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這是為什麼呢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激戰,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了柏林,那麼斯大林不惜重大犧牲搶占柏林有什麼原因呢?
❷ 德國七百萬軍隊為何保不住柏林
部隊質量下降。德國最精銳的武裝大部分都損失掉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沒有戰斗經驗的新兵。
❸ 柏林戰役的德國可能贏么
很多人思考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嗎,這就要考慮到戰爭的四大要素:武器裝備、戰略戰術、後勤保證、戰斗意志。所以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嗎,就武器裝備方面而言,德國在二戰過程中, 軍事 科技 發展迅速,從軍事技術到投入戰場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由於缺乏經濟作為後盾,後期的部分軍事科技明顯缺乏資金個條件形成戰鬥力。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么,希望能幫到你。
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么
而在武器裝備方面而言,盟軍則有穩定的後方作為保障,因此,在這方面,德軍不佔優勢。
除此之外,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嗎,就戰略戰術而言,德國經過二戰前期的洗禮,產生了一大批的戰術大師。柏林戰役時期,德軍在北非戰場已經陷入困境,歐洲戰場逐漸被壓縮生存空間。對於缺乏一定戰略縱深的柏林戰役,德軍面對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洗禮的蘇軍,落於下風,幾乎沒有勝算。
就後勤保障而言,德軍的軍工廠已經成為盟軍的轟炸重點,其實在二戰後期,德軍已經在日常作戰及戰備部隊中要求士兵節約彈葯。後勤保障在柏林戰役時期已經成為重大問題。就戰斗意志而言。希特勒的精神控制和秘密 政治 ,短時間內確實能夠統一軍隊士氣,但是大環境下的潰敗不能夠長期支撐。在這方面,背水一戰的德軍與盟軍基本處於平衡狀態。所以柏林戰役綜合以上分析,德軍在柏林戰役是完全不可能取勝的。
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
二戰中,柏林戰役是蘇聯對德國實施的最後一次進攻性戰役,這也是蘇德兩軍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戰役,這次戰役蘇聯派出了250萬部隊,德國約有80萬人出戰,這次戰役是二戰末期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在這場納粹德國最後的戰役中,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又是怎樣的呢?
1945年,二戰末期,納粹德國雖然已是強弩之末,但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還是強大的,德軍將主力集中起來對付蘇聯的軍隊。德國對蘇聯作戰的共有214個師隊,在柏林,陸軍部隊有8個師的兵力,並且還有200多個突擊營,柏林守軍的總兵力超過了20萬人次,因此,在蘇德最後一場大戰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不容任何人小覷。然而在戰役的最後階段,蘇聯的統帥朱可夫在進攻柏林時發動的是夜襲。戰爭開始時,蘇聯軍隊首先將探照燈全部打開,刺眼的亮光將德軍陣地照的如白天一樣通明,也刺痛了德軍的眼睛,德軍防不勝防,蘇聯軍隊的轟炸機在德軍陣地的上方投下了大量的炸彈,轟炸德軍陣地,德軍傷亡慘重,蘇聯統帥朱可夫率領蘇軍攻破德軍的奧得河防線。
柏林戰役德軍戰鬥力被希特勒錯誤估算,他將大量的軍力都放置在東線的防禦上,導致戍守柏林的兵力不足。在柏林周圍的防線被突破之後,柏林很快就被蘇軍攻佔,這場死傷慘重的柏林戰役最終以德軍的失敗告終,歐洲大陸血流成河。
柏林戰役的血腥記錄
柏林戰役的血腥記錄就是一個帝國覆滅的全過程。從蘇聯英美三大強國開始計劃攻克柏林開始記錄,一直到柏林完全被攻克之後,城市人民悲慘的下場結尾。柏林戰役的血腥記錄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記錄在整個攻克過程中標志事件。
縱觀整個柏林戰役的血腥記錄,通過八個部分可以完整的看到整個德國柏林的覆滅,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主義的粉碎。蘇聯和英美在1944年就開始 決定 擊碎納粹主義,而斯大林在這場戰役中付出極大,就連最後的對決也發生在蘇聯與柏林中。這也給戰勝國在劃分歐洲版圖的過程中,蘇聯不自覺地就佔得優勢。
在柏林戰役的血腥記錄中,也可以看到德國,作為曾今的強國的逐漸覆滅。德軍在當時的世界上相當強大,這也是希特勒閃擊波蘭挑起二戰的底氣,但是在蘇聯和英美進行圍剿的時候,長久的消耗也讓德國承擔不起。另一方面,日本被美軍直接打到家門口,不敢輕舉妄動。孤立無援的德國覆滅是必然的。
作為德軍的領導人希特勒他的生日也是在炮火中度過,當時的希特勒依然是雄心勃勃。但是在蘇聯逐漸攻破德國東線,進駐到柏林的時候,希特勒在自己的府中飲彈自殺。當時的柏林人民甚至主動向攻進來的蘇聯軍隊提供白麵包,主動求和。而德國的軍官們在淫亂中麻痹自己。被攻克的柏林,人民的生活慘不忍睹。
柏林戰役死了多少人
希特勒是在柏林戰役中自殺身亡的,那麼在這一場前蘇聯軍和德國軍隊的較量中,希特勒死應該是最讓人歡喜的,而更多的傷亡應該還是普通的軍人和百姓,那麼柏林戰役死了多少人呢?在 歷史 上是否有過詳盡的統計呢?
可以說正是柏林戰役,才讓人們痛惡的德國法西斯們開始走向滅亡的。也正是柏林戰役讓歐洲戰事至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不僅僅為人們迎來了解放,帶來了新生活,還讓加速了整個二戰結束的步伐。
無條件的投降書自己是德國人乖乖地就跑去簽署的,因為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人們憤恨的眼神,這種好像無處躲藏的感覺相信讓他們無法立足,所以也是迫於壓力而不得不簽署滴。
柏林戰役中出雙方出動的人力物力可都是很大的,因為這可真的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爭,所以雙方都是拼了老命,蘇聯紅軍更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來打這一場戰役的,可能他們那會根本就無謂生死了,所以說柏林戰役死了多少人在那個時候也不再重要了。
但是柏林戰役死了多少人,其實還是大概有統計的。在這一場斗爭中,取得勝利的蘇聯紅軍真的是大快人心,因為他們可能消滅了100萬的德軍哦,這只是保守估計,事實上可能還要多一些,另外俘虜也有48萬人。但有收獲就有失去,蘇聯紅軍的傷亡人數也是30萬之多,不過戰爭總是如此,好在他們最終大獲全勝了。
柏林戰役評價
沒有戰爭,就沒有傷害,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這似乎也是人的本性,就算人已經進化為高級的人,但仍然改變不了欺凌弱小的本質,弱肉強食依然存在。柏林戰役雖然死傷慘烈,但歷史上對柏林戰役評價也是頗高的。
就算希特勒、法西斯們再厲害,但他畢竟是在掠奪,這種暴行 自然 會引起廣大人民的反抗。就比如柏林戰役,正義的力量還是無窮的,蘇聯的朋友們白俄羅斯還有烏克蘭都過來幫忙,朋友就是在這種危險時候挺身而出的,小白和小烏的加入,自然是為蘇聯軍方面獲勝又多了一份保障,而東西兩面顧此失彼的局面也讓德軍疲憊不堪,兵力上的懸殊似乎也預示著戰爭的結局。
史學家們對柏林戰役評價真的是極高,這場戰役是二戰末期的重要戰役,這次蘇聯軍的取勝,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徹底消亡,對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來說,也是樹立了一塊重要的里程碑。而納粹頭子希特勒的自殺更是大快人心。打敗德國之後,蘇軍就開始幫助中國驅逐入侵者,繼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星火遼原,也加速了促進日本投降速度。
每一場戰爭都會讓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而太過狂妄的人也終歸是害人害已,就如希特勒一般。而人們對柏林戰役評價時,自取滅亡這個詞總是會第一個出現,不單單是指希特勒,還包括他身後的那些法西斯們以及那些戰略軍團。
❹ 二戰柏林戰役德國可能贏么
德國不可能贏得這場戰役。因為在二戰後期,德國和蘇聯的軍事實力差別明顯,雙方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❺ 為何德國擁有700萬軍隊,面對蘇聯250萬軍隊,還是保不住柏林
德國擁有700萬軍隊,面對蘇聯250萬軍隊,還是保不住柏林的原因在於德國700萬軍隊是總的人數,而當時在德國的軍隊遠遠小於這個數字,蘇聯的250萬軍隊則是指攻入柏林以及柏林外圍的軍隊數目,面對巨大的人數差距,以及德國很難在短時間內調集其他軍隊保衛柏林,所以才導致德國柏林失守。
德國在確信蘇軍置捷克於不顧,提前發動了柏林戰役,此刻的柏林周邊已經沒有強大的重兵集群可以調動,就連後來作為保衛柏林的主力,國防軍第56裝甲軍,也是因為掩護其主力第三集團軍向西撤退,還留在了柏林附近,才被元首臨時下令讓他們回來保衛德國,不然整個德軍在柏林戰役中,都不會有一支像樣的部隊參與。
❻ 二戰德國為什麼戰敗
其實要說根本原因,我也認為是德國根本沒有統治歐洲的資源和實力,二戰能打到這樣已經實屬不易。坦率地說,在41年春天以前,希特勒在戰略上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至於希特勒在軍事上的具體錯誤:1.在敦刻爾克給了30萬英國人一條生路,這30萬人日後對於保衛不列顛島和開辟第二戰場有很大的意義,2.在沒有擊敗英國的情況下發動蘇德戰爭,3.在1941年春天幫助義大利掃盪巴爾干半島和希臘,從而耽誤了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事實證明,如果提前一個月入侵蘇聯,蘇聯的歐洲部分十有八九將落入德國手中。這也是日後數個東線錯誤的導火索,4.在中央集團軍勢如破竹之時,將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南北分兵支持南北集群進攻列寧格勒和烏克蘭,導致台風計劃至十月底才重新開啟,此時已是隆隆寒冬,德軍強弩之末。莫斯科不能拿下,蘇聯人才能緩上這口氣,5.將南方集群分為AB兩個集群分別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導致兩邊兵力不足,分身乏術。
至1943年一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失利後,德軍失去最後的精銳保盧斯元帥的第六軍團,德軍已無戰略進攻的實力,至此失敗已註定
❼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中德國戰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吧!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一、屍骨堆出的勝利
俄羅斯國防部已於近日把蘇軍在二次大戰中的絕大多數檔案資料解密,斯大林時代公布的蘇聯在二次大戰中的死亡人數是1000萬人,但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這個數字已經改為2700萬人。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聯當時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4200萬人。
許多蘇軍士兵死亡後,被蘇方專門派人摘去軍牌軍徽。還有許多是沒入軍籍就死亡了的。連德國人也不理解蘇聯人的沖鋒為什麼會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彈的沖鋒,但是還是給德國人製造了麻煩。其實德意志士兵的戰鬥力和戰斗勇氣非常高,遠在蘇軍之上,但實在是蘇聯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強迫地變成士兵送上戰場,用人海和血肉擋住了德國強大的戰爭機器。1億人口的蘇聯卻擁有幾千萬士兵,這相當與現在我國有6億軍隊一樣,蘇聯的動員程度和傾力程度可見一斑。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二、戰爭成敗的根源是工業
德國的人口和工業原本均不如蘇聯,但在進攻蘇聯之前,隨著擴張,德國占據了歐洲大量的土地和工業區,也招納了很多盟國,此時工業能力已經略在蘇聯之上,武器和軍隊的戰鬥力則佔有一定優勢。但由於德國參謀部低估了蘇聯的預備役體制(上千萬預備役士兵和較為完善的機制)和共產主義集權國家所能煽惑起的民眾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勝利後產生輕敵,希特勒和部分將軍因此戰略決策失誤,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寧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進,讓蘇聯失去將一批批百姓變為士兵的大後方,並及時奪取蘇聯的武器工廠、礦山等戰爭資源。
日本拒絕立即夾擊蘇聯後,遠東地區的五十萬精銳軍隊被調回西線,加上瘋狂徵召的幾千萬士兵用人海戰術,終於擋住了分兵後的中路德軍。由於蘇聯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巨量經濟和武器援助,相當於武器製造工業能力翻了幾番,加上蘇聯大部分工業東撤及時,武器製造能力已經遠遠強於第三帝國,兵力總數也遠勝。雖然即使是戰前在役的正規士兵也遠不如德軍精銳,新征的士兵更是遠遜,但憑借十倍的傷亡,不僅能頂住德軍的進攻,還折耗了德軍大量的精銳士兵和戰略儲備。隨著新兵在戰火中淘汰練習,戰鬥力逐漸與德軍拉近,武器也越換越好,後期雖然蘇軍仍然不及德軍精銳,但二打一已經可操勝券。雖然戰斗素質優秀很多的德軍用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擊敗蘇軍,但每當擊毀三輛蘇軍坦克,自己也會折損一輛,而在德軍得到100台坦克補充的同時,蘇軍卻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補充。當蘇軍武器的優勢達到一定程度後,德軍擁有再高明的戰斗能力和戰斗意志,也已經無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三、歷史真相的 總結 與剖析
1、德軍曾經有機會取勝,什麼“正義必勝”的說法不過是勝利者對自己的美化罷了,世界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狼吃掉羊沒有什麼正義地, 愛好 和平的正義的羊也並非必勝。如果德軍取勝,希特勒就將是與亞歷山大、凱撒齊名的大帝國的開創者,德意志也將成為能與羅馬帝國一爭短長的強大帝國,就如主流輿論不會去譴責羅馬帝國的擴張一樣,大部分人也會對德國的擴張表示寬容,甚至是欽佩和贊嘆。然而希特勒失敗了,所以他成了第二個拿破崙。由於他屠殺猶太人,所以他的口碑還不如拿破崙。
2、德國優秀的統帥曼施坦因曾寫過一本叫做《失去的勝利》的書,也認為如果當初如果德軍不分兵,有很大機會徹底擊垮蘇聯,失去後方的蘇聯將無法把大批平民變為士兵送上戰場,流亡政府和國際援助的效果也將微不足道,屆時德國將建立起牢固的統治。既然五十萬人的滿清都能穩穩統治有九千萬人口的漢族人,那三千萬人口的德國為何就不能成功統治一億蘇聯人?
3、如果蘇聯垮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在陸地上阻擋幾百萬精銳德軍的腳步?除了美國能靠海軍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會落入軸心國之手。而海軍的關鍵是制空權,德國的空軍本就非常強大,軸心國再擁有了全世界的資源,美國的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整個世界的格局將會改寫。也許到最後德日內哄,德國一統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國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統六國般,徹底消弭了戰亂、國與國之間的無謂競爭,反倒有了積極意義了。
4、都說“歷史是不能假設地”,其實這純粹是一句屁話。只能說歷史不能由事後假設而改變,但不表示我們不可以去假設歷史,不表示假設歷史就是蠢人愚行,毫無意義。以史為鏡而明得失,說得本來就是一種對歷史的假設:如果不那麼干,那就不會像某昏君一樣亡國。於是我們在假設歷史,並將真正的歷史與假設後的歷史對比後,總結了有指導意義的 經驗 教訓,這便是假設歷史的正面價值。於是,讓我們大膽地去假設歷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作為蘇德戰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其實沒有捕捉到歷史的本質。早在1941年底,德軍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無法繼續形成勢如破竹的優勢,從而讓蘇聯得到喘息時間後,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成為註定的事實了。畢竟在英美兩個工業大國的支援下,同盟國的工業能力遠遠勝過軸心國,而蘇聯的人口又能輕易產生足夠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實是莫斯科保衛戰前德軍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戰略決策錯誤造就了同盟國的勝利與輝煌。
6、我國的歷史書在提到蘇德戰爭時,不僅竭力鼓吹什麼“正義必勝”之類的荒誕言論,更對美英等國對蘇聯龐大的武器和財政援助隻字不提,將勝利一味歸結於紅軍保家衛國的戰斗熱忱,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內因重要,現代戰爭打的不是勇氣和人口,而是工業製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蘇聯能頂住壓力的重要因素,說重要性占據四五成也不為過。
7、蘇聯紅軍與德國軍隊合作滅亡波蘭後,在卡廷進行大屠殺,處死了兩萬多名波蘭戰俘。在攻佔柏林,德國投降前後,蘇聯紅軍共強奸了兩百萬德國婦女。二戰後蘇聯統治的東德人口失蹤近千萬,很多人至今懷疑是蘇聯進行了報復性人口滅殺。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四、尾聲
寫這篇 文章 ,並不是要為軸心國翻案。只是看不慣很多不客觀的歷史學家和主流媒體所用的那種,用“正義”、“民心”這些飄渺東西去牽強解釋歷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觀意志可以超越客觀現實占據主導地位一樣。筆者希望能夠盡量客觀持正地去分析這場戰爭勝敗的真正原因,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場戰爭的真相,能從偏頗的政治誤導中掙脫出來,形成一種踏實秉正的歷史觀。誠然,這種說法對宣揚反戰,倡導和平有一定負面的效果,可卻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形成務實、客觀、誠信、實事求是的作風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筆者水平有限,見識難免有局限偏頗之處,若有錯謬,還望方家看在筆者秉心公正,有勇氣去用客觀的態度分析問題的份上,加以寬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五、蘇聯人力優勢體現的關鍵
這段是轉引來地,思路側重與筆者有所不同,卻又有異曲同工之處。結合起來看,能對蘇德戰爭的勝負本質有更深入的認知。
蘇聯在人力方面真正的優勢,其實不是總量優勢,而是效率優勢。在總量方面,蘇聯確實對德國佔到2:1以上的優勢,但是加上仆從國的抵消和戰損比的劣勢,蘇聯在42年下半年的時候,實際在人力總量方面的優勢,實際曾一度消失但實際不是這樣算的,問題沒那麼簡單當時蘇聯人力—被佔領土人力乘以戰損比,實際小於德國+仆從國人力。但這時蘇聯的另一個人力優勢顯現了出來——效率。由於蘇聯在人力動員效率上占優,使他可以比德國先一步達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簡單來看,這就好比兩支等長的蠟燭,蘇聯這支燒的旺,一時之間會佔得明亮,而德國那支旺起來比較的慢,一段時間內會顯得暗淡,但卻可以燒的更久。
但問題比這略微復雜一些:此時的蘇聯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鎖進了箱子,但總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來,就應該努力去解放被鎖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長,甚至增長。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燒達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麼蘇聯的人力就會盛極而衰,在綻放出一抹燦爛的輝煌之後,最終黯淡下去。
看來,在動員率上處於劣勢的德國,只要能夠阻止住蘇聯的這一抹輝煌,就可以將蘇聯的人力優勢耗盡。可惜,德國原本曾有機會做到這一點,卻沒有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動員速率低於對手的情況下,在自身尚未達到峰值之前,迫於西線形勢的壓力,草率的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這就為蘇聯發揮其效率優勢提供了變利,這一戰,是在德軍尚未達到動員峰值的情況下發動的(德國的動員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時尚未完成後備軍的編練,只是在東線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已);而蘇軍則憑借效率優勢,達到了戰爭期間的峰值(這個峰值一直到戰爭結束前,才被佔領了整個歐洲東部的蘇軍所超於,即使是44-45年初大獲全勝的蘇軍,也無法在規模上和43年中的蘇軍相比)。
於是,一個尚處在動員途中的德軍就被一個已達到動員峰值的蘇軍大敗了,雖然蘇軍在會戰中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但他隨即就獲得了解放領土上龐大人力的補充——蘇聯龐大的人力優勢終於被松綁了。至43年末,這個數字達到430萬,略等於同期蘇軍的損失總數,使其可以繼續維持其強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復損失,優勢還將擴大)——現在,蘇軍這支蠟燭不僅可以明亮的燃燒,而且可以持續的燃燒了。
而反觀德軍,雖然他的人力尚未徹底利用,卻已經喪失了徹底利用的機會了——他將來不及達到自己的動員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續獲得補充的蘇軍相比較,只能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來盡可能的維持軍隊實力。這時候,唯一可以支撐德國的,是他尚有數百萬人力可供利用,尚有龐大的軍工潛力可供開發——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盟軍的登陸徹底斷送了德國細水長流式的人力模式,現在,德國這支蠟燭不僅沒有對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對手燒的長久了,因為他將被迫在另一頭再點起一個火苗。這兩團火苗將同時燃燒這支並不明亮的蠟燭,並將其徹底耗盡。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邊另點燃一頭之後,原先東線一頭的蠟燭開始被蘇軍一截一截的大塊剪掉,一進步縮短了蠟燭的壽命,如此往復,不足一年——這支新點起一頭的蠟燭,就被徹底熬幹了。假如說,德國這支蠟燭曾有過一次比東線那個對手燃燒更久的機會的話,那隻能是在42年-43年之間這段時間,可是,這兩次機會最終被德國人自己給斷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爾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羅斯西部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