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最缺人的國家,生一個孩子獎勵60萬,為什麼卻沒有人願意生
因為德國人養孩子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即使德國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還是有很多德國夫婦寧願丁克一生都不願意生小孩,因為在他們看來,生了小孩如果不教育好的話將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而且培育一名孩子的成本從長遠角度上來看也十分不劃算,對自己生活的自由程度又會有所影響,那還不如不生小孩子算了,在德國城市中,有很多丁克一族的老人一輩子都沒有打算要小孩,但他們依然覺得不後悔,活得十分瀟灑快樂,對他們來說不生小孩實際上也是不錯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
以上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多謝閱讀。
B. 德國國家來承擔孩子直到上學的醫療、教育費用,可為啥人們仍不願生育
德國人之所以不願意生孩子是因為德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比較高,在他們看來,撫養一個孩子會給他們帶來多餘的負擔,會使他們失去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他們大多不願意生孩子。
除此之外,德國人沒有像中國這樣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德國人很獨立,他們不需要孩子來照顧他們老年生活。德國的基礎設施很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也很完善,比起讓子女照顧自己,他們更希望能夠住好一點的養老院,花自己的錢,享受該有的服務,沒有必要去麻煩子女。
C. 德國人怎樣做家長
德國80%以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印象頗好,特別是他們感激父母在人格、修養方面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所欣賞的父母的共同特徵可概括為勤奮、認真、按計劃辦事、言而有信並值得信賴。
盡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與東方的孩子相比,他們較少有依賴父母的意識。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歷,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或到一定的年齡後。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到外面去開創自己的生活道路。
德國的家長們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長關鍵時期的指導:
☆孩子出生後。父母便給孩子一個銀行賬戶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懂事後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
☆從蹣跚學步起,就開始注重孩子堅強性格與意識的培養。孩子跌倒後,父母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為陶冶情操,鼓勵孩子參與多種活動,特別是手工活動,如家庭布置、花園布局以及機器維修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的個人問題和煩惱增多,家長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說出自己的觀點,又盡量去理解孩子。
☆在擇業的問題上,尊重孩子意願並加以適當的引導,確保孩子有一個自己喜愛的職業。
D. 孩子的事交給他自己來!德式全方位優質小孩養成之道
孩子的事交給他自己來!德式全方位優質小孩養成之道 「讓孩子勇於嘗試各種可能」是德國幼兒啟蒙教育的核心宗旨。對德國人來說孩子最終仍需依靠自己的力量長大,與其讓他們在未來的挫折中徬徨無助,倒不如從小就一邊嘗試、一邊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理念讓一個來自台灣的幼教老師,在深入教學現場後感受到前所未見的德式震撼教育。 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的庄琳君,在德國已從事幼兒教育將近三年。這段不短不長的三年德國經驗,卻讓庄琳君打破自己過去在台灣對於幼兒教育的想法,甚至在腦海中重新思索了關於「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E. 看德國人如何帶孩子
德國人帶孩子與中國人截然不同,幾乎都是「不管不問」,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簡直可以用薯吵瞎「殘忍」來形容。舉個簡單的例子,德國人極少抱孩子,在街上、在地鐵里、在公共汽車上數空,很少能見到抱碰絕孩子的。如果是嬰兒,就被放在嬰兒車里推著走,如果是稍大一點兒的孩子,父母就開始「拎」著走,全然不顧他們的跌跌撞撞。說德國人「拎」著孩子走,一點兒也不誇張。
F. 對於德國的善良教育,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德國人是一個極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寫入憲法里的國家。
德國人引導孩子"向善「,他們是這樣來做的:
1、好孩子不是訓導出來的,而是受父母的品德、言行、氛圍所感染出來的。他們相信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父母的感染和培養,甚至於明令禁止父母」嘮叨「,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的」嘮叨「影響了自己的成長,可以向法院起訴。在人格上,德國的父母們,更多的是把孩子的人格、尊嚴與平等放在第一位。
G. 德國為什麼不擔心二胎問題,德國是怎麼樣敦促大家優生優育的呢
德國做為一個世界世界大國,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所說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德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優秀人才的高速發展,因而德國政府部門建立了一系列人性化現行政策,鼓勵生育及其鼓勵孩子。
很有可能有人覺得那樣效率不高了,不益於自主創新,不對,正因為有了規則,他的創新的合理化就更加高。特別是小孩,創建規則更加重要,也就不會干好違法違紀事情。而我中國有的人太靈活了,反倒不斷碰觸法律法規,行走在法律的邊緣。因此,即便規則有一些不科學的地方,但還是有借鑒的地區。
H.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
I. 德國拿走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到底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說起德國教育,可謂有口皆碑,人口僅為世界總數1.1%的德國,卻獲得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很多專家學者更是對德國的幼兒教育交口稱贊,認可德國教育中尊重兒童發展規律、強調生存技能、自我表達的教育理念。至於8200萬的德國人為什麼能摘取一半的諾貝爾獎?
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其實,這些教育重點不僅僅是德國人的專利,歐洲其他國家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J. 德國教育理念:幼兒園就開始栽培,給孩子做投資,要從起跑線開始
德國一直作為在教育方面處於領先優勢的國家,有著世界上最棒的教育資源。
全世界的學術最高的成就獎項諾貝爾,有50%的獲獎者都是德國人,可是德國的人口很少,不到9000萬。
德國幾乎是培養各個學術領域頂尖人才的搖籃,為全世界培育了大批的精英,就連美國對於德國的教育,都是頗為認可的。德國的教育理念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德國教育理念:幼兒園就開始栽培,給孩子做投資,要從起跑線開始
讓孩子擁有創造力
德國人之所以能夠擁有這種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在教育的路上吃過不少苦頭——在過去,他們也和我們中國家長一樣,喜歡跟孩子說:「你還小,什麼都不懂,應該聽大人的話……」
但是隨著時代對職業的要求發生了變化,這種包辦式的教育已經適應不了當代 社會 的激烈競爭,這促使了德國人重新反思了教育理念——在上世紀90年代時。
德國由於剛剛實現統一,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暴增,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而上情下達、按部就班,按照規則辦事,已經不再是優秀人才的定義。
這股浪潮一直延伸到教育界,當時德國人們就在想: 「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而答案就是:「 創造力、懂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靈活地解決問題。 」
注重實踐技能
注重生活實際,就是體驗不同場景,讓孩子掌握家務勞動技能,增強生活實踐能力。
比如老師會帶孩子們去超市學習付錢買東西、去花圃學習分辨花草植物、去圖書館學習如何借書、還書;去坐有軌電車記住回家的路線;收獲的季節,還帶孩子一起摘櫻桃、做南瓜湯等等。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中國,父母們都會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做家務,但是在德國他們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動手能力的,他們會讓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手讓孩子去主動幹活。
今天的世界已經高度一體化了,為了讓我們的後代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更能勝出,一方面必須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重點放在「做人」的通識與思辨訓練上;
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級秩序的文化制約,不能再把「順從聽話」機器人作為我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