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

德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3-06-06 07:16:53

⑴ 德國的教育體系和中國有什麼區別

德國管家提醒您:
德國教育制度下的大學學歷一直是全世界公認的含金量高的教育代表。德國的許多大學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德國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去德國留學日益受中國學生青睞,據統計,近兩年,共有22828名中國學生在德國高校注冊入學,這一注冊人數還正呈上升趨勢。
下面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中德教育的不同。
德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學位德國教育體制不同於中國和其他歐美國家。德國高校的學位沒有學士和碩士之分,學生們經過長期的學習獲得名為Diplom的學位,在國際上通常被人們認證為碩士學位。這樣本碩連讀的學制極大保證了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動手能力,讓德國的畢業生在全世界都有著很強的競爭力。

⑵ 德國的教育方式與咱們的有什麼不同

轉眼間,來德國已經兩年了。記得剛來德國的時候,一點德語都不懂,和同學們都是用英語交流,其實那個時候最驚訝的還不是德國大街上人少或老師的上課方式,而是這邊課堂上舉手都是只舉一個手指頭,拍手時都是敲桌子,所以每天都會看到一個奇怪的「壯舉「,全班都一臉嚴肅的敲桌子。後來慢慢開始聽得懂課後,就發現德國這邊的教育方式和國內很不一樣,從教學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教學方式上多種多樣,比較多採用的方式是關於一個題目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後分小組到台前來演講,或是關於一個題目提出同意或反對意見,兩邊進行辯論。在另一些學科,比如德語、歷史,老師習慣就一個題目給出不同的說法,同學們下座位輪流看,然後站到你最滿意的句子或說法後,然後說出理由。( 這就是在波茨坦席勒文理高級中學里小班的好處,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由此可見,在德國的學校,平時上課的成績是很重要的,佔到總成績的一半,部分理科甚至佔到70%。咱們中國學生的通病是口語表達問題,可能是膽怯,怕鬧笑話,當然本身的德語水平也不如人家其它的德國同學,很多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幾個: 首先要大膽,這里的德國學生,尤其是文理高級中學的學生素質普遍比較高,他們理解你是一個外國人,是不會特別取笑你的; 然後就是上課前做充足准備,來回答老師上一節課留的問題,或提前詢問老師下節的授課內容或課程安排; 最後的方法是學期開始或學期中間向老師要一個演講題目,演講也是德國教育或西方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演講的部分在分數里占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大,到大學更是,這就很好的鍛煉了你的自學和自己找資料的能力,一個你可能完全不了解的題目,要自己上網,查書,先看中文再看德文慢慢弄懂,再給同學們很好的不乏味地表達出來。一個小的建議,最好在學期開始或中間要求演講,因為到了學期末各科考試時,你沒有時間准備,而老師也不好安排時間。還有就是上課內容的不同: 這邊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圖書室,每個學期發課本,不需要自己買,課本大多很厚,印刷精良,學期結束再還回去,供下一屆學生使用,所以大多時候課本不是最重要的,老師會發上課需要的材料來講,所以同一所學校,不同老師的授課內容也都是不同的,遵循一個大概的教學大綱就可以了。很多同學在中國習慣預習,在這邊你想預習都不知道該預習什麼,可能今天老師在車上看了份報紙的內容不錯,那今天上課就討論這個內容。考試,尤其是文科,普遍是給一篇文章來發表評論。國內語文考試總強調作文占「半壁河山「,這邊「整個江山「都佔了。所以你即使在國內學過德語,來這邊也都要有一段很長的適應時間,要想盡快提高自己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多看電視,而且效果真的不錯。德國電視沒有字幕,開始可以先買DVD,有德語字幕,先看一遍中文的再看德文的,就會很好理解,之後再看德語電視,對發音、口語表達、聽力都很有幫助。總之,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學習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還要面對一門全新的語言,不過不要著急,只要努力一切都會改變的。

⑶ 德國和中國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每當提到德國人,總是給人留下了「做事認真、講究秩序、待人誠懇、注重禮儀、守時」等等諸如此類的沉穩印象。德國人的做事風格和人格品質一直為全世界人民所欣賞。而這份嚴謹認真的背後,是他們對自己和對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是來自於健全的人格以及對自我價值的確認。作為一個重視理論和規矩的國家,德國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強調順從孩子的天性,主張給予孩子自由空間,讓他們快樂成長。而恰恰是這一種對孩子的「放任」讓這個國家,憑8200萬人口基數就包攬了全球一半的諾貝爾獎;也造就了23000多個世紀知名名牌,讓「德國製造」成為世界品質的代名詞。

作為早教發源地,德國早教方式有著與別國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英、美、法等一眾崇尚早教的國家多年以來一直在探索和學習德式早教的優點。我們可以從BBunion國際早教中心的教學理念中窺探一二。

BBunion作為國內德式早教的代表,擁有遍及世界的嬰幼兒教育專家組成的獨立教研團隊。

他們將原汁原味的德式早教與在世界政治、藝術、科學和思想等各大領域取得矚目成就的猶太人教育思維組合在一起,結合中國社會發展需求,打造出了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德式風格早教,多年來得到了無數國內家庭父母的認可。

尤其在寶寶0-3歲這一大腦感官潛能開發與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BBunion有著獨特的科學引導方式與特色,我們可以通過其早教課程主力培養的方向與教育理念,深挖隱藏在德式早教之中的奧秘。

BBunion通過深入用戶分析 總結當代中國兒童成長特點 以德國先進教育學理論為指導 結合猶太教育模式的智慧精髓 將各項用戶數據進行匯總繪制出符合兒童性格發展與能力培養的素養地圖幫助孩子通過專業早教獲得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

l 教的是父母,影響的是孩子

追溯到早教的源頭,我們發現「早教」的最初目的是通過專業人士的示範,向父母們展示幼兒教育的方法和工具,從而激活家庭教育。

時至今日,德國等學前教育機構也一直處於其政府家庭部治下,而非教育部。換而言之,在德國,家庭教育才是早期教育的主宰,所謂早教,教的也從來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l 玩的是快樂成長,游戲才是重點

我們反對過早的開發孩子智力,認為「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反而能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德國孩子在童年時期以游戲體驗為主導,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快樂成長。

l 樂的是家校結合,培養孩子的情商

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適應力、競爭力,幫助孩子成長。

德式教育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作為德式代表BBunion也獲得了社會各界及寶寶家長的好評,2018年成功入駐北京國貿商場,奠定了德式早教的標桿地位。

⑷ 德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對比

中國的教育注重速成和批量生產,而且重大學、輕職業培訓,重理論、輕實踐,嚴進寬出。應該是因為教育資源不能夠滿足人民對於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相對而言,德國的教育是實用和踏實研究。
德國的大學是申請的,根據大學專業的申請人數排隊。天賦人權,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是在中學階段要選擇向大學教育發展的方向。德國大學一般不限制學習的年限,但是限制考試不及格的次數。畢業的難度很大,屬於寬進嚴出。你可以在圖書館和課堂學習一輩子,可以不畢業,但是學習一輩子的話,真正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積累。。。所以出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等成就人士。
職業教育比較貼近實踐,不少德國人不願意選擇寬進嚴出的大學,而是比較實用和快速的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培訓世界聞名。高級藍領的收入經常高於白領。

⑸ 中國和德國的大學教育有哪些不同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一、中德教育的比較:
第一,畢業率.德國大學普遍畢業率較低.象TU-DARMSTADT,很多專業每年百分之五十的畢業率是很正常的.我的理解,他主要難在KLAUSUR(閉卷考試),大部分考試還是有規律可尋的,但每個專業總有幾門所謂殺手課.很多人考3次都不過,只能被開除.另外的德國的教授並不象中國教授那樣通情面.不過就是不過,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中國的大學畢業率是很高的,一個班最多也就幾個拿不到畢業證,因為考試要求松.學生很容易通過.當然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中國學生是通過高考上的大學,寒窗苦讀12年.這個關卡是很難的(當然現在容易些了).上了大學再要求很緊,學生肯定瘋掉了.德國學生是通過ABITUR(高中畢業考試)拿成績自己申請大學,這個難度要比中國的小.要知道德國學生大學以前和中國學生從學習負擔上真是沒法比.
第二,學分制.中國大學學分制的改革是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由於他的變化會讓大學發生方方面面的改變.德國大學實行完全學分制,就是你修夠了你學科內的學分就畢業,你如果有能量,一學期就可以考完所有考試,如果你不想學,一年不考試也沒人管你.所以德國大學沒有4年本科3年碩士之說.只有一個規定學期數.很多學生在大學呆了10年也沒畢業,學校也不管.當然,現在德國教育體制也在變革.對於長期呆在大學的學生採取高收費的措施.中國大學具我所知基本還是模擬學分制,就是必須4年畢業,這里的學分其實已經失去他原有的意義了.
第三,學習模式.德國大學的教育是多樣化的,比如我的專業,並不只有VORLESUNG(大堂課)這么簡單.象涉及機械,力學方面的有UEBUNG(練習課),而他的老師是高年級的學生.練習課成績帶入最後的考試成績.而TUTOR(練習課助教)自己也有金錢或成績得到.這樣的方法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督促了學習,加強了各年級學生的交流,非常值得借鑒.團體化協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上面的兩種課,基本上每個專業都會有SEMINAR(討論課).對於一個題目,助教往往強調要分組,幾個人合作,最終只看小組成績.如去年我們幾個做一個挖掘機前的抓鬥的任務.一個人做一部分.誰撤後腿都不行.最後說一句,德國人的團體協作能力很強.而個人卻很一般.而中國學生一般來說個人能力很強,但總喜歡單槍匹馬.這估計和咱們的性格以及教育有關吧.
第四,學生工會組織,和中國區別很大,德國的學生會組織很強大,而且完全獨立於校方.舉個例子,黑森州大學從07年冬開始收學費,其實不多,一學期500歐元,相當於5000人民幣吧,現在中國大學也差不多了,中國學生會能幹什麼?可德國大學生不願意了,我們大學的學生會天天組織學生遊行,甚至拉攏教授們一起出來,很多老師挺身出來為學生說話,說自己當年如果收學費就完成不了學業,現在也當不成老師.結果這個學費只交了一年.就停了,到現在黑森州大學還是免費大學教育. 而中國大學的學生會是建立在大學之下的,受校領導控制.實話是說,不知道他為學生做什麼了.
第五,學校設施.區別最大的是住宿,德國大學沒有住校一說,一般學校只提供部分出租房,價格比一般房屋便宜些但有限,更多的學生自己租房子.這其實是一筆很大的費用.而中國大學是由學校提供宿舍,價格相當便宜.
第六,學生優惠措施.這一點在德國有明顯體現,學生待遇體現在各個方面,舉兩個方面.比如我憑借學生證就可以免費乘坐除ICE,IC(指特快列車)之外的任何交通工具,火車,汽車都可以,面積是將近整個一個黑森州.南北差不多200公里.東西差不多100公里.而德國的車票是很貴的.這就免除了一項大負擔.另外,學生的稅卡是一級的,就是怎麼打都免稅.要知道德國的稅收是很高的.至於中國的學生待遇,除了那個一年兩次的半價火車票.真不知道其他的了.
二、大學教育目的
現代社會大學教育培養目標是以社會為目的。雖然它為適應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但在這同時,它也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淪為社會的婢女。為此,大學教育必須以人的發展為目的,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他們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養,能夠按照人的樣子組織世界。這樣,大學教育才能從目前唯社會是用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來,才能引導社會文明發展。這樣,大學畢業生將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真正存在;不是單面人,而是內涵豐富的人。他們到了社會上,不僅能夠謀生創業,而且完全能夠承擔起改革社會的重擔。
(1)目的之一:對自我的認識。大學教育的重要性並不完全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專業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術,更重要在於使學生學會認識自我;
(2)目的之二: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大學生作為有知識、有思想的社會一分子,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僅要關注自己的學業,更應關注他人,關注集體、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3)目的之三:對知識的追求與探索。大學是知識經濟之根,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大學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目的就是對知識的探索與傳播;
(4)目的之四: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通過大學教育意在使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命,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使他們能形成環境道德觀,養成關心與愛護環境的素養。
三、大學教育意義
大學教育最獨特的功能在於,通過教育和輔導,開啟年輕人的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廣納新知,恩維活躍,同時能夠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學識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服務。不少人似乎都曾對大學教育的必要性心存疑惑。事實上,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在他們需要培養忠誠/敬業等職業精神時,他們被父母送進了大學。而當他們度過快活的大學時光,走出校園時,正值生命的黃金時期,他們這時卻很難使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結果,大好的時光蹉跎過去,眼睜睜地看著成功的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
在某種角度而言,大學教育其實是一種個人力量的投資。年輕人從這種投資中要獲取一種知識創造的力量。這種力量包括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堅定的意志力。判斷大學教育是否有其必要性的重要標准,就在於是否獲得了這種力量,或者說是否獲得了這種能力。任何成功者都具備思考問題的能力。而公司在聘用人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尋找怎樣的人才呢?美國一些大公司的人事主管,他們當中大多靈敏的回答是;具有正確的思考能力的人。
大學教育最獨特的能力,合他們能夠廣納新知,思維活躍,同時能夠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學識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服務。而對年輕人而言,大學教育實現了從一個自我的轉變。羅斯金曾對此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教育並不只是教導人知道他們以前求知的事,而是教導人們去做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認為教育僅僅是學習知識,」帕卡德教授說,「是一種極其貧乏,沒有出息的想法.人們所需要的遠遠比事實要多,比如勇氣.誠實.力量.榮譽感.正義感等等.。」
盡管現在的大學教育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大學教育的意義,而且,我更傾向於相信;那些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占據了社會榮譽的最大份額,對整個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經過訓練得技術熟練的雙手一樣,能夠比那些未經訓練的蠢鈍的人要更清晰而明確地找到自己的道路和發展方向。接受高等教育是必需的,但我們不能更新喪失敬業,忠誠和勤奮這三種優秀的品質,因為它們是我們能夠獲取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⑹ 德國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何不同

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⑺ 德國初等教育制度與中國初等教育制度比較

德國初等教育制度與中國初等教育制度的比較:

第一,兩國差別最大的地方是,中國是初中等教育緊,大學松,而德國正好反過來。

1,德國初等教育之後,中學分成了三個方向,其中的Gymnasium(文理中學)是可以再升大學的,其他的就多半向職業教育靠攏了。

2,這些中學和小學的學生們,基本上只上半天課,下午會搞些選修之類的。

3,學科選修的門類要比中國多好多,比如在文理中學畢業的學生,最後要參加一個類似中國的高考abitur,但選擇考試的門類餘地有很多。

4,德國的大學也有好壞之分,專業也有熱門,那怎麼決定哪個同學去哪呢,最終的因素依然是abitur的note成績。成績差的只能去不好的專業或者等待。

5,只不過德國中學生的壓力比中國學生小很多,為啥會這樣,

(1)中國人把考大學當成出人頭地的唯一方式,但中國教育資源還不多,想上好大學只能玩命拼。

(2)與之相比德國公立大學名額就寬松太多了,只要你成績別不及格,總會有公立大學能上,且學費很低或全免。

第二,中國職業教育水平不高,體力勞動者價格太低,所以大家都玩命往大學擠。說白了,中國這種變態的應試教育完全是教育投入太少,學生爭奪教育資源造成的。要想減輕學生負擔,唯有加大投入,可這遠遠不夠。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