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是工匠精神

德國為什麼是工匠精神

發布時間:2023-05-27 20:59:13

㈠ 講信譽、守時、認真和嚴謹,為什麼德國孩子和大人都這么靠譜

德國人很講究生活質量,他們認為要把時間和金錢花在生活高品質上,而不是花在買一件奢侈品上,他們會很用心維護一個家裡花園,也不會買一個頂級包包。

三、德國人非常守規矩

在德國根本沒喲橫穿馬路事情,所以車輛在馬路上行駛速度非常快。超市允許德國人將包拿到超市裡,因為他們認為不會有人偷盜東西放到包里。

在德國文化背景、社會理念影響下,大人和孩子都非常守規矩、有誠信、講道德,這些行為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㈡ 德國工匠精神與日本工匠精神

前兩天讀到劉潤老師的一篇不建議學日本工匠精神,而要學德國工匠精神的文章。

對於日本的工匠精神大家應該不陌生,比如「壽司之神」小野次郎,終其一生都在做壽司。從食材、製作到入口瞬間,每個步驟都經過縝密計算,追求每個細節。

還有這兩年聽到的「煮飯仙人」村嶋孟,50年只做一件事,煮出一碗好吃銀飯。他說,「煮得不好吃的叫做白飯,還不錯的叫做米飯,而最好吃的則稱為銀飯」。

他們一生都在研究一件事,專注,精藝求精,將一件事做到極致,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街邊隨處可見的百年小店,都是以這樣的一種精神存在。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經驗,靠傳承。

但這樣的精神,很難將一個事業做大做強,所以日本有很多百年小店。

再看德國的工匠精神,德國的工匠精神是精確。

比如用德國進口的軸承與國產的軸承對比試驗,用同樣的力度轉動軸承,國產的軸承轉幾圈就不轉了,而德國軸承轉起來根本就停不下來。可想而知,德國軸承對精度有多麼高的要求。

德國有很多出名的產品,比如汽車,賓士、寶馬、奧迪、保時捷等一線大牌都是德國出品。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很強,因為都是通過精確,通過標准,實現工業化。

只有精確,才可復制,才能工業化。

再比如,中國廚師炒菜,都是鹽少許,油七分熱,這個怎麼工業化,只能靠經驗。

但西餐就不一樣,像肯德基和麥當勞,在全世界開店,口味幾乎一樣。薯條什麼時候下鍋,油要多少度,這些都是標准化的,機器設置好的。 隨便叫一個新人過來,都可以做出一樣的西餐。

所以,我覺得作為企業和管理者,應該向德國的工匠精神學習,每件事都追求精確,用標准和流程去復制。作為個人,應該向日本的工匠精神學習,專注,極致,精藝求精。

㈢ 為什麼日本德國這樣的國家,很多人都具備工匠精神

是因為他們對於生活的追求不一樣,他們更加的喜歡研究一些比較精密的東西,和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是有關系的。

㈣ 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有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1

提到工匠精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德國和日本。

德國製造就如同精品保證,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它的支柱則是佔德國經濟99.6%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制定的標准嚴謹、苛刻,哪怕是一支鉛筆、一把餐勺,也都彰顯著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意。德國人的嚴謹、精益求精成就了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內涵。

日本製造的強大也與工匠精神密切相關。從江戶時代,在日本的匠人間就已經形成了一股追求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們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對技藝精緻的追求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日本的很多中小型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只生產一種產品,專攻一門技藝,其產品也就日趨完美。

在中國,也是能工巧匠輩出,工匠精神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時期的魯班,專注於提高勞動效率和工藝水平,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鑽子等,提高了工匠們的勞動效率和工藝水平;

秦沒簡國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精巧,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延用至今。他們之所以被後人敬仰,也是因為其精益求精和傳承求索的精神。

從魯班到李冰,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八級工,中國的工匠精神延續了鬧指幾千年。不過到了當代,我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度失落了,在一些地方,中國製造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20xx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xx」的戰略規劃,力爭在未來10年實現由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型。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從根本上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工匠精神自然不能缺位。

工匠精神需要重視,更需要培育,它是由上到下的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頂層設計、外部環境、國民教育、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多層次發力。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制度發力。瑞士鍾表業的奠基人與開創者布克說,「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完善現代學徒制度。

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進一步培養形成高素質的勞動大軍,進一步提高中國製造和服務的水平。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對「工匠」多一份尊重。在當今中國,製造業是國民經濟主體,是經濟實力的厚實基礎。

而長期以來,社會上一直存在一種「君子不器」的錯誤觀念,大家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公務員或者白領,「勞心者治人」的理念根深蒂固。我們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對工匠給予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多給工匠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中國製造要過渡到中國智造,在尊重一線工人的同時,更要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要獎勵技術操作能手,為他們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提供渠道,給工匠多搭建亮相的舞台。

枯彎褲比如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都是很好的展示平台。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離不開文化涵養。工匠精神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需要幾代人的文化沉積。

倡導工匠精神體現了一種價值觀,通過改變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樹立起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產品的負責。一生只做一件事,窮盡一生磨練技能,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有了這種價值觀和文化氛圍,工匠精神才有生存的土壤。

培育工匠精神2

如何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篇1

今年兩會召開後,工匠精神迅速成為輿論焦點,這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下確保我國能夠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雖然對工匠精神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在筆者看來;

工匠精神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第一層含義屬於廣義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企業對其從事的事業匠心獨運,精益求精。

一方面需要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作出清晰准確的判斷,並確定企業的競爭力源於什麼產品或者服務。

另一方面,一旦確定了企業戰略,就必須通過努力精雕細琢,確保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到同行的最優水平。

事實上,我國企業之中不缺乏要做大做強的勇氣和意識,但是卻往往缺乏把想法和意圖變成現實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工匠精神,一種對事業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精神。

另一層含義是狹義的工匠精神。這里的.工匠,指的是我國當前需要大力培養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這些工匠不一定需要對製造產業的發展有多麼清晰的把握或深刻的認識,但是他們知道在具體的哪一個生產和質量控制領域作出技術和製造的突破。

例如蘋果公司產品之一的音樂播放器iPod的後蓋,居然是手工磨出來的。按照蘋果公司的要求,必須要把金屬磨得和鏡子一樣光亮,這需要用熱帶產的植物纖維——劍麻製成的布,可是用這種布磨出來的金屬卻有一絲絲的痕跡,而這卻不為蘋果公司所接受。蘋果公司追求完美,需要完全的光亮。

如此苛刻的要求,只有位於日本新潟縣的一家專門研磨金屬加工品的公司——小林研業公司做得到,以致2001年發售的iPod後蓋,都是這家公司的工匠們,在當地一個個研磨而成,工匠們精湛的技藝,使得iPod後蓋如鏡子般明亮。

這些工匠追求完美的意念和境界以及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就是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那麼,當前珠海如何進一步培養和發揮好工匠精神呢?

在筆者看來,工匠精神源於企業,但不一定源於企業集聚,上文提及的日本小林研業所在的新潟縣,並不是一個企業集聚度高的城市,相反,卻是一個風景美麗、充滿田園色彩的城鎮,只要這家企業有技術,有能力做出亮麗的產品,蘋果公司還是從不同渠道找到了這家公司為其生產。

因此,雖然和先進地區相比,珠海的企業集聚度還有待提升,但這並不妨礙珠海加快培養和發揮工匠精神。況且珠海近幾年在「三高一特」產業尤其是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發展方面已取得不錯的成效。

事實上,珠海所擁有的自然環境和條件,要比日本新潟縣優越得多。加上珠海地處珠江西岸,背靠粵西地區的龐大市場,發展潛力很大,完全有可能以裝備製造業為突破口,進一步發展成為西岸地區的先進製造業基地,而這就需要珠海培養一批出色的工匠,並著力打造城市的工匠精神。

目前廣州、深圳等一線由於房價較高,生活費用較為昂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引進。珠海環境優美、氣候適宜,近年也在大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是人們發揮創意、醉心產品研發和應用的好地方,從而為工匠式人才提供了另類選擇。

當然,工匠式人才的進入與弘揚工匠精神不能完全劃等號。追求完美,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的工匠精神要在珠海深入人心,需要做好幾件事:

一是全市上下可以進行一次大討論,讓社會各界通過媒體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討論讓大家了解什麼是真正意義的工匠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對於每一位市民有怎樣的含義。同時還通過集思廣益,形成珠海落實工匠精神的行動綱領;

二是選擇關系珠海「十三五」發展的重要產業,例如裝備製造業,把相關的製造環節分解,探討如何在不同的環節落實工匠精神,確保企業的產品盡可能做到精益求精;

三是積極探討把工匠精神貫穿到珠海經濟的各個領域,從傳統製造業到先進製造業,從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還可以探討如何通過弘揚工匠精神推動珠海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的融合,促進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

如何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篇2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這體現了國家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和尊重,意義非凡。

什麼是工匠精神?

就是指企業職工對某一項專業技能學到極致、發揮到極致,或是對某個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據有關資料,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因為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這就是工匠精神!

對我們來說,工匠精神並非一個生僻的字眼。我們常常將那些心靈手巧、具有熟練技術的勞動者稱為能工巧匠,這其實就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提煉。對許振超我們大家都不陌生,他原為青島港的一名工人,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以「干就干一流,爭就爭第一」的精神;

立足本職,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准」、「一鉤凈」、「無聲響操作」等絕活,並帶領團隊按照「泊位、船時、單機」三大效率的標准要求,深入開展比安全質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風的「四比」活動,先後六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贊嘆。在許振超身上,體現的就是一種傑出的工匠精神,他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

作為公司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崗位,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幹得有聲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對自身工作的認知和對待工作的態度及處理方法不同。

在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機會都來之不易,如果我們都能以精進有為的精神,火焰般的熱忱,投入工作,並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那麼,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為能工巧匠;如果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最終也不過是個平庸的員工,甚至會被企業淘汰。

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為了提升職工素質能力,我們需持續對職工開展崗位技能培訓,不能只是走走形式,更不能以各種虛名開展所謂花架子培訓。要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發展實際,針對企業當前或今後一個時期發展的迫切需要,制定短、中期培訓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職工崗位技能培訓。

要讓企業各個層面的職工、更多的職工,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成為「工匠」型人才,做一個能做事、會做事、做好事,並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新型職工。要通過崗位技能培訓,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產品能耗及生產成本、持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以此助力企業的穩定和高速發展,造就一個充滿生機、具有活力的企業。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須要靠一批卓越的工人來造就。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超越平庸,追求卓越,不要滿足於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現,要做就要做得最好,這樣,你才能成為企業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讓我們深入貫徹企業理念,腳踏實地對待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踐行「工匠精神」,努力成為一名新時期各工種的匠人。

培育工匠精神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但仍存在大而不強問題。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尤其需要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不僅表現為注重細節、精雕細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從工業化歷史進程看,幾乎每一次引起產業變革的創新創造都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著各行各業的探索者和發明家,推動科學技術和工業製造融合發展。

在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眾多奇跡。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動力之一。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地方和企業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忽視了工匠精神。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關鍵在於樹立匠心。樹立匠心,既要弘揚優良傳統,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勇於開拓創新。

一方面,加強宣傳教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引導全社會深刻認識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價值觀,尊重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勞動,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機制。比如,可以建立健全評價機制,設立與工匠精神有關的獎項,評選獎勵優秀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引導人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礎在於培育技能人才。廣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傳承者、實踐者、創新者。近年來,隨著職業技能培訓事業快速發展,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培養壯大技能人才隊伍,一方面要轉變社會觀念,提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發展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企業應建立標准化、系統化的培訓體系,為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切實提高其職業技能;

將工匠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激發員工鑽研生產技藝、不斷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大國工匠脫穎而出。

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目的在於打造精品。只有打造更多優質產品、塑造更多中國品牌,中國製造業才能實現品質革命、躋身世界前列。打造精品不是簡單的技術和管理問題,而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

應當認識到,一切物質產品歸根結底都是由人的雙手創造的,任何一件精品的誕生都蘊含著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精品,需要注重改進製造工藝、提升管理水平,更需要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強化責任意識和職業操守,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應引導鼓勵員工樹立成為「中國工匠」的職業理想,將工匠精神體現到一件件精品上,在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㈤ 你覺得德國製造代表了什麼

德國製造代表了質量,提起德國製造,很多人就會想起德國的質量高超,在很多國家的質量體系都是從德國引進的,因為德國的質量體系更加的先進,無論是德國汽車還是德國的其他產品,質量都要比一般的國家要好,所以說德國製造代表了質量。

㈥ 工匠精神之德日的差異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和日本人還不完全一樣。比如,在日本最受尊敬的宮殿木匠,他們的目標是毫不走樣、毫不妥協地再現一千年前的手藝,類似的例子,還有紀錄片《壽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這種極致的追求,依靠師徒相傳,靠悟性,沒法大量培訓和復制,來自於日本傳統文化。其中的理念,和現代工業社會的規模化、自動化趨勢相反。

而德國行家們,持的是不同於日本人的現代化工匠精神。

這種精神,不是簡單的技術標准、工作規則。我覺得,凡是能稱為精神的東西,背後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國和日本的工匠有類似的職業操守,但精神來源不同,就是因為內在文化不同。德國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現為:他們會花費巨大的精力,通過完美的細節來追求卓越。要保證品質卓越,工匠們就要有高明的品位;想獲得職業的高明品位,就要有超乎尋常的專注力量。這種狀態,能塑造一種世界觀。德國工匠精神的社會環境是:擁有悠久的手工業傳統,強大的雙元職業教育系統和工程師文化。全社會都對專業技能高超的手藝人非常尊敬。國家也通過制度來保證手藝在家族企業中長遠傳承。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來源是:工匠精神擁有堅定的職業倫理,它建立在對動機負責的價值理性之上;而德國宗教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志業精神」,是其文化源頭之一。

很多生產製造業的人士都說,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的差距一直在縮小,現在最需要彌補的,不在格局和設計,而是在細節,中國人的格局一點兒不比日本人小,只是細節上明顯粗糙。同樣一件產品,材料和圖紙差不多,但這里馬虎一點兒,那裡粗糙一點兒,組裝起來再看,就和人家的東西是兩個質感了。

㈦ 德國人是怎樣培養「工匠精神」的

德國人稱「工匠精神」為「職業性」

「工匠精神」這個詞最近很熱,很多新聞媒體對工匠精神作了解讀。比如說新華網上有篇文章寫道:怎麼理解工匠精神?在個人層面上是認真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在企業家層面上就是企業家精神。也有報紙說,工匠精神就是要像過去那些老匠人一樣,專注自己的領域,精益求精。

德國人做什麼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國肯定也有「工匠精神」這個詞。那麼,「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麼翻譯的呢?

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這真是一個糾結的問題——德國沒有合適的詞語對應「工匠精神」,可能「職業性」這個詞比較接近。因為除了技能培訓外,它還包括了道德標准、規范、知識、經驗等內容。

做飯人人都會,廚師可是需要經過培訓的。廚師也許能把一頓飯做得很好吃,但他們未必職業化。德國人經常說「職業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職業一點、專業一點。

最大的特點,是有標准可循

談到德國教育的「職業性」,就要來了解一下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德國一般是指中等職業教育。所謂「雙元制」,簡單來說,就是學校與企業共同構成的完整職業教育體系。具體實施上,通常是企業根據需要先向社會招聘學徒工,再與該學徒工簽訂培訓協議,幫學徒工在職業學校報名注冊。學生有雙重身份,在企業里是學徒,在學校里是學員,一半時間在企業里實習、工作,一半時間在學校里學習。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有標准可循。我們現在很多的職業教育學校,像是在踢一場混亂的足球比賽,球門不止有兩個,每個學校抱著一個球,你只要踢進球門,就可以說我進了球,並沒有標准可循。而德國的職業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訓還是3年半的培訓,傳授的知識、能力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學生們知道自己參加這幾年的培訓後會得到什麼,企業也知道這個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能幹些什麼,這一點非常厲害。

為了做到這一點,德國在全國范圍內先制訂統一的標准。他們有一個全國性的企業培訓框架指導計劃,質量監控則由行業協會來執行,最後由行業協會來發放證書。

把學生當工具,還是當作一個「人」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喜歡做這個事情,要想辦法讓學生來積極主動地配合。把學生當工具,還是把學生當作一個「人」,這是兩個概念。德國教育非常強調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的職業學校比較糟糕的一點是,因為考了這點分數而被分配進了這所職業學校,不管你喜不喜歡。在德國,讀職業學校的孩子也大多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很多人對自己的未來職業並不確定。所以,在就讀之前,德國教育機構會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一、職業指導;二、對那些能力不具備的孩子,可以有一個「預備年」;三、提供小范圍的預備課程;四、進行校外培訓。通過這幾種方式,為職業教育作準備。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預備年」。這一年的學費都是國家承租的。現在企業對職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較差一點,就到「預備年」去,上一些公共課、實踐課、專業理論課等選修補習課,把孩子至少補到一定水平。

20%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承擔大多數費用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大部分由企業完成,小部分由學校完成的。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學生會獲得兩張證書:由行業協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那是有關學生一輩子飯碗的,有了這張證書很少會失業;還有學校頒發的證書。德國人說那是貼在牆上的,用處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個學業而已。

在雙元制中,學校和企業這兩個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內在聯系的。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真實的環境,而學校提供了系統的知識體系,也必不可少。

據統計,德國大約有20%的企業參與了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的大多數費用都是企業承擔的。企業為什麼願意這樣做?這來源於德國企業出於人力資源方面的考慮,也來源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不是學校的事,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首先,德國職業教育的導向預備教育,很值得我們借鑒。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德國的小學生很早就開始動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很小就有去企業實習的經歷,他們的導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較早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到了中學階段的導向教育,更有針對性。比如說,德國文理中學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到企業實習,11年級的孩子就基本明確自己以後要讀什麼專業。中學里還有一個學期是叫「社會認識」,鼓勵孩子去一些社會服務部門,比如養老院、敬老院,讓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

在德國,除了像西門子、大眾這樣的大企業有自己的培訓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業買不起用於培訓的大型設備。於是,就由行業協會建立公共實訓平台,一些企業提供不了的東西,由公共實訓平台來滿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線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避不開的話題,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們談到「工匠精神」,往往會想到大國工匠。中央電視台《大國工匠》節目中,都是一些國寶級的人物,對我們一般老百姓來講是可望不可即的。現在有一種導向,就是培養工匠就要培養大國工匠,於是,職業學校紛紛搞競賽、爭獎牌。

搞競賽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普通職業教育來講,拿了幾塊獎牌就代表職業教育水平高嗎?並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實實、精益求精。成就一個楷模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能以這來取代大范圍的技能要求。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守住底線。德國的職業教育始終守住這樣一條線——最低標准不能動搖。西門子可以有高標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機電就一定要拿到證書,至少證明你這個人是符合最低標準的,這也是我們講的職業資格和職業規范。談「工匠精神」,就是要讓所有工匠都守住他們的行業標准,有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追求「大國工匠」的頂尖工匠。

把職業教育往「高大上」引導當然不錯,職業教育可以辦本科班,甚至辦研究生班。但事實上,很多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承載著家庭的重負,將來要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我們的教育要讓這些孩子有一個飯碗,能養活自己,甚至養活一個家,不給社會帶來負能量,這是職業教育功德無量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職業教育是一種讓生活更美好的教育。

㈧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為什麼舉世聞名

在德國,一座王家閣劇場在二戰中被美軍飛機徹底炸毀,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劇院建於過去200年,但它被摧毀了。怎麼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在廢墟周圍盤旋,僱傭了一群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和技術工人,約有數百人。花了35年才把這堆破磚瓦又放了回來。如果你現在看這個王家閣劇場,你看不到它是炸彈爆炸後重新裝彈的。這座建築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士表示,「這一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德國如此熱愛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稱為「不變的德國」。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之後,也經歷了「山寨階段」:學英法,偷別人的技術,模仿別人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於1887年8月23日專門通過了對《商標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商品都必須標注「德國製造」。「德國製造」在當時其實是一個侮辱性的符號。

㈨ 為什麼德國人總是喜歡精益求精

為什麼德國人總是喜歡精益求精?日耳曼是個奇特而又讓人尊敬的民族,兩次世界大戰挑起者,兩次被戰火毀成廢墟,又迅速崛起,日耳曼人身上的許多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堅韌、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歐國家中,徳國的工業革命起步最晚卻發展最快。像西門子、賓士、博世……在德國,有很多百年工業家族。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著共同特質——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現代化大生產時代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讓「德國製造」聲名顯赫,讓德國百年工業品牌扎堆出現,讓德國在歐洲經濟中一枝獨秀。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是工匠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