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東部物價高嗎
不衫宴高。根據查詢中國經濟網信息首塌滾得知,德國東部城市在購買力水平比較低,德國東部城市居民的收入者余要低於西部,物價水平相比西部也要低7%。
『貳』 德國東部的經濟水平能否達到希臘和西班牙的平均水平
LS的,要看人均水平吧。
德國西部肯定是要強過西班牙很多的,但是東部則要差不岩昌物少。
當然也要看具體地方,柏林之類的地方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粗液德國東部的發展潛力迅滾很強,個人覺得比西班牙更適合。
『叄』 德國東部的經濟現在還是比德國西部差很多嗎
恩,很多很多.據說由於人口大量流失,很多東部
地區到現在還沒恢復到兩德統一前的水平,東德
地區在06年的平均失業率1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
超過25%,很可怕的數字.而且犯罪活動猖獗
『肆』 德國東部地區的發展,現在還有希望嗎
誰告訴你東部沒有工業的?只不過東部重工業比重太大而已,西部已經比例協調了。整個經濟上西部要發達於東部,但是德國統一後差距在縮小,現在實際上差別已經不大了。至於失業率,東西部也沒什麼不同。總的來說,東部的發展潛力要比西部大,因為東部還沒有充分發含亮展塌老仿起來,而團纖西部已經過於發達以至於陷於停滯
『伍』 德國東部地區真的很貧窮嗎
要看和誰比。比起德國西部,是很貧窮的,人均收入只有西部的70%。但是和附近的波蘭、捷克比,那還是非常很好的。可能你對這倆地方的經濟如何也沒啥概念,可以提一個前兩年比較有名的,希臘。希臘雖然破產了,人均收入還是中國的三倍多,而德國東部的人均收入超過希臘的1.5倍。換算一下的話就是,德國東部的人均收入是中國人均收入的近5倍,我覺得我們沒有資格說德國東部窮。
『陸』 德國東部的經濟狀況
想知道那些方面,去德國商務考察是最好的了解方法。
『柒』 德國東部很窮嗎
當今德國雖然總理默克爾和聯邦總統高克都來自東德,但國家最高領導層其他人,均來自西德;在德國的幾乎每個領域的最高領導層,99%以上來自西德。默克爾任命的所有內閣部長,全部來自西德。
雖然是統一的德國,但歷史原因造成了,西德和東德的社會福利並不一樣,東德地區同等職位收入明顯低於西德地區。東德人也被西德歧視,被當作二等公民驅使。好工作和一切好事都是西德人優先。
有些人感覺不到是因為他們來自更貧窮的國家,這類人只要到了比原住國稍微富裕的地方,就感覺哪裡都好,實際並非如此。如果朝鮮被韓國統一,結果也將如此,發達地區的同族會歧視貧窮的同胞。
『捌』 德國的首都柏林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在柏林的生活怎麼樣呢
倫敦坐落於法國東北部地區的平原地區,是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中心、樞紐站、三大州級大城市之一。大家都知道,德國的經濟實力強勁,擁有眾多著名知名品牌,但紐約做為北京首都,在建設方面卻非常不張揚。
德國美食豐富而豐厚。所在國的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傳統式菜譜。生豬肉是德國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耗費數最多的肉。紅燒豬腳和豬小肚等菜式是傳統菜譜,以新鮮豬肉為主要成份。另一種最流行的德國食品是臘腸香腸。德國菜中別的常見成分是球甘藍,蘿卜和白菜。馬鈴薯和泡菜都是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國最熱門的酒精飲料是啤灑。德國是很多啤灑品種發源地,包含比爾森啤灑和Alt啤酒。啤灑依照《純度法》進行生產,該法律法規啤灑只能由麥籽,酒花跟水做成。
『玖』 東德和西德二戰時的經濟狀況對比.
東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當於今日民主德國范圍內的東部,工業有一定基礎,工業產值約佔全德國的1/4強。戰爭期間工業設備的45%(其中重工業設備的70~80%),遭到破壞,農業生產還不及戰前水平的一半。戰後德國分裂,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嚴重脫離鋼鐵、煤炭等原料基地,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極不平衡,統一的國內市場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後,實行基本生產資料國有化,著手土地改革,恢復經濟,1950年工農業生產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1951年起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30多年來,國民經濟發展較快,1950~1970年國民收入翻了兩番,每年平均增長7.2%。進入70年代後,整個生產從粗放為主的類型向集約化為主的類型轉變,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比較穩定。按1980年可比價格計算,1970年國民收入為1174億馬克,1984年增加為2225億馬克,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6%。發展速度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高於蘇聯和東歐其他國家。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為7180美元,是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國民經濟部門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成為比較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民主德國實行計劃經濟(CPE),跟前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民主德國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
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民主德國統計,1985年有大約176,800位私有企業家,增量超過1984年。
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國創下了東歐集團中最高的工業產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準,在短短41年內曾崛起於世界,躋身於世界十大發達工業國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國的現代化事業,很大程度上是「依憑」著蘇聯的興盛而興盛,蘇聯的衰退而衰退。
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德國遭受了最慘重的失敗:大多數城市變成廢墟,1/4的住房被毀壞或重創,經濟和交通癱瘓,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 幾百萬人做了俘擄,幾百萬人無家可歸,還有幾百萬人被驅趕出國境。在德軍於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後,盟國美、蘇、英、法根據1944年倫敦會議紀要,將德國分為4個佔領區。4個戰領區的軍事司令官共同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掌管德國最高權力。其中西方三國對德國將來社會制度的基本設計是:議會民主、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私有財產和私有經濟,這些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蘇聯則主張用社會主義原則建設德國,在這個模式里國家掌握著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資料。
東西方之間的分歧是根本性。它導致了四個大國在德國的合作實際於1947年底到1948年初解體。1948年初夏,西方三國就擬議成立一個德國西部國家,1949年5月24日隨著基本法的生效, 標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了。隨後,前蘇聯佔領區也於1949年10月7 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此,東、西德國作為兩個不同的國家實體,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西德,1948年8月14日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中, 公民把絕對多數票投給支持基本法的各政黨,使基本法事後得以民主合法化。接著成立了聯邦機構(此時尚未獲得完全的主權,最高權力仍歸佔領軍當局。以後佔領制度逐漸消除,到1955年巴黎條約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才收回了全部主權,從一個戰敗國變成了西方大國的夥伴,9月15日, 康拉德·阿登納被選為第一任聯邦總理。
阿登納總理的執政,確立了德國發展的西方路線。阿登納認為,聯邦政府成立後進一步的目標就是要為新的德意志國家取得行動自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盡可能廣泛地加入正在形成的西方共同體。他不僅努力靠近西方聯盟體系,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而且任用西德新自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維希·艾哈德充任聯邦經濟部長,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西德沿著經濟自由主義的道路前進。
當然,西德的經濟奇跡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如,美國在馬歇爾計劃范圍內給予的經濟援助起了引動作用;聯邦共和國在開始時沒有軍費開支也為經濟發展節約了資本;大批願意辛勤勞動的被驅趕者和逃亡者的湧入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2〕等等, 但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當首推艾哈德博士極力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在戰後西德經濟的恢復階段,美國作為西方盟國的首領就試圖通過佔領和援助等形式來宣傳自由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美國佔領軍司令部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於建設美國模式的經濟制度。1947年7日,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就被告知:美國無意將它自己歷史形成的民主和社會組織形式強加在德國身上,但應「給予德國人民以機會,了解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和優越性」。〔3 〕雖然美軍司令部受命除了確保德國人民「自由作出支持或反對公有制的決定,遵循正常的途徑進行民主治理外」,對德國企業公有制問題「不應進行干預,但輿論導向卻很有傾向性,美軍新聞處於不僅強調西方民主的優越性,而且特別譴責東方的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化的消極影響。」〔4 〕再加上美軍司令部的有意無意的干預和影響,最終把西德引向建立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去。
為了密切配合美國建立政治聯邦方案和保證經濟中央集權制,1948年初,作為新自由學派代表人物的艾哈德出任美英雙占區經濟署署長後,便全力推行「社會市場經濟」。
二、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政策
「社會市場經濟」無非是新自由學派所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最完美的體現。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市場經濟不僅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而且能為防止喪失政治自由提供最好的保護,因而是一種優越的經濟組織形式。通過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並且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就可以防止產生專制、國家計劃化、經濟管制以及由於工業卡特爾化而造成的私人壟斷。一般而言,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由「三大支柱」支撐起來的,這就是私有制、自由競爭和社會保險。
首先是私有制。這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所在。聯邦憲法規定,自由競爭、社會保險只有與私有制結合起來才能夠存在下去。在這一點上,新自由學派和19世紀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學派之間並無根本的區別。兩者都堅持私人佔有資本手段,因而主張私人有投資的自主權,在價格、工資、利率等方面有達成協議和簽訂合同的權利,主張私人生產、私人消費以及靠稅收資助的政府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行事。
其次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實行自由競爭。艾哈德博士的名著《來自競爭的繁榮》,書名就已點破競爭的重要作用。全書不僅反映出他對自由競爭的重視和追求,而且記錄著他為實現自由競爭而奮斗的歷程。他說:「競爭是獲得繁榮和保證繁榮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使作為消費者的人們從經濟發展中受到實惠。它保證著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俱來的種種利益,終於歸人們享受。……循著競爭的道路,經濟發展與企業利潤的社會化(指這個名詞的最好意義而言)才能完全實現。此外,為提高生產力的個人刺激將能得到保持。讓所有勞動人民能從提高生產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資,這是通過競爭來有效地促進繁榮這一信念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4〕在談論「德國奇跡」的說法時, 艾哈德認為,西德在過去幾年中發生的一切,「絕不是奇跡,而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他們在自由的原則下,有機會來發揮個人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國這個例子對別國有些價值的話,其價值只能是向全世界讓實個人自由和經濟自由所帶來的幸福。」
『拾』 東德經濟排名第幾位
大家或多或少對德國的城市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像是以啤酒節聞名的慕尼黑,首都柏林,北方港口漢堡,金融中心法蘭克福,
本期文章,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給大家介輪旦猜紹德國排名前30城市的經濟狀況。看一下德國城市的前30的排名狀況。
首先圖一列出了2018年德國國民生產總值排名前30的城市,排名第一的是柏林,為1450億歐臘型元,第二名是漢堡,1189億歐元,第三是慕尼黑1166億歐元。第三名之後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在1000億歐元以下。其中,北威州的城市佔據了1/3,有10名城市位列前三十,數目最多,分別為克隆(排名5)、杜塞多夫(排名8)、波恩(排名11)、埃森(排名12)、多特蒙德(排名14)、亞琛(排名18)、杜伊斯堡(排名21)、明斯特(排名24)、比勒費爾德(排名28)和伍珀塔爾(排名30);其次為拜仁州,有五個城市,分別為慕尼黑(排名3)、紐倫堡(排名9)、因戈爾施塔特(排名23)、奧格斯堡(排名26)和雷根斯堡(排名29),第三為巴登-符騰堡州,分別為斯圖加特(排名6)、曼海姆(排名17)和卡魯(排名19)。
北威州是德國人口最多的州,超過1800萬,首府是杜塞爾多夫,其強勁的經濟實力歸功於其傳統工業地域--魯爾區,被成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拜仁州是德國人口第二多的州,首府是慕尼黑,面積是全德第一。在拜仁,同樣有很多著名企業,例如英飛凌、西門子、寶馬、奧迪等。
除了柏林是地處於東德地區,唯二的上榜的東德城市,是分別排在15和16名的德累斯頓和萊比錫,兩者都位於薩克森州,前者是薩克森的首府,有歐洲矽谷之稱。德累斯頓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24億歐元。
圖1:2018年德國城市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來源:https://de.wikipedia.org/wiki/Liste_der_deutschen_St%C3%A4dte_nach_Bruttoinlandsprokt
一個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反應了是這個城市的整體經歷狀況,這與這個城市的人口總數有很大的關系。為了更好的了解城市人均創造價值,圖2列舉了2018年德國城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遲冊。與圖1相對比,城市排名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生產總值排名第一的柏林,其人均國名生產總值為41名,漢堡排在了15名,慕尼黑排在第7名。
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排名城市中,排名第一的是沃爾夫斯堡,為17萬歐元,第二名是因戈爾施塔特,13萬歐元,第三是布倫瑞克,12萬歐元。沃爾夫斯堡因其名字被大家戲稱為「狼堡」,因為Wolf在德語中是狼的意思,在這一個僅僅擁有12萬人口的「小」城市中,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德國第一,原因在於這個城市是大眾的總部。
無獨有偶,因戈爾施塔特是汽車公司奧迪的總部,德國強勁的汽車工業,造就了實力雄厚的汽車城。
布倫瑞克是下薩克森的第二大城市,很多企業在這個城市都設有工業,例如西門子、博世和大眾。
圖2:2018年德國城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