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蘇聯和德國哪個人口多

二戰蘇聯和德國哪個人口多

發布時間:2023-06-11 03:13:40

❶ 二戰時德國和蘇聯的人口和面積比

蘇聯1938年的國土面積達22,403,000 平方公里,並在1939年9月-1940年將國界向西推進了300到400公里,增加了2000多萬人口,1940年人口達到了1.94億。

德國的國土面積面積1939年633786 平方公里,其人口在1939年達69,314,000人

(1)二戰蘇聯和德國哪個人口多擴展閱讀: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

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蘇聯無條件投降為止。

蘇德戰爭對世界的影響編輯

蘇德戰爭的進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部份西方學者在戰後都認為,假若沒有蘇聯政府及蘇聯人民的英勇作戰和頑強抵抗,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尚很難判斷。

蘇聯的抵抗為英美等西方盟國發展軍工業、增強武裝力量、發展海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一共消滅了607個納粹德軍師(含黨衛隊師),而西方盟國只消滅了176個德軍師;德國陸軍及黨衛隊80%的兵員、以及75%的武器和技術裝備被蘇聯紅軍消滅和繳獲。

二戰對戰後很長時間內的歐洲格局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德國損失約23%的領土(約110,000平方公里)。

其中東普魯士被蘇聯和波蘭瓜分、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在戰後劃歸波蘭領土;蘇聯政府主導了戰後近半個世紀的中、東歐政治秩序,直到1989年華沙條約國聯盟解散,東歐劇變。

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西斯時 德國 日本 義大利 中國 蘇聯 美國的國家人口 和 軍隊各位多少

德國人口是6000W,軍隊大概德國二戰期間共動員兵力1700萬,對蘇作戰初期是550萬。
蘇聯的人口在戰爭爆發時候是1.6億人口,德國閃擊蘇聯時候蘇聯的部隊是500多萬,和侵蘇的德國軍隊差不多,戰爭快結束時候是1100萬。
美國戰前人口是1.45億,二戰爆發前的軍隊可以忽略不計,爆發後急速上升,最後達到1200萬。
義大利的由於在戰爭中搖擺不定,且軍方並不願意執行墨索里尼的戰爭政策,所以基本義大利是消極對待二戰,所以很快墨索里尼就被趕下台,義大利對德宣戰。義大利在二戰指派了幾個師的兵力支援德國,由於義大利對二戰的影響不大,所以這方面的統計很少。
日本二戰的人口是7000多萬,戰爭爆發後經過動員,軍隊一直在200W-300W,後期超過了300W,最多是500W,但是質量卻越來越低。
中國的人口一直是4億左右,中學課本上很多次提到過四萬萬人,但是兵員素質很低。軍隊分為國共,共產黨大概100W在後期,國民黨400W左右,但是直接聽命於蔣介石的軍隊不到一半。

❸ 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誰發展更快最好能給出數據說明。

人口:蘇聯鼎盛時期擁有3000多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同時德國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前,德國已經有175萬外國勞工以及127萬戰俘為勞動力。並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工業:德國煤和鋼優勢較大,德國二戰期間直接統治區共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鐵、而蘇聯卻只生產了1億五千萬噸煤和1790萬噸鋼鐵。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而蘇聯只有480億度,並且德國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只有58萬台,德國的機器製作工人幾乎是蘇聯機器製作工人的兩倍。同時整個西歐幾乎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00多個兵工廠,僅法國(淪陷後)就為德國每年提供1300輛卡車和100萬發炮彈。但是,德國較缺乏稀有金屬,尤其是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
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儲備的石油。截止194年初德國在佔領區收入額大約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是一筆巨大的經濟收入。
----------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佔了818億馬克,「冶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佔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一個長時間里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1940年7月31日開始准備侵蘇時,德軍估計需要120個師,8月2日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齤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全國及佔領區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4.39億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在為德國生產軍火,一時間德國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同年,德國獲得812萬噸燃油,基本滿足軍隊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國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可以維持7個月的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控制2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本國領土的三倍,人口2.7億,其歐洲盟國還有8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7800萬人口。在兵員方面,雖然蘇聯20~39歲男性為3150萬,同年齡段德國男性只有1550萬,但德國可以利用仆從國軍隊和被外籍勞工、戰俘替換出來的工業勞動力。

--
蘇聯的備戰

蘇聯的備戰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業化。作為利用「一戰」亂局革齤命成功的惟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和平建設帶有超強的備戰色彩。

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全面展開,1931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有1/3是蘇聯購買的,次年更高達50%,這一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7%。1933年開始的「二五」計劃建成工業企業4500個,工業總產值增加1.2倍,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戰前13年,蘇聯累計國防開支1701億盧布,只略低於1850億盧布的工業投資總額。

蘇聯工業布局也充分考慮了戰略縱深。「一五」計劃在烏克蘭、高加索、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地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二五」計劃將半數的重工業投資用於東部,「三五」計劃以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為重點。

1927年斯大林在講話中斷言:「新的帝國主義戰爭,這一問題是現時的基本問題,這是幾乎不能懷疑的了。」蘇聯將面臨「一場長期的、殘酷的競賽,交戰雙方的全部經濟和政治基礎都將在這場競賽中受到考驗」。1933年他又表示:敵人「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戰前一個月,斯大林在紅軍指揮學員畢業典禮講話中明確指出:「德國將是敵人。」

蘇軍的戰爭准備,特別是計劃的機械化裝備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已達脫離實際的地步。蘇軍人員從1933年的85.5萬擴編到1939年初的194.3萬人後,1941年6月增加到500餘萬人,陸軍計劃從98個師增加到303個。1941年3月,蘇軍總參謀部擬定了工業轉入戰時生產的計劃,但裝備生產嚴重滯後。改編要求坦克部隊擴充到61個坦克師和31個摩步師,每個師分別應配備375和275輛坦克,共計31400多輛,戰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輛,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編要求一年內新建25個航空兵師部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裝備新式飛機,但到1941年夏,蘇聯航空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高約50%,總產量特別是新機型產量卻遠遠跟不上需要,直到德軍入侵時,也只有19個團完成改裝。年初開始組建的5個空降軍技術兵器嚴重不足,新的防空體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結果戰爭爆發一個月,蘇軍原有編制計劃就被迫大幅縮減,航空兵師由4~6個團減為兩個團,每團飛機從61架減為22~32架,步兵編制縮小25%,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摸索之中的機械化軍則全部撤銷。

1940年3月,勉強取勝的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軍在大清洗後的虛弱與混亂。「肅反」後提拔的大批軍官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造成許多部隊訓練水平下降。德軍作戰部隊中最年輕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後備軍團。而蘇軍士兵一入伍就充實到一線,戰前邊境軍區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當年才入伍。
------------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❹ 二戰時各國人口

1939年,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1.6億+,美國人口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4.4億+,二戰前德國本土大概有7000多萬,把奧地利,蘇台德和波羅地海的日耳曼人都算進去滿打滿算也不過八千萬.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❺ 二戰時期,蘇聯VS德國,哪個軍事實力更強

毫無疑問是德軍。德軍閃電入侵蘇聯到兵臨莫斯科的時候,不算陣亡的蘇軍,光是投降的都有600萬以上,光基輔會戰就有300萬蘇軍投降了,列寧格勒包圍戰就有60萬軍民餓死,到了蘇軍攻克柏林的時候蘇軍陣亡10萬,傷殘20萬。還有德軍的王牌飛行員擊落蘇聯空軍300架次以上的就有5位,這戰績都是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刷出來的,蘇聯排名第一的王牌飛行員才擊落德軍60架次,還有德軍王牌轟炸機飛行員魯德爾駕駛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在東線擊毀蘇聯的「炮兵陣地,軍用列車,海灘登陸艦,坦克,裝甲車,戰列艦」總數加起來就超過2500個以上,而且這個戰績還是隱瞞的結果。蘇軍在德軍面前基本上就是被吊打的。

❻ 二戰時德國和蘇聯的人口和面積比

(1)德國在二戰前收復了萊茵地區,又簡轎棚佔領了捷克的蘇台德,在加上東普魯士,面積大約37萬平方公里(今天德國的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
如果算上二戰德國佔領的波蘭西部、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家的土地,面積幾乎為歐洲總面積的一半,即500萬平方公里。再加上德國佔領的蘇聯西部地區,大約600萬平方公里左右。
德國二戰時的人口: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攔則准確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並時有近700萬人口,蘇台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帆念,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
蘇聯自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加入後,面積達2240.2萬平方公里。蘇聯二戰時(以1939年計)人口約1.6億(1941年計約1.8億)。
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蘇德兩國的面積比為:60.5:1(蘇德戰爭爆發時約為5:1)。人口比例約為2:1。
(2)二戰德國累計動員總兵力1700萬左右,作戰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達到了約950萬人;蘇聯二戰期間累計動員總兵力超過5000萬,作戰兵力1100萬。

❼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英法蘇美中各有多少人口

1939年,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 蘇聯人口1.6億+,美國人口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4.4億+,二戰前德國本土大概有7000多萬,把奧地利,蘇台德和波羅地海的日耳曼人都算進去滿打滿算也不過八千萬.

199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一些國家公布了新的傷亡情況(死亡人數)如下蘇聯2700萬(傷亡累計6000萬)中國1800萬(傷亡累計3500萬)德國680萬(軍人470萬,其中在蘇德戰場死亡350萬)日本234萬(軍人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45萬,在太平洋戰場死亡129萬,另有8.3萬被蘇聯紅軍擊斃)英國及其他不列顛國家45萬美國40萬(全部是軍人)波蘭630萬(基本上都是平民,其中300萬是猶太人)南斯拉夫,170萬法國81萬(36萬平民)義大利16萬羅馬尼亞37萬

❽ 二戰蘇聯人口也就德國兩倍而已,為什麼德國

蘇德戰爭
暴發時
德國所控制的人口已經是1.4億以上,不比蘇聯少。
德國控制區的鋼鐵產量是蘇聯的1.7倍。
所以不存在德國比蘇聯差這一點。

❾ 二戰前和二戰後世界各國人口排名榜

二戰前

中國4.5億,印度4.6億,蘇聯2.5億,美國2.2億

二戰後

中國3億,印度4億,蘇聯2億,美國2.1億

戰爭陣營介紹: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

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戰爭范圍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9)二戰蘇聯和德國哪個人口多擴展閱讀

戰爭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

(歐非戰場約佔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

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戰爭評價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3、近幾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官員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

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

4、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

閱讀全文

與二戰蘇聯和德國哪個人口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