官兵都不相信一個小小的士兵能供出如此絕密情報。俘虜的供詞送到蘇軍第五集團軍司令員案頭時,蘇軍司令員竟一笑了之……
這本是一個天賜良機,如果當時蘇軍司令員能夠在6月19日立刻匯報蘇聯最高當局,爭取2天多的時間准備迎戰德軍的閃電戰,那戰局可能就不是一潰千里!蘇聯在初期也不會吃這么大虧!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國駐莫斯科大使舒倫堡伯爵收到一份發自柏林的密碼電報,上面寫著「特急,國家機密,大使親收」的字樣。舒倫堡知道,他最擔心的一件事終究還是要發生了。德國進攻蘇聯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6月22日零時30分,蘇聯政府才發布命令,警告各軍區司令部和各艦隊司令部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險,馬上進人戰斗准備。
但,一切努力顯得太晚了!4小時不到後,德軍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時間點,超過300萬萬部隊(剩餘的100多萬軍隊來自於德國的各個仆從國)全面向蘇聯進攻!
斯摩棱斯克會戰、基輔(70多萬蘇軍被殲滅和俘虜)相繼淪陷,德軍第3裝甲師僅用一天就向蘇聯腹地推進了220公里……當時蘇聯的歐洲部分總面積約為550萬平方公里,被德軍(最巔峰時期)佔領的面積約為150萬平方公里,而且主要的大城市和重要據點被佔領,這才是最要命的。
1941年11月德軍圍攻莫斯科,巴巴羅薩計劃達到最高潮,希特勒甚至認為計劃完全能如期實現,將能帶著自己的部下和情婦在克里姆林宮度過聖誕節。
但由於蘇聯國土面積大,戰爭潛力強,尤其是希特勒嚴重低估了蘇聯軍民力保莫斯科到底的決心,自身的輕敵甚至讓希特勒並沒有讓部隊准備足夠的棉衣……希特勒最終沒有做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而是重蹈拿破崙的覆轍,兵敗莫斯科。
「巴巴羅薩」計劃的徹底破產,也預示著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無法挽回的失敗命運,二戰戰爭的天平朝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勝利的方向滑去!正義勝利已不可逆轉!
⑥ 為什麼希特勒在1941年春天實行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第二十一號指令,即作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計劃規定:
「德國軍隊必須做好准備旦滑慶在英德戰爭結束之前擊垮蘇聯。」
此項計劃的准備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後來由於德國對南斯拉夫採取了軍事行動,向蘇聯發動戰爭的日期才又推遲到1941年6月22日。
另外,希特勒意識到對法戰爭的勝利已使德國軍隊和人民自我陶醉,他們渴望和平,因而對他征討蘇聯起到了一種威脅性的破壞作用。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德國再也不會出現這樣有權威的領袖了。的確,與同時代人相比,希特勒是一個鬼雄,但是他不知道此時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無視政治、經濟、軍事現狀的大膽的瘋狂賭徒了。
第六,蘇聯經濟發展神速。在1929年-1939年間的十年裡,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以27%的速度遞增,英國是17%,而蘇聯是400%,到1938年,模握蘇聯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工業強國。而且,蘇讓肆聯資源豐厚,繼續下去,德國已無法與之比擬。
這樣,希特勒一面加緊「巴巴羅薩」的准備工作,一面嚴密封鎖消息,佯裝進攻英國的姿態,與蘇聯保持表面的平靜友好關系。然而,這段友好關系在1941年6月22日戛然而止,德國的三個集團軍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電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了襲擊。
⑦ 二戰中,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是針對哪個國家的侵略計劃
二戰中,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是針對哪個國家的侵略計劃?
A.前蘇聯
B.波蘭
正確答案:A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碧大肆號。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蘇聯及東歐地區,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悔轎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仿旁巴羅薩」。
⑧ 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的德國,為何還是敗給了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中德國入侵蘇聯所使用的計劃。這份計劃最初是由德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結合德軍在波蘭、法國戰役中的經驗,起草的一份閃電襲擊蘇聯的計劃。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劃,德軍將繼續採用閃電戰術,從三個方向向蘇聯發起入侵。為了保障計劃的順利實施,希特勒將320萬部隊秘密調遣至蘇德邊界,並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無論是在戰術思想、兵力方向還是後勤保障上,巴巴羅薩計劃都部署得非常的詳盡。
(莫斯科戰役)
等德軍好不容易來到莫斯科城下時,冬季已經非常接近了。
從這個層面來說,巴巴羅薩計劃盲目地借鑒了入侵波蘭、法國時的經驗,強行使用閃電戰的戰術,其成果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當然,計劃永遠是趕不上變化的。德國在一戰中就使用了提前十幾年研究出了“施里芬計劃”,最終落得了一個慘淡收場。而二戰中的巴巴羅薩計劃盡管年份更新,體系更為完全,但同樣和預期的效果不符。
事實上,巴巴羅薩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會失敗。因為希特勒想在短時間吃掉蘇聯的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戰略縱深完全足夠。德國在沒有解決掉英國問題的時候,就直接向蘇聯發起進攻,必然會陷入到兩線作戰的困境中。再加上蘇聯軍隊使用人海戰術,以數量壓倒質量,德國面臨的困難就更大了。
⑨ 「巴巴羅薩」行動是德軍哪一年制定入侵蘇聯的戰爭計劃有誰制定的
1940年7月主要內容該計劃主要內容有: 一、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 二、先以突襲的辦法殲滅前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使其無法退往內地,然後以坦克部隊為先導,並輔之以空軍支援,分三路向蘇聯腹地進攻,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 希特勒不無得意地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將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 為了進攻蘇聯,德國又開始在外交上、經濟上和軍事上進行一系列准備,同時採取一些偽裝和欺騙手段。1940年德國佔領法國後,曾經制訂過一個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後來被放棄了,目的是為了全力進攻前蘇聯。但為了掩蓋「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想讓世人相信,它要實施「海獅計劃」。德國採取了許多手段來迷惑人們的視線。他們先是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峽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造成部隊要大規模進攻英國的假象。然後,德軍大規模東調,但他們卻放風說,他們是為了在進攻英國之前,到東部地區去休整。 等到這一切都布置完畢後,德國開始從外交上入手,進一步迷惑蘇聯人。他們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種對蘇聯的攻擊,而把矛頭轉向英國。德國駐前蘇聯外交官,主動會晤前蘇聯高級官員,向他們解釋說,德軍調往東部,只是為進攻英國而稍作休整,至於德國向波蘭大舉增兵,實際上是派年輕的士兵去替換將要退役的老兵。 德軍向芬蘭大量增兵後,德國駐蘇大使便去拜會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予以解釋,並且通知說,德國將取道芬蘭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隊,又解釋說,德軍進入羅馬尼亞是派軍事代表去幫助羅馬尼亞訓練部隊。 由於「海獅計劃」的存在成功地掩蓋了希特勒的作戰意圖,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國已經在其東部同前蘇聯的邊境上集結了190個師、共約500餘萬人,3800多輛坦克,5萬門大炮和5100多架飛機。但是蘇聯人卻對希特勒的種種承諾和解釋信以為真,因而對德軍的軍事部署並未加以注意。在德國發動進攻前,蘇聯西部邊境各軍區軍以上的司令部均駐在城市裡,部隊也照常進行野營訓練,前沿各師的陣地上只有個別連隊值班。各軍區的通信部隊還在參加國防施工,野戰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擊場打靶或在軍區集訓。蘇聯空軍的飛機多集中於少數幾個機場上。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以190個師,5100架飛機,大舉進攻蘇聯。德軍就象在進行軍事演習一樣,十分順利地實施著「巴巴羅薩計劃」,而前蘇聯方面毫無防備。德軍航空兵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陸海空軍基地及部隊營房施以毀滅性轟炸,致使蘇聯幾乎完全癱瘓。德軍又空襲了蘇聯西部地區的66個飛機場,使蘇軍損失了1200架作戰飛機。蘇軍面對敵人狂風暴風般的猛烈突襲,差不多完全喪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內地撤退。 來歷 原來的名稱是奧托計劃,但希特勒非常喜歡德國的一個非常著名的皇帝--腓特烈一世(1123-1190),他的一句話備受希特勒追崇,「生存與毀滅只有在戰爭中才能證實」。但歐洲歷史上曾經有過5位叫腓特烈一世的皇帝。希特勒就採用了外號的形式,腓特烈一世有個「紅鬍子」的外號,因為他長著紅色的鬍子,也有人說這個外號的來源是因為他殺人如麻,鮮血染紅了鬍子。義大利是他征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最早這個外號就從義大利人那裡傳開的,而義大利語紅鬍子的發音是「巴巴羅薩」,所以這個計劃名稱的名字就改為了巴巴羅薩計劃。
⑩ 為什麼德國入侵蘇聯的計劃要叫「巴巴羅薩計劃」,「巴巴羅薩」有什麼含義呢
巴巴羅薩在義大利語里是紅色的意思。
歷史上的巴巴羅薩一般是指三個人和一件事
- -第一個是和獅心王理查一起東征未遂,淹死在小亞細亞的日耳曼之王,紅鬍子巴巴羅薩,即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一世
第二個和第三個分別是北非15世紀的海盜紅鬍子巴巴羅薩兄弟,哥哥巴巴羅薩一世奪得阿爾及爾皇位,建立了海賊政權。1518年死於西班牙人的埋伏中,弟弟巴巴羅薩二世,也是奧斯曼帝國蘇丹承認的阿爾及爾王,曾任土耳其帝國的海軍元帥,和西班牙人數次交手。土西爭霸六十年,最後終於在巴巴羅薩兄弟手中,土耳其得到了勝利的果實。
- -一事就是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行動。不過那個東西也毀了他一輩子。誰叫他吃飽了撐的不鞏固戰果就去惹俄國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