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皇威廉二世在二戰中有什麼故事
他死於1941年,沒有二戰中的故事。
② 為什麼一戰和二戰都是德國引起的,當時的德國政治,軍事是怎樣
第一次時間大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被解除武裝。然而,不過20年的時間,德國又一次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軍事力量。如果考慮到在次期間它還經歷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社會動盪的話,那麼這一切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總有些人認為是希特勒的鐵碗政策和猶太人的血淚成就了第三帝國,但是那鐵與血的背後有更多的人物和事件把德國推上窮兵黷武的不歸路。
第一章:《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德國作為戰敗國將喪失13%的領土,賠償32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產品被徵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海軍主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曾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但私下裡,他承認:「我們所起草的文件(和約)將為20年後的戰爭埋下伏筆。當你們把這樣的條件強加在德國人民的身上,這只能導致德國人要麼不遵守條約,要麼發動戰爭。」英國外相柯曾(Lord Curzon)持相同的看法,他說:「這不會帶來和平,這只是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美國總統威爾遜看到這份協議後,也皺著眉說:「如果我是德國人,我想我絕不會簽署這份協議。」
問題不在於政治家們是否都意識到了問題的本質,問題在於他們背後的「師爺們」才是真正的決策者。陪同威爾遜來到巴黎的銀行家有:首席金融顧問保羅·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師弗蘭克、摩根公司的高級合夥人托馬斯·萊蒙、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巴魯、杜勒斯兄弟(一個是後來的CIA的頭頭,一個是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英國首相的身後是菲利普·沙遜爵士(Sir Philip Sassoon),他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嫡系子孫。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的高參是喬治斯·曼德爾(Georges Mandel),他的真名是傑洛波·羅斯柴爾德(Jeroboam Rothschild)。德國的代表團首席代表就是保羅的大哥麥克斯·沃伯格。當國際銀行家們齊集巴黎的時候,後來的「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羅斯柴爾德男爵作為東道主提供了熱情的接待,他將美國代表團的頭面人物安排在自己在巴黎的豪華庄園里。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場國際銀行家們的狂歡節,在大發戰爭橫財之後,他們隨手播下了下一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一般認為雖然一戰西線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克萊蒙梭的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此仍有不同觀點。
凱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經濟後果》中說,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給凱恩斯的公開信中發表了他的不同觀點,並指出凱恩斯的戰後預言並未成真,如凱恩斯預言歐洲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9年的產量較1913年增加了10%,凱恩斯預言德國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7年德國的鋼和鐵產量較1913年分別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數據包括了戰後德國割讓的領土。又如凱恩斯預言戰後德國國內儲蓄不會超過20億馬克而實際上1925年的數字是64億,1927年76億。凱恩斯預言德國在條約生效30年內無法支付高於20億馬克的賠款,曼托索稱在1933至1939年間德國在重整軍備上花費了7倍於此數的金錢。
近來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對比)。
現在回顧一下,在1919年時德國其實取得了較五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尤其是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斷膨脹且親法的俄羅斯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交上孤立,內部紛爭不斷且捲入內戰的蘇維埃俄國。在南方,德國的前盟友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弱小的共和國,對德國的再次崛起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了。
英國軍事史學家科熱里·巴尼特聲稱,與德國所期待的一旦贏得戰爭後他們強加於協約國的和平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相當仁慈的。對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國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業,90%的煤產地以及5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巴尼特同樣認為德國在簽訂條約後的戰略態勢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國東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國作用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而且德國和新生的俄國之間有波蘭作為緩沖。在西方只有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德國的法國和比利時。巴尼特還認為英法兩國應通過一種徹底摧毀俾斯麥一手創立的統一的德國並使其重新分裂為多個較弱小的政治實體的方式實現歐洲大陸的永久和平,只有這樣做才能徹底解決德國給歐洲帶來的麻煩,但英國並未達成自己參戰的目的。
如果不以現代的戰略或經濟角度思考問題,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隨後在納粹黨的培育下生根發芽,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開始明目張膽的踐踏條約並贏得國內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學家丹·洛林說,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章:軍國主義的復興
「任何和平條約,任何敵人不能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是:堅強的信念。當命運再次召喚德國人民武裝起來的時候-這一天終將到來-它將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緊緊握住忠誠的武器。只要有鋼鐵般的意志,使用什麼武器都無所謂。」漢斯、馮、西克特少將寫下上述鏗鏘之語後不到一年,便接受了一項棘手的任務,鑄造那些「鋼鐵般的雙手和意志。」1920年6月,卡普政變發生3個月後,他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統率10萬新陸軍,盡管「國防軍」這個字在德文中不僅包括陸軍,還包括海軍,但是海軍有自己的領導。
54歲的西克特是現代普魯士將軍的典範。他身材瘦削筆挺,左眼夾一隻單片眼鏡,無論是個人背景還是外貌都體現了經典的德國軍事傳統。西克特平時沉默不語,難以琢磨,偶爾開口,則出言簡潔,語調諷刺,因而有「斯芬克司」之稱。西克特就任後便著手「減輕凡爾賽條約的流毒」。他不但要克服條約規定的種種限制,還要安撫因政府批准條約激起的分裂思想和憤怒情緒。同時,還需要把殘留在國防軍內的「自由團」余部訓練成正規軍。西克特堅持主張國防軍必須超然政治之外。他禁止軍人加入政黨,禁止政治意向鮮明的報紙在軍營發行,甚至終止憲法賦予現役軍人在議會中的投票權。西克特從上任伊始就想方設法規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他讓軍隊辦公室行使總參謀部的職能,給它的各種機構冠以虛名,巧妙的保留了總參謀部。比如,參謀部情報局在統計局和福利辦公室的名義下開展工作(狐狸插話:這點和民國時期的中統何其相識)。和約要求取消軍事院校,西克特便在軍隊中開設一項「特別訓練課程」起到軍事院校的作用。
此外,西克特默許建立一支大大超過凡爾賽和約數量限制的國家警察武裝,作為陸軍的後備軍。久經沙場的軍官穿上警服,給數以千計的入伍者施加軍事訓練。他們許多人象步兵一樣裝備步槍、機關槍,甚至裝甲車。二戰中,德國警察中受過特殊訓練的一些人將陸軍師和集團軍。
西克特認為,規模小素質高的陸軍應該採取機動戰略。他在1921年寫道:「據我看,未來的戰爭在於調動人數少但素質甚高的機動部隊,若配以飛機,則作戰效果更高。」他對速度和機動性的重視是德國閃電戰的萌芽。在強調機動性的同時,西克特把國防軍建設成為日後大規模擴軍備戰的骨幹力量。他創造性的提出:「領導者的隊伍」,意在表明每個成員都有一聲令下即可擔任更高職位,肩負更大職責的能力。因此,在戰時動員中,少校和上校可以升為將軍,得力的軍士可以升中尉。和約沒有限制軍士數量,多達4萬的軍士和下士——將近每兩名士兵中有一個——准備加入軍官行列。
③ 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呢
1871年統一後的德國,搭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快成為了歐洲強國。尤其是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後,極力推行擴張的世界政策,從此歐洲的均勢失衡,再不平靜。隨著德國的擴張野心和行動的膨脹,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國開始憂心忡忡。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涌而來。
對外政策的演變
俾斯麥早在國內狂熱勢力要求擴建海軍、謀求擴張世界時就曾表示:「德國在擁有世界第一陸軍時,再進一步擴大海軍,只會將自己的國家推向眾矢之的,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由此可見,俾斯麥對時局冷靜、明智而准確的判斷。然而,俾斯麥辭職以後,威廉二世以及那些狂熱的支持者早已把這一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最終德國人的軍事冒險讓當時的世界秩序難以維計下去,德國滑進世界大戰的深淵,得到的是那個讓他們無法接受的《凡爾賽條約》。
④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的地位
二戰時期德國確實很強大。
一戰時,德國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具有較強的經濟軍事實力。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二戰時,德國已經被剝奪了所有殖民地,且受《凡爾賽和約》束縛,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但由於德國已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尚未恢復,故德國實力仍較強。
有一組數據: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增至2320萬噸。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1940年8月2日,德軍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德國及其佔領區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
二戰時的德國雖然在技術領域有一定優勢,但遠說不上是最強,當時科技和生產技術領域最強的無疑是美國。所謂納粹德國最強的說法主要是國內一些對軍事知識很無知但又趕時髦的假軍迷YY出來的。他們的「依據」無非就是戰爭後期的那些「末日奇跡」,可是這些東西一過分超越了當時的技術,沒有多少實用意義;二當時的德國也根本沒有能力去製造這些東西了。這些東西的價值頂多就是讓希特勒窮開心。
在人員素質上,雖然納粹德國空軍誕生了不少戰績驚人的王牌飛行員。但這些人的出現並不代表德國空軍的整體水平,相反,這代表了德國空軍的力不從心和無可奈何。這樣高水平的飛行員本應該離開前線作為種子用來培養新飛行員的,把寶貴的戰斗經驗介紹給他們。可是因為前線的壓力太大,德國不得不把這些寶貴的種子當救災糧用,無謂地消耗掉。這反映了德國整體實力上的薄弱。
哪怕是在戰爭初期,德國相對於它的對手也並不存在多少技術上的優勢,最多在個別領域比較強,綜合比較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德國之所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靠的不是技術,而是先進前衛的戰術思想。但是到了戰爭後期,隨著戰場的形勢越來越朝消耗戰的方向發展,光憑借戰術上的優勢德國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所以最終失敗了。
和很多人想像的相反,德國在一些技術上甚至比它的對手弱。比如雷達技術上落後於英國和美國,大規模生產的工藝上甚至落後於蘇聯(蘇聯的坦克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
⑤ 二戰時德軍佔領荷蘭以後,德皇威廉二世是什麼態
德軍佔領荷蘭讓威廉二世很不高興,畢竟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時間。德軍佔領荷蘭不久,威廉二世便退出了政治舞台,主要原因是病痛折磨。1941年夏天,也就是德軍佔領荷蘭的一年之後,威廉二世在多倫去世。在去世之前,威廉二世囑咐自己的家人:在帝國沒有恢復之前,不要把自己葬在德國。就這樣,至今威廉二世的陵墓仍在荷蘭境內
⑥ 一戰的禍首德皇威廉二世該如何評價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不過,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的兩個封號一並廢除。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此外,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回德國並不會鎮壓革命。因此,德皇只好退位。威廉二世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者,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威廉二世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立國。《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例如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但是,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威廉憑著與女王的交情,在多倫一座小城堡度過餘生。他失去對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依舊過著奢華的生活。
⑦ 德皇如何看待二戰德軍
看這篇文章
940年夏天,沉寂了幾個月的德軍發動了攻勢。荷蘭、比利時、法國先後被德軍佔領,在荷蘭,德軍遇到了一個特殊的人,那就是曾經的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說,當時德軍對威廉二世十分尊敬,但也是僅僅而已。威廉二世繼續在城堡生活,他沒有權力指揮德軍。那麼,德軍佔領荷蘭時,威廉二世是什麼態度?
一、帝國崩潰之後,威廉二世逃往了荷蘭
威廉二世是德國最後一位皇帝,他在繼位之後,經歷了一系列的世界大事。1914年,在威廉二世的慫恿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這一情況進一步引發了歐洲的混戰,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由。在戰爭的初期,德國擁有一系列的優勢。但是隨著速戰速決計劃的破產,德國逐漸陷入了戰略資源不足的困局。其實到了這一步,德國想獲得戰爭勝利已經十分困難。尤其是在美國參戰以後,德國獲勝的希望更為渺茫。長期的戰爭也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918年11月,德國首都柏林發生了起義。德皇威廉二世在無奈之下,只能逃往荷蘭暫避一時。隨後,德國臨時政府向協約國陣營投降。德國投降以後,遭到了十分嚴厲的制裁,包括領土、賠款、軍備等等。
威廉二世被英法兩國列為了戰犯,英法兩國要求荷蘭交出威廉二世。不過荷蘭女王威廉明娜與威廉二世是老表的關系,威廉明娜拒絕交出威廉二世。因此威廉二世雖然喪失了權力,不過人身安全還是可以保證的。威廉二世在荷蘭的生活並不奢華,荷蘭方面為威廉二世准備了一棟城堡。威廉二世的身邊有幾個僕人照顧其生活,日常生活和普通的富家翁差不多。威廉二世整天除了寫回憶錄,就是在山中打獵。不過他一直想返回德國,只是沒有機會而已。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以後,威廉二世寄去了200萬馬克作為資助。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希特勒並沒有接回威廉二世的意思。因為威廉二世這位老爺子一心要恢復帝制,這是希特勒做不到也不想做的。
二、德軍佔領荷蘭之後,威廉二世拒絕離開
1939年9月,德國大舉進攻波蘭。波蘭是英法兩國的盟友,因此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可是英法兩國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之後,繼續向東進攻蘇聯,因此兩國的態度是按兵不動。結果德國佔領波蘭以後,絲毫沒有繼續東進的意思,而是積蓄力量准備進攻西歐地區。經過幾個月的准備以後,1940年夏天,德軍開始進攻西歐各國。荷蘭、比利時先後被德軍佔領,比利時國王投降,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逃往英國。在撤往英國時,威廉二世拒絕同行。這位老爺子比較記仇,他不願意在英國人的目光下生活。不久以後,德軍佔領了荷蘭,德軍官兵沒有去打擾這位老皇帝。但威廉二世同樣無法命令這些德軍士兵,他的生活沒有多少變化,此時的威廉二世已經垂垂老矣。
德軍佔領荷蘭讓威廉二世很不高興,畢竟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時間。德軍佔領荷蘭不久,威廉二世便退出了政治舞台,主要原因是病痛折磨。1941年夏天,也就是德軍佔領荷蘭的一年之後,威廉二世在多倫去世。在去世之前,威廉二世囑咐自己的家人:在帝國沒有恢復之前,不要把自己葬在德國。就這樣,至今威廉二世的陵墓仍在荷蘭境內,估計不要遷移。威廉二世似乎並不喜歡納粹,在去世前,老人家的不希望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現納粹標識。這一願望並沒有滿足,德國那些老將軍們參加了威廉二世的葬禮。威廉二世墓碑上的一段話很有深意:「無需贊賞我,因為我無需贊賞。不要給我榮譽,因為我不要榮譽。不用制裁我,因為我即將受難。」
⑧ 二戰德國士兵素質為何如此之強
現在大家一談到二戰,首先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德軍士兵那嚴謹的作風和紀律了,其中作戰素質也是沒得說的!那麼二戰德國士兵的素質紀律從從何而來的呢?
第一:我們都知道二戰德國的教育水平很高。絕大部分的國民都接受過12年的教育,並且這種教育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決定了全體德軍士兵擁有一般國家不具備的基本文化素質。
以上這七點中,是放眼當時整個時代都無法比擬地的優勢,從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德軍會在二戰中的素質任然是最好的。順便說一下一戰時期的那隻由德皇所領導的德軍的素質比二戰時期的德軍素質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