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難民如何找工作

德國難民如何找工作

發布時間:2023-06-05 12:14:47

A. 德國為什麼接納難民

許多難民湧入德國,德國在三年的時間,接納了近150萬的難民,我認為德國接納難民是出於以下幾點原因:
一、出於人道主義關懷
作為一個經濟水平、文化水平都發展的相當不錯的國家,其文化素養和道德文化是還是很高的。俗話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德國在面對難民時,出於人道主義關懷也沒辦法不出手相助,而且這是一個強國對於受災難民的一種同情方式。

難民中有許多勞動力,對於這一點德國是是十分欣喜的,而且難民里還有一部分高級的文化分子,可以讓許多公司獲得勞動力,所以德國願意也十分樂意去接納難民。

B. 德國難民最新政策 為什麼難民去德國

對此,專家認為,德國成為難民搏喚培首選目的地,主要因為它能夠向難民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庇護。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德國在接納難民方面擁有相對完善的機制和相對積極的意願,但如果難民潮持續不減,德國現行接納難民的政策或迎來「轉折點」。
[首選德國]
當局提供免費住宿,還發零花錢
本月4日,德國臨時決定允許滯留匈牙利的大批敘利亞等難民入境,此後幾天大批難民搭乘火車、汽車,甚至徒步進入德國,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頭條。
事實上,德國長期以來都是難民進入歐洲後的首選國家,也是歐盟成員國中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德國政府預計,到今年底,德國將收到大約80萬份避難申請,遠超年初預計的45萬份。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歐洲政治室主任趙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大批難民首選德國作為目的地,因為他們在那裡能夠獲得良好的待遇和鏈汪保障,包括免費的住宿、一些現金補貼和更好的就業機會。
更重要的是,德國在難民管理方面比較規范,出台了《德國:難民申請程序法案》和《尋求庇護福利法案》等專門法案,做到了有章可循。
按照規定,難民抵達德國後可以在接待中心申請庇護,登記個人信息、指紋和照相,獲得臨時居留權,成為「申請庇護者」。隨後,德國當局將逐一審查庇護申請,在大約5個月後做出是否給予難民身份的決定。其間,德國基唯將為「申請庇護者」提供免費住宿,發放基本生活費和零花錢。
「申請庇護者」在頭三個月內禁止工作,此後在獲得移民局和聯邦就業局允許後,可以工作,但受到一定限制。
趙晨認為,在近期進入德國的敘利亞難民中,許多屬於中產階級,不僅懂得英語,還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在失業率較低、老齡化嚴重的德國,這些高素質難民擁有較好的就業前景。

此外,面對沒有減退跡象的難民潮,德國已經顯露疲態,開始呼籲其他歐洲國家共同分擔責任。
德國總理默克爾7日在記者會上說,德國經歷了一個「讓人忙得透不過氣的周末……我們現在經歷的事情將改變我們的國家」。她強調,應對挑戰需要國家和民間共同努力,也需要歐盟更加團結。
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也在記者會上表示,應對這次難民潮是德國「統一以來最大的挑戰」,歐洲不能只靠德國、瑞典等少數國家大量接納難民,「我們需要一個與以前不一樣的歐洲難民政策」。
德國政府7日上午公布的應對難民潮一攬子措施總原則包括加快難民審批、安置或遣返程序,敦促歐盟制定統一難民法規,各成員國分擔責任。
——網上資料

C. 如何看待德國的難民政策

一.難民有可能帶來部分廉價勞動力,接受難民能一定程度減緩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減少的壓力,帶來人口紅利。
二,德國本來就是移民國家,三分之二人口往上追兩代都不是德國原住民,有強大的同化能力
三,德國不收,難民跑isis那去了,以後歐洲咋過日子。
四,德國福利業,政商結合,政客主張收難民,然後通過福利業撈錢。飲鴆止渴。

D. 為什麼歐洲有那麼多難民,哪裡來的

通俗的講難民就是逃難的人群,歐洲難民絕大部分來自戰亂國家,例如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一是地理因素,二是歐洲國家的難民或移民政策。

歐洲國家的難民大部分來自戰亂國家,例如敘利亞,利比亞等這些國家戰亂頻仍,人民苦不堪言,朝不保夕,處於生命和生活沒有保證的危機中,不得不背井離鄉試圖逃離苦難,而歐洲國家周圍有許多發生戰亂的國家,由於地理上距離歐洲國家很近,所以成了大部分難民的首選。

第二歐洲一些國家由於勞動力短缺,在以前也歡迎一些難民或移民的流入充當廉價的勞力,加之一些歐洲國家的社會保障相對完善,(也有很多非洲國家以前就是歐洲一些國家的殖民地)所以很多難民也願意投向歐洲。

(4)德國難民如何找工作擴展閱讀

難民問題從20世紀開始成為世界性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1、政治原因和種族迫害

比如大批白俄逃往國外有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原因;再比如30年代希特勒的政策,迫使猶太人逃離;而二戰以後,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壓迫國內黑人和有色人等。

2、戰爭

據估計,兩次世界大戰僅在歐洲就使7000萬人成為難民;70-80年代,越南侵略柬埔寨、蘇聯侵略阿富汗、以色列侵略阿拉伯國家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等戰爭,使這些地區產生大量難民。

3、自然災害

比如非洲在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災,就造成了大批的難民。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世界難民問題

網路-難民



E. 歐洲版的全球化∶砸了本地人飯碗,丟了製造業,招來一大堆難民!

全球化並不是20世紀末的新鮮事物,19世紀的 通訊、交通革命 ,以及本世紀的 互聯網浪潮 ,都給世界帶來了巨變。在全球范圍來看,上世紀末因自由貿易而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好像跟一戰前前也沒有什麼不同,尤其是在 國際貿易規則 由強國來制定的時候。

但歐洲在全球化中的感受,確實有些與眾不同。上世紀末,為了適應新的經濟趨勢,西歐各國不斷 進行自我改組 ,提高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 貨幣超發 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 也是空前的 1980年,所有的國際性銀行每年的借貸總額是3240億美元,到1991年,已經漲到7.5萬億。同時,通過合並、收購和境外生產等操作,商品的生產和分配經常跨出國門,大企業開始逐步進行 全球化運作

這些措施在造就歐洲繁榮的同時,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為追求利潤,像法、英、德這些 曾經的製造業大國 ,紛紛在巴西、奈及利亞、羅馬尼亞等 勞動力成本低廉 的國家建廠,在當地進行生產、組裝,然後將成品直接銷往全球,這比以前從窮國 引進廉價勞動力 更劃得來(也就是所謂的去工業化)。然而,該措施卻直接造成了歐洲許多地區的長期性失業,並增加了失業補助和 社會 保障的費用的支出。

在1984-2004年間,全法國失去了150萬個工作崗位。西班牙也好不到哪去,加入歐共體後,它在20年內失去了60萬個工作崗位。上世紀90年代中,西班牙達到了衰退的高峰期,全國低於25歲的勞動力有44%處於失業狀態。


對於福利發達的西歐來說,失業並不是個要命的問題,對 社會 的破壞力也遠沒有戰爭那麼大。但好死不死, 高失業率 偏偏 和經濟高速增長同時發生 ,此外又有不少人在 私有化 金融市場開放 的風口中一夜暴富,尤其是在倫敦和巴塞羅那。當時的電腦、電子媒體已經在普及當中,各種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歐。

這種 貧窮和富裕 風險和繁榮 並存的懸殊對比,動搖了歐洲人對自由市場和全球化的信心(雖然他們也是這些變化的間接受益者)。此外,在不知不覺中,西歐地區逐步形成了一種「 四等級 」的階級體系。

最上層的是精英階級,包括超大商人、富豪和高級知識分子,他們與銀行和金融機構聯系密切,是新全球經濟的受益者。第二等級,是公共部門、或各類企業中的核心高管,他們的工作有良好的保障,還能享受到分紅或其他物質利益。


第三等級,大多由小生意人和從事生活服務的人群組成,包括便利店老闆、導游、裁縫、家政、維修工人等等,此類職業大多由移民和他們的後代來從事 在法國是阿拉伯人,在德國是土耳其人或庫爾德人,在英國則是南亞人。以上3個等級的後面,還得加上數量龐大的、典型的以家庭為單位的「 南歐灰色經濟 」。

比如在義大利,1997年「 灰色產業 」的經濟貢獻佔了GDP的1/4。在葡萄牙,正式部門的GDP佔比為22%;但是在其他地區,如偏北的布拉加鎮, 非正式工人 占當地勞動力的45%。

人數增長最快的是 第四等級 :雇傭工人,他們的工作既不穩定、也不長期,更享受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很多無法靠低工資維持生活的工人,不得不求助於 國家的福利保障 。在英國,激進的撒切爾主義使1400萬人淪為貧民,其中包括400萬兒童。1/6的人依靠 收入補助 家庭信貸計劃 ,才勉強維持在貧困線之上。

無家可歸者 也是個大問題,僅在倫敦,撒切爾時代的流浪漢就增長了10倍,到90年代中期,人數已達到8萬。離倫敦高端富人區幾英里遠的地方,像極了維多利亞時代「 流浪者的倫敦 」。


過去,經濟高漲可以讓很多人脫貧致富,至少也能得到一份有保障的工作,如今這種情況卻不存在了。換句話說,歐洲的經濟增長 帶出來一個越來越大的下層階級 ,他們數量巨大,卻在 社會 生活中處於邊緣地帶。

歐洲和美國一樣,把一個人 打入下層階級 的不僅是貧困和失業,還有他所屬的種族。在90年代中期,倫敦年輕黑人的失業率是51%。其中很多黑皮膚的荷蘭人、德國人或英國人,都是在歐洲本土出生,甚至是原先摩洛哥、土耳其、或巴基斯坦移民的後代。

歐洲的大城市(例如倫敦)在當年已經成了真正的 國際化都市 。城市裡的高收入工作幾乎為歐洲白人所「 獨享 」,留給黑人或棕色人種等「 少數族群」 的,就只有街道清潔工或兒童保育員之類的低收入工種。據官方統計,住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的外國人,在1992-2002年間增長了70萬,但實際數字應該更高。


西歐雖然一直對移民嚴加控制,但其仍然是個不可忽視人口因素:在1998年的倫敦,有1/3的孩子第一語言不是英語。通常,這些孩子不是 難民 、就是「 避難者 」,尤其是南斯拉夫戰爭,使避難者的人數激增;不過也有很多來自東亞、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的務工者,他們中很多人是 非法移民 ,沒有被當局記錄。

德國向來對移民十分慷慨,它建造的避難設施也是歐洲最豪華的。但難民要想成為德國公民,仍然非常困難。據統計,到20世紀末,只有500萬移民(算上他們的家庭)取得了公民資格。在21世紀,大部分申請德國難民的人來自伊拉克、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但是從伊朗、阿富汗、俄羅斯來的難民也越來越多。

因為擔心西歐將會被「 難民 」和 非法移民 給淹沒掉,歐洲人普遍對「歐盟東擴」缺少熱情。上世紀80年代,英、德兩國存在大量無證的波蘭建築工人,這么一看,波蘭好像很窮。但即便是並不富裕的波蘭,也有大量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前蘇聯國家的難民前來投奔,到1992年,波蘭本土已有29萬 「非正規」移民 ;只有1000萬人口的匈牙利,也成了是十多萬避難者的歸宿。


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但尚能維持,而且它們與西歐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雖然速度很慢。但 中、東歐國家的日子可就沒真沒那麼好過了 。到90年代末,波蘭和捷克的平均月工資已接近400美元,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則徘徊在80美元左右,在保加利亞低於70美元。在摩爾多瓦只有30美元,該國48%的民眾仍然靠土地生活。前蘇聯各國的狀況不像波蘭,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到2000年,每兩個摩爾多瓦人中、就有一個年收入不到220美元,即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9美元。

這種情況下,摩爾多瓦人、烏克蘭人、還有很多大都市圈之外的俄羅斯人,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西歐找工作。於是,大量移民歷盡波折後被船隻運到西歐,情況好的也就是在工廠和餐館做契約工。

而最糟糕的,尤其是婦女移民,往往會 落入犯罪辛迪加 手中,最後淪為妓女:在德國、義大利和波斯尼亞,高薪的西歐士兵、官員和「援助人員」,都是她們的客戶。這些摩爾多瓦和烏克蘭的「 客籍工人 」,由此加入了吉卜賽人的行列,處於歐洲大陸多元文化熔爐的最底端。


性交易的受害者 大多是很難被找到的,因為她們很容易融入當地 社會 ,不容易被警察和 社會 服務機構發現。但大多數 被排擠的外來移民 ,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些人不是沒有工作,而是缺少「 翻身機會 」: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經濟之外,他們的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家在城市邊緣的簡陋棚屋裡,沒有商店、 社會 服務和交通設施。

2004年,法國內政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大約有200萬這樣的移民生活在都市邊緣的聚居區,由於 社會 排擠、種族歧視、和嚴重的家庭暴力,這些地方正 日益淪落為貧民窟 。在一些社區,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50%,受害最深的是阿爾及利亞人和摩洛哥人的後代。

通常,這些下層階級 不是由膚色 而是由宗教 來區分的。在歐盟,宗教類別越來越多,基督教徒仍然占絕對多數,猶太教徒只在俄羅斯和法國較多。但是印度教徒,特別是 穆斯林教徒 ,在英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義大利和中歐等地廣為散布。在歐洲眾多的世界性宗教中,伊斯蘭教徒的人數在迅速上升。


到21世紀的初,法國(來自北非)和德國(土耳其人、庫爾德人)的穆斯林人口約達到600萬。再加上英國的200萬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以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和義大利的穆斯林,使歐盟的穆斯林人口達到了1500萬。

穆斯林社區有很多長期存在的 社會 問題。例如 公立學校該不該允許 有宗教特色 的著裝?政府是否應該支持 多元文化組織 的發展?當局是否應該 推動文化融合 的進程?法國政府在 明面上鼓勵文化融合 ,卻禁止在學校里展示宗教標志。在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荷蘭,對於文化差異、和強烈的宗教自我意識,則要包容得多。

移民(難民)問題在政治上最突出的影響,就是歐洲 民粹主義 極右翼團體 的抬頭。它們大打民族牌,在移民收容問題上大做文章,刺激國民的 仇外情緒 ,屬於典型的排外主義政黨。這些政黨當中比較出名的包括,法蘭西國民陣線、英國民族黨、奧地利自由黨、丹麥人民黨、和荷蘭的「皮姆·富圖因特別黨」。

在這些組織口中,移民經常被貶低為「罪犯」、「癮君子」、和侵犯本國民眾的「外國暴民」。並經常以禁止「異族」、驅逐「外國人」、「 恢復白人公民地位」 之類的口號來吸引選民們的眼球。


確實,隨著歐洲經濟的持續低迷、緊張的就業形勢、和移民群體犯罪率的上升,極右政黨的主張得到了大批選民的認同,甚至還涌現出如 讓.瑪麗.勒龐 尤爾格·海德爾 等幾位耀眼的政治明星。

但他們的政治主張除了加劇宗教仇視、刺激種族暴力事件外,於解決實際問題毫無幫助,甚至還催生出連年不斷的恐怖襲擊,前幾天發生的 法國教師斬首事件 就是典型的例子。直到今天,關於如何面對日益增長的難民和移民、如何平衡兩大宗教之間的關系,歐洲各國依然無解。

F. 在德國要怎樣才可以申請難民身份

在難民保障部可以申請難民。在德國難民還是很難申請的,這些歐洲得國家對於難民一開始是接收難民的但是越來越多的難民的進入不僅僅對於國家來說財政支出逐漸增多。在社會上難民的逐漸增加擾亂了社會的秩序使得社會動亂加劇。


德國作為一個發達的國家國民收入水平是非常高的,所以國家可以保障每個人的生活活得好。所以沒有必要申請難民,在國家福利體系社會福利非常完善的情況下德國的難民是很少的,一個普通人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好的生活。

G. 德國移民美國的歷史


德國聯邦內政部不久前預計今年將迎來80萬難民,規模是去年的4倍,僅僅7月就有8.3萬難民進入德國境內,而隨著難民涌至,內政部又將估計數字調高到100萬。另據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署估計,目前仍有25萬尋求庇護者尚未提交難民申請。

包容政策令難民偏愛德國

1949年通過的聯邦德國基本法對難民權利作出具體規定:“任何受到政治迫害的個人都應該擁有尋求庇護的權利”。因此,德國不僅和其他國家一樣參照了1951年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也把尋求庇護的權利作為針對外國人的基本權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有了法律做保障,配套的制度安排想必也錯不了,對難民來說,5個月的艱苦跋涉,為的就是那一份心安。於是,在被其他國家紛紛拒之門外之後,德國已經成了北上難民的首選。

德國《難民申請程序法案》規定,難民身份申請人需要接受聯邦移民和難民署的面試,詢問從來源國到達德國的路徑和尋求避難的原因,最後根據面試情況發放許可。一旦難民申請得到批准,申請人將被給予難民身份,獲得臨時居住權,這段期間難民將被納入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和德國公民同等的待遇,包括社會福利、子女撫養福利、社會融合補貼,甚至語言培訓課程等輔助項目。

一位9個月前來到德國的18歲敘利亞難民在社交網路reddit上跟網友互動,解釋了自己選擇離開祖國尋求避難的原因。他在2個月前拿到了難民身份,在被網友質疑“進入德國後是否成為福利體系的蛀蟲”時,這位難民稱,在德國獲得難民身份之後會得到了德國政府包括語言課程在內的一系列的協助,以便自己更好融入社會,難民在接受培訓之後會被督促開始找工作,如果自己無法找到工作,政府也會幫難民找到一個適合的工作。從網友互動的內容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多數德國網友都對這名敘利亞人來到德國表示歡迎。

德國媒體稱,大量避難者的湧入對德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挑戰,社會福利體系和政府預算也面臨著數十億歐元的額外開支。不過,這些難民的到來也給面臨老齡化危機的德國經濟在勞動力短缺問題上提供了解決之道,尤其是一些掌握專業技能、懂英語的難民。

德國史上的移民潮

回顧歷史,德國曾在戰爭後出現了多次移民潮,其中不乏由於戰亂等因素製造的難民危機,移民問題是談及德國社會發展軌跡繞不開的議題。

19世紀初到一戰之前,德國的移民狀況以外遷為主,這段時間里有超過500萬德國人移民美國,大多外出移民者做好與家鄉永別的打算,甚至還有些人帶著家鄉土壤一起上路用於日後自己埋葬他鄉。隨著經濟發展,東歐和南歐的移民開始進入德國,補轎散充了勞動力短缺,到二戰結束之後,對勞動力的需求令德國從移民遷出國轉變為遷入國。

二戰之後,西德容納了許多來自蘇聯、東歐和東南歐的戰爭難民,甚至不乏東德人。主張向全球自由開放的西德,吸納這部分難民被認為是難民的天然權利。

隨著戰後重建的展開,德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都面臨勞動力極度缺乏的問題,紛紛成立專門組織引進外國勞工,而鑒於當時東德人禁止進入西德,西虧喚德開始廣泛從土耳其、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等國招募外國勞動力。據統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西德的外國勞動力約為1500萬。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避難者開始進入德國。1986年之後的4年裡,約有38萬人向西德尋求庇護,其中多數來自伊朗、黎巴嫩。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東西德統一,大量流離在中東歐地區擁有德國血統的德國人開始以每年數十萬人的速度回歸德國。這些回遷移民的很大一部分都已經疏離了德國語言、文化和社會,成為了“陌生的德國人”。這些後來者與那些幾十年前就已遷入德國、適應德國文化,但身上並不流有德國血統的外國移民形成巨大反差,也造就了德國移民結構中的尷尬局面。

除了德國血統的回歸,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移民潮還受到另一股力量的支配,那就是東歐劇變和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區域動盪所導致的政治避難者和戰爭難民銷帆凱大量進入。1990~1992年,約有90萬難民進入德國,多數來自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或土耳其。1992年的避難者申請數一度高達43萬,而當年進入歐共體(即歐盟前身)的難民總數也不過55萬人。相比之下,今年前7個月,已有34萬難民進入歐洲,成為二戰後最大難民潮。

從二戰後到2005年新的移民法誕生之前的半個世紀時間里,德國人口構成中外國人口所佔比例從1%上升到接近9%。應該說,外國移民在德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中為德國注入了不可忽視的生命力,德國經濟的繁榮也增加了對外來移民的容納力。但是,隨著歐洲整體經濟下滑,不斷湧入的敘利亞難民還是讓歐洲左右為難。

德國人移民美國的歷史

最早德國移民美國是德國人以個人身份混在荷蘭人中來到美國,因為當時荷蘭其實是德意志的一個自由邦。荷蘭人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今天的紐約),所以英國人來到美國前,德國移民已經在美國了。

之後德國也一直移民不斷,獨立前的美國約有30萬的德裔,大致占總人口的10%。當時美國總人口也沒多少,領土也很小,只有最初的東海岸狹長的十三個州。

獨立戰爭時德裔大批參戰,抗擊英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還派出馮·施圖本將軍率少量普魯士人來美國幫助華盛頓。人們一直把嚴明的軍事紀律引入美國新建部隊的功勞,記在這位將軍的帳上。

而英國也從德國本土花錢招募了三萬德國人來美國當僱傭軍。這些人很多開小差投靠美國。戰後這三萬德國人超過半數留在美國。

新的美利堅合眾國開國後,有一段時間德意志民族向外移民的數量很少。直到1828年,抵美的德裔移民才開始達到每年1千人的水平。然而到了1832年,這個數字就上升到1萬多人,1836年則躍至2萬多人。然而,若與其後不久德意志人向海外遷移的數字相比,這只是小巫見大巫;1846年急增至5萬人,1854年更超過了20萬人。

在德意志人向海外移民急劇增加的背後有許多的因素,諸如各邦放鬆了向海外移民的限制;又如在那些將田產平分給子嗣而非全部傳給一個繼承人的地區(如帕拉蒂納特),田莊的規模日趨縮小,許多人無以為生;取消村社公田而使農民利益受損之;再如工廠制度的興起以及拿破崙戰爭之後,由於貿易恢復而帶來了英國貨的競爭,都造成不少工匠失業,等等。維也納會議導致貴族復辟之後,德意志各邦的獨裁專制也曾激起過反叛和外逃。還有一大批德籍作家,以熱情洋溢的筆調,用德文寫了很多描述美國生活的故事,在德意志各邦廣為流行。住在蒸蒸日上的農業村鎮的美籍德裔,給故鄉親人寫的信札,同樣也在德意志各地傳播了關於美國的信息,激起了對美國的熱情。在19世紀中葉,輪船取代了帆船,赴美更加容易了。在19世紀,有500多萬德國人移居美國,超過任何別的國家。

在1820年代的頭幾年,來美的德意志人有75%是男子,表明這種移民初時是試探性的,或曰考察性的。後來,德意志人才帶著大批兒童外遷,表明全家來美有落戶定居之意。

移民的職業所屬,似乎因出身省籍的不同而不同,也因外遷的年代不同而有異。早期移民一向大體屬於德意志西南部地區的農民,甚至到1840年仍有約半數的移民是農民和打散工的人。在19世紀中晚期,移民中的產業工人和工匠在數量上日趨增多,這既反映出移民來源的地區變化,也反映出德國作為一個整體,其工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中,德國移民當中有農村背景的人所佔的比例,就從1870年代初的大約1/3降低到了1890年代的1/4稍強。相應的,移民當中曾在工業、商業和貿易部門干過的人,在比例上有所增長。即便如此,遲至1900年,多數美國農場主仍然是有德國血統的人。

18世紀德裔移民剛來時集中在賓夕法尼亞,然後就從北到南散居在沿著阿巴拉契亞山麓的狹長地帶上,而到19世紀中期,情況就不同了,一半以上在德國出生的美籍德國人住到了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的上游谷地,集中在俄亥俄、伊利諾斯、威斯康星和密蘇里這四個州。遲至1900年,情況依然未變,因為當時全美共有250萬左右的德裔是在德國出生的,其中仍有約100萬人住在這一帶。1900年美國有德意志血統的居民人口(有德國出生的和在美國出生的加在一起)共約800萬。

在定居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過程中,德國人也是先鋒隊的一部分。今天在俄勒岡州,估計有1/4的人口具有德意志血統。在1857年,德裔在加利福尼亞州靠近洛杉磯的地方建立了阿納海姆城。他們在那裡種植柑橘,這種果樹長期是該地的主要作物。

就移民來美而言,德意志種族的人數最眾。他們在美國歷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這樣說也並非僅僅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美國的工業、教育、軍事防衛、飲食和娛樂活動,在格調上無一不反映出美籍德國人的貢獻和影響。連美國的語言都反映出這種影響,諸如幼兒園、熟食、牛肉香腸和漢堡包等詞彙,都來自德文。美國西進拓荒者當年超過大草原時所使用的那種科內斯托卡大篷車,就是住在賓州科內斯托卡谷地一帶的德裔人創制的。當時邊疆居民使用的肯塔基來復槍也是如此。聖誕樹原是德國聖誕節傳統飾物,後來也成了美國人的傳統。美國首屈一指的光學儀器公司——鮑什和隆博公司——是由德裔創辦的,美國各大名牌啤酒就更不用說了。長跨度吊橋及其支撐纜索,都是由一位德裔工程師搞起來的。在許多產品的研製方面,其中包括鋼鐵、汽車、木材、巧克力和石油等等,德裔人士都曾是先驅和巨擘。 德國的軍事傳統,給美國造就了若干名垂青史的將帥,其中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美軍打敗過德國的兩員虎將,即潘興和艾森豪威爾。

除了語言之外,德意志文化的其他許多特點也被帶到美國來了。經過幾代人的時間之後,德文慢慢地隨之消失,但美籍德國人的不少文化特徵都變成了美國生活的一般特徵。和聖誕樹一樣,牛肉香腸、漢堡包和啤酒已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必備之物。猶如其他許多具有種族特色的食物一樣,熱狗也是德裔在美國的即興之作(亦如華裔的炒雜碎和炒麵),而不是從故土直接進入的。在19世紀的辛辛那提,沿街叫賣的德裔食品攤販,把牛肉熏制的香腸往長條麵包當中一夾,就做出了後來風靡全美且膾炙人口的所謂熱狗。麥片粥也是19世紀一位德裔的傑作,雖說沒有熱狗那樣來得流行,恐怕同樣也屬家常便飯了。 都市地區的德裔在19世紀從德國隨身帶來了許多的技術本領。他們從事各種各樣的技術行業,其中包括木匠、麵包師、鐵匠、屠夫、鞋匠、印刷工、裁縫,等等。在19世紀中葉的密爾沃基、聖路易斯、底特律、紐約、澤西城和波士頓等城市,半數或過半數受雇的德裔是從事技術勞動的工人。另外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從事非體力勞動的營生。非熟練工人很少,在比例上連上述城市中愛爾蘭非熟練工人的一半都不到。在19世紀中葉的費城,打散工的德裔只佔14%,而同在費城的愛爾蘭裔卻有一半到2/3的人是靠找零活乾的。 許多德國人帶來了釀制啤酒所必備的本領,德裔移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恰好就成了啤酒消費的廣大市場。他們對美國人釀制的啤酒感到不滿足國。密爾沃基在19世紀中期大致有1/3的人口屬德裔,他們創辦的啤酒廠在1840年代末開始出現。和其他新開張的企業一樣,德國人的啤酒廠初創時在經費方面遇到過困難。但到1860年代,德國人在密爾沃基辦的啤酒廠,有好幾家闖出了成功的路子,名牌貨就有派布斯特、施利茨、布拉茨以及米勒。聖路易斯市及其周圍地區也聚居著大批的德國人,為另一家德國釀酒廠的創辦提供了市場,老闆是安霍伊澤—布希,他們生產的是巴德威澤牌啤酒。 雖然在19世紀中期,美籍德國人經營的興旺企業多屬滿足德國移民社區特殊消費胃口的生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服務於美國一般大眾的德國商號開始崛起。這種情況的出現,有時是由於德國人特有的產品在社會上推廣開來(牛肉香腸和啤酒是兩個顯例),但更為常見的,還是因為德國人具備技術才乾和管理能力,可以生產出大眾所需求的東西。例如,1849年兩個德國移民,一位名叫約翰·雅各布·鮑什,是個眼鏡師,一位名叫亨利·隆伯,是個商人,合夥創辦了鮑什和隆伯光學儀器公司。這家公司最終成了世界上磨製鏡片的最大廠家,它的鏡片廣泛地應用於眼鏡、照相機、顯微鏡、雙筒望遠鏡,以及其他光學設備。另一位德國移民,名叫約翰·奧古斯塔斯·魯布令,身懷工程建築的絕技,在美國發明了纜索,並用這種纜索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長跨度吊橋,包括布魯克林大橋。鋼琴的製作,是體現德國人把技術帶到美國來的另一個領域,標著斯太因威、納布和施納貝爾等美籍德國姓氏的這樣一些名牌鋼琴,至今仍反映出這一點。 19世紀的德國移民及其後代,在美國的許多工業部門都曾是一流廠家的創始人。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威爾豪澤的德國移民,開始是個木材場的工人,後來發跡,建立了自己的木製品公司,直到今天它仍是同行業當中最大的公司之一。另一位第二代美籍德國人,名叫亨利·J·海因茨,從十幾歲起就開始推銷自家園子里種植的農產品。他後來建起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食品公司,所出售的食品種類,比公司原先的廣告中所宣傳的“57種”還要多。藉助於德國人的技術和創業精神所發展起來的各行各業,充分體現在如下這些廠家的響亮名字上,諸如汽車工業中的斯圖德貝克和克萊斯勒、伍里澤風琴公司、施圖本玻璃公司、瓦納馬克聯號商店、經營石油和其他工業的洛克菲勒集團,等等。這些人都不是由德國商業大亨搖身變成美國商業大亨的。他們一般都是從小本經營做起,是美國給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

德裔美國人在政治上的表現

德國人是組織者。不管是什麼地方協會,保齡球俱樂部、工會、企業、合唱隊、樂團、學校、劇團,或者教堂,他們樣樣都組織得很好。他們組織過一個名為“特納協會”的體育俱樂部,分支遍及全美,強調競賽精神、愛國思想和智力發展。但是德國人卻很少去搞什麼政治組織。政治從未使美籍德國人陶醉過。在1820年代興起“一無所知”黨時,德裔曾是本土人士所攻擊的對象之一。但這種攻擊的矛頭,主要是集中在愛爾蘭人身上,而且這段歷史插曲所延續的時間,相對來說也很短。德國人對禁酒的法律和運動,向來是竭力反對的。在這一點上他們和愛爾蘭結成了統一戰線。他們也不贊成禁止許多正當娛樂活動的所謂主日“藍法”。但是,除了這些問題之外,德國人並不怎麼涉足政治。至少可以肯定地說,不如愛爾蘭人卷得那麼深,成就也不可同日而語。

擴展閱讀:

2012年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移民目的國,僅次於美國

據德國《明鏡》周刊和《圖片報》報道,經合組織(OECD)在最近的一份統計報告中指出,2012年共有40萬移民永久定居在德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人們印象中的移民首選目標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而且只有定居在美國的移民人數超過了德國。

據悉,2009年德國的移民人數在經合組織中排名僅在第8位,但截至2012年已經僅次於美國,選擇在德國定居的移民總數超過了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也超過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一名經合組織官員表示:“2012年德國的移民人數較此前一年增加了38%,可以說是很大的漲幅。盡管如此,德國較排名第一的美國還有相當差距,2012年前往美國定居的移民超過了100萬人。”

閱讀全文

與德國難民如何找工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