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1.追求學校包括大學發展的民主化
在學校包括大學里實施民主化與參與學校管理是德國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以大學生為首的青年社會運動影響下,國家與各級學校間的關系進行了若干調整,而其基本方向則是追求學校的民主化發展。這種民主化發展可視為學校教育的「解放」運動,在其過程中加強學校的獨立自主權,由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的原則進一步獲得確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德國中小學自1970年以後都維持由各州政府規定教學大綱而由學校教師自定教學計劃與教材的原則。學校獨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於德國的教育改革規劃之中,不過在這個大的原則之下各地方的實踐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德國漢堡也許是學校民主化與獨立自主發展最快的地區,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地區中家長獲得了較大的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而部分學校也開始參與教育評估與質量提高計劃。
2.堅持「杜會國家原則」,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
堅持「社會國家原則」,尊重與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是德國《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德國教育改革在行政層面上致力於通過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機構之間與利益團體之間的對話機制,使教育發展不局限於是一個部門、一個機構的事情而使之成為全社會的事情,同時努力堅持公立學校(國家對教育的控制權)的原則。聯邦教育計劃委員會與各邦教育計劃委員會、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等機構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這個原則的缺點是由於聯邦無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勢力范圍,所以各種教育改革計劃也難以同步或全面實施。 3.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發展
自從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開始從哲學范疇轉變成為政的訴求。19與20世紀的歷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國教育事業為消餌不平等的努力。19世紀的德國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現象,例如雙軌教育、性別歧視、教育陶冶與職業訓練分離等,這些現象一直到了20世紀才逐步獲得改善。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指導之下,德國各級政府致力於綜合中學運動的開展、各級學校女性學生輔導與鼓勵方案的實施、高中與高等教育的擴展、「教育訓練獎助學金」的實施、教學與評價的改善、特殊學校的設立等,以上措施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到現在為止,早期各種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在德國人的社會中已經獲得極大的改善,但是並未獲得完全令人滿意的效果,例如傳統三種學校之間的不平等現象仍未消除,同時新的不平等問題更因外國勞務人員、新移民的湧入與東德的回歸而浮現。在近年來德國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自由發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為顯著。早期分化與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國教育的傳統特色,但也是被批評最多的教育缺點。上世紀70年代以後定向階段的設計與綜合中學的建立都是與實踐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發展等思想相關的。
4.強調理性批判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立
教育學術化與專業化不但建構了獨特而體系完整的德國教育學,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理想與教育實踐的辯證的統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之上,不論教育學理論還是學校制度都分別成為自我發展的系統。德國的歷次教育改革規劃都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德國的教育改革思想淵源於自然主義、泛愛主義、理性主義與精神科學教育學,並隨著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但其要旨均在於個人的發展與啟蒙,以達到自由與解放的目的。德國的教育思想家不但關心教育意義的思考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構,也注意到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德國的教育研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論點就匯集發展成為獨立的「改革教育學」,成為德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論基礎。從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學者都注重教育改革歷史與國際教育形勢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論及方法的探討。許多倡導教育改革的學者如彼特森(P·Peetone)、漢蒂西(H·Vo瓦Hne噸)等也都十分強調以兒童為主體以及追求個人自由發展與解放的教育理想。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國學校教育實驗的主要思想基礎。
Ⅱ 近代德國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德國教育所有的特點有哪些?據德國教育部去年的統計,嚴謹的德國教育制度在中學畢業後能上大學的人群中,只有26%選擇上大學,盡管大學免費,並可以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學校,而58%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上德國的職業院校或者專科學校。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
特點一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點就是「雙元制」教育。簡單來說,「雙元制」就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既在學校學習,也在企業實踐。在企業的實踐時間大概佔70%,在學校學習時間大概佔30%。學習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也可以說是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遇到了問題再到學校學習,上升到理論。有針對地學習,使得學生們很有目標。
第二個特點是,德國的企業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視質量,要保證質量,人才是最重要的,德國的企業在他們的工作計劃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要求是人才的培養。有了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訓,基本上是訂單式的培訓。學生平常研究的就是企業提出的問題,學生畢業後就基本上可以「零過渡」地進入企業工作。
第三個特點,德國的企業有大量的雙師型人才。他們主要是一些工廠或者企業里的師傅,在專業領域有很強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是一個教育家,能夠擔負職業教育的教學。
第四個特點,德國的職業教育是由德國的工商會統一管理、安排、協調、命題、考試、頒發證書等等。工商會是企業的一個共同管理組織,由於它的參與,職業教育和企業的結合變得完美,工商會也能明確知道企業的需求,根據需求制定職業教育的課程,同時制定標准。
在德國,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社會人員都能去接受職業教育,它對學歷沒有任何要求,門檻基本是沒有的,在企業能夠提供相應崗位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去他想學的專業。另一方面說,只要他獲得了企業的崗位,周邊的學校就必須接受他成為學生。如果學校學位不夠,你可以跟政府申請,提供幫助或增加學習位置及相應的資助。
但是,德國的職業學校實行寬進嚴出,在通過企業和學校的考試,要獲得專業技能證書以後,才能說明你真正畢業了。德國專業技能證書由德國工商會IH
K統一頒發。
Ⅲ 德國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教育有何特點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德國教育的發展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這一階段性特徵的出現與德國政治局勢的變革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