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很多低調的富人,德國的有錢人把錢都花在了哪些地方
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的富豪或多或少都會有名聲,有的喜歡開豪車住豪宅,有的喜歡滿世界跑給人做「心理治療」,有一些卻很低調,就像德國的富豪,幾乎在社交媒體上找不到那些真正富豪的身影,但是如果你在普通的小鎮上碰到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可能也是德國的某位富豪也說不準。小編所知道的這些富豪除了進行正常的商務投資以外,最多的就是慈善事業吧,畢竟德國人生活已經非常的安逸了,人生追求已不多了。
德國富豪大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喜歡進行「不留名」捐贈。所以這些土豪們也不是那種只顧及自己的人,人在擁有一定的地位以後,心胸就變得開闊起來,除了自己的生活要完美以外,做作慈善以達到心靈上的慰藉。
⑵ 為了省錢,近1/6德國人放棄一日三餐,錢是省下的還是掙下的
1/6的德國人為了省錢放棄了一日三餐,這件事情讓很多網友表示不能理解,因為大家都覺得錢是掙下來的,而並非是省下來的。德國的物價進行了飛速的增長,所以他們為了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就只能選擇用這種方式來省錢了。有些德國人選擇了減少一日三餐的量,有些德國人選擇在吃飯的時候避免一些非常昂貴的食物。他們會在優惠力度比較大的時候去超市購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省錢的效果。
在購買衣服這一方面也可以選擇能省就省,如果說家裡面的衣服都非常的合適,而且也不落伍的話,就可以選擇減少購買衣服的次數,這樣也能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省吃儉用確實是必要的,但是大家沒必要直接做到極致,否則大家的身體會提前出現問題。這樣看病吃葯又會花銷一筆很大的金錢,所以倒不如用合理的方式來讓金錢得到正向的增長。
⑶ 在越來越推崇用電子付款的今天,為何德國人大多還是喜歡用現金付款
原因有兩個:原因一是德國移動在支付供應商多,德國人付個錢太麻煩;原因二是移動支付APP功能太單一,無法做到各個設備無縫隙連接;基於這兩個原因德國人才不喜歡移動支付,喜歡現金支付。
02、原因二是移動支付APP功能太單一,無法做到各個設備無縫隙連接
還有德國之所以放棄移動支付,實在是移動APP功能真的太差勁,我們喜歡用移動支付的原因就是方便,而在德國,那就是妥妥麻煩。比如你想上網購物,你用了Paypal支付,就只能是在網上支付,不可移動支付,不跟我們一樣可以選擇微信或者是支付寶,實在不行還可以用銀行卡。
⑷ 德國人愛花表現在哪裡
在德國家家戶戶都養花或擺在窗檯或裝飾房間。即使是二戰時期生活再艱難桌子上也擺放一盆鮮花,二戰結束在即,德國人的防空洞里都有小小的盆花。足以證明德國人有多麼愛花。德國戰敗後城市滿目瘡痍,人們只能用植物來裝飾城市的創傷,同時也撫慰受傷的心靈。
在德國的市政建設中,環境保護被列為重中之重。為了盡快造就城市高標準的生態環境,德國在舊廢料場的清理、垃圾處理以及擴建和新建喊模廳凈化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環保已成為人們的習慣,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垃圾桶映入眼簾。每戶德國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黃、藍、黑、綠4隻色彩鮮明的垃圾桶,上面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其中「黃桶」專門用來裝廢棄金屬鄭隱、商品包裝盒和塑料,「藍桶」「吞食」廢紙,「黑桶」裝普通垃圾,「綠桶」則收集從普通垃圾中新分類出來的茶葉、蛋皮和殘羹剩飯等生態垃圾。至於廢舊的破玻璃瓶,則要求送往指定的地點,然後認真地按不同的顏色分類投入規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舊家電必須送到專收處,再做處理,如此等等。大多數德國人都能一絲不苟地按照規定去做。由於實施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德國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時的科學處理,垃圾污碼森染顯著降低。
德國很重視對青少年一代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開始樹立環境意識。現在,許多中小學生自願地走上街頭,種樹栽花植草,清理雜物。全國森林覆蓋面積已經佔了1/3,其中有11個受到特別保護的「國家公園」。
⑸ 英、法、蘇聯集體反對,花了1.6萬億歐元!代價高昂的兩德統一
柏林牆倒塌後,要不要接受東德的回弊核配歸,成了 赫爾穆特·科爾 要處理的的頭等大事。這可是在分裂40年後,又一次決定德國命運的 歷史 性事件 。西德總理最初也像其他人一樣,對統一猶豫不決。
但當 科爾 仔細傾聽過東德人民的訴求,並得到了來自華盛頓的支持後,他相信德國的統一已經勢不可擋了。另外西德的政治精英們也很清楚,阻止東德人口 非法湧入 的唯一辦法,就是與它合並。於是在1989年11月,科爾向聯邦議院提交了實現 兩德合並 的五年計劃。
德國的統一,採取的是 先貨幣 、 後政治 的策略。1990年5月18日,兩德約定在貨幣、經濟和 社會 生活方面進行全面聯合。聯合約定承諾,7月1日起,東德人民可以按1 1的比例,把他們手中貶值的貨幣兌換成德國馬克,且每人最多可兌換4萬馬克。留在東德工作的人,可以得到用德國馬克支付的薪水,此舉給 東德的就業狀況 、和 西德的財政預算 都帶來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8月23日,東德民眾投票通過 成立聯邦共和國 。一個星期後,與波恩政府的合並條約也簽訂了。10月3日條約正式生效,這意味著,東德即將加入西德,擁有41年 歷史 的民主德國解體了。
德國分裂是二戰的產物,1990年的再次統一,自然也離不開當年 同盟國 的表態。東德一直依附蘇聯,直到1989年,還有36萬蘇軍駐扎在那裡。其租指實德國分裂後,由於駐軍問題,兩邊都沒有獲得完全的自主。柏林的命運一直受制於佔領過它的國家——英、法、美和蘇聯。
起初,英、法兩國並沒有特別關注德國局勢的變化。因為他們相信,東歐列國最終都會統一的,但必須要歷經重重險阻、和漫長的變革之後,才有可能實現,鬼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才來。可誰也沒想到 事情會來的這么快 !柏林牆剛塌了兩德就要合並,前後連一年都不到。
第一個坐不住的就是英國首相撒切爾,在一次與法國總氏差統密特朗的會晤中,撒切爾拿出一張二戰前的德國地圖,表達了對歐洲未來的深深憂慮。密特朗則表示,以前法國在身處危機時總會與英國聯合,現在他覺得這樣的時刻又來了。他倆都預感, 歐洲又要變得不太平了 。
上愁的並非只有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也不無憂慮,如今的蘇聯已大不如從前,東德解體會加劇它的衰落(類似赫魯曉夫的古巴之辱)。但英國人還算克制,在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前,他們對德國問題採取了一定程度的默認。反應最激烈的其實是法國, 歷史 上不堪回首的往事,讓 密特朗 難以接受兩德合並的事實。
巴黎的本能反應就是阻止其統一。密特朗在1989年12月遠赴東德,對他們的獨立主權表示支持,鼓勵其領導層要「挺住」。同時,他拒絕參加西德的邊境開放儀式,並且試圖說服蘇聯跟法國聯手,一起阻止德國的「狼子野心」。
法國人自信的認為,像兩德統一這種事,蘇聯怎麼可能會看著不管呢?戈爾巴喬夫早晚會出手的。1989年11月28日,密特朗向他的智囊團露骨的說道:我不需要親自去阻止這件事情,蘇聯人會替咱們做到的,他們不會允許一個更強大的德國站在跟他們對立的陣營里。
但是,當看到 科爾 支持的「 德國聯盟 」在1990年3月的東德大選中獲勝後,識相的法國總統臉色馬上就變好看了。密特朗提出:德國當然可以統一,但需付出代價。具體說來,就是兩德合並沒有問題,但不能謀求恢復德國戰前在中歐的霸權。
同時,密特朗要求科爾必須緊緊的擁抱法國、延續 德法共管 的歐洲模式。為保險起見,還得把德國放在一個「比以往更緊密」的歐洲聯盟中,也就是次年在荷蘭簽訂的 馬斯特利赫特條約 。
面對這些近乎神經質的要求,德國人表示:全盤接受、隨時滿足!為了放鬆友邦緊綳的神經,科爾在對法談判中一路都在退讓,只為換回密特朗對德國統一的容忍。(雖然法國人不靈活的外交手腕曾使他們的關系一度陷入僵局)。
不過客觀的講,法國人的條件也沒有令 科爾 很難堪,他出生於路德維希港,跟西德「開國」總統 康拉德.阿登納 是老鄉,又同樣身為 基民盟 的領袖,這一脈的政治人物本身就傾向於擁抱西歐,並不反感加入一個更緊密的歐洲共同體。
更重要的是,德國總理找到了強大靠山,美國人終於肯出來為德國統一做背書了!最初,老布希跟歐洲領袖們的想法差不多:認為德國的統一隻能在 蘇東劇變 結束、並得到 蘇聯允許 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但華盛頓很快捕捉到了德國的民意,特別是1990年2月的民調顯示:58%的西德人更青睞於一個統一而中立的德國。
德國人的 中立傾向 讓美國和許多歐洲政治家非常驚悚。眼下德國是中歐地區阻擋東歐劇變向西蔓延的唯一屏障,一旦德國因為承受不住西歐和蘇聯的壓力,而選擇通過中立的方式 強行完成統一 ,在中歐產生的政治真空勢必造成 整個歐洲的混亂 。
於是,美國開始不遺餘力地支持科爾的計劃,以確保德國不需要在 自身統一 和 擁抱歐盟 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迫於華盛頓的壓力,法、英雙方同意坐下來,與蘇聯代表就兩德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就是所謂的「 4+2」會談 ,即1990年2月至9月的外交部長會議。最後,本著對德國的尊重,他們於9月12日在莫斯科簽署了一份條約。
該條約正式承認了未來德國的邊界,也就是現在的兩德邊界。四國對柏林的佔領終於在1990年10月2日的午夜宣告結束。蘇聯同意讓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並達成了撤出在德紅軍的協議。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柏林。
為什麼 戈爾巴喬夫 會這么輕易的讓德國實現統一呢?幾十年以來,蘇聯的戰略目標一直是維持中歐的現狀。莫斯科和倫敦、巴黎、華盛頓一樣,早就習慣了德國的長期分裂,也丟掉了單獨佔領柏林的想法。但與英、法兩國不同的是,戈氏之前蘇聯領導人一直都頑固的阻止兩德合並,從未想過要放棄。
1990年的 戈爾巴喬夫 卻一直處於茫然中,就像當時所有人一樣。東西兩邊沒有一個國家預見到 東德的解體 ,德國的統一也沒有藍本可循。西方國家還可以對這種局勢的未來表達一下憂慮,或趁機搗搗亂,但蘇聯卻沒有這么多選擇。主要原因還是在戈爾巴喬夫身上,他太愛惜自己「 溫和改革家 」的名聲,性格也太軟弱。
「4+2」會議前期,蘇聯本來是反對德國統一後留在 北約 的,結果沒頂住四大國的反對,做了讓步。為挽回一絲顏面,戈氏強烈要求,北約部隊不得挪動到300公里以外的 波蘭邊境 ,這其實也是美國國務卿 詹姆斯·貝克 給蘇聯的承諾。但是後來美國變卦了,戈爾巴喬夫也束手無策。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蘇聯為這一次讓步付出了 慘痛的代價 ,所以要點精神損失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戈爾巴喬夫最初要求的「 統一談判擔保金 」為200億美元。最後商量下來的大概是80億美元,還多要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結果,從1990年至1994年,波恩給蘇聯(後來的俄羅斯)打了將近 710億美元 ,另外還有360億給了蘇德中間的東歐諸國。科爾是個爽快人,不僅給錢,也沒有在領土問題上與蘇聯和波蘭發生爭執。
撈到心滿意足之後,莫斯科同意了東德的解體,但依然假模假樣的對美國政府表達了「不滿」。之前統治東德的一幫老人可就真覺得十分窩火,但也沒流露出多少遺憾之情。蘇聯明白,同一個強大的新德國建立友好關系,比與他為敵要有利的多。而且統一的德國會受到歐盟的嚴密控制,這也不是件壞事。
喜歡東德的人不算太多,但它的解體還是在很多人心中造成了遺憾。前東德公民們突然發現,他們的精神家園不見了, 「德國」不存在了 ,強烈的空虛使他們的 情感 變得非常復雜。
40年間,有兩代人在東德出生、長大,他們既不願面對 愈來愈強烈的迷失感 ,也不能理解新政府的各種所為。1989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在東德讀過書的孩子們仍然堅信:把他們從 希特勒 手裡解放出來的,是勇敢東德的軍隊、和蘇聯的無私援助。
對於這種因「回歸」而產生的迷茫,新成立的聯邦德國無能為力。為重建國家認同,他們只能盡量將東德地區的公眾生活、還原到1933年以前的樣子,比如更改街道、城鎮、建築物的名字,或者恢復一些消失了很久的 儀式 和 紀念活動 。
這些做法與其說是在彌補 歷史 ,倒更像是在 抹消東德的 歷史 存在 ,是政府在驅使人們忘卻那段混亂的過去。這一幕,簡直西德在50年代試圖遺忘 歷史 的再現。
1989年後,聯邦德國終於找到了解決 歷史 問題的 終極殺器 ,如同搞定蘇聯一樣,德國人決定花錢開路, 用錢買斷 歷史 !雖然有點不情願,可東德人民還是別別扭扭的接受了,因為他們日子實在太難過了。不僅老的國家機關陷於癱瘓,大多數的基礎設施也破舊不堪:2/5的建築是1914年以前的老樓,1/4的房子沒有浴室,1/3的房子只有室外廁所,超過60%的房屋缺少中央供暖系統。
在接下來的3年裡,聯邦德國在原東德地區花了1.2萬億歐元。到2009年,兩德合並的總成本達到了 1.6萬億歐元 。東德民眾在工作、退休金、交通、教育、住房方面的龐大的開銷,都由聯邦政府來買單。
在短期內,這種做法效果奇佳。與過去貧窮的信仰相比,東德人似乎更相信聯邦德國無窮無盡的錢袋子。但隨著統一帶來的新鮮勁消退,西德兄弟們開始瞧不上 投降的「東德佬」 了,這種態度雖令人不爽,卻在無形中增加了東德人的政治資本,甚至讓他們贏了未來的大選。
當然,西德的老選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為了打消不必要的驚恐,也為了使他們對統一抱有熱情,科爾沒有提高稅收。反之,為了兌現巨額的承諾,聯邦政府甚至 不惜花光賬戶里所有的餘款 。這么做註定要陷入財政危機的,聯邦銀行對此深感不安。
1991年,德國的利率開始上漲,經濟蕭條也跟著一起來了,雙重打擊下的德國遭受了失業率上升和經濟增速放緩。這些連帶效應不僅影響了德國,也通過歐洲貨幣體系波及到整個西歐。想當初,為了收緊對統一德國的控制,歐洲大國們編織了一張 無比嚴密的合作網路 。現如今,科爾卻通過這個網路將德國統一的成本轉嫁到了國外,讓歐洲的合作夥伴們一起負擔。
⑹ 德國的消費水平怎麼樣。
消費水平不太高。
在衣、食、住、行這四項基本生活開支中,衣、食所佔的比例極小,而住、行卻佔了很大的比重。德國人把大量的錢用於住房、汽車及外出度假等方面。60%以上的德國人並不購房,而是選擇租房。
租房原因很簡單:租房比購房劃算。即使是在繁華地區,一套三居室的住房也不過800-1000歐元,偏遠點的地方,600歐元也能租到。最重要的是,德國對租房者的權益特別保護,出租者不得隨意漲價,雙方可以簽訂5年甚至10年、20年的合同。
合同一旦簽訂,租金永遠不會改變。房子出現問題,都是由出租者負責維修並自行負擔費用。
大約15%的德國人繼承了祖上的遺產,所以既不需要購房,也不用租房。由此推算,只有25%左右的德國人購買住房。德國房價最貴的地方當屬慕尼黑、斯圖加特和法蘭克福等城市。
即便在最昂貴的區域,房價也不過3000歐元/平方米,多數城市房價在800-2000歐元/平方米之間。而德國人平均月收入為3000歐元。
⑺ 一戰後德國馬克通貨急劇貶值期間,1美元=136000馬剋期間〔甚至更多〕,德國國民的日常消費怎麼花錢
成捆成捆的用,以前中國也是這樣的,錢都用麻袋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