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希特勒是怎麼一步步拿下法國的
英、法以為德國佔領了波蘭,一定會去進攻蘇聯。於是,他們仍舊靜靜地坐在」」馬其諾防線」」的工事後面,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這一點,宣稱只要英、法承認德國吞並波蘭,德國就決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裡,希特勒又在擴軍備戰,准備對英、法直接開刀。
1940年春,德國同西線的英法兩國處於戰爭狀態已經好幾個月了,可德國與英法的軍隊仍待在各自的防禦工事後面,沒有真正交火。德國士兵把這種戰爭稱」」靜坐戰」」,還有人乾脆稱它是」」假裝的戰爭」」。
希特勒正好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充分的戰爭准備和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他的目的是一舉擊敗法國。希特勒首先對挪威和丹麥2個北歐小國發動突然襲擊,並且取得成功。這樣,就使德國對法國的攻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第1個目標實現以後,希特勒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於5月10日發動了對小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進攻。同一天,英國著名的反法西斯政治家、海軍大臣丘吉爾接替張伯倫擔任了英國首相。丘吉爾受命於危難之際,使國際反法西斯陣營中有了一位傑出的領導人。
5天以後,荷蘭政府宣告投降。18天後,比利時被德軍佔領,盧森堡也被德軍的鐵蹄一掃而過。第2個戰略目標也順利實現了。於是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最終目標——法國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德軍的槍口之下。德軍馬不停蹄,揮師東北方向突入法國境內。這時候,法國人才如夢初醒,發現他們苦心經營的馬其諾防線竟是一堆廢棄的鋼筋混凝土。
德軍對這條防線根本不屑一顧,從它的側面迅速地穿過,以典型的運動戰的迂迴方式,沿著法國北部急速推進。5月下旬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約40萬人被鉗子形包圍在敦刻爾克附近的海灘上,陷入了絕境。如果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達了停止攻擊的命令,這40萬軍隊不是投降就是被趕到海里喂魚去了。
英國人抓住這個寶貴的喘息機會,調動和徵集了各種戰艦、漁船拚命搶運被困的軍隊。從5月26日到6月4日,這支臨時拼湊的」」特混艦隊」」以驚人的效率,共把33.8萬余英、法士兵撤回到英國本土,保存了一支打擊納粹德國的有生力量。這就是被稱為」」戰爭史上一大奇跡」」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軍隊走了,但英國遠征軍10個師的武器裝備及車輛全成了德軍的戰利品。同時,這次撤退也決定了英法軍隊在西歐的敗局。
6月14日,德軍未發一槍就佔領了法國首都巴黎,一面黑白紅三色的納粹字旗高懸在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上。當德國軍隊耀武揚威地通過由拿破崙建造的象徵著法蘭西驕傲的凱旋門的時候,法國的抵抗也宣告停止了。剛剛上台的法國總理貝當在就職的第2天即向德國提出停戰的請求。
希特勒指定,談判地點應選在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中的一塊空地上,這是他早就盤算好的。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法國的福煦元帥,就是在這里,向戰敗的德國代表團口授投降條件。當時進行談判所使用的舊餐車被特意從馬黎的博物館里運來,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切都按希特勒的意圖准備就緒。
6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炎熱,陽光照射下的榆樹和松樹在林中空地上布下了陰影。一輛黑色的梅塞德斯牌汽車駛到談判地點。全副戎裝、胸前掛著刺眼的鐵十字勛章的希特勒從車上下來,趾高氣揚地走向林間空地,戈林等尾隨著他。希特勒一言不發,徑直來到一塊矗立的花崗石前面,石碑上用法文雕刻著:」」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在此屈膝投降……被它力圖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戰敗。」」
希特勒在碑前佇立了一會後轉過身來,用輕蔑的神態環視周圍的空地,突然,他雙手往臀部上一拍,兩肩一聳,來了個騎馬蹲襠式,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挑戰架勢,彷彿這塊象徵著德意志帝國22年屈服的石碑已被他生吞進了肚子里。
不久,法國談判代表到了。希特勒在車廂里冷淡地接見他們以後,就離開車廂,走向停在林蔭道上的汽車。這時候,德國軍樂隊高奏起德國國歌《德意志高於一切》和納粹黨黨歌《霍爾斯特·維塞爾之歌》。這一瞬間,對希特勒來說又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時刻,他實現了1920年提出的撕毀《凡爾賽和約》的誓言,正是他而不是別人,為德國雪洗了1918後的恥辱。第2天,德法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
Ⅱ 一支德國小隊,總共只有11人,為什麼能直接佔領一個國家的首都
二戰時期的德國憑借自己強大的軍事化程度和工業化程度,在歐洲戰場上可謂是所向披靡,所到之處,戰無不勝,就連在當時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在與德國交戰的時候也最終沒有能夠撐過一個月,由此可見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來。有一個傳言,據說二戰時期有一個將軍率領11個人就能夠佔領一個國家的首都?
這支小隊的隊長叫克林根伯格,他帶著人摸到首都附近的時候,發現進入首都的橋已經被炸毀了,於是他帶著自己手底下的十個人,乘著一艘汽艇,進入了貝爾格萊德,換上敵軍服裝,走到了國防部,並且把國旗換成了德國國旗。就這樣佔領了首都。
Ⅲ 二戰時7個德國兵攻破敵人首都的事 詳細點
1941年春,納粹德國准備用大兵團會戰的方式佔領貝爾格萊德。黨衛軍「帝國」師,沖在了最前面。
4月11日,「帝國」師上尉弗里茲·克林根貝格奉命帶領一個摩托化偵察小分隊,沖在主力部隊前面,刺探南斯拉夫軍隊情報。他們一路前行,很快就把大部隊遠遠甩在後邊,來到多瑙河邊,通過望遠鏡仔細觀察著近在咫尺的貝爾格萊德市郊。
這時,一名士兵報告說,他發現河岸邊有條摩托艇。克林根貝格一聽大喜過望:這不是渡過多瑙河、把偵察矛頭伸入貝爾格萊德市郊的大好機會嗎?於是,克林根貝格當即帶著8名士兵,冒險渡過河對岸。到達對岸後,克林根貝格派兩名士兵駕艇返回對岸,繼續運載剩下的人員。可這次他們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湍急的河水中,摩托艇一頭撞上河裡的暗石沉沒了。這樣一來,只留下克林根貝格他們一行7人被困在了對岸,是待在岸邊等待後援部隊,還是繼續向貝爾格萊德前進?克林根貝格決定孤注一擲,繼續向貝爾格萊德前進。
在前進的路上,他們繳獲了幾輛南斯拉夫軍隊的卡車,俘虜了20名南軍士兵。在俘虜軍服的幫助下,7名德國士兵順利通過了好幾道入城的關卡。
這些德國人開著卡車進入城區,找到了德國駐貝爾格萊德公使館,於4月12日下午5時在公使館上空升起了納粹德國的國旗。
貝爾格萊德的軍民雖然已經做好了長期受困的心理准備,但他們沒有想到德國軍隊會這么快攻入城內,頓時驚慌失措。貝爾格萊德市的市長聞訊,嚇得趕忙跑到德國公使館詢問情況。
克林根貝格見市長身穿正式禮服,對他們彬彬有禮,知道貝爾格萊德軍民對他們的突然到來不知所措,心理防線極其脆弱,便對市長說,他們是好幾個黨衛軍裝甲師的先頭部隊,並要求市長盡快通過自己攜帶的無線電下令,要求城內外的所有部隊停止抵抗。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德國空軍今天夜裡會把這座城市整個抹掉。第二天清晨,德軍的所有大炮、坦克和步兵就會全面進攻。到那時,貝爾格萊德城裡的一草一木都難以保全。
克林根貝格的話不但把市長嚇得要死,而且也把自己的部下嚇得瞠目結舌。他們覺得自己的指揮官簡直是瘋了:要知道,他們手裡的無線電出了故障,只能接收不能發送,與大部隊根本無法聯繫上,別說空軍、坦克不可能會馬上出現,就連大部隊也不知道他們身在何方。更要命的是,他們的彈葯已經快用完,吃的干糧也所剩無幾。如果貝爾格萊德的軍民奮起一擊,就算一人只打一拳,他們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就在克林根貝格的部下擔心大禍臨頭時,貝爾格萊德市的市長卻深信克林根貝格所說的每一句話,趕緊轉身去安排投降事宜。
經過短暫的會商,城內的軍人和民兵同意放下武器。
就這樣,僅有7人的小分隊進入貝爾格萊德市區後沒放一槍,就俘虜了1300名南斯拉夫士兵,佔領了貝爾格萊德。
4月13日深夜,克林根貝格所說的大部隊才陸續抵達貝爾格萊德。當這些准備大打一場惡仗的士兵,得知克林根貝格帶著6名士兵佔領了貝爾格萊德的奇跡後,無不倍感吃驚。
那位當初宣布貝爾格萊德投降的市長,在得知自己其實是被幾名德國士兵愚弄了的真相後,為自己當初驚慌失措犯下的錯誤愧疚不已,舉槍自殺了。
Ⅳ 二戰期間德國為何不遠千里一定要拿下亞塞拜然首都巴庫
在我們很多人的影響當中,靠著石油發展起來的富饒國家是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或是亞洲的汶萊。然而在我們亞洲還有著一個國家也是靠著賣石油發家致富的,這個國家就是亞塞拜然了。也正式因為這一點,二戰期間德國不遠萬里非要將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拿下的原因了。
亞塞拜然是個內陸國,位於世界上最大湖泊(兼最大鹹水湖)裏海(面積38.6萬平方公里)的西岸。這里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就有20億噸。也因為巴庫發現了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巴庫這座石油之城,差點左右了人類歷史的走向。
德國實在太缺油了。之前主要依靠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遠遠不夠德軍用的。巴庫產油區是當時蘇聯石油供應的最大來源,僅在1940年,蘇聯全國所消耗的石油,有71%來自巴庫產油區。再把范圍擴大至高加索山脈附近,這里所生產的石油,占蘇聯全國產量的90%。在當時,蘇聯還沒有開采西伯利亞的油田。
希特勒盯上了巴庫產油區,目的有兩個:摧毀蘇聯的抵抗能力;獲得巴庫的石油,為德軍征服世界提供源動力。
咱們都知道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得轟轟烈烈。德軍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南線的斯大林格勒?看地圖就明白了,斯大林格勒的南邊不遠,就是巴庫產油區。在德國和蘇聯沒有翻臉的1939年,蘇聯還向德國出口了90萬噸石油,這已解決了德軍缺油的燃眉之急。
換言之,只要德軍攻陷斯大林格勒,拿下巴庫產油區就不在話下。德軍有了石油,不要說蘇聯沒油可用,就是英美,也要不停地的顫抖。
蘇聯已看破德軍的企圖。管理層告訴新上任的石油工業副主管,說希特勒要是拿下巴庫,送你一顆子彈。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破壞油田。可之後你不能在第一時間恢復生產,再送你一顆子彈。
德國盯上巴庫產油區,嚇壞了蘇聯,以及英國和美國。英國就說高加索的石油要是被德國佔領,德國可以短時間內讓這里的石油產量增加數倍。不僅是蘇聯,英國也跟著一起玩完。
英國和法國曾考慮一個計劃,就是炸掉高加索的油田。1940年1月,法國就打算和美國合作,炸掉高加索、特別是巴庫地區的油井。英國也是這個態度,但他們的目的是圍魏救趙,通過炸掉巴庫油井,讓蘇聯無油可用,從側翼支持北歐國家芬蘭與蘇聯的戰爭。
芬蘇戰爭很快就結束,接下來是德蘇戰爭,蘇聯成了英法的盟友。對英法來說,蘇聯能控制高加索油田是最好不過了,實在不行,也可以考慮炸掉這里的油田,絕不能讓希特勒在這里帶走一滴石油。
先不說要巴庫了,就是巴庫以北的克拉斯諾達爾,這里就有油井1300口。英國建議蘇聯把這些油井全部堵死,咱們不用,也不能讓德國用。英國的建議倒沒有錯,假設蘇聯和德國都不用石油,最終吃虧的還是德國,畢竟是個資源緊缺的小國。蘇聯不用石油,也有其他資源可用,蘇聯的面積實在太大了。
蘇聯調來大批水泥,把水泥倒進每一口油井裡,打造一個巨型水泥塞,深約20米。德軍距離高加索的產油區非常遙遠,等他們打到高加索時,面對的是一口口根本不出油的油井。
德國不信邪,調來很多先進的石油鑽機,下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油井鑿通。「很遺憾」,德國人白忙活了,這1300口油井中,一口能打出油的都沒有。
蘇聯在德軍進入之前,已炸掉了煉油廠,德國無油可用。只能採取最笨的辦法,重新鑽探新的油井,但蘇聯顯然不會讓德軍從容挖油,給自己掘墓。4個蘇軍的西伯利亞師南下,阻止了德國的計劃。
德軍雖然渴望得到儲量更為豐富的巴庫產油區,只是蘇軍成了攔路虎,德軍始終沒能踏足巴庫。試想,如果德軍控制巴庫產油區,蘇聯肯定撐不住。蘇聯倒了,德國就可以全力進攻英國……
Ⅳ 為什麼二戰中德軍只靠7個人就能兵不血刃佔領貝爾格萊德呢
德軍七人小隊來自德國黨衛軍帝國師機動偵察營。他們的指揮官是黨衛軍上校弗里茨克林根伯格。在歷史上,帝國師被認為是黨衛軍最強大的戰鬥力量之一,也是對納粹德國最忠誠的力量,為希特勒戰斗到最後一刻。克林根伯格上校是該部隊的領導者,敢於冒險,經常做出驚人的舉動。在攻打法國的戰斗中,他曾召集炮兵轟炸他的地區,以防止法國軍隊對他們進行反擊。為此,他獲得了二等鐵十字架勛章。盡管克林根伯格上校經常在戰場上採取意想不到的行動,但他奇跡般地從未受傷。他還得到了魔術師的綽號。
Ⅵ 二戰德軍為什麼要極力想拿下莫斯科,莫斯科有什麼價值呢
其實樓主的問題是老生常談的「基輔還是莫斯科?」之爭吧
大致看了一下,很多回答不夠全面,參考我看來二戰德國最優秀參謀長,曼施坦因元帥的回憶錄,幫閣下解答一下疑惑
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蘇聯的領土太廣袤了,所以佔領領土的價值遠低於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價值。莫斯科作為蘇聯的政治中心,必然可以令蘇軍集結最強大的重兵集群固守而不會輕易放棄,因此就能夠吸引蘇軍完成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德軍當時仍然有相當強大的突擊力量(參考維亞濟馬大包圍),以達到摧毀蘇軍軍事力量的目的。
2 大規模會戰,軍隊總數決定你可以調動的全部兵力,而機動性決定有多少兵力可以調動到前線,相比蘇聯境內地獄一樣的公路系統,鐵路的作用至關重要。蘇聯占內線作戰之利,就是因為有完善的鐵路網,能夠讓其兵力在任何一個方向都能迅速集結。
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鐵路樞紐,一旦切斷,俄國所有的供給都要繞個大圈,把整個蘇聯的防區一切為二,大大降低蘇軍西南方面軍以及列寧格勒方向部隊的戰鬥力(缺乏彈葯和後備兵員補給,啥也幹不了),由於蘇聯的鐵軌和西歐鐵軌不匹配,導致德國的鐵路運輸連為前線運送彈葯的標准都達不到 ,攻克莫斯科就能將雙方後勤差距大大縮小,這個作用在我看來不亞於多殲滅60萬蘇軍。
3 所謂烏克蘭的煤礦和糧食,由於蘇軍的破壞,1941根本無法使用,希特勒所謂的烏克蘭經濟價值並沒能夠體現
4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與其照顧自己的側翼,不如給予敵軍強有力的進攻讓他們陷入混亂無力反擊,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側翼和後背。(巴頓以及隆美爾都有類似的理論)
西南方面軍在烏克蘭方向的威脅確實存在,但是德軍仍然有強力的南方集團軍群,也可以從北方集團軍群中抽調力量。烏克蘭戰役以前,蘇軍仍然處於極大的混亂中並且完全沒有制空權,在斯圖卡的攻擊下,火力和兵力都沒有優勢的烏克蘭方面軍在側翼的反突擊能起到作用其實非常有限,更不用說首都正處於重兵集群的攻擊之下。根據德軍的記載,蘇軍反突擊效率很低,大部分情況下,烏拉式進攻的唯一結果就是白白付出重大犧牲(可以參考1941年蘇軍失策的冬季攻勢),而反突擊本身暴露的側翼也能夠成為新的軟肋得以利用,德國人的優勢恰好就體現在機動作戰上。
再者,烏克蘭本身就是個突出部,一旦失去莫斯科,這個突出部就失去防禦的意義。
5 時間上無法讓德軍同時完成兩個戰略目標。進入10月後的暴雨完全澆熄了德軍的攻勢,部隊陷入齊腰深的泥濘中寸步難移,汽車全部拋錨,坦克是唯一能夠開動的裝備,拉火炮彈葯的馬匹又病又累大量死亡,士兵疲憊失落連塊干凈的睡覺地方都沒有,大部分部隊被困在路上,兵力的優勢被全部抵消了(這也是兵力和機動性理論的最壞反例)之後則是更可怕的嚴寒。
即使沒有完全估計到蘇聯的氣候會如此惡劣,但也應該有一定的預見。在這樣的形勢下,首先進攻更有價值的目標才是真理。惡劣的天氣在拖垮德國人的同時一樣能拖垮蘇聯人,烏克蘭防線的反突擊的尾聲很可能會被這場大雨澆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