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德國的工業製造水平到底差多少年
至少還相差20年。
比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是什麼樣子的:Agiecut Vertex精密數控慢走絲線切割機床:工件加工輪廓誤差:TKM工件輪霄誤差≤±1μm;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5μn,0.05微米,50納米!而國產的仍停留在毫米級別,加工精度決定了裝備精度。機床用的刀具,國內的可能便宜但是德國原廠的比國產的更加耐用幾百倍!
再就是印刷設備,德國海德堡印刷機一台二手的就好幾百萬,即使這樣印刷效果依然非常好。
㈡ 中國能趕超日本或者德國的機床工業水平嗎
人家研發生產和市場環境都比我們好,知識產權保護到位,技術迭代,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關鍵是沒有惡性競爭,這些我們國家到現在都沒做到或者意識到,拿什麼跟人家比?
關鍵是中國人口眾多,又是後發國家,必須有計劃的從低端至中端直至高端步步推進。參加國際競爭,必須有競爭力。要物美價廉。這幾十年來,功夫不負苦心人,航天航空高鐵超高壓真流輸電樣樣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讓西方人感到擔心,其實也是正常反應。有競爭,自然會有壓力,落後就會落伍。
如果技術更新換代的夠快,你看客戶要不要換新?什麼機床用很久,所以需求不大。這句話我真的想笑。比如你現在可以同時加工五個面,兩年時間就技術升級到同時可加工七個面,精度更高,效率更快,你看客戶他換不換新。軸承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在控制系統方面也是落後於日、德、美,日本的發那科和三菱的數控還有德國的西門子數控系統是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的山崎馬扎克1919年成立。這些,我們在五年內可趕上和超越?當然,現在我們國家發展的也很快,希望在未來幾年能趕超歐美,繁榮昌盛!
㈢ 中國工業與德國工業差距有多大
就工業來講我們在發展四十年估計能趕上今天的德國。什麼時候國產機床能被德國人買去用於軍工製造,什麼時候我們算就趕超了。不過現在我們的軍工用的是人家的二線機床,還是日本造的。
你不能要求才發展十幾年的年輕人和一個積累了幾十年的老手對打。我們才發展了多少年,德國積累了多少年。等著吧,憑著我們的人口和發展潛力,雖然現在有些方面還比不過他們。但超越他們只是時間問題。少吐槽多幹事,我們的征程可是星辰大海。應樹立質量強國的思想, 同樣的材料,做出的產品質量相差很多,必須縮小質量差距,不應追求物美價廉。
但是反而最害怕工業製造能力不是特別強的中國, 千方百計來制裁我們的發展, 所有的高科技不能出口 ,本質上是我們完成了工業化,也許製造質量不是特別強,但是我們可以製造 。就像你可以製造賓利我們可以製造比亞迪 ,高檔當然是賓利但是跑起來都是能跑120公里每小時 。
但是我們是後起之秀,我們的金融受國家監管,美國是不能輕易控制我們的。現在網路經濟和金融經濟抬頭了, 實體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我們一定要以美國為戒 ,千萬不要走美國的金融道路 ,一旦發生次貸危機那麼就是下個日本再也翻不了神。
㈣ 國產機床和國外差距
中國什麼床子都能做得出,但是高檔機床很難產業化,雖然現在是
世界第一大機床生產和消費國,但是與德國、日本等國家差得遠了。
國產數控機床:系統,軸承、絲杠也基本上是以進口為主的,所以這一快不會相差太大。
首先熱處理這一塊與國外是有差距,如床身,看起來是一塊鐵,但很有講究的。導軌吧,
特別是硬軌硬度什麼都是達不到要求的,但有時候為了銷量,惡性競爭等原因,只能偷
工減料。床身根本沒有去消除應力等。
工藝設計:還是缺乏改進,工藝設備很重要的,有時候通過簡單得測繪,是很難盜版好的。
裝配技術:標準是有了,但是一般都不是很按規矩執行。
國產機床目前很少有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出口的都基本上次一些低檔機床,都是出口
到一些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像日本有森精機,mazak、大隈、三井、豐田等都是響當當的牌子,全世界都有用,都不錯。
國產機床和國外差距有時候很難用落後多少年等數字還表達,核心部分肯定都還是被國外品牌
控制了,系統有fanuc和西門子,軸承NHK等。 總之一句話,要追趕,真的要下很大功夫和時間
㈤ 中國的工業實力和德國相比,為什麼差距這么大
要多麼愚蠢的人才能提出此等疑問?工業實力不是某些領域的強大而定,是整體的工業規模和產業鏈完整程度,中國是世界至今工業化最完善的國家,豈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能比的?
如果說太深你聽不懂,那就來個簡單的,如果美國打貿易戰的對手不是中國,而換成德國的話,有人覺得德國會贏嗎?德國機床?汽車?等等做得不錯又如何?面對大國制裁直接就會崩潰。但對中國有影響嗎?中美貿易戰誰贏了世界都知道。
我們理性安國,不自滿,但這是事實,德國的體量永遠趕不上中國,即使工業底子曾經遠超中國,進步速度卻不是一個量級。對中國工業來說,德國工業也就是兩個省的概念。
㈥ 我國機床行業水平和德國以及日本相差多少
差距不小的,其實大陸還趕不上台灣的。高端上還是德日的天下,中端上我們趕不上台灣。中國現在巨大的機床行業主要是在中低端佔領市場。
㈦ 國產數控機床與進口機床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機床行業,一般把數控機床以軸數為標准,三軸以下的為低檔,三至五軸為中高檔,五軸以上為高檔。對工業來說,生產設備傳統與現代區別的標志是傳統機床和數控機床,這已成為行業共識。機床單機智能化和自動化即數控機床是機床工業的方向,其高精、高細、高速、柔性、智能,是現代工業的標志。現代裝備業正在向極端製造方向發展,一是越來越高大,二是越來越細小,三是越來越復雜,生產工藝高度集成。
中國機床行業經過幾代人的拼搏,從1949年只能生產簡易皮帶機床1600台到2008年機床生產到達61.7萬台,成為世界第三大機床生產國,6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機床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國外的高端機床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只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精確度、穩定性、可靠性等差距。比如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國外產品連續1500H沒有故障,國產大約1000H,相差1/3。
其二,數控系統的差距。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核心,德國西門子、利勃海爾和日本的馬扎克、法拉克掌握著數控系統的最高水平,利勃海爾數控系統16個軟體包的費用接近母機費用,軟體和母機一起賣,不分開出售,軟體利潤非常高。目前國內機床企業使用的中高檔機床的數控系統基本都是國外進口。
其三,其他關鍵配套件差距。大連機床可以向國際先進水平追平95%,但剩下的5%不是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能夠做到的,包括鋼鐵原料、標准件、螺釘、螺帽等,需要提升國家工業整體水平。此外,工藝、檢測等環節目前也達不到世界先進水平。
㈧ 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現狀,與日本、德國、美國相差多少年
一、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機械工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超過9%;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從16.6%提高到20.3%;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萬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萬家,從業人員數達到1752萬人,資產總額已達到10.4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1.2萬億美元和美國的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製造第一大國。
二、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機械產品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機械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了較大突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1.電力裝備方面:已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產60萬及100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水電設備最大單機容量已由30萬千瓦升級到70萬千瓦,機組效率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已具備自主生產百萬千瓦級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的能力,三代核電站裝備的成套製造技術正在研發,並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兆瓦級風電機組已實現批量生產,5MW海上風電機組已研製成功,我國已進入世界風電設備生產大國行列;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800KV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研製成功,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投入工業化運行的國家。
2. 冶金礦山設備方面,可自主提供年產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用常規流程的成套設備;年產2000萬噸級露天礦、年產60~70萬噸級金屬礦、年產600萬噸級井下煤礦、年處理400萬噸級選煤廠、年處理300萬噸級選礦廠、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廠成套裝備。
3.石化通用設備方面,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已實現國產化;百萬噸乙烯裝置所需的關鍵「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及多股流低溫冷箱已研製成功;6萬立方米/時等級大型空分設備已實現國產化並出口,正在研製8.5萬立方米/時空分設備;石油鑽機已由9000米升級到12000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正在由陸上鑽機向海上鑽機拓展。
4.汽車行業: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轎車的銷售比重佔31%。
大型施工機械方面:2000噸履帶起重機、500噸全路面起重機、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直徑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特大型工程機械研製完成。
農業機械方面:除少數高端產品尚需進口外,國產農機已基本能滿足國內農業的需求。180馬力大型拖拉機已研製成功,小麥聯合收割機已經普及並開始向大喂入量機型發展,3-4行玉米聯合收割機批量供應市場,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技術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研製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獲機械、節水灌溉、秸稈還田和復式作業機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進展。
5.工作母機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數控機床以及為之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進步很快,數控機床自給率達到60%,開發出了五軸聯動龍門加工機床、五軸聯動葉片加工中心、五軸落地式數控鏜銑床、七軸聯動重型立式車銑復合加工機床、超精密加工機床、柔性製造系統及大型沖壓自動生產線;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明顯提高,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
6. 大型鑄鍛件方面:我國30萬、60萬千瓦火電機組高中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45%,發電機大軸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轉子製造技術並實現批量生產;100萬千瓦級三代核電設備成套大型鍛件已研製成功,壓力殼、蒸發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關鍵鍛件的技術攻關已相繼取得突破。
三、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1.在資本結構方面:已實現多元化,行業內生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國有大型企業在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生產中繼續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民營經濟表現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對機械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對機械工業的平穩發展功不可沒。
2.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上汽、東風、一汽、長安產銷量在全行業中佔比已達70%,前十大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已達86%;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產量在發電設備行業佔比達到68.7%,華銳、金風、東汽在風電設備產量中的佔比也已達70%左右;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龍工、山推已約佔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3.在產品結構方面: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0年,機械工業新產品產值超過2萬億元,約佔全國工業新產品產值的40%。重大技術裝備向大型化、高參數化發展,部分產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量大面廣的通用機電產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4.在資產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1.9萬億元。高強度的投資使得全行業的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行業固定資產的新度系數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的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進水平。
與美、日、德差距較大,與德國差距有30年左右。
㈨ 中國的機床技術和德國的全自動數控機床比怎麼樣
相對而言,德國的技術比較前沿,但是中國的機床技術也是日漸提高的,很多國內機床也是很受歡迎的,諾展商城出售各種型號的數控機床
㈩ 中國與德國的工業水平到底差多少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工業化,德國工業底子遠強中國,但是體量,人口差距如天地之遠,中國人聰明勤奮,以你行一我行百的速度在追趕,到現在為止,中國的整體工業化遠遠領先於德國,走出誤區吧,德國在某些領域的技術確實是世界頂尖的,但不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體系是從小到大都有能力自己造,如果你要比不能做的,德國不能的就多了去了,不信可以自己去查。
德國在歐洲算大國,在中美俄這樣的國家面前就是個小國了,小國有小國的發展限制,時代變了,高科技工業例如機床,德國日本都領先,可中國的也不差,個別領域的領先無傷大雅,大生產大製造,滿足全世界各類人群需要的製造業只有中國具備,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要遏制中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工業化最完善,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德國根本沒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