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冷戰時期,為何東德和西德能實現和平統一
了解過世界第二次大戰的人應該都清楚,當時德國是主要發起國,後來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而且在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又實現了和平統一。我認為首先是東德和西德國家的人們本身就希望統一,而且他們的民族凝聚力比較強。又加上他們之間經常進行經濟上的往來。而且兩國的領導人也很給力,所以他們能夠實現和平統一,接下來給大傢具體說明。3.東德和西德國家的領導人非常給力。
東德和西德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某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合並,而是東德政府首先宣布解散,然後東德的各個城市向西德合並,這樣不但能夠照顧到每個民眾的情緒,而且在國際上也比較好看,更有利於兩個國家之間的和平統一。
總言之,之所以在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能夠實現和平統一。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民族凝聚力比較強大,民眾本身就希望能夠同意。另一方面是因為一直進行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兩國關系非常好。除此之外,兩國政府也很給力,用一種巧妙的方式實現了和平統一。
❷ 當年東德和西德為什麼能和平統一
提到德國,許多國人的印象是一個歐洲乃至世界性的大國,但是就這樣一個有著世界影響力的德國在歷史上曾經長期是分裂的,康德曾經說過:「我熱愛德國,但是請問德國在哪裡。」19世紀70年代,德國容克資產階級通過王朝戰爭的形式在歷史上首次完全統一了德國,但是二戰結束後,德國因為東西方冷戰又重新分裂為東德(民主德國)和西德(聯邦德國),1990年,兩德又重新統一,形成了現在的聯邦德國,德國結束分裂的歷史不過也才二十多年。
其次,東西德巨大的生活和經濟發展差距是東西德再度和平統一的主要推動力。東德在冷戰後受蘇聯影響,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因此國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於西德,所以西德民眾的生活水平要明顯高於東德。冷戰初期,東西德之間的人員流動還是相對自由的,因此東德民眾在看到西德民眾(特別是在柏林地區體現的比較明顯)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高於東德的時候,大量的東德民眾逃往西德,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柏林牆。
在東西德統一的過程中,美國、歐洲、蘇聯三方之間進行了復雜的博弈,不過因為蘇聯的確實力不濟,加上蘇聯國內因為反對派的崛起已經自顧不暇,所以最終敗下陣來,不得不接受兩德統一的現實。
❸ 東德西德互不相讓,那東德為什麼會被西德統一
說起東西德的統一,倒不如說是西德吞並了東德,所以有個問題就是,東德為何要主動並入西德呢?即便是東德人民同意了,那東德政府呢?實力差距太大,東西德的統一就等於是取消了東德政府了。那麼東西德為何會統一呢?
即便是東德同意加入西德、西德同意接收,這也沒用。因為德國是戰敗國,命運決定在主要大國手中。所以,搞定這些利害關系的大國,比搞定兩德內部更為重要。
❹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和過程是什麼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內部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統一的過程是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1、普丹戰爭:在丹麥稱為1864年戰爭,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場軍事沖突。沖突在1864年發生,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代表德意志邦聯,與長久控制該兩個公國的丹麥戰斗。雙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
沖突的導火索,是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接受的繼承人,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聯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2、普奧戰爭
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使其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或兄弟之戰。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三次獨立戰爭。
3、普法戰爭
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俾斯麥憑一己之力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俾斯麥,出生於勃蘭登堡的一個容克的家庭,從小便遺傳了容克的那種專橫暴戾的作風,好勇鬥狠,這種專橫的作風為他後來用鐵血手腕統一德國打下了基礎。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定所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從這句話中看出,德國的統一,必須通過戰爭。最後,由俾斯麥領導並發動了三場王朝戰爭,開始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歷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普丹戰爭、網路——普奧戰爭、網路——普法戰爭
❺ 德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①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②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①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②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意義(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❻ 1990年德國為何得以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的2個必備條件
二戰開打之前,時任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叫囂著用戰爭,為德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版圖。然而隨著1945年4月30日蘇聯的坦克碾壓進柏林城時,希特勒個人在絕望中舉槍自殺之後,德國不光失去了戰爭中搶奪的版圖,戰前的既有領土也陷入被「瓜分」的命運,
戈爾巴喬夫
首先是冷戰基本進入尾聲,出於國內民生的壓力,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於1988年,不甘心的放棄了在冷戰中時刻保持「進攻」的姿態,全心全意的解決國內問題。
對於包括東德在內的衛星國,給予一種「自生自滅」的態度,不過多干涉他們的內政,如此一來東西德統一在蘇聯方面基本過了關。
再而是德國的民眾之間,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跟德國有一樣地緣屬性的「朝鮮半島」,至今沒有統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韓國和朝鮮曾在1950年殺的昏天黑地。
而東德、西德在整個冷戰期間並沒有全面戰爭,所以在沒有互相殺戮的前提之下,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的百姓,都沒有把對方認定是一定要幹掉的敵人,更多的是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留下的悲劇產物。
當蘇聯那邊已經基本鬆口,德國全體民眾不約而同的認為, 不要再把「悲劇」強加在德國民眾身上了。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系我們!立馬刪除
文章來源:網頁鏈接
❼ 東西德是怎樣完成「統一」的
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國操縱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德國西部誕生,首都定在波恩,世人稱之為「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聯佔領的德國東部成立,世人稱之為「東德」。淪落的「第三個帝國」從此分裂成為兩個德國。
1989年10月,昂納克因病辭職後,東德進入克倫茨時代。11月9日,克倫茨宣布開放隔斷東西德聯系的柏林牆和兩國邊界。開放的第一天即有5萬人湧入西德,此後進入西德的東德公民猶如潮水一般,勢不可擋。
面對東德急劇變化的局勢,西德的政治家們果斷地採取行動,以期結束德國分裂,實現民族統一。1989年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日,東德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2月13日,東西德首腦在波恩會談,商談統一德國的有關事宜。
1990年8月底,兩德在東柏林簽署了「政治統一條約」,為兩德統一完全鋪平了道路。1990年10月3日零時1分,兩德實現正式統一。
❽ 德國為什麼會走向統一之路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
德國統一其實是一次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在冷戰後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被徹底拖垮,導致蘇聯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能覆蓋到中歐,蘇聯也由於內部體制和經濟的問題,最後崩潰了。
德國的統一是可以預見的,東德經濟高速發展,而西德卻十分低迷,可想而知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也是德國人所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