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德國能出那麼多優秀的哲學家,義大利能出那麼多的文學家藝術家
第一個問:
地理的因素。德國位於中歐,天氣寒冷,有效的減少了戶外活動,導致德國人喜歡呆在家裡。德國人天性沉默、嚴肅,所以在家就靠看書和思考打發時間。這些有益的腦力活動,促進了德國人思辨能力的發展,寒冷的天氣有助於思維的活躍,這為哲學奠定了基礎。
經濟的因素。德國的主體是普魯士,而普魯士的經濟在中歐是非常發達的(最後統一德國的就是普魯士)。哲學是一種閑暇的享受,只有有閑暇時間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學。多數德國哲學家家境殷實,衣食無憂,所以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為了生存去學一門技術(德國的學徒制很完善,終身性的)。這也是一個基礎。
當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體。錢學森先生在臨終前曾有一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師?」因為大師不會孤零的出現,大師的出現是有背景的。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又是德國人)說過一個世界歷史的軸心期,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人類的文明集中大爆炸,發出耀眼的光芒。其實,這可以用「國家不幸詩家幸」來概之。在哲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多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才是根本原因。
德國一直處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分裂期時期,總有勢力想成就偉業,統一國家,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謂禮賢下士),所以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社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會增強。這就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營養。中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的玄學等等,都是絕好的例子。
經濟學講求供需,哲學亦是如此。只有社會有需要,才會有供給。德國社會的分裂,使得國家遭受不少的恥辱,所以他們需要一些理論來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國家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納粹哲學在一戰後橫行德國的原因)。所以為了解答人們的疑惑,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改造,哲學理論不斷出現。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單個因素所能決定的。當這所有的因素(我舉的因素可能不完整)匯集在一起時,事情的發生也就成了必然。這或許就是答案。
第二個問:
①中世紀的歐洲,貿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資產階級希望沖破教會神學的束縛。
②義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
③14-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才濟濟,匯集一處。
④義大利處於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較早接受了東方文化。(造紙術,印刷術)
❷ 德國是因為猶太人才變得那麼厲害的嗎
簡單的邏輯,你見過哪個國家的強大是因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存在?二戰前德國的猶太人比例其實並不大,德國當時有8000萬人口,而當時的德國猶太人也就是60萬人,不到1%,人口這么少的民族,支撐不了一個國家的強大,而且猶太人雖然主流是在歐洲,但他們沒有國家歸屬感,說白了,猶太人賺錢但並不愛德國,只是在德國生活,德國的反復強大(一站戰敗國,二戰戰敗國),實際是依靠日耳曼民族的強大向心力而導致的;猶太人的在國際上的強大是靠著民族同一性完成的,即所有國家的猶太人在意識上先是猶太人再是某國的公民,他們往往將自己民族的利益高過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所以顯得強大,一旦有國際戰爭,他們的實力將再次化為泡影,畢竟他們控制的領域不是實體工業而是非實體的金融業,以色列的國力發展迅速,就是因為世界猶太人的金融支持,因為商業活動地域的牽制,大部分猶太人並沒有返回以色列生活,但是他們卻把自己的金錢輸送到了以色列,使得以色列飛速發展,但這些財閥其實在自己所在的國家卻貢獻沒那麼大,這種情感並不是猶太人劣等,而是歷史地位造成的封閉;
❸ 德軍在二戰時為何人才輩出
英勇無畏的前線戰士——這個不敢苟同,德軍占優勢時的確非常有戰鬥力,但是戰局不利就大規模投降這樣的局面在戰爭後期也是經常發生。如果拋開其他不論,只是說戰士視死如歸,那不得不說日本鬼子了,二戰期間投降的日本軍隊並不多見,當然自殺性沖鋒只不過是一種愚忠愚勇罷了。另外,個人比較欣賞英軍士兵和軍官的氣質,第一舍我其誰,第二不忘幽默,第三保持風度!
❹ 超過80%的德國留學生畢業後會離開德國,德國為何留不住人才
超過80%的德國留學生畢業後會離開德國,德國留不住人才這是因為這個國家有自己的規定,凡是畢業的人必須要找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不得從事其他專業工作,而且需要在規定的時間裡面去獲得一份工作,之後才能獲得長久的德國國籍,這對於留學生來說,自由選擇的范圍更小,流失率自然而然就大。
像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即便是德國的待遇再怎麼好,我想留學生也會回到母國的。
❺ 為什麼二戰末期大量的德國人和德國科技人才大多數逃往美國而不去投靠蘇聯
蘇聯那個國家是個正常人都能看明白是什麼玩意。丘吉爾曾經說過,在戰爭結束時我希望看到德國人躺在棺材裡,蘇聯人則痛苦的呻吟。而且美國不反猶,歐洲所有的國家都反猶,這也是像愛因斯坦這些猶太人科學家去美國的原因。同時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蘇聯是個獨裁者國家,一比就知道去哪好了。
❻ 二戰德國日本為什麼出了很多戰術方面人才而
歸根結底,德國的科技之所以強於別國,一是因為德國奮發自強,二是其他國家固步自封滿足現狀。
1. 發達的經濟,雄厚的科技基礎。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2. 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廣大殖民地。即使不發展科技也照樣能在殖民地賺取很多錢,客觀上限制了它們的進步。蘇聯就不說了,計劃經濟,無前途。至於日本,明治維新時還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而且起步晚,很難有大的起色。而德國則完全不同,因為只有發展科技,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勝出。
3. 嚴謹的作風,勤勞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國人偏愛生產高檔且很貴的東西,比如賓士寶馬和虎王坦克。
4. 德國智商普遍比較高,據研究,德國人智商約107,東亞國家106,而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為的政府。無論是威廉時代還是希特勒時代。領導集團都十分注重與時俱進。敢於大膽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戰爭在准備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製上不遺餘力。
7. 尊重個人研究成果,德國很早就實行了專利保護法。
8. 德國自然人才輩出,但要說在美國和蘇聯的核心科學家都是德國的就未免過於誇張了。 一戰時主要戰術是壕溝戰,戰爭結束後,英法滿足於現狀並沒有進行軍事革新,法國甚至以為壕溝戰就是戰爭的最終表現形式並建立了馬其諾防線。
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經濟崩潰,希魔就此崛起,並通過工業強國這一理念來解決失業和經濟危機。
德國軍隊也卧薪嘗膽,重新考慮一戰失敗的原因,並積極研究新的戰術。
隨後,坦克進入了軍隊視線,實際上在一戰中,最先研究出坦克和使用的是英國,但因為其滿足於戰勝國的狀態,並沒思考軍事革新,因此在這方面就停滯了下來。
坦克則進入了德國的視線,德國將領開始研究起坦克戰術,同時也對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國工業,兩都相輔相承之下,德國的科技進步神速。
而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原一戰戰勝國迅速變為戰敗國的原因。他們的意識都停留在壕溝戰那種原始戰術上,被閃電戰這種穿插式戰術擊敗。
❼ 為什麼日本和德國的人才這么多這么厲害
這兩個國家,同美國一樣,擁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跨國企業或者大公司。
這么多的跨國企業需要相當數量的高級管理人才,正因為有此需求,所以
兩個國家才可以培養出這么多合適的人選,這也和教育水平有關。
一般來說,德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的分公司,高層的老闆大多數都是
德國人,或者至少是奧地利,瑞士人。換言之他們本身就習慣用本國人
來做高管。相對而言,中國自主的企業發展時間比較短,所以在人才管理
方面落後較大。在技術人才方面,中國人一點也不遜色,不過管理層的
人選,除了德國,日本以外,印度人也是很受歡迎的。說到底還是和
教育水平以及文化背景有關,當然這些年也有很多華裔的人能做到大公司的
CEO一層,不過總的來說,還是處於劣勢。
❽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傑出的科學家
美國1901年後的諾貝爾化學物理獎遠多於德國。英國也略多於德國,1901以前德國大師級多半是猶太或者斯拉夫人,本族高手遠不如戰勝國們多。高斯恩格斯萊布尼茨等等都是標準的猶太民族,德國的特點是匠人數量遠多於大師,所以1901年後它的諾貝爾數學獎遠少於法國美國英國等等,因為猶太天才都跑光了,只能搞搞化學等實驗科學了。美國的戈達德發明火箭比布勞恩早多了。而且光看獲獎根本無法代表各國實際人力資源人才質量和數量水平,為何呢?蘇聯二戰後跟美國爭霸那麼多年,蘇聯或者俄羅斯的人才質量和數量科技水平明明跟美國不相上下,然而俄羅斯的諾貝爾獎並不多。同樣中國,日本,拉丁阿拉伯斯拉夫國家很多都是天才輩出,可惜諾貝爾獎都不多,但你能說這些國家的生活生產水平都極度低下?德國對蘇聯之所以前期有優勢,完全是因為德國准備比蘇聯充分太多倍的緣故。一個精心准備了幾年的國家處在自身的頂級戰備狀態,去偷襲一個完全沒有進入戰備狀態,國家戰爭機器還完全沒有運轉起來的國家,當然會有巨大優勢。可惜一旦對手回過神來國家機器真正開動起來,德軍優勢就盪然無存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所以在雙方都准備充分的時候,德軍往往沒有任何優勢甚至還處於各種劣勢才是它納粹人種的真相。德國吹的往往都是自己巔峰狀態去偷襲別人的衰落甚至無准備狀態的情況,但它們從來不敢面對人家狀態好的時候自己的差距和潰敗。二戰前德國是被美國扶持去偷襲蘇聯的
二戰爆發前美國資本確實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
1924年到1933年,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一種壟斷形式)。這三家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
華爾街還通過所控制的德國寡頭企業向希特勒的競選提供了支持。希特勒上台後,1933年8月,美國銀行協會同德國就貸款問題進行談判。美國銀行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並且保證今後美國在德國的資本和產業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國使用,並用此來興建新的軍事企業或者改建原來的軍工企業。
從1933年到1939年,在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准備的6年時間里,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制的電報電話公司、福特汽車公司(亨利福特本人由於與納粹的合作還得到了十字鷹徽勛章)爭先恐後跟德國簽下了巨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的訂單。僅僅飛機一項,1934年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33年到39年間,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
在技術輸出貿易上也毫不含糊,杜邦公司通過I.G.法本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是從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發展空軍的重要幫助來自於美孚在德國設立的一家飛機專用汽油廠;電報電話公司參加了德國新型飛機的研製。後來在戰爭中,連美國的海軍部長都承認是美國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網路德吹吧歡迎大家看各種真相
❾ 德國為什麼那麼強大
說個我個人的看法:德國人非常注重科學,懂得尊重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
德國人勇於探索進取以及對科學的嚴謹是世界聞名的!
有個笑話很著名。說到是有個人在大街上掉了一隻錢包。
美國人馬上掏出手機向警察局報個案,然後揚長而去。
日本人痛心疾首,深刻反省丟失的原因,訂出以後不丟失的措施,並把它帖在床頭日日警告自己。
德國人則會在丟失的地方,畫上坐標,然後舉著放大鏡一寸寸地找過去。如果最終結果還是沒有,則會詳細記錄,然後歸檔。
從上面描述可見,美國人按標准辦事,一步不差;日本人決不白白丟失一次,必須得從中舉一反三,得到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德國人嚴謹得近乎刻板,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必定是非常精確,而且一絲不苟。顯然,美國人能夠有很強大的整體科技力量(標准化把整個開發、生產團隊科技化);日本會有很強的沖刺力(高速開發,在開發中解決出現的問題並迅速收斂之);德國人是步步為營,前進了的決不留下一點問題(所以他們科技上或許沒有美國的大規模,沒有日本的花俏高速。但其品質無疑是最可靠的。這一點連美國和日本都承認無法超越)。
由此可見,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科學強國決非偶然的。
你一定很想知道怎麼描述中國人的吧?
不說也罷!
❿ 中世紀歐洲,為何德國人才層出不窮看他們學校發展便知一二嗎
整個民族最初的統一是跨區域的語言還有相關的文化慢慢地進行了整合,而語言文化的統一是圍繞著路德用本地語言進行的佈道宣講、寫作的小冊子、翻譯的《聖經》、創作的贊美詩和教育問答手冊來進行的。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德國人能像路德那樣,有資格檢查德國中小學和大學的改革。在1520到1546年間,所有德語出版物中的三分之一是路德的原作或翻印的他的作品。路德的德語口語和寫作用語比較簡潔、明晰、富有節奏感,時至今日,他的作品仍未被列入"可怕的德語"之列。
02,對各種問題的應對
宗教改革者認為,不能按規定做事的人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整天沒事可做的諸侯也不能成為稱職的諸侯。宗教改革者期望市政府提供技術熟練的男女教師,能夠"寓教於樂"地教授孩子語言、歷史和藝術。路德回憶起自己在學校讀書的日子,簡直是一種地獄和煉獄般的生活,經常"挨打、生氣、擔心和痛苦"。他因此提議為生活在新世界的德國孩子提供一種綜合性的教育,也即一種能夠直接面對他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