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要把德國分成兩個國家,他們又因為什麼原因合並了
德國戰後的分裂主要是由於冷戰。二戰剛結束的時候,德國由英法蘇美四國分開佔領,結果戰爭結束沒多久,冷戰就開始了。在此背景下蘇聯封鎖了蘇占區和東柏林,在短期內無法結束對峙的情況下,德國就東西分裂,在美國和蘇聯的主導下分別成立了西德和東德。合並就好理解了,因為冷戰的結束。
B. 德國當年為何分東德、西德呢
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今屬烏克蘭)舉行的雅爾塔會議。從而確立了雅爾塔體系。
說白了,從德國的易北河到朝鮮的三八線,劃分勢力范圍,北邊是蘇聯的勢力,南邊是美國的勢力(中國這時候不小心跟美國是一邊的,這就解釋了我們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如何躋身於五大常任理事國)。德國就被分成了兩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柏林,整個柏林都在東德這邊,但是柏林被柏林牆劃分成東柏林和西柏林。
C.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D. 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柏林牆是怎麼一回事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柏林牆的建立,是德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傷疤,這個民族那時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再次分裂。
在歐洲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曾經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線」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柏林牆是東德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於8月12~13日夜間修築。目的是制止東德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1970年,雖然東西德之間關系有所改善,東德政府還是把柏林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除築牆外還嚴格限制西柏林與東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後根據東、西德政府 [1]1971年12月20日簽署的協議,限制略有放寬。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劇變。民主德國在向德國西部移民浪潮的沖擊下,於同年11月9日,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牆推倒,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背景
柏林牆建於1961年11月20日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一直到兩德統一為止。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西德的領土,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有多班飛機把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約,而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牴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為了防止東德人逃到西德,造成東德嚴重缺少工人,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建牆
柏林圍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圍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逃亡
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自製潛水艇、熱氣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圍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61年8月15日,柏林牆已修建到最後一部分,它還沒有變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而僅僅是鐵蒺藜的路障。19歲的東德士兵康拉德·舒曼頭戴鋼盔、肩背長槍大步躍過鐵蒺藜樊籬。這個瞬間被當時在場的攝影師彼得·雷賓拍了下來,震驚了世界。1962年8月17日,18歲的東德人彼得·費查(Peter Fechter)試圖攀越圍牆,被東德士兵開槍射殺。當時,有西方記者在場,東西兩邊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槍,但沒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戰時期哄動一時。他成為第一個因試圖攀牆而被射殺的人。
1979年一個夜晚,從東德一個家庭的後院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氣球下面的吊籃里裝著兩個家庭——兩對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孩子。這個氣球完全由這兩個家庭花了數年的時間手工製成,逃亡者操縱熱氣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 20多分鍾的飛行後,他們安全落在西德領土。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存在了28年零3個月的柏林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此事件也稱為「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倒塌,而是被人為拆除。當時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圍牆,並且在上面塗鴉,拆下建材當成紀念品。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最高潮。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柏林牆有7個過境通道,其中有1個專門為盟軍、外交官和外國記者所用。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通電的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共22個碉堡
第七層防線: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第二道水泥牆,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E. 為什麼德國分東德、西德。他們是怎麼執政的。
1949年5月10日 德國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國的國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兩個德國即將統一。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 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 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國的國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兩個德國即將統一 。
F. 德國為什麼會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統一: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統一。
G. 德國的柏林為何會分為東西兩個
二戰後,德國是戰敗國,為了制裁德國,盟軍和蘇聯以林的某條街將德國分成了西德和東德兩部分,其首都分別為東柏林和西柏林,現已統一,純手打,望採納
H. 一戰後德國為什麼會被分為兩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80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