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特勒是哪一族的人
日爾曼族人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卒於柏林。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早年曾因暴動入獄,並在獄中寫下我的奮斗一書,表達出他多方面的觀點,如兼並奧地利,反猶和獨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帝國大廈縱火案"打擊異己黨派。1934年8月1日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限的權力,並命令所有軍隊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執政期間的德國被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泥潭,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動性的群眾運動而獲得下層民眾的支持。
不過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保守主義的。他和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聯盟結成軸心國,這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在他的領導下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政權,並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法國、蘇聯等國家。
國內方面,他實行法西斯式的一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運動,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國防軍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它人種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30日15時30分,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並雙雙自殺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
2. 希特勒簡介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國納粹黨首領,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北部邊境小鎮布勞瑙。其父是海關一小職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在巴伐利亞步兵團作為志願兵服役,他參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戰役、阿臘斯戰役、伊普萊斯戰役,並在戰斗中兩次負傷。
1919年,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叫做「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並成為該黨主席團成員。1920年希特勒將該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民社黨或國社黨,按德語縮寫音譯為納粹黨)。隨著納粹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也日益突出。1927年希特勒最終奪取了黨的領導權,成為該黨主席。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發動了「啤酒館暴動」,威脅正在開會的巴伐利亞首腦卡爾交出政權,終因孤立無援而失敗。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及其主要成員因叛國罪被判刑。希特勒利用在獄中這段時間,寫出了《我的奮斗》一書。書中系統的闡述了他創建第三帝國,征服歐洲的野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資產階級的策動支持下,登上了總理的寶座。開始實現他稱霸世界和使德國納粹化的計劃。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與戈林合謀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國會縱火案」,誣陷是共產黨人所為,以達到消滅政治對手的目的。接著取締了除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實現了「納粹黨」一黨獨裁。1934年,興登堡總統逝世,希特勒操縱國會宣布:「德國總統和總理的兩個職務合並為一」。因此,希特勒自稱為元首和帝國總理,擁有國防軍最高統治權。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式形成。
希特勒上台後,撕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軍備的限制,開始恢復軍事力量,加緊擴軍備戰。1936年10月與義大利簽定了「軸心協定」,同年11月與日本簽定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第二年義大利也加入此協定,德、意、日三國結成了法西斯聯盟(即軸心國)。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後開始對英、法進攻,只用六個星期的時間就打垮了英法聯軍。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蘇聯.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喪失了30萬精銳部隊,從而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等國迫於形勢,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軍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配合蘇聯紅軍在東線的進攻,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見敗局已定
1945年4月28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和他的情婦埃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接受洗禮。4月29日,蘇聯坦克向火車站附近的動物園推進。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終於攻佔了國會大廈。此時希特勒的總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內。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埃娃·布勞恩則與此同時吞下了毒葯。兩人的屍體被侍從用軍毯包上,抬至總理府的花園里,澆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骨灰被埋進一個炮彈坑
參考資料:戰火虛擬軍事社區
3.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二戰結束後,對於德國的懲罰在戰敗的軸心國中是最嚴厲的,德國被蘇聯和西方民主國家分成了兩半, 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建立,讓這個歐洲曾經最強大的國家,日耳曼這個被俾斯麥的鐵血凝聚起來的民族,被人為的從物質到精神上都分割了開來 。
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政治體制的不同, 社會 管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兩德居民自我定位的錯亂,柏林牆建立後,對於兩德公民來往的限制,造成了一些 社會 慘劇的出現,在德國再次統一後,分裂造成的創傷還深深的影響著德意志民族。
德國對多極化世界理念的欣賞,是他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傷害後的政治經驗,東西德統一後雙方經濟能力的不同 ,讓西德政府拿出了大量的馬克建設東德,東德人民在失業率等方面一直處在德國各地域的前列,這事實上改變了德國經濟發展的速率。
而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東德出身的背景,也表示德國人民是有心胸真正的團結在一起的,美國現在在德國的駐軍,和俄德關系的復雜,考慮到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更是當今世界關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1.領土上德國的縮水
元首的夢想是拓展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然而現在的德國,因為分裂想重新的統一,在政治上的成功操作,背後是大量的讓步,而領土的讓步由於很難彌補的情況,成為了德國永久的代價。
東普魯士是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基礎,德國放棄了對這個地域的領土要求,但澤,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 德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無數代人的獻血獲得的土地,被從憲法上放棄了 。
德國在憲法中承認沒有任何領土尚未加入德國,這個最強大的,西方和東方的夢魘,事實上遭到了永久性的懲罰,東德和西德的建立讓德國為了統一,為了取悅列強,不得不含淚吞下苦果。
2.對國家主權的讓步
戈爾巴喬夫的蘇軍,是完全按照協議退出了德國的領土的,然而美國人以保衛德國的名義還駐扎在德國,為了尋找繼續駐軍的理由 ,美國人為製造了歐洲和俄羅斯嚴重對立的政治假象,深深的傷害了德國的利益。
盎格魯人的平衡戲碼,在現在的德國領土上還在上演,聯邦德國時期美國政府對德國政治的掌控,讓他在議會制度的德國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德國經常改變的,不穩定的外交政策,就是背後美國政治力量牽扯的原因,可以說德國再次統一三十年過去了,德國事實上在政治上還要承受西德時期的自由世界掌控。
美國人前幾年對德國政要監聽的丑聞,他堅持在通訊領域的領導地位,就是為了保持在德國的控制力,德國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控制了德國,就控制了事實在經濟上對美國霸權威脅最大的歐洲地區。
3.經濟上的付出
東西德的分裂,是德國人民永遠的疼,然而他們也是幸運的,看看世界其他地區政權分裂的狀況吧,德國抓住時代的機會造成的統一,是可遇不可求的。
蘇聯的態度其實是德國統一重要的指標,畢竟統一是以西德接納東德的模式展開的,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對戈爾巴喬夫的蘇聯給予了大量的援助,對蘇聯的食品援助考慮到蘇聯經濟的窘迫,是以聯邦補貼的方式操作的,德國為此付出了數億馬克。
在統一後,東德西德經濟水平的差距,工業體系, 社會 保障體系重新的建立,讓東德的經濟產業經歷了摧毀,活躍到停滯的過程,每年幾千億馬克的經濟補貼,甚至在西德引發了統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的談論。
當然,我們看到的是德國人民的遠見,西德的主流民意始終是願意犧牲來換取經濟結構的重新打造,是願意補貼東德人民的生活的 。
1.柏林牆現象
1961年柏林牆的建立,蘇聯對柏林的封鎖造成的西方世界大規模的空運,西方能力的體現,這些都是在德國的領土發生的,德國人民做為主人,靜靜的看著佔領軍們的表演。
柏林的人民一夜之間發現,妻子再也回不去父母家了,住在不同地域的兄弟姐妹,再也沒有方法聯系了,柏林牆這個政治斗爭的產物,建立在德國人民的血淚上。
德國冷戰期間大量的文學作品,都是以柏林牆的建立為故事的構成因素的,西方世界的攝影展中,東西德國人民在牆的兩側絕望而麻木的眼神在照片中,那麼的讓人窒息。
柏林牆造成的傷害,在德國統一後很久還存在,那些死在蘇軍槍下的翻越柏林牆的勇士們,他們的墓碑前,有大量民眾自發敬獻的鮮花。
2.冷戰第一線:被犧牲的德國對現在德國軍事政策的影響
冷戰中,美蘇大量的軍事計劃,都是沿著被分割的兩德邊境線展開的,德國人民在雙方統帥的計劃表中,都是註定被犧牲的對象 。
現在很多的反映冷戰的 游戲 ,都以戰車跨過柏林牆作為象徵意義存在,蘇聯強大的陸軍突擊,北約的防衛政策是以中子彈遲滯作為最終計劃的,那麼那些德國人民呢?中子彈難道能區分士兵和平民嗎?
蘇聯的在核力量下的裝甲行進,是實戰性質很濃的訓練科目。俄國人也不是善男信女,大量的核武器摧毀北約的有生力量,撕開北約防線的缺口,讓蘇軍裝甲部隊行進,是蘇聯大縱深穿插理念的體現。
美蘇雙方對於德國在熱戰中的定位,都是犧牲品, 德國統一後,一方面釋放善意,建立和俄羅斯正常的關系,用能源等手段建立和俄國的合作,同時又強調波蘭在北約中的地位,想讓波蘭承擔可能的第一次俄國人的攻擊,就是在兩德時期被驚嚇引起的 。
1.五十年瞬息的改變
從1945年德國實際上分裂到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五十年左右的割裂治理,深深的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蘇聯的工業體系和西方有本質的不同,雖然在重工業方面俄國人可以勉強跟上西方的標准,但是輕工業和商業,蘇聯的水平欠佳。
德國人民是智慧的人民,東德的工業水平在華約的框架下是很高的,現代軍事雜志中,都記載了東德產的AK系列質量高於蘇聯製造,但是蘇聯的經濟模式中,計劃經濟的陰影,實際上也影響了東德的經濟發展。
兩德統一後,很多西德的企業主對東德工人的基本能力贊不絕口,但是他們的缺乏主觀能動性也讓企業主們驚訝 。東德的每個人做什麼,都是蘇聯計劃委員會安排好的,他的整個體制和西德大大的不同。
統一的德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改變生產者的觀念,東德的經濟水平長期落後於西德,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基礎上,近年來才逐漸好轉。
2.德國戰敗的悲慘使他們對世界政治產生了不同看法
德國人既不甘心淪為盎格魯體系的附庸,又對俄國與生俱來的擴張主義戒懼重重,德國倡導的多極化的世界,就是他出於自身地位的考慮。
德國在軍事投入上受到了統一的時候莫斯科條約的限制,他的部隊數量,武器種類事實上不足以保護自己,所以德國在外交上必須更加的靈活。客觀的講,德國經濟的飛躍有國防投入低,依賴美國保護的因素,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他的代價是缺乏自衛能力,主權不完整。
美國現在要求德國提高國防支出, 在北約的框架下承擔更多的責任,問題來了,北約的敵人俄羅斯,又是德國能源重要的供給國 ,事實上,蘇聯是德國統一最大的推手,而撒切爾夫人是希望維持德國分裂的。
在衡量東西方的對手時,德國以後估計運用軍事力量的能力是沒有了,那麼經濟做為武器,外交做為武器,就更考驗德國人民的智慧了。
德國長達五十年的分裂,他作為冷戰第一線被雙方都看成犧牲品的事實,讓統一後的德國低調務實,將精力更多的投入在了經濟發展而不是軍事外交中 ,冷戰造成的東西方德國人民思想的差異,兩德 社會 結構的不同,都是統一的德國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慢慢的整合的。
東德出身的默克爾成為了德國戰後在任時間最長,政績最好的總理,說明德國從分裂的陣痛中慢慢的恢復了過來,他由於經濟上的成功,成為歐盟中的第一強國,軍事上的羸弱,經濟上的強大,讓他不得不轉化普魯士時期以來軍事斗爭決定一切的政治思路。
德國面臨的復雜局面是東西德分裂的遺產,是冷戰和二戰失敗的遺產,有些問題從來只是隱藏而不是解決了,德國未來的光明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
參考資料:
《德國史》
《世界通史》
《冷戰中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