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如何應對德國大選

如何應對德國大選

發布時間:2023-06-01 04:23:29

❶ 默克爾贏得德國大選後內政外交會如何布局

9月24日,德國大選落下帷幕。初步結果顯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以32.9%的得票率位列第一。默克爾有望追平此前德國總理科爾的記錄,第四次當選德國聯邦總理並組閣。

有學者分析,默克爾需要一兩個政黨與其組建聯合政府,而這一過程可能需要100天的時間來進行協調、溝通、斡旋和討價還價。不過,目前德國的政黨政治日臻完善,預測這一次組閣不會出現「組閣危機」。



❷ 簡述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發生後,德國、日本和美國是如何應對的

危機中的德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的反政府情緒高漲。在這一情況下,德國的右翼勢力逐漸掌權,並利用了德國民眾的對於前政府的不滿情緒,一步步的登上德國政治舞台的中央。希特勒政府上台後,為了減緩和轉嫁這一危機,一方面對外加緊侵略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國內大力的發展以軍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此外,德國政府還「騙取」了來自英國等國的貸款,工業開始復甦,失業率明顯下降。此時的日本則明目張膽的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且國內存有大量封建殘余,勞動力沒有得到根本解放,工業化步伐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這次危機對於日本打擊很大,極高的失業率,階級矛盾的加劇,這使得日本政府迫切的需要用海外的資源來為自己的工業補充新鮮血液,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發動了著名的九一八事變,並最終開始了對於中國的侵略戰爭。危機爆發後,美國的經濟遭受重創。羅斯福政府上台後,實行《國家工業復興法》,從提高工業福利和增加對於社會公共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強國家對於經濟的控制等措施方面,逐漸的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

❸ 誰能給我簡單清楚的描述一下德國的選舉制度啊~~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台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❹ 默克爾如何贏得德國大選

近日,默克爾贏得德國大選 右翼民粹政黨首入議會

媒體稱,目前,德國由中右翼的基民盟/基社盟與中左翼的社民黨聯合執政,在默克爾第一任期也是這一組合。兩黨也是德國最大的黨派,二者攜手被稱為「大聯盟」組合。當前民調顯示,德國人對現任政府感到滿意,這意味著本次大選後德國可能會第三次出現「大聯盟」。

另一個可能組合是「黑黃配」,即基民盟與自民黨聯手。由於政見相近,自民黨是基民盟比較歡迎的搭檔,兩者曾在2009年至2013年聯合執政。但從大選出口民調來看,這一組合恐怕無法獲得議會多數席位。

❺ 誰知道法國—德國選舉制度的利弊

法國選舉制度簡介 目前法國的國家體制是戴高樂總統於1958年創立的第五共和國的 體制。這一體制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也不同於英國的議會制, 而是二者的結合。第五共和國的憲法規定, 法國的總統選舉實行單記名多數兩輪淘汰制, 由每個法國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總統選舉規則 1.4月21日舉行首輪選舉。 2.若沒有候選人獲得大多數選票(指超過50%), 獲得最多票數的兩位候選人便會進入第二回合選舉, 定於5月5日舉行。 3.選舉結果定於5月15日或者之前宣布,總統任期為5年。 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4月21日舉行。 在總統選舉兩輪投票產生新一屆總統後,選民還將進行兩輪投票, 選舉出國民議會議員。 德國 選舉制度 選民以第一票選舉他所在選區的聯邦議員候選人。299名議員, 也就是議員中的半數將通過這一途徑進入聯邦議院。在此, 適行的是簡單多數票原則。 聯邦議院中的多數取決於選民所投的第二票。 選民們用第二票決定議席的另一半和各黨派在聯邦議院中的席位。 各黨派在各聯邦州擬出候選人名單。 獲得第二票的議員將前往柏林就職。 但第一票和第二票最終進行一次合並。 第一票選出的席位與該黨第二票席位統計結果相加。計票時, 比如某一黨派應得席位是100個,獲得的直接席位是40個, 那麼州競選名單上的席位就應當是60個。 如果直接席位只有30個,州競選名單上就應當有70個。 額外席位 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即一個政黨在各選區中得到的直接席位多於按州競選名單所分得的席 位。2002年多出了5個,1998年多出了13個, 1994年多出了16個。各政黨可以保留這種所謂的額外席位, 在這種情況下,聯邦議院的議員人數就相應地增加了。 額外席位在任期內也有可能損失掉。 假如一位直接選舉的議員退出聯邦議院, 並且他所在的黨擁有額外席位的話,這個空缺將不予填補。 此外德國選舉法還規定了百分之五限制條款。根據該條款規定, 只有至少獲選民所投第二票的5% 席位或3個直接席位的政黨才能進入議會。這樣, 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票數目就成為席位分配的基礎。

❻ 德國是怎麼選舉總統_德國總統怎麼選舉產生的

德國總統(德語:Bundespräsident)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那是怎麼選舉產生出來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德國是怎麼選舉總統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德國是怎麼選舉總統
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Bundesversammlung)經討論而選舉產生。凡年滿40周歲並享有聯邦議院選舉權的德國人均可參選。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議會機構根據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的州議員組成。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長召集。

聯邦總統任期5年,經再次選舉僅可以連任一次。

對聯邦總統故意違反德國《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聯邦議院或聯邦參議院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彈劾請求。聯邦憲法法院經確認可宣告聯邦總統喪失職權。

聯邦總統在無法行使其職權或提前卸任時,其職權由聯邦參議院議長行使。

德國選舉總統的制度

法律依據

德國實行三級選舉制,即地方選舉、州議會選舉和聯邦議會選舉。按《基本法》39條規定,聯邦議院每四年選舉一次,一般在秋季舉行新的選舉最早在聯邦議院任期滿46個月之後,最遲滿48個月之後進行。發生聯邦議院被解散的情況時,新的選舉應在解散後60日內進行。選舉出新的聯邦議院後,最遲不得超過選舉後30日召集會議。

而《基本法》僅對選舉制度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選舉原則、選舉程序和選舉機構等實施細則則由《聯邦選舉法》具體規定。
德國政治制度選舉原則
《基本法》38條第一款規定了選舉的五項原則:德國聯邦議院的議員由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無記名的選舉產生,即遵循普遍選舉、直接選舉、自由選舉、平等選舉和秘密選舉原則。

德國政治制度選舉程序

德國選舉國家代表機關或公職人員的具體規則和次序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一)、劃分選區。實施選舉的區域單位,一般按地區或人口數劃分。把選區跨分為若干個投票區,是為了選民投票的方便,每個選舉區的選民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500人。

(二)、選民資格。指法律規定的參加選舉所要具備的條件。

(三)、選民登記。指選舉機構依法辦理公民參加選舉的程序。

(四)、候選人。德國通常由政黨提出議員、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的候選人。

(五)、競選。德國政黨競選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制定競選綱領、推舉候選人、確定政治議題和競選口號、動員、爭取選民。

(六)、投票制度,指選舉代表或議員的規則和方法。

(七)、選票。是選民或選舉人用以表示自己贊成或反對候選人的法定選舉文件。

(八)、當選計票制。德國於二戰後開始採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選舉中分別採用多數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兩種方法計票,需選民進行兩次投票。

(九)、預測選舉結果。
德國歷屆選舉總統的歷史
德國聯邦總統的前身

阿道夫·希特勒

是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年至1945年)的聯邦大總統(Reichspräsident)。與魏瑪共和國時期憲法規定的總統職權相比,聯邦總統的職權已被明顯削弱。

1919年的魏瑪憲法賦予國家總統很大的權力,不僅享有代表國家的職權,而且可以通過解散議院和任免總理直接影響國家政治,他還有權頒布緊急狀態法案,另外,總統也是國家軍隊的最高領導人。魏瑪時期的總統被稱為“沒有皇帝頭銜的皇帝”

1933年,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德國總統、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造成希特勒得以上台並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把總統和總理的職位合二為一,稱元首兼帝國總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希特勒集總統、總理、三軍最高統帥的職務於一身,廢止共和國,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政權,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憲法性質的《德國基本法》生效,它吸取了歷史教訓,很大地限制了聯邦總統的政治權利,聯邦總統不能單獨確定聯邦總理,也不能單獨頒布緊急法案,也不享有對國家軍隊的最高統率權。《基本法》明確了聯邦總統的職權,他同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聯邦政府、聯邦憲法法院相互牽制。

1949年8月,聯邦大會選舉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為德國第一位聯邦總統。

猜你喜歡:

1. 2016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希拉里特朗普辯論視頻全程直播回放

2. 中國希望誰當美國總統

3. 2016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獲勝演說視頻

4. 美國總統大選希拉里特朗普辯論視頻完整版全程中文帶字幕原版

5. 2016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時間表

❼ 在1933年的德國大選中納粹黨是如何遏制共產黨並奪取政權的

1933年3月5日,德國又要進行新的大選了。從1932年最後一次選舉看,納粹黨失去了200萬張選票,而共產黨則增加了75萬張選票。這使納粹黨極為緊張,他們要尋找一個辦法遏制共產黨的影響,並且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1933年2月24日,戈林派秘密警察搜查了共產黨在柏林的辦事處。然而,這是一個被共產黨放棄了的辦事處,戈林沒有得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戈林仍然宣布他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共產黨要發動一場革命。公眾對這件事的反應並不理想,甚至保守分子也對此持懷疑態度。很明顯,他必須在3月5日大選前,找到一個更加聳人聽聞的事件作為徹底打擊共產黨的借口。

2月27日晚上,凜冽的寒風掃過柏林街頭。黑暗中,一小隊早已隱藏在戈林家裡的沖鋒隊員揭開地下暖氣管道的蓋子,一個接一個地鑽了進去,這是一條直通議會大廈的地溝。這些沖鋒隊員每人都攜帶著易燃物品,迅速地來到了議會大廈下面。他們鑽出地溝,把易燃物品撒在所有能燃燒的東西上,然後便悄悄地順原路返回。不一會兒,一個幾天前被秘密警察發現的、神經不正常的荷蘭共產黨員在秘密警察的精心安排下,偷偷地潛入議會大廈,脫下自己的襯衣把火點了起來。只兩分鍾的光景,議會大廈已是一片火海了。

城市廢墟

戈林比誰來得都早。他頭上冒著汗,嘴裡喘著氣,興奮得有點失常。他立即斷定,這是共產黨人乾的。他大聲對秘密警察頭子說:「共產黨的革命開始了!我們一分鍾也不能坐等,我們要毫不留情地對付他們。共產黨的幹部一經查獲,當場格殺勿論。今天晚上就把共產黨議員統統弔死。」

戈林很快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納粹黨就這樣為大選排除了一個最大的障礙。

❽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步步緊逼,當時的西方大國採取了怎樣的政策

應該是綏靖政策。
原因:背景因素
1、英法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
英法在其實力日益衰退的情況下,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失,戰後經濟恢復非常緩慢。二三十年代,英國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經濟問題上,把重整軍備看作是恢復經濟的障礙,企圖以沒有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政策,達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國由於和德國毗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保持軍備和對德國實行強硬政策。但法國的經濟一直處於衰退之中。相對穩定時期發展有限,30年代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又特別長,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同時法國的政局也不穩定,內閣更替頻繁,使得對外政策難以保持堅定性和連續性。總之,英法的頹勢是其推行綏靖政策的物質基礎。
2、綏靖政策的推行和社會制度有密切關系
綏靖政策的推行是和當時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這一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的。十月革命後,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斗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爾什維主義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3、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
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在法國尤其嚴重。英法等國的統治者既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制約,又是這一思潮的推行者,綏靖政策只是他們推行這一思潮的產物。
歷史動因
縱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政治氛圍,尤其是英國社會背景,綏靖政策的推行並非偶然,它是多種因素的總和。
1、經濟衰敗的後作用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經濟決定政治;衰敗的經濟無疑是英國推
行綏靖政策的歷史動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一片蕭條,即使是戰勝國的英國,直接損失達120億英鎊,同時造成大量勞動力的喪失。1921年起,英國的失業人數以每年120萬人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英國工業生產僅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國工業生產指數比1929年下降了23%,其中生鐵、鋼的生產減少了一半,造船業減少88%,機器製造減產1/3,外貿額縮減了一半以上,失業者達工人總數的22%[1] ,顯而易見,英國經濟已是衰敗不堪,日落西山!
面對嚴重的經濟困境,英國政府不得不從迫切的內政問題出發,致力於經濟恢復工作。然而,這卻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對軍備力量的鞏固。1919年,英國戰時內閣規定:「作為經濟節約運動的一部分,各軍事部門在編制預算時應根據這個假定『不列顛帝國在今後十年內不會進行任何大戰,不需派出遠征軍』」。 [2] 「十年無大戰」的規定,還加上一天天地往前推算,直到1932年還在生效。因為統治當局堅持認為「財政和經濟危險是國家必須對待的最嚴重,最急迫的危險,其它必須讓位,必須等待」 [3];他們甚至覺得憑英國現有的軍備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足以應付任何規模的戰爭。因此,軍事上一直滿足於「1918年的技術」,軍費開支降到「嚴重的無法履行英國防衛義務的狀況」。[4]
可想而知,嚴重的經濟困境對軍事實力的打擊是無以復加的。英國所採取的重經濟、輕軍事的變相調配,不僅沒有使經濟困境從「節約」中得到改變,甚至還引起了國內政局的動盪,國內反抗斗爭此起彼伏,罷工浪潮洶涌澎湃。同時,它還造成了內閣的頻繁交替。在張伯倫上台前的不到15年時間內,出現了一連串走馬燈式的政權更迭的奇怪現象[5] ,這就很難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實行一種連續和堅定的政策。相反,他們拒絕以任何方式認真考慮戰爭問題。英國公黨領袖艾德禮曾宣稱「我們決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為執行政策的手段。」 [3]這無疑對以後希特勒德國的武力威脅只能「息事寧人」、「妥協退讓」,進而為綏靖埋下了禍根。
2、反戰求和的社會思潮
如果探究一戰給人類帶來的最深切的啟迪,不妨說是對「反戰求和」的熱切渴望。英國在一戰中直接參戰600萬人,傷亡244萬,戰爭雙方開支達1800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各國財政一片蕭條。「可怕的戰爭大屠殺幾乎影響到全國所有家庭」,[6]它對英國人傳統的心安理得、高枕無憂的社會心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們對戰爭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厭倦,並進而對戰爭帶來的災難表示恐懼,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戰求和的社會思潮。
據悉,戰後英國出現了許多頗具影響的「不再戰運動聯合會」和最大的「和平誓約協會」等和平主義組織,和平主義運動風起雲涌。他們宣稱「一切戰爭都是錯誤的,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訴諸武力都違背人類精神上的和諧與理智」,呼籲「拒絕支持或效力於任何付諸武力的政府所從事的戰爭。」 甚至宣稱「放棄侵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放棄防衛。」。
1936年,英國和平主義組織進行了民意測驗,90%的人拒絕參戰,反戰求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和平主義者鼓吹和議、呼籲太平的同時,卻消極地宣揚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詛咒戰爭,詆毀軍備,不僅模糊了人們對國際形勢的認識,而且使人們混淆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解除了人們對戰爭的警覺。一味反戰的社會情緒,很大程度上為政府參戰製造了輿論壓力,制約了政府的決策。
面對「社會太平」的反戰求和思潮,英國政府不得不進行對外策略的調整。他們認為「戰爭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對於慕尼黑悲劇,英國首相張伯倫甚至相信「讓德國恢復國土就可以保持英德兩國長期友好和平穩定的關系,導致達成廣泛的協定,撫慰不滿意的國家,從而取得長治久安的和平」,[2](p.304)並且宣稱「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2](p.289)這不僅反映了英國民眾狹隘樸素的「避戰求和」 心理,也掩蓋了張伯倫害怕戰爭的心態,迎合綏靖需求。可以說,「反戰求和」的社會思潮正是英國統治階級推行綏靖主義的溫床,更是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幌子!
3、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安排是對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對當時的國際社會背景,英國當局的政治安排也別有用心。
首先:扶德抑法,保持歐洲均勢。
「歐洲均勢」政策是英國傳統外交的核心之一,通過歐洲大陸德、法、俄的互相牽制,達到「實力均衡」。然而,一戰的爆發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局面。戰後,《凡爾賽和約》奠定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建立起了以之為中心包圍德國的小協約國體制。因而,法國成了英國最危險的競爭者。勞合?喬治曾強調說「法國是唯一可能給英國造成麻煩的國家」。[8](p.123)因此,英國這時的均勢政策是要加強德國的實力與國際地位,從而在德法之間建立一種相互沖突又互制的關系,用以維護及加強英國在歐洲政局上的地位。為此,英國一方面積極支持德國擴軍、毀約,以振興德國,恢復其大國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國接受有利於德國的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從而防止出現一個「支配歐洲而同時支配海峽沿岸和低地國家的偌大軍事強國。」 [8](p.123)
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勢力均衡」的舊傳統和「光榮孤立」的影子使英國始終定位在充當歐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扶德抑法成了英國當時對外政策的主題。丘吉爾也毫不避諱地說過:「英國的政策並不考慮企圖稱霸歐洲的國家究竟是哪個,它唯一關心的是,誰是最強大的,或是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們不怕別人說我們親德反法,如果情況改變,我們同樣會以親法反德」。[10]可以看出,扶德抑法只是英國保持歐洲均勢的一種手段,通過均勢,它將更大程度上實現並保持歐洲霸權。
其次:以德反蘇,實現「禍水東引」。
面對戰後新生的社會主義蘇聯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的深度恐懼:無產階級運動一旦席捲英國,資產階級必將面臨滅亡的境地。因此,積極反蘇反共也是英國當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鑒於德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蘇的趨向,德國成為東方反蘇的第一防線,尤其是1939年德國積極東進的攻勢,令英國暗自慶幸:「作為防止共產主義的屏障,納粹幫了歐洲一個大忙。」 [11](p.192)他們相信:「禍水東引」是摧垮無產階級的捷徑。如果把法西斯這股禍水引向社會主義蘇聯,使蘇德之間發生沖突,彼此在戰爭中兩敗俱傷,那麼英國的霸權和利益就能安然無恙[5] (p.235),歐洲均勢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鞏固。張伯倫自鳴得意,把《慕尼黑協定》吹噓為「輝煌的勝利」,以為「禍水東引」已告成功,從此「希特勒的行動將指向東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可能完全不捲入了」。[4](p.159)對於三國軸心的成立,英國更是毫無警覺,因為在他們看來,聯系三國的紐帶是《反共產國際協定》,而反蘇反共正是英國所希望看到的。
出於嫁禍於人的初衷,英國自然對德百般縱容,綏靖便成了「放任」的代名詞。
再次:不戰而和,維護霸主權益。
如果說「反戰求和」是一種和平的社會思潮,那麼,「不戰而和」則是上層建築一種僥幸的政治追求。一戰中,英國的損失是無以倫比的。戰爭還導致了社會的動盪,尤其是群眾革命運動的發展。英國統治階級也不敢奢望戰爭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好處,反而擔心戰爭會動搖他的霸主地位,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針鋒相對的斗爭。正如英國外交官斯特朗所言:「任何戰爭,無論我們是贏是輸,都將毀滅富裕的有閑階級,於是他們就要不惜一切代價求得和平。」[9](p.83) 由此可見,對於統治階級本身而言,「和平」既迎合了社會思潮,又能維持霸主地位的穩定,它是一種漂亮的借口。
當然,「不戰而和」作為一種息事寧人的懷柔外交政策,通過避免戰爭,可以防止戰患的進一步摧殘。然而,他卻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尤其是德國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以至達到不斷滿足侵略者擴張領土的慾望以求避戰的境地,這就是 「綏靖政策」的主要表現。《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志著英國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也為英國在二戰中付出沉重的代價埋下了禍根。然而,張伯倫卻說:「我們對於現在所發生的事情,當然應該引以為憾,但是我們決不可因此而離開正軌,我們應該記得,世界各國人民的願望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2] (p.313)如果綏靖獲得成功,「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控制歐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國的全球霸權提出嚴重的挑戰。」[7]
顯而易見,「不戰而和」作為一種政治上的安排,更是一種維護霸權的手段。它一方面是保持地方平靜,熄滅戰爭;另一方面則是犧牲局部利益和他國利益,並以此為條件而與德國達成政治交易,維護英國在歐洲的勢力與影響以及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英國經濟實力的不濟和社會思潮的涌動及當局統治者的諸多考慮,英國推行「綏靖政策」成為歷史的必然。當然,國際環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國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態勢,使英國深感力不從心,不得不妥協避讓。然而,也正是這多種因素的重合,歷史才走向了「綏靖」的起點。

❾ 德國的兩票選舉制度

根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即德國憲法的規定,國家的立法機構為聯邦議會和聯邦參議院,前者由全體德國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後者由德國各聯邦州政府成員組成,代表各州的意志和利益。在選舉產生的聯邦議會中,擁有議員席數超過50%的政黨即成為執政黨,如果單個政黨的議員席數不足50%,也可以和其他政黨聯合執政,只要聯盟各政黨的議員席數總和超過50%即可。目前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和社會民主黨即為聯合執政形式,由於兩黨是德國最大的兩個政黨,該聯合執政形式也被稱為「大聯合政府」。

在聯邦議會的直接選舉中,德國實行「兩票制」:選民的第一票是投給本選區以個人名義參選的候選人,第二票則是投給政黨。第一票計票制度採用相對多數代表制,當選人不一定需要獲得選區的過半數票,只要在各位候選人中獲得的票數最多就能當選;第二票計票制度採用比例代表制,各州分別統計各政黨所得的第二票票數,按照法律規定的比例原則分配各政黨的議席。

德國選舉制度中有一條重要規定,被稱為5%條款,即只有在政黨投票(即第二票)中獲得至少5%選票,並獲得至少3個選區議席的政黨才能正式進入議會。未達到分配議席條件的政黨和雖獲得3個以上直選議席但未達到5%政黨選票的政黨,其議員只能以個人名義參加議會活動,不能組織議會黨團。此舉是有鑒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訓,當時由於不限制小黨派進入議會,導致後來希特勒依靠小黨派的人數優勢,上台執政,篡奪了政權。

德國的兩票制實際上是以比例代表制為主,以多數代表制為輔的選舉制度,選票的計算和各政黨的議席數須以第二票為基礎。這種制度決定了很多情況下都會出現執政聯盟,因為單一政黨在目前形勢下基本不可能獲得議會過半的席次。

❿ 德國大選選舉方式是什麼

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德國的總統不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而是由五年召開一次的聯邦議會和聯邦參議院全體成員選舉產生。根據德國憲法規定,凡年過40歲的德國公民都有權競選國家總統一職。作為國家元首,聯邦總統的一項重要職能是成為德國內政及外交方面的形象代言人,要為政府首腦——德國總理,以及其他政府官員的選舉、任命及解職進諫獻策。在特定的情況下,德國總統也可以解散德國議會,決定聯邦法官的任免。聯邦法律也只有通過他的親筆簽字方能生效。聯邦大會由603名聯邦議會代表以及603名參議院代表即各州議會代表組成,每個州選出的代表人數同各州人口多少成正比,各黨派參加聯邦大會的人數取決於該黨在州議會占的比例。

德國選舉制度
http://www.ce.cn/ztpd/xwzt/guoji/wwwwn/dgyy/bjzl/200509/19/t20050919_4727491.shtml

閱讀全文

與如何應對德國大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