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幼兒園為何看似什麼都沒教,但孩子自己就學會了
德國幼兒園,就是一所森林游樂場
在德國柏林北部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不管天氣如何,每天都有21個孩子准時來上學。
即便是零下28度的天氣,孩子們也會在戶外度過一天。他們很少感冒,因為父母和老師給他們穿好了合適的衣服。
上學時,考試都是要排名次的,據說現在不讓排名次了,但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說起自己孩子上小學的情況——班主任會經常在家長群里表揚某些同學表現得好,而這給其他的家長帶來了壓力。
家長的壓力,最後都會轉化到孩子身上去。
學校里的競爭從未消失過,只是換湯不換葯而已。
意思是,你越想贏別人,就越會去注重怎樣贏得競爭本身,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發展。
相反,如果你不去管別人做得怎麼樣,只專注於自己,則能夠最大程度地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你自然能夠贏過別人。
一個六歲的孩子,他怎麼好意思去跟三歲的孩子比呢?真實的社會,有接受幫助,有提供幫助,有合作混齡環境最核心的好處,還在於它的真實性。
B. 如何培養小孩專注力
上周末,我正在家裡休息,一個回老家度假的朋友就打電話來跟我訴苦。原來他回家之後也沒能閑著,第一時間就被拉去給他三年級的小侄子輔導功課去了。
「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他向我抱怨,「孩子是個好孩子,但是注意力太不集中了。我把他的手機拿走,他就玩手邊的筆和本子。後來我不讓他玩這些東西,結果他還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走神,寫一會兒作業,心思就不知道飛哪兒去了,直到我叫他,他才重新開始寫作業。」
這套繪本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每冊書都附贈一本精心製作的《閱讀手冊》,內容也相當豐富。《閱讀手冊》給每幅圖設計了三個欄目:「火眼金睛」「科普小貼士」「情景小故事」。「火眼金睛」升級找找難度,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獨立完成這些任務,鍛煉孩子的思維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科普小貼士」豐富孩子知識的同時,也能讓孩子更輕松地理解圖片里的內容;「情景小故事」給孩子示範如何看圖說話,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自己講小故事給爸爸媽媽聽。
除此之外,每本書還有語音導讀,只要用手機掃碼,就可以像聽媽媽講故事一樣, 聽每一個場景的故事了。
一套好的輔助書,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但是要想讓孩子養成受益終生的嚴謹和專注,還需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和孩子一起培養專注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奮斗。
C. 為什麼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
德國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音樂節和科學家。至今,德國這片沃土上也還是人才濟濟,那為什麼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呢?
綜上所述,德國的民族性格、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都是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原因。
D. 德國的教育水平卻是世界頂尖的,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也聞名世界嗎
德國人極其重視家庭教育,德國也是唯一把修養少年兒童的義務密文載入我國憲法的國家。相比傳授知識,德國人更重視教給專業技能,重視鼓勵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她們看上去好像什麼都沒教,事實上多方位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洞察力、想像力和邏輯力,這都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能力,怪不得她們能拿到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
E.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對於教育孩子
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
無論是德國人
或是中國人
每個家庭方式都不同吧
F.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
G. 德國幼兒園與中國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有什麼區別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最權威的科學獎項之一了,很難有人想到,這項國際權威獎項,單單是德國人就擁有將近一半。雖然的德國本身的科技產品技術含量非常高,但這么高的獲獎率,著實是驚呆了不少人。
要知道,德國的人口,還不及中國廣東省常住人口多。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彈丸之國」,以微少的人口,成為了世界強國。
H. 《德國專注力訓練》這套讓孩子愛不釋手一翻再翻的繪本,好在哪
文/辣媽Abigale
帥寶還不到半歲的時候,我給帥寶選書,看到這套《德國專注力訓練》,很喜歡它的畫風,於是果斷下單,想著先屯起來。這之前我穗掘模以類似的理由屯了不少未來的書。
這套書共6冊,推薦年齡適用於3~6歲兒童。
帥寶大概16個月大的時候,在我以為他夠不到的地方翻出了這套書中的其中一本。然後就一翻再翻,愛不釋手。
現在翻得多了,我也發現了這套書的多種玩法,非常有趣,一起來看看吧。
這套書每一頁的畫面太滿,在帥寶拿來讓我講的時候,我並未太認真。
我潛意識當中覺得他只是圖新鮮拿來隨便翻翻,畢竟他還不到一歲半,而這套書是給三歲以上孩子看的。
結果他很認真,他一眼就看到了「車車」,並伸手指給我看。我看過去,哎呦,確實是一輛很小的小猜緩汽車!
我試探性地問,你還發現了什麼?他又指出來幾處,都是他知道的東西。
我試著翻了一頁,問他,氣球在哪裡?他迅速地指了出來。我驚呆了!如此復雜的畫面,換做別人問我,也要找一找才能發現吧!他是如何做到一眼就發現在哪裡的?
我一下子來勁了!開始認真給他講每一頁的畫面,他看得津津有味。
我們經常一起玩「找找看」的游戲,比如一般是我問,「聖誕樹在哪裡?」「椅子在哪裡?」帥寶指出來。
現在,他能夠認識和找到幾乎每一頁的所有東西。比單純的識物書好太多。
日常常見的事物,我有時候會說英文。先說單詞,比如,我說「toy ck」, 帥寶指出來在哪裡。
慢慢地,我會說簡單的短句,比如"where is the red car?""where are books?"帥寶指出來在哪裡。
意外發現這本目前比很多英語啟蒙讀本(比如RAZ, 培生等)好用。
本書每一頁都設計了相應的問題。
比如從圖里分別找出A、D、G、H、N、O等六個字母,還有找數字,找圖形的……需要找的字母或數字或圖形,各自隱藏在圖里不起眼的位置。
剛開始嘗試讓帥寶找了一個圖形,我以為他會不喜歡,因為字母、數字和圖形對他來說,不是實物,還太抽象。
結果他不但順利找了出來,以後他都自己主動去找出來指給我看。
講著講著,不知不覺能串起一個故事,每一頁都能講多個故事,因為畫面太豐散芹富了!
就是純粹的看圖說話,看到哪裡,想到哪裡,或者帥寶指向哪裡,就能自然說到哪裡。
我講得很有成就感,帥寶聽得很高興。
哈哈!怎麼感覺比故事書好呢!
這套書共包含了國內外42個不同的場景,孩子在認物的同時,也逐漸了解和認識了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山河、建築、動物、人的活動、習俗、物產等,增長了知識。
本書的設計初衷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從識物到尋找,由淺入深,階梯式遞進,在愉快地「找一找」的過程中,自然地培養了觀察力和專注力。
書中的相當一部分物帥寶從未見過,通過具體的情景和媽媽的表述、動作,孩子實際上是想像出了一個對應的畫面。
包括講故事,也都是媽媽和孩子在共讀繪本的過程中,即時想像出來的場景。
孩子喜歡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1、玩法多,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又感覺有趣。
2、畫面豐富,內容包容萬象,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總能發現新的東西,常看常新。
3、孩子已經形成了閱讀的習慣,與其它繪本相比,這本色彩搭配明艷,圖畫形象逼真,場景熱鬧(故事類的繪本往往畫面較單一),更容易吸引孩子。
通過共讀這套書,我意識到,給孩子選書,考慮適齡,其實主要還是看孩子的認知程度。適合兩歲、三歲孩子的書,一歲多的孩子也不見得就不能看。
另外,孩子的興趣也很關鍵。孩子喜歡的書,大可以大膽翻開來看,說不定就發現寶藏了呢!
學齡前孩子的繪本,多以圖畫為主,那畫面的內容、層次、色彩、質感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這套書的紙張都是硬紙板,結實耐翻,帥寶翻壞了不少書,唯有這套依然完好,非常適合低幼兒童使用。
——End
I. 孩子的事交給他自己來!德式全方位優質小孩養成之道
孩子的事交給他自己來!德式全方位優質小孩養成之道 「讓孩子勇於嘗試各種可能」是德國幼兒啟蒙教育的核心宗旨。對德國人來說孩子最終仍需依靠自己的力量長大,與其讓他們在未來的挫折中徬徨無助,倒不如從小就一邊嘗試、一邊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理念讓一個來自台灣的幼教老師,在深入教學現場後感受到前所未見的德式震撼教育。 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的庄琳君,在德國已從事幼兒教育將近三年。這段不短不長的三年德國經驗,卻讓庄琳君打破自己過去在台灣對於幼兒教育的想法,甚至在腦海中重新思索了關於「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