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上存在哪些非常有趣的房子它們都長什麼樣子
藝術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建築也是其中之一。 設計一個好房子絕非易事,普通的房子需要從實用方面考慮,根據入住人的切實需要進行設計,比如房間的構造、面積、等等,而今天厚匠要向大家介紹的則是,來自世界各地非比尋常的建築,它們奇型怪狀、風格迥異,這些都是由許多優秀的建築師設計而成,奇特且有趣,估計會讓您大開眼界!
1. 波蘭,世界最苗條的房子
Keret House插在兩棟現有建築之間,寬度僅為92至152厘米!會不會覺得太過擁擠?
❷ 歐洲國家普通居民住房都是什麼樣的呢
調查表明,現在按照葡萄牙家庭平均住房面積83平方米和丹麥平均108.9平方米之間的情況來計算,歐洲平均住房面積是87.1平方米。但是由於丹麥人近來對住房面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使得新建住房的面積平均都在137平方米以上。在西班牙,標准住房建設平均是85.3平方米,但是新建的住房面積一般都提高到了96.6平方米。
偏愛獨立式住房
大多數歐洲人仍偏愛獨立式住房。歐洲國家中,居住在10層或更高樓房的家庭平均比例僅為21.5%。
調查顯示,西班牙是歐洲國家中住房相對集中的國家,居住在10層或更高樓房的西班牙家庭比例為46%。愛爾蘭是有獨立住房人數最多的國家,占人口的92.4%,其次是英國,80.6%。義大利則相反,僅為32.6%,有61的人居住在樓房裡。
此外調查還顯示,德國人十分特別,他們比起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更喜愛住在旅館、單位或者野營帳篷等地方。這類人在德國人口中的比例高達17%,而在西班牙僅為0.1%。
西班牙流行鄰里文化
鄰里文化開始在西班牙人中盛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西班牙人住在樓房裡。數字顯示,居住在10層或更高樓房的西班牙家庭比例是46%,在歐洲這個比例最高的,而歐洲的平均數字是21.5%。
此外,數字還顯示,西班牙人偏愛家庭式居住方式,單身家庭只佔西班牙家庭的13.4%,比歐洲平均數26.3%左右低很多。
❸ 德國的傳統木框架房屋在哪個州比較多,可以詳細的介紹下嗎
南北的的風格不一樣,但巴伐利亞會相對比較多些。
德國的半木框架屋(Holzfachwerk or Fachwerkhaus,又稱桁架屋),是從中世紀開始發展的一種傳統半木結構建築,房子以各種縱、橫、斜交錯的木條組成房屋骨架。
「Fachwerk」是德國舊時常見的民居,這種房屋的骨架是用很多木料作成的木架結構,牆面的木格清晰可見,中間用草泥或磚鑲嵌,屋頂為陡峭的雙面坡頂。這種房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多數傳統木框架建築是將木框架漆成黑色,牆面除了框架以外的空隙則塗成白色,顏色對比明顯,建築造形簡潔朴實。
「Fachwerk」的前身是一種簡單的支柱性建築「Pfostenbauten」。Pfostenbau是將房子的垂直木頭支柱埋入地里的建築,然而這樣的建築方式,一來不能完全支撐屋頂(尤其在沿海地區即使加大了支柱的承載力,依然有些搖晃),二來埋入地底的支柱很容易腐朽,因此,人們轉而將柱子底部埋在石塊中,來鞏固牆壁並且防止房子傾斜!「Fachwerk」即是由此逐漸發展出來的:「Fachwerk」內部的牆壁被嵌以傾斜的柱子和橫梁,而這兩種結構組織有效地承載整個房子的力量!直到15世紀,人們才想到以門檻「Schwelle」來解決柱子底部和地面銜接的問題,換言之,房子被架高、不與地面直接接觸!
由於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影響,「Fachwerk」又有一次新的演變:人們慢慢發展出裝飾牆壁的美麗彩繪或陽台!直到16-17世紀間,「Fachwerk」的建築結構才整個發展到高峰!而不同地區的「Fachwerk」也有些不同:有別於南德充滿藝術的彩繪牆面,北德的「Fachwerk」著重在梯形山牆(Giebel)和陽台的發展!由於「Fachwerk」是木造建築,一來容易毀於祝融之手,二來不受世人重視,所以保存不易!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Fachwerk」,是在Minden(漢諾威南方小鎮),整個小鎮放眼望去盡是古老的傳統建築!有些老式建築的大門又小又窄(約160公分左右),原因是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的德國居民身材較矮小,加上不時流行瘟疫,許多人營養不良,因此當時的德國人較瘦小,跟今日身材高大的德國人截然不同喔!
受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Fachwerk」外觀上慢慢花俏起來!有些在外觀上彩繪、有些則是有美麗的木製小陽台。半圓狀的圓形花飾是最常在Fachwerk見到的裝飾圖案,也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圖,叫做玫瑰花飾「Rosette」,應用在建築上就是所謂的圓花窗或圓花飾,主要的圖形當然就是玫瑰花,飾有許多不同的變化,最原始的是源自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希臘時期的貝殼玫瑰花飾「Muschelrosette」!花飾通常出現在小陽台上或者是木頭支柱上,在德國Niedersachen的Goslar、Minden等城,還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整的框架建築,德國有一些地區有集中分布的Fachwerk! 如何從民房來區分窮富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房屋是石結構的,這些石塊非常昂貴。如果建築從上到下都是石頭建成,那這家一定是富商,如果只有房屋下部為石結構,那這戶就是普通有錢人家。這種房子上層樓往街面突出來,有4個好處:第一,房子要交地稅,但只算底層的地皮,這樣樓上可寬大一點。第二,頂樓多半是儲藏室,糧食貨物要用吊車往上拉,樓上層往前蓋,東西吊上去時不易碰壞牆。第三,樓上住久了,樓板中部常會向下沉,樓上層往前蓋,上面的牆與下面的牆不在一條線上,產生的力量可以防止樓板中間部位往下沉。第四,工匠的房屋空間不大,他們常在門口工作,上面的牆還可以稍稍擋雨,下面泥糊的牆也容易保持乾燥。
中古時代救火技術原始,又沒有自來水,只能用提桶到噴泉取水灌救,所以一遇火災,常常整條街都燒光。補救的方法是每棟房子之間留空,有一家房子失火,鄰居可在自己房子上淋水阻止火的蔓延。有的兩間房子中間的縫留得比較大,1樓有個小房間,這就是兩家公用廁所,大小便不用水沖,往下掉到一個坑裏,到一定時候要進縫裏清茅坑,拿去做肥料。由於坑不能蓋住,所以夏天臭氣熏人,現在城市都有下水道,老房子整修時外表不變,裡面都裝抽水馬桶。中古時代的人十多天到公共浴室去洗一次澡,或用水盆洗,戰後老房子才慢慢加建浴室。
❹ (懸掛式高樓)德國巴伐利亞動力公司20層大樓的圖片
懸掛式建築的定義
掛著的高樓大廈?
動物的窠就是它們的「房屋」。有些會飛的動物,像鳥類和昆蟲,它們的「房屋」有些是懸掛起來的:一種鷦鷯造的鳥巢,像只茶壺一樣掛在樹枝上,蜂巢常常掛林屋檐下或樹枝上。每當冬天樹葉落盡以後,經常能看到樹枝上掛著一隻只像紡錘或橄欖形的小東西,那是昆蟲的窩。這些鳥類和昆蟲住在懸掛著的房屋內,目的是為了安全,使其他動物不容易接近它們、傷害它們,而它們自己能夠飛來飛去,進進出出還是很方便的。
人類從開始建造房屋以來,房屋總是造在地面上的,從最初的低矮的、用樹枝搭成的棚窩,直到現代的高數十層以至上百層的高樓大廈都是一樣。只有極少數在熱帶森林中某些原始部落的房屋,還建造在大樹上。雖然是造在高高的樹上,卻是把房屋擱在幾根粗大的樹枝之間,沒有把整座房屋吊掛在樹上,他們住在樹上也同樣是為了安全。似乎從來沒有人會想到把房屋掛起來,因為鳥和昆蟲到底都很小很輕,它們的「房屋」也不重,連同身體的分量,最重的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幾千克,而人們居住和工作的房屋,比它要重幾萬倍以上,所以就不會想到將房屋懸掛起來。如果有人對你說,能夠把20多層的大樓懸掛起來,你一定不會相信,以為他在開玩笑。可是,懸掛起來的大樓確實已有不少建築起來了。
能夠想像得到,要把人們居住的房屋懸掛起來,比起一隻小小的蜂房或者鳥窠來,不知要困難多少倍。房屋的份量是那麼重,用什麼東西來掛?掛在什麼地方?都是難以想像的。輕輕的鳥窠可以掛在樹枝上,樹枝和樹干是足夠牢固的,一棵大樹就是掛上100隻鳥窠,對它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人住在房屋呢,當然不能掛在樹上,再粗的樹技也承受不了。
懸掛人住的房屋的那棵「大樹」,實際上是一座堅固的高塔,在塔的頂部伸出成對的橫梁或支架,那就等於是樹枝,在橫樑上再掛起房屋來。為了使這種建築容易平衡穩定,大多是掛上成對的房屋,像一個人挑水一樣,挑兩桶水要比只挑一桶水容易平衡,兩桶水的重心正好在人的肩上。懸掛式建築大多設計成對稱的形式,讓重心位置在中心的塔上,建築就穩定了。
德國的巴伐利亞動力公司的大樓,就是由4座圓柱形的建築,對稱地掛在中間的高塔上。中間的塔有25層高,掛著4座各20層高的圓柱形大樓,是各用一組粗大的鋼索吊掛在從中間塔頂上伸出的挑梁支架上,就像掛著4隻燈籠一般。整個建築物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
[編輯本段]懸掛式建築的優點
把這些又大、又高、又重的「龐然大物」,用鋼索掛起來能行嗎?這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確實是不少,總的說來,它消耗的鋼材少,能增加有效的使用面積,還有很好的抗地震性能,又可以減少基礎的數量,減少基礎不均勻的沉降等。
就拿消耗鋼材來說,現在要造又高又大的房屋是離不開鋼材的,不像古代的建築,用木材泥土就能造出來,高樓大廈鋼材消耗的數量是很多的,我們現在住的五、六層的工房,結構比較簡單,每平方米建築面積平均也要消耗20千克以上的鋼材。高層建築消耗的鋼材更多,美國一般20~30層的樓房,每平方米要用70~80千克,超過30層甚至要用100千克以上。因此,用較少鋼材能造出同樣多面積的房子來,就是優越的設計。懸掛式建築就有這個優點。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能節約鋼材。例如有一桶水,用一根不太粗的鋼絲就能把它掛起來,但是,用同樣的鋼絲要把這桶水頂起來,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的,因為這條鋼絲一受壓力就會變曲。如果要把這桶水頂起來,要用比這條鋼絲粗十幾倍的鐵棒才有可能,而且一根鐵棒還不夠,至少要有三根鐵棒一起頂,它才不會倒下去。這兩種情況相差很大。我們把前面一種情況叫做鋼材在「受拉」的狀態,後一種情況是在「受壓」狀態。鋼材「受拉」,明顯地比「受壓」有利得多。
一座建築物很像一個人體,人體主要靠骨骼的支撐才能站立起來,內臟、肌肉都附在骨骼上,人站著的時候,骨骼全部處在「受壓」狀態,因此,骨骼是比較粗大的。如果人處在懸掛起來的狀況下,骨骼就不需要那麼粗,可以細得多。多少萬年以來,建築物的骨架都是處在「受壓」的狀況下,而現在的懸掛式建築物是讓骨架全部處在「受拉」狀態。可想而知能節約不少鋼材。
隨之而來的優點是:骨架小了,被骨架佔去面積也小,這樣,可增加房間的有效使用面積。
還有一些優點:既然房屋掛起來,底部就離開地面了,掛著的房屋不需要做基礎。德國的這座建築,4座圓筒形大樓都不做基礎,基礎集中在中間的高塔上,基礎的面積可以減小,做基礎的材料也就大為節約。
前面談到過,鳥和昆蟲的房屋掛起來可以安全些。人住在懸掛的房屋裡雖然主要不是為了安全,但是在遇到地震時,它要比其他建築物安全,它的抗震性能比一般建築物要好。
還有一個特點是,懸掛起來的建築物,它是從上面向下造的,這種方法和我們習慣的造法完全顛倒過來了。懸掛式建築物,如要像一般造房子那樣從下向上造,倒是十分困難的,它沒有基礎,也不能在地面上造好20層樓再把它掛上去,只能一層一層地造。怎麼造法呢?要從掛著的那一頭先造起,但是也不是從 25層高的地方向下面造下來。真要從天上向地面造也太困難了,要把材料送得那麼高,懸吊在半空中施工多麻煩,這樣的話,它就沒有多大的優點了。實際上,它還是在地面上造的。施工的過程是,先造中間的高塔,在高塔頂上伸出4根堅固的橫梁架子,這時,可把吊掛房子用的鋼索在梁端掛下來,直掛到地面附近,建築工人在地面上先造最高的那一層,例如第20層,造好後再把這一層用頂和吊的方法提上去,然後再在地面上接著造第19層。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向下造,鋼索一層一層地收上去,而建築工人始終在地面上工作,既安全又省力,真是太理想了。那些笨重的材料,混凝土呀、鋼材呀,都不用搬運到高空去,人也大多不用到高空去施工。
懸掛式建築有這么多的優點,所以很快地就發展起來。自從第一座大樓造成後,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建造了近百座各種各樣的懸掛式建築物,有辦公樓,有住宅,有旅館,也有醫院,甚至展覽館等,最高的達到27層、130米高。
這類懸掛式建築物底部離開地面有一段距離,並不直接和地面接觸,不能直接從它的下面進到建築物裡面去,要通過中間那座高塔。中間的高塔既是掛起這4座建築物的「柱子」,又是進出這些建築物的交通要道。高塔中布置了很多座電梯,還有樓梯以及各種管線設備,像自來水、煤氣、電力、暖氣、冷氣管道,都從高塔里通過,再送到各層樓去,因此,高塔成了交通運輸的中心。高塔的每層樓,都和4座懸掛建築物的每一層樓相連接通的,這些懸掛式建築物和高塔實際上是緊靠在一起,只有很小的一道縫把它們分隔開來,使人感覺不出它們是各自分開的。分開這兩部分的縫實際上只有幾厘米,接觸面也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圓弧形,它們像榫頭一樣互相咬合在一起,因此,懸掛式建築物在外力的作用下,例如像台風或者地震的情況下,也不可能來回擺動,更不會像掛著的鳥籠那樣容易搖晃。
讓鋼材「受拉」比「受壓」要有利這一事實,人們是早已知道的。在工程上面也應用過。有一種稱做「懸索橋」的橋梁,就是運用這一原理建造的。把橋掛起來的想法,至少要比把房屋掛起來的想法早得多。
[編輯本段]懸掛式建築實例
1936年11月12日建成的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是一座著名的懸索橋,它的總長度2.7千米,最大的一孔跨過水面1280米,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跨梁橋,兩座高大的鋼塔有227米高,相當於50多層大樓的高度,鋼塔坐落在2個44米高的橋墩上,2座鋼塔之間掛上2條直徑92.7厘米的鋼索,每條鋼索由61股每股452根鋼絲絞合而成,鋼索總重11000噸,可以吊10萬噸的重量,而實際上吊著的橋面只有一半重。橋面有上下二層,上面是可以並排行駛6輛汽車的公路,下面是火車軌道。這座橋竟用去了1933年美國的鋼產量的6.7%。
在現代橋梁結構中常採用的斜張橋 (也稱作斜拉橋),也是充分利用鋼材受拉優點的新穎橋梁形式,如上海市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等。無論懸索橋、斜張橋都比其他的橋梁結構如梁式橋、桁架式橋能跨越更大的距離、節省更多的鋼材。
在美國有座叫明尼阿波立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懸掛式建築,就是按照類似懸索橋的方式建造起。兩側的高塔和橋墩的作用相同,兩座塔頂之間設有鋼架,垂直的鋼索就掛在鋼架上,把十幾層的建築物掛起來。銀行的安全部分如銀庫、保險櫃等都建造在地面以下,上面的建築是16層的辦公和管理部分,兩座塔相距100米,整座建築只有塔佔用地面,16層大樓下部是架空的,成為廣場,和外面的廣場連成一體,充分利用了寶貴的土地。
在造型上,它還把兩座塔之間垂鏈形懸索的內部和外部兩部分牆面採用了不同反射效果的玻璃幕牆,使這一奇特的結構形式充分顯露表達出來。建成以後,這種懸掛結構方式曾引起了轟動。
懸掛式建築還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有的像懸索橋一樣有兩座高塔,在兩座高塔間掛起很大的建築物。有的把兩座高塔的上端彎曲成拱形,合成一座圓拱,在圓拱上掛許多懸索,把建築物掛在懸索上。也有的是兩層的拱架,在每一層上各自掛起一座建築物。也有的像一棵樹,伸出許多「樹枝」,上面掛著一些建築物。總之,不論什麼形式,它一定要有很高、很堅固的塔或架子,從這塔上掛起鋼架和鋼索,再把建築物掛在鋼索上,這些建築都稱作「懸掛式建築」。
❺ 柏林的房屋有多貴導致要給房租設上限
我們都知道柏林是德國的首都與此同時柏林還是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那麼想在這座城市購置一套房產,肯定是需要不少的費用的,但是德國柏林的房子每平方米大約在15000元左右。1w5一平的房價在中國可能就是二線城市的房價了,所以柏林一直被認為是歐洲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雖然引入租金上限可以讓那些難以負擔柏林生活成本的人松一口氣,但也可能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但是這個條例的公布對當地人民的安居還是有了一定的幫助。
❻ 同樣是經濟強國,為何中國城市高樓林立,而德國卻偏愛低矮樓房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過著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一般的田園生活令現代很多人們都十分嚮往。因為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國家開始了工業化發展,不斷地推進城市化建設,很多農村轉身就變成了現代化大都市,好比說深圳,在改革開放以前就是一個小漁村,如今已經是我們國內數一數二的一線大城市了,熙熙攘攘、人來人往。
對於德國人來說,重要的是一個城鎮整體是否協調一致,內部基礎設施是否足夠完善便民,重要的是生活的品質,是人民的滿意。只要當地人們覺得住的舒適,生活條件也好又何必在意是否有高樓呢?
❼ 柏林的房價有多高,聽說很多當地人都只能租房子
是的,柏林是德國的首都,所以房價也是非常高的。一些人認為國外的房價比較便宜,但這些只是單純的認為。其實國外的房價比我們的房價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只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租房子住。所以也不用為房價擔心,其實柏林的房價和我國北上廣深的房價是差不多的。所以說外國人在國外買房子那是比他們本地人更貴的。
德國對於買炒房者控制也是非常嚴格的,賣房的人會交賣房稅。這在側面也可以反映出德國柏林房價高,所以政府才會對於賣房的人徵收賣房稅。但是德國的房子也是沒有公攤面積的,所以買下來的也是實際使用面積。
❽ 德國買別墅產權多少年德國買別墅好處有哪些
在德國購買房產後,即擁有永久房屋產權以及永久土地產權,也就意味著在德國購買的房產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1.別墅房的綠化、景觀是一般多層難以相比的,這種低密度住宅的環境和空氣好。2.有些別墅房價格較為實惠,目前市郊的別墅價格較為合理。3.是路程不是距離,交通好。雖然一些別墅在郊外,在擁有一輛私家車後,交通方便不會給出入帶來多少困難。
❾ 德國「向日葵」式旋轉房屋
德國建築學家製造成功爛罩首的一種「向日葵」式旋轉房屋,內裝如同雷達一樣的紅外線飢數跟蹤器,只要天一亮,房內的馬達就會啟動,使整座房屋迎著太陽緩緩轉動,始終與太陽保持最佳角度,使陽光最大限度地照進屋內。夜幕降臨,房屋又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復位。這種建築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能,保證房屋的日常供熱和用電,又能將光能儲存起來,供陰雨天和夜晚使用。 路邊生長的車前草,對仿生建築也很有作用。它的葉悶猜片排列十分規則,每兩片之間的夾角都是137度。所以,每片葉子都能夠得到充足的陽光。於是,建築師根據車前草的排列結構,設計建造了螺旋式樓房,使每間房屋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得到陽光的照射。
❿ 同樣是經濟強國,為何中國城市高樓林立,而德國卻偏愛低矮樓房
德國低層建築多與德國人口密度和城市建設的理念有關。經濟強國給人的印象好像就是一幅高樓林立、霓虹閃爍、車水馬龍、人潮湧動的景象。在中國的城市裡高樓隨處可見,在德國雖也有高樓大廈,但更多的是低層建築,而且老舊建築特別多。從中世紀建造的建築到近代建築比比皆是,城市的歷史底蘊濃郁。
土地私有化。德國家庭住房很多都是獨棟小別墅,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一家一戶建造的房屋沒必要建造的高大。住高樓中商品房的家庭不多,而高樓更多的是政府建造的保障房,提供給低收入人群居住,不像中國要建造更多的高樓大廈來承載更多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