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魯登道夫的著作是哪個

德國魯登道夫的著作是哪個

發布時間:2022-02-18 06:37:43

『壹』 魯登道夫的代表作是什麼

1919年春,魯登道夫從瑞典回國。這時,德國經過所謂「自由與民主」選舉,建立了魏瑪共和國。1920年3月,魯登道夫參加了以推翻共和國、建立君主體制為目的的卡普暴動。暴動破產後,他又賊心不死,和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勾結,企圖在德國建立起法西斯統治,結果又以失敗而告終。1925年,魯登道夫的軍事論著代表作《總體戰》出版,闡述了他「戰爭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為目的,而戰爭則是為民族生存而奮斗的最高體現,所以政治是從屬於戰爭的」這一戰略思想。這一理論後來被希特勒繼承下來,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貳』 埃里希·馮·魯登道夫的介紹

埃里希·馮·魯登道夫(1865~1937)Erich Von Ludendorff。德國陸軍將領。畢業於士官學校。1908年任陸軍總參謀部處長,在總參謀長小毛奇的領導下對修改施里芬計劃曾起到重要作用。該計劃的核心是:不惜破壞比利時的中立,從側翼包抄法國,並一舉擊潰之。1913年調任步兵團團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調往東線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從此成為興登堡將軍的得力副手。

『叄』 魯登道夫是誰一生有何成就

隨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國軍國主義分子樹立起來的一座所謂的軍事豐碑在一夜之間發生了傾斜,那個一向被德意志民族殖民擴張分子們狂熱崇拜的偶像——當時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第一軍需總監魯登道夫,面對兵敗如山倒的黯淡局勢,終於低下了他那顆曾是不可一世的頭顱。自此,一戰時期德國軍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拋進了英吉利海峽。
魯登道夫生於1865年4月9日,自幼受當過預備役軍官的父親影響,他希望自己長大後當一名威武的軍官,去指揮千軍萬馬。在這種思想驅使下,他十二歲進入陸軍幼年學校讀書,後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1890年,他又考入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08年至1913年,魯登道夫在德軍總參謀部任職,曾擔任第二處處長,主管軍隊的訓練、裝備、動員等事宜。這時,整個歐洲大地戰雲密布,德國周邊各帝國主義國家磨刀霍霍,加緊備戰,眼看一場世界規模的殘酷戰爭一觸即發。面對這種緊張局勢,魯登道夫及時向最高統帥部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加強陸軍實力」和「配合軍火工業,把宣傳鼓動做為武器,用於最廣泛的擴軍備戰之中去」的主張,使德國在一個時期內又迅速增加了30萬軍隊。由於他擴軍屯兵有功,因而他的軍階不斷升遷,一度擔任德軍第三十九聯隊司令員等職務。
魯登道夫作為資產階級軍事家,他的「大德意志民族」觀念在早期就有所顯現。也正是由於他身上害有這種痼疾,才使得他甘願為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效命沙場。他鼓吹、宣傳實行大規模的「總體戰略」,積極推行對外軍事擴張和對內實行擴軍備戰政策,是德國「徹底消滅」理論的狂妄的支持者和叫囂者。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軍事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各帝國主義勢力兵刃相向,粉墨登場。8月3日,德國軍隊為了實現長驅直入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大縱深迂迴,從背後狠狠打擊法軍主力的目的,在必經之路列日鎮展開了一場惡戰。戰事剛起,德軍自恃有新式大炮和優勢兵力,原設想比利時守軍會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孰料,他們面對的是列日花了二十年時間構築起來的堅固工事,再加上比軍將士英勇頑強,拚死抵抗,德軍一次次沖鋒都潰敗下來。殘酷的攻堅戰斗連續進行了兩天,德軍傷亡慘重,屍體堆積如山,做為先頭部隊的第十四步兵旅指揮官「出師未捷身先死」,戰局明顯對德軍不利。這時,魯登道夫主動接替了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揮職務。是夜,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帶領部隊從比軍防禦陣地側翼暴露出來的夾縫地帶大膽實施穿插,像一把尖刀直刺守軍心臟,爾後配合外圍部隊內外夾擊,終於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列日之戰」對實現德軍最高統帥部速戰計劃意義重大,立下首功的魯登道夫因此贏得殊榮,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獎。不久,任命他擔任第二集團軍軍需總監的職務。
魯登道夫在一戰期間曾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普魯士戰役」。1914年8月中下旬,正當德軍主力在西線向法國邊境推進之際,俄國軍隊乘德國東線空虛,分兵兩路向東普魯土進犯。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德軍倉促應戰,連連失利。危急之時,魯登道夫奉召奔赴東線出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同司令興登堡聯袂負責東線戰事。最高統帥部在給他的電文中這樣說:「你或許能挽救東線戰事。我們不知道哪一個人曾得到我們這樣完全的信賴。德皇也完全信任你。」
到任以後,魯登道夫果然不負厚望。他根據敵強己弱和俄軍指揮不利等情況,及時調整部署,制定了故意示弱,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兵器殲敵一部等作戰方案,將俄軍先遣部隊裝進預先設置的「口袋裡」。經鏖戰五晝夜,全殲俄國一個集團軍,打死打傷和俘虜俄軍共達十四萬五千餘人,從而扭轉了東普魯士的局勢,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東普魯士戰役」被稱頌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圍殲戰」。魯登道夫以此被狂熱的德國軍國主義分子奉為不可戰勝的偶像,頂禮膜拜,他的職位也於1914年11月擢升為東線方面軍參謀長,再次與出任總司令的興登堡合作。魯登道夫雖然每次都以副手的身份出現,但他始終發揮著獨立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他在《總體戰》一書中說的「東線作戰的領袖不是司令官,而是參謀長,作戰意圖取決於參謀長」。1916年8月,魯登道夫靠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略,爬上了德國統帥部第一總監的位置,權力達到了勢傾朝野的頂峰。這次,盡管他仍然和擔任總長的興登堡合作一起指揮全國部隊,但實際上,軍事上的指揮權多半落到了他的手裡。1918年,德國經過幾年戰爭的消耗,內外交困,財竭力衰,陷入了極度艱難的境地。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民掀起了反戰和革命的浪潮。面對現實,大權在握的魯登道夫非但沒有收斂軍事擴張的野心,反而認為只有軍事上的勝利才能使德國得到繁榮和發展。他揚言,為了勝利,就必須在軍事上發動進攻,要進攻就必須進行大的決戰。1918年,對於魯登道夫來說是決定性的一年。他不顧國內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對,傾軍事上幾乎全部實力破釜沉舟,先後炮製和發動了「米夏埃爾行動計劃」和「埃納攻勢」,雖然在開始階段進展順利,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後來由於美國介入,德軍終於在8月8日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魯登道夫後來回憶說:「8月8日乃是世界大戰史上德國最黑暗的日子」,「8月8日這一天確定了我們戰鬥力衰亡的命運,並把我在戰略上為我們的處境尋找亡羊補牢之計的希望破滅了。」1918年9月29日,魯登道夫下達了和平停戰的命令,不久,他迫於國內輿論壓力隻身逃到瑞典。
1919年春,魯登道夫從瑞典回國。這時,德國經過所謂「自由與民主」選舉,建立了魏瑪共和國。1920年3月,魯登道夫參加了以推翻共和國、建立君主體制為目的的卡普暴動。暴動破產後,他又賊心不死,和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勾結,企圖在德國建立起法西斯統治,結果又以失敗而告終。1925年,魯登道夫的軍事論著代表作《總體戰》出版,闡述了他「戰爭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為目的,而戰爭則是為民族生存而奮斗的最高體現,所以政治是從屬於戰爭的」這一戰略思想。這一理論後來被希特勒繼承下來,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37年12月20日,魯登道夫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肆』 魯登道夫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魯登道夫生於1865年4月9日,自幼受當過預備役軍官的父親影響,他希望自己長大後當一名威武的軍官,去指揮千軍萬馬。在這種思想驅使下,他十二歲進入陸軍幼年學校讀書,後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1890年,他又考入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08年至1913年,魯登道夫在德軍總參謀部任職,曾擔任第二處處長,主管軍隊的訓練、裝備、動員等事宜。這時,整個歐洲大地戰雲密布,德國周邊各帝國主義國家磨刀霍霍,加緊備戰,眼看一場世界規模的殘酷戰爭一觸即發。面對這種緊張局勢,魯登道夫及時向最高統帥部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加強陸軍實力」和「配合軍火工業,把宣傳鼓動做為武器,用於最廣泛的擴軍備戰之中去」的主張,使德國在一個時期內又迅速增加了30萬軍隊。由於他擴軍屯兵有功,因而他的軍階不斷升遷,一度擔任德軍第三十九聯隊司令員等職務。

魯登道夫作為資產階級軍事家,他的「大德意志民族」觀念在早期就有所顯現。也正是由於他身上害有這種痼疾,才使得他甘願為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效命沙場。他鼓吹、宣傳實行大規模的「總體戰略」,積極推行對外軍事擴張和對內實行擴軍備戰政策,是德國「徹底消滅」理論的狂妄的支持者和叫囂者。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軍事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各帝國主義勢力兵刃相向,粉墨登場。8月3日,德國軍隊為了實現長驅直入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大縱深迂迴,從背後狠狠打擊法軍主力的目的,在必經之路列日鎮展開了一場惡戰。戰事剛起,德軍自恃有新式大炮和優勢兵力,原設想比利時守軍會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孰料,他們面對的是列日花了二十年時間構築起來的堅固工事,再加上比軍將士英勇頑強,拚死抵抗,德軍一次次沖鋒都潰敗下來。殘酷的攻堅戰斗連續進行了兩天,德軍傷亡慘重,屍體堆積如山,做為先頭部隊的第十四步兵旅指揮官「出師未捷身先死」,戰局明顯對德軍不利。這時,魯登道夫主動接替了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揮職務。是夜,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帶領部隊從比軍防禦陣地側翼暴露出來的夾縫地帶大膽實施穿插,像一把尖刀直刺守軍心臟,爾後配合外圍部隊內外夾擊,終於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列日之戰」對實現德軍最高統帥部速戰計劃意義重大,立下首功的魯登道夫因此贏得殊榮,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獎。不久,任命他擔任第二集團軍軍需總監的職務。

魯登道夫在一戰期間曾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普魯士戰役」。1914年8月中下旬,正當德軍主力在西線向法國邊境推進之際,俄國軍隊乘德國東線空虛,分兵兩路向東普魯土進犯。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德軍倉促應戰,連連失利。危急之時,魯登道夫奉召奔赴東線出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同司令興登堡聯袂負責東線戰事。最高統帥部在給他的電文中這樣說:「你或許能挽救東線戰事。我們不知道哪一個人曾得到我們這樣完全的信賴。德皇也完全信任你。」

到任以後,魯登道夫果然不負厚望。他根據敵強己弱和俄軍指揮不利等情況,及時調整部署,制定了故意示弱,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兵器殲敵一部等作戰方案,將俄軍先遣部隊裝進預先設置的「口袋裡」。經鏖戰五晝夜,全殲俄國一個集團軍,打死打傷和俘虜俄軍共達十四萬五千餘人,從而扭轉了東普魯士的局勢,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東普魯士戰役」被稱頌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圍殲戰」。魯登道夫以此被狂熱的德國軍國主義分子奉為不可戰勝的偶像,頂禮膜拜,他的職位也於1914年11月擢升為東線方面軍參謀長,再次與出任總司令的興登堡合作。魯登道夫雖然每次都以副手的身份出現,但他始終發揮著獨立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他在《總體戰》一書中說的「東線作戰的領袖不是司令官,而是參謀長,作戰意圖取決於參謀長」。1916年8月,魯登道夫靠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略,爬上了德國統帥部第一總監的位置,權力達到了勢傾朝野的頂峰。這次,盡管他仍然和擔任總長的興登堡合作一起指揮全國部隊,但實際上,軍事上的指揮權多半落到了他的手裡。1918年,德國經過幾年戰爭的消耗,內外交困,財竭力衰,陷入了極度艱難的境地。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民掀起了反戰和革命的浪潮。面對現實,大權在握的魯登道夫非但沒有收斂軍事擴張的野心,反而認為只有軍事上的勝利才能使德國得到繁榮和發展。他揚言,為了勝利,就必須在軍事上發動進攻,要進攻就必須進行大的決戰。1918年,對於魯登道夫來說是決定性的一年。他不顧國內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對,傾軍事上幾乎全部實力破釜沉舟,先後炮製和發動了「米夏埃爾行動計劃」和「埃納攻勢」,雖然在開始階段進展順利,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後來由於美國介入,德軍終於在8月8日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魯登道夫後來回憶說:「8月8日乃是世界大戰史上德國最黑暗的日子」,「8月8日這一天確定了我們戰鬥力衰亡的命運,並把我在戰略上為我們的處境尋找亡羊補牢之計的希望破滅了。」1918年9月29日,魯登道夫下達了和平停戰的命令,不久,他迫於國內輿論壓力隻身逃到瑞典。

1919年春,魯登道夫從瑞典回國。這時,德國經過所謂「自由與民主」選舉,建立了魏瑪共和國。1920年3月,魯登道夫參加了以推翻共和國、建立君主體制為目的的卡普暴動。暴動破產後,他又賊心不死,和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勾結,企圖在德國建立起法西斯統治,結果又以失敗而告終。1925年,魯登道夫的軍事論著代表作《總體戰》出版,闡述了他「戰爭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為目的,而戰爭則是為民族生存而奮斗的最高體現,所以政治是從屬於戰爭的」這一戰略思想。這一理論後來被希特勒繼承下來,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37年12月20日,魯登道夫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伍』 埃里希·馮·魯登道夫的個人書籍

(節選)
我並不想撰寫一本戰爭理論的書。戰爭理論對我是陌生的。我早已多次說過,我是一切理論的敵人。戰爭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一個民族生活中最為嚴肅的現實。我要講的正是這個問題,但並不準備重復那些眾所周知的東西;此書是寫給人民和人民中的每一個成員的,因此我將深入論述在這個問題上人民所不熟悉的方方面面。人民必須了解民族生存斗爭的本質。他們得到這些知識,並不需要藉助浩瀚的戰爭教科書,而是要通過簡明易懂的解說。我在這方面所講述的東西,是我個人的、最為重要的戰爭經驗,並非象國外可能臆斷的那樣,是什麼官方言論。
大約一百年前,戰爭理論大師馮·克勞塞維茨根據弗里德里希大帝[譯者註:舊譯腓特烈大帝。和拿破崙時代的戰爭經驗,寫成了《戰爭論》一書。書中認為,戰爭是一個國家迫使另一個國家屈從於自己意志的暴力行為。這是完全正確的。在研究為達此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時。他只考慮了通過會戰和戰斗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這成了進行戰爭的毋庸置疑的原則,也成了總體戰領導者的首要任務。由此,克勞塞維茨關於在戰場上殲滅敵人的思想,將永遠具有深遠的意義。馮·施利芬伯爵將軍在1905年《戰爭論》再版前言中,對克勞塞維茨的這一思想作了中肯貼切的闡述。對此,我只能表示贊同。但從另一方面說,這部著作是過去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已遠遠落後於今天,甚至可以說,克勞塞維茨的研究成果會把人們的思想搞亂,將人們引入歧途。
克勞塞維茨所描述的關於「戰爭的多種多樣性」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關於「戰爭的多種多樣性」,他寫道:「戰爭的動機越大、越強,戰爭同整個民族生存的關系越大,戰前的局勢越緊張,戰爭就越接近它的抽象形態,一切就越是為了打垮敵人,政治目的和戰爭目標就越加一致,戰爭看來就越是純軍事的,而不是政治的。反之,戰爭的動機越弱,局勢越不緊張,政治規定的方向同戰爭要素(即暴力)的自然趨向就越不一致,因而戰爭離開它的自然趨向就越遠,政治目的同抽象戰爭的目標之間的差別就越大,戰爭看來就越是政治的。」
緊接著,克勞塞維茨又進一步分析了形成戰爭新的特性的原因:「的確,戰爭本身在本質上和形式上也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已經使戰爭更接近其絕對形態,但是,這些變化並不是因為法國政府已擺脫了政治的羈絆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法國革命在法國和全歐洲引起了政治的改變而產生的。改變了的政治提供了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力量,而使戰爭產生了在其他情況下難以想像的威力。在克勞塞維茨那個時代,國家首腦不顧人民的意願而發動的所謂「內閣戰爭」,也就是政府以其軍隊進行的戰爭,已經不復存在了,當時所謂人民參與戰事,一般只是交納稅款,或是由於軍隊的行軍、宿營、作戰而直接受到傷害。

『陸』 德國軍事家魯登道夫提出什麼理論

總體戰理論
首先提出"總體戰"理論的是德國軍事思想家魯登道夫。這一理論要求和平時期的社會物質生產和社會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應服從戰爭利益,為准備和進行侵略戰爭服務。並規定可以採取一切最殘酷、最野蠻的戰爭形式,大規模地消滅敵方武裝力量人員和居民。總體戰理論是構成德國法西斯軍事學說的重要基礎之一,為法西斯德國實現其爭奪世界霸權的狂妄計劃提供了理論根據

『柒』 被稱為近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典範著作是哪些

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作為一種理論體系,主要是在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及其以後的半個世紀內逐漸形成的。拿破崙一世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承襲法國大革命軍事改革的成果,逐步完善了法國的軍隊組織,並通過頻繁的戰爭實踐,創立了一整套新的作戰方法。而普魯士的C.P.G.von克勞塞維茨和瑞士的A.-H.de若米尼則在總結歷史上各次重大武裝沖突活動,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基礎上,對軍事上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戰爭的本質、戰爭與政治的關系、軍隊的建設、戰略與戰術的區分、攻防作戰的基本原則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1838)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具有奠基性質的理論名著。
從19世紀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資本主義獲得重大發展的時期,也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的時期。在這100年左右的時間里,隨著工業和科學的進步,軍事技術有了巨大發展,出現了裝甲車、艦艇、飛機、坦克等許多新武器裝備和新的軍種、兵種,隨之而來的是戰爭樣式和作戰方法的變革,從而為許多新的軍事理論的問世准備了條件。其中主要的有:德國H.K.B.von毛奇和A.von施利芬的速決戰思想;美國A.T.馬漢的海權論;義大利G.杜黑、英國H.M.特倫查德和美國W.米切爾的空中戰爭論;德國E.F.W.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英國J.F.C.富勒、法國C.戴高樂和德國H.W.古德里安的機械化戰爭論(一稱小型職業軍隊理論);英國B.H.利德爾·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閃擊戰」思想等。上述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論,在一個長時期內,對世界上不少國家,特別是對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建設、戰爭准備和作戰指導,都產生過極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其中有些思想直到現在還在繼續發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導彈、核武器的出現和發展,給戰爭本身和作戰方法帶來許多新的特點。資產階級軍事思想表現出的重要理論形態之一,是美國歷屆政府提出的核戰略。從40年代後期的「遏制戰略」到80年代的「戰略防禦倡議」,名目雖然繁多,但基本思想都是:憑借先進的技術兵器,特別是核武器,保持強大的威懾力量和軍事優勢,爭奪世界霸權。近40年來,西方國家的軍事學術界和一些著名的思想庫,圍繞探討未來戰爭,特別是核戰爭及其戰略問題,出版了不少軍事著作,涌現出一批理論家和著作家,其中主要的有美國的M.D.泰勒、B.布羅迪、H.卡恩、H.A.基辛格、H.W.鮑德溫、英國的E.J.金斯頓-麥克勞里、法國的R.-C.-F.阿隆、A.博弗爾、F.O.米克謝等,他們當中有些人的觀點,對西方主要核大國軍事政策的制定,有著重大影響。此外,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還表現在西方國家作戰理論的不斷改變上。美國從過去一般注意戰斗中陸空動作的協同,到80年代初期創立「空地一體」作戰理論,從長期只注意改進具體戰斗的組織實施到目前日益重視對戰役理論的研究,就是明顯的例證。
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發源於西方,但隨著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擴展,這一思想也先後傳播到東方一些國家。中國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形成,從清王朝末年洋務派代表人物的軍事主張,到辛亥革命後的北洋軍閥,直至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人在軍事上所形成的一套理論,都帶有西方軍事思想的深刻烙印。

『捌』 埃里希·馮·魯登道夫的個人生平

埃里希·魯登道夫1865年4月9日出生在波森(現波蘭波茲南)附近的一個小鎮克魯謝維亞,其父是沒落的普魯士地主。12歲時,他就進入了陸軍幼年學校。1881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在翌年入伍,被授予少尉軍銜。
1883年,魯登道夫在第三十九明火槍團服役。1890年,他憑借耿直的個性、出色的才智和勝任艱苦工作的能力進入柏林陸軍軍事學院。1893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如下評價:「頭腦清楚,思維嚴密,生活習慣良好,各科成績都很優秀,戰史和戰術成績尤為出色,適應任何工作。」魯登道夫逐漸成為了一個精力旺盛、權力慾望極強而又神經過敏的軍人。他對一切的興趣都從屬於軍事。德國一戰前的首相馮·貝德曼評價說:「你不了解魯登道夫,他只是在成功時才了不起,如果事情變糟了,他就會沮喪起來。」
1894年,魯登道夫進入總參謀部工作,頗受施利芬賞識,參與了施利芬計劃的歷次修訂。從1904年開始,魯登道夫在負責訓練和動員的第二處任職,並在1908年升任該處處長。他根據多年任職得來的經驗,向上級遞交一份闡述軍事、政治形式的報告,德皇威廉二世和總參謀長小毛奇均對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設計贊賞不已。1912年提出擴充常備軍30萬的方案,受到德皇重視。在與陸軍大臣黑林根發生爭吵後,於1913年調任第三十九明火槍團指揮官,年末任駐斯特拉斯堡的第85步兵旅旅長,1914年晉升為少將,任馮·貝洛的第二集團軍的副參謀長。 大戰爆發後,在圍攻比利時列日要塞的戰斗中,他在武索將軍陣亡後接管了第14步兵旅的指揮權。在詳細地分析了列日的情況之後,魯登道夫率領他的部隊在晚上經由弗萊龍和埃夫涅的缺口悄悄地進入列日,為最後反敗為勝奪取要塞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了表彰魯登道夫在列日戰役的行動,德國皇帝任命魯登道夫接替瓦爾德澤為第8集團軍的參謀長。魯登道夫迅速乘專列在漢諾威和新任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會合,並趕往東線。
德皇本意是指派魯登道夫成為東線戰場的實際負責人,但由於魯登道夫的中下等階級出身和德意志帝國軍隊的嚴格的等級觀念(這時他還不是貴族),使他不能被任命為指揮官。但是這種安排卻形成了興登堡-魯登道夫這一對絕妙的搭配,這一搭配將對德國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在接下來輝煌的坦能堡之戰中,真正的工作是由馬克斯·霍夫曼上校完成的,但作為和興登堡組成的這一著名搭檔中的智囊,他們之後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大多數是由他所策劃的。德軍取得馬祖里湖區之戰(9月10-13日)和波蘭中部戰役(9月17日-12月初)勝利的作戰計劃是由他制訂的。德軍在1914年11月21日開始的羅斯之戰中更是達到勝利的頂點。魯登道夫計劃並取得了第二次馬祖里湖會戰(1915年1月31日-2月21日)的勝利,雖然其大部分成果被隨後3月份奧軍在加利西亞損失慘重的攻勢所抵消。他隨後計劃了1915年5月開始的戈爾利采-塔爾諾夫夏季攻勢,攻佔了波蘭大部,但是由於法爾肯海因的短視,沒能充分消滅俄軍。經過一年多的激戰,德軍獲得了巨大勝利。俄軍被從東普魯士驅逐出去,而且還被迫放棄了波蘭、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倫地區,人員損失超過170萬人。由於這一連串的輝煌勝利,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成為德國民眾心中的偶像人物,
1916年間展開的凡爾登會戰導致了各方面對法爾肯海因的尖銳批評。威廉二世撤消法爾肯海因的職務,任命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也成為第一軍需總監——這個職務相當於副總參謀長,同年晉升步兵上將。
魯登道夫甚至比興登堡更受到普遍歡迎,在二重唱中發揮主要作用。他們在1916年9月迫使奧匈軍隊接受德國的統一指揮,並進一步提出要改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結構,以加強德國對奧地利政治事務的影響;要求改變政府無能為力的狀態,加強政府部門軍事化,並且迫使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終於在1917年1月8日同意實行無限制的潛艇戰。這一搭檔的實力日益增強,最後迫使貝特曼·霍爾維格於1917年7月19日去職。這樣,興登堡-魯登道夫組合獲得了實際上是軍事獨裁者的地位。
以魯登道夫為首的軍方在國內實行軍事專政,嚴格限制集會。他們動用武器鎮壓罷工,認為只有結社上的勝利才能避免社會革命的發生。在比利時召開的軍政首腦會議上,魯登道夫堅持要求佔領比利時、洛林和摩塞爾河谷鐵礦區,建立新的海軍基地,佔有非洲廣大殖民地。1917年9月,魯登道夫還策劃成立了祖國黨。該黨的政治綱領是反對任何的和平決議和任何改革,支持對外兼並政策。祖國黨得到了興登堡、鋼鐵協會和其它壟斷組織的支持,它的黨員人數不斷增加,到1918年9月已經超過社會民主黨。
1917年10月,魯登道夫指揮奧德聯軍發動了卡波雷托攻勢。奧-德軍以十六個師對卡多納指揮的五十五個師,造成意軍30萬以上的直接人員損失,幾乎將義大利逐出戰爭。同年,他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的簽訂中發揮關鍵作用,該條約讓俄國人付出高昂代價。由於在戰爭中的卓越表現,他被封為貴族,成為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隨著1918年的到來,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決心在美國作好戰爭准備之前,在西線取得決定性勝利。他採用包括風暴部隊滲透戰術在內的一系列新型戰術,接連發動了三次攻勢——3月21日開始的索姆河攻勢、4月9日開始的利斯河攻勢、5月27日開始的埃納河攻勢。這些攻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都沒能達成摧毀英軍的目的。他繼續發動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攻勢——6月9-13日間的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勢和7月15-17日香檳-馬恩河攻勢,這兩次攻勢都迅即被協約國軍所遏止。這些攻勢消耗了德軍的力量,使其難以抵擋協約國軍在7月10日-10月28日間實施的反攻。魯登道夫對於這一反攻的規模和能力極為震驚,驚呼7月18日是德軍的「黑日」。就在這個「黑日」,魯登道夫和興登堡發生了公開爭吵,雖然破裂的關系得到修復,但兩人逐漸離心。
1918年8月8日,開始的亞眠戰役讓魯登道夫再次遭遇了「暗淡的日子」。9月26日,當協約國發動了默茲-阿爾貢攻勢的時候,保加利亞退出了大戰,這對魯登道夫是一個雙重的打擊。魯登道夫的精神很快地垮下來,開始變得焦躁不安。
1918年9月28日,總參謀部召開例行會議,魯登道夫為德國的處境,責備除他以外的任何一個人,滔滔不絕地發表著長篇激烈的議論。他的部下很難為情地坐著。最後,魯登道夫竟因為激動而虛脫倒在地板上。會議結束後,魯登道夫依然意猶未盡,他以模糊的僅能被人聽懂的語言,勸告興登堡從所有佔領的西方領土撤退,並根據看來是他曲解了的威爾遜總統在十四點建議中所表示的條件求和。
1918年9月29日,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正式發表聲明,必須簽訂停戰協定,成立一個協約國可以接受的政府。但是魯登道夫拒絕接受美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在笨拙的企圖干涉巴登和麥克斯親王的和平談判後,魯登道夫在10月26日被迫辭職。
1918年11月,停戰後他旅居瑞典,撰寫文章和回憶錄,包括於1919年出版的《魯登道夫的個人故事》與1920年出版的《我對1914-1918年戰爭的回憶》和《總參謀部及其問題》。他宣稱,在戰場不敗的德國軍隊是被左翼政客「從背後插了一刀」。
1919年春,魯登道夫返回德國。他擁護極右翼的政策,信奉異乎尋常的北歐日爾曼民族的宗教,並極端敵視現有政權。他參加了所謂的「民族俱樂部」,計劃消滅魏瑪共和國和建立軍事獨裁,為此參與組織了1920年3月的卡普暴動。不久後,他和納粹建立了密切聯系,並參與了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館暴動」。在隨後的審判中,魯登道夫發表煽動性的演說,攻擊魏瑪共和國,最後他被無罪釋放。
1924年5月,他成為了魏瑪共和國國會中的納粹成員。1925年4月,魯登道夫代表右翼的民族人民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出馬競選,結果僅獲得1.1%的選票。隨著納粹黨勢力的上升,魯登道夫愈來愈輕視希特勒和納粹黨徒,認為他們是沒有勇氣的蠢貨。
20世紀20年代之後,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壇,致力於撰寫關於戰略和總體戰的著作,這就是後來在1935年出版的《總體戰》一書。這本書系統闡述了總體戰理論,認為戰爭凌駕於政治之上,要求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平時就應服從戰爭准備的需要,主張採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極端殘暴的手段進行戰爭。總的來說,這一理論建立在軍國主義的基礎上,要求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平時經濟戰時化,建立獨裁式的戰爭指揮體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打一場速決戰。雖然這一理論基於一個錯誤的出發點,但是魯登道夫是根據新的時代背景第一個集中論述總體戰的精神理論家,對很多問題的探討是有價值的。

『玖』 魯登道夫如何回憶德國最黑暗的日子

魯登道夫後來回憶說:「8月8日乃是世界大戰史上德國最黑暗的日子」,「8月8日這一天確定了我們戰鬥力衰亡的命運,並把我在戰略上為我們的處境尋找亡羊補牢之計的希望破滅了。」1918年9月29日,魯登道夫下達了和平停戰的命令,不久,他迫於國內輿論壓力隻身逃到瑞典。

『拾』 著名的軍事著作《制空權》和《總體戰》的作者分別是誰

[《制空權》作者:[義大利]朱里奧·杜黑

《總體戰》作者: 魯登道夫(1865-1937),德國將軍,軍事戰略家。

閱讀全文

與德國魯登道夫的著作是哪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09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8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1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5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1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8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59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1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2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3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3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