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移民美國的歷史
德國聯邦內政部不久前預計今年將迎來80萬難民,規模是去年的4倍,僅僅7月就有8.3萬難民進入德國境內,而隨著難民涌至,內政部又將估計數字調高到100萬。另據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署估計,目前仍有25萬尋求庇護者尚未提交難民申請。
包容政策令難民偏愛德國
1949年通過的聯邦德國基本法對難民權利作出具體規定:“任何受到政治迫害的個人都應該擁有尋求庇護的權利”。因此,德國不僅和其他國家一樣參照了1951年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也把尋求庇護的權利作為針對外國人的基本權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有了法律做保障,配套的制度安排想必也錯不了,對難民來說,5個月的艱苦跋涉,為的就是那一份心安。於是,在被其他國家紛紛拒之門外之後,德國已經成了北上難民的首選。
德國《難民申請程序法案》規定,難民身份申請人需要接受聯邦移民和難民署的面試,詢問從來源國到達德國的路徑和尋求避難的原因,最後根據面試情況發放許可。一旦難民申請得到批准,申請人將被給予難民身份,獲得臨時居住權,這段期間難民將被納入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和德國公民同等的待遇,包括社會福利、子女撫養福利、社會融合補貼,甚至語言培訓課程等輔助項目。
一位9個月前來到德國的18歲敘利亞難民在社交網路reddit上跟網友互動,解釋了自己選擇離開祖國尋求避難的原因。他在2個月前拿到了難民身份,在被網友質疑“進入德國後是否成為福利體系的蛀蟲”時,這位難民稱,在德國獲得難民身份之後會得到了德國政府包括語言課程在內的一系列的協助,以便自己更好融入社會,難民在接受培訓之後會被督促開始找工作,如果自己無法找到工作,政府也會幫難民找到一個適合的工作。從網友互動的內容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多數德國網友都對這名敘利亞人來到德國表示歡迎。
德國媒體稱,大量避難者的湧入對德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挑戰,社會福利體系和政府預算也面臨著數十億歐元的額外開支。不過,這些難民的到來也給面臨老齡化危機的德國經濟在勞動力短缺問題上提供了解決之道,尤其是一些掌握專業技能、懂英語的難民。
德國史上的移民潮
回顧歷史,德國曾在戰爭後出現了多次移民潮,其中不乏由於戰亂等因素製造的難民危機,移民問題是談及德國社會發展軌跡繞不開的議題。
19世紀初到一戰之前,德國的移民狀況以外遷為主,這段時間里有超過500萬德國人移民美國,大多外出移民者做好與家鄉永別的打算,甚至還有些人帶著家鄉土壤一起上路用於日後自己埋葬他鄉。隨著經濟發展,東歐和南歐的移民開始進入德國,補轎散充了勞動力短缺,到二戰結束之後,對勞動力的需求令德國從移民遷出國轉變為遷入國。
二戰之後,西德容納了許多來自蘇聯、東歐和東南歐的戰爭難民,甚至不乏東德人。主張向全球自由開放的西德,吸納這部分難民被認為是難民的天然權利。
隨著戰後重建的展開,德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都面臨勞動力極度缺乏的問題,紛紛成立專門組織引進外國勞工,而鑒於當時東德人禁止進入西德,西虧喚德開始廣泛從土耳其、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等國招募外國勞動力。據統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西德的外國勞動力約為1500萬。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避難者開始進入德國。1986年之後的4年裡,約有38萬人向西德尋求庇護,其中多數來自伊朗、黎巴嫩。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東西德統一,大量流離在中東歐地區擁有德國血統的德國人開始以每年數十萬人的速度回歸德國。這些回遷移民的很大一部分都已經疏離了德國語言、文化和社會,成為了“陌生的德國人”。這些後來者與那些幾十年前就已遷入德國、適應德國文化,但身上並不流有德國血統的外國移民形成巨大反差,也造就了德國移民結構中的尷尬局面。
除了德國血統的回歸,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移民潮還受到另一股力量的支配,那就是東歐劇變和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區域動盪所導致的政治避難者和戰爭難民銷帆凱大量進入。1990~1992年,約有90萬難民進入德國,多數來自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或土耳其。1992年的避難者申請數一度高達43萬,而當年進入歐共體(即歐盟前身)的難民總數也不過55萬人。相比之下,今年前7個月,已有34萬難民進入歐洲,成為二戰後最大難民潮。
從二戰後到2005年新的移民法誕生之前的半個世紀時間里,德國人口構成中外國人口所佔比例從1%上升到接近9%。應該說,外國移民在德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中為德國注入了不可忽視的生命力,德國經濟的繁榮也增加了對外來移民的容納力。但是,隨著歐洲整體經濟下滑,不斷湧入的敘利亞難民還是讓歐洲左右為難。
德國人移民美國的歷史
最早德國移民美國是德國人以個人身份混在荷蘭人中來到美國,因為當時荷蘭其實是德意志的一個自由邦。荷蘭人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今天的紐約),所以英國人來到美國前,德國移民已經在美國了。
之後德國也一直移民不斷,獨立前的美國約有30萬的德裔,大致占總人口的10%。當時美國總人口也沒多少,領土也很小,只有最初的東海岸狹長的十三個州。
獨立戰爭時德裔大批參戰,抗擊英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還派出馮·施圖本將軍率少量普魯士人來美國幫助華盛頓。人們一直把嚴明的軍事紀律引入美國新建部隊的功勞,記在這位將軍的帳上。
而英國也從德國本土花錢招募了三萬德國人來美國當僱傭軍。這些人很多開小差投靠美國。戰後這三萬德國人超過半數留在美國。
新的美利堅合眾國開國後,有一段時間德意志民族向外移民的數量很少。直到1828年,抵美的德裔移民才開始達到每年1千人的水平。然而到了1832年,這個數字就上升到1萬多人,1836年則躍至2萬多人。然而,若與其後不久德意志人向海外遷移的數字相比,這只是小巫見大巫;1846年急增至5萬人,1854年更超過了20萬人。
在德意志人向海外移民急劇增加的背後有許多的因素,諸如各邦放鬆了向海外移民的限制;又如在那些將田產平分給子嗣而非全部傳給一個繼承人的地區(如帕拉蒂納特),田莊的規模日趨縮小,許多人無以為生;取消村社公田而使農民利益受損之;再如工廠制度的興起以及拿破崙戰爭之後,由於貿易恢復而帶來了英國貨的競爭,都造成不少工匠失業,等等。維也納會議導致貴族復辟之後,德意志各邦的獨裁專制也曾激起過反叛和外逃。還有一大批德籍作家,以熱情洋溢的筆調,用德文寫了很多描述美國生活的故事,在德意志各邦廣為流行。住在蒸蒸日上的農業村鎮的美籍德裔,給故鄉親人寫的信札,同樣也在德意志各地傳播了關於美國的信息,激起了對美國的熱情。在19世紀中葉,輪船取代了帆船,赴美更加容易了。在19世紀,有500多萬德國人移居美國,超過任何別的國家。
在1820年代的頭幾年,來美的德意志人有75%是男子,表明這種移民初時是試探性的,或曰考察性的。後來,德意志人才帶著大批兒童外遷,表明全家來美有落戶定居之意。
移民的職業所屬,似乎因出身省籍的不同而不同,也因外遷的年代不同而有異。早期移民一向大體屬於德意志西南部地區的農民,甚至到1840年仍有約半數的移民是農民和打散工的人。在19世紀中晚期,移民中的產業工人和工匠在數量上日趨增多,這既反映出移民來源的地區變化,也反映出德國作為一個整體,其工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中,德國移民當中有農村背景的人所佔的比例,就從1870年代初的大約1/3降低到了1890年代的1/4稍強。相應的,移民當中曾在工業、商業和貿易部門干過的人,在比例上有所增長。即便如此,遲至1900年,多數美國農場主仍然是有德國血統的人。
18世紀德裔移民剛來時集中在賓夕法尼亞,然後就從北到南散居在沿著阿巴拉契亞山麓的狹長地帶上,而到19世紀中期,情況就不同了,一半以上在德國出生的美籍德國人住到了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的上游谷地,集中在俄亥俄、伊利諾斯、威斯康星和密蘇里這四個州。遲至1900年,情況依然未變,因為當時全美共有250萬左右的德裔是在德國出生的,其中仍有約100萬人住在這一帶。1900年美國有德意志血統的居民人口(有德國出生的和在美國出生的加在一起)共約800萬。
在定居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過程中,德國人也是先鋒隊的一部分。今天在俄勒岡州,估計有1/4的人口具有德意志血統。在1857年,德裔在加利福尼亞州靠近洛杉磯的地方建立了阿納海姆城。他們在那裡種植柑橘,這種果樹長期是該地的主要作物。
就移民來美而言,德意志種族的人數最眾。他們在美國歷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這樣說也並非僅僅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美國的工業、教育、軍事防衛、飲食和娛樂活動,在格調上無一不反映出美籍德國人的貢獻和影響。連美國的語言都反映出這種影響,諸如幼兒園、熟食、牛肉香腸和漢堡包等詞彙,都來自德文。美國西進拓荒者當年超過大草原時所使用的那種科內斯托卡大篷車,就是住在賓州科內斯托卡谷地一帶的德裔人創制的。當時邊疆居民使用的肯塔基來復槍也是如此。聖誕樹原是德國聖誕節傳統飾物,後來也成了美國人的傳統。美國首屈一指的光學儀器公司——鮑什和隆博公司——是由德裔創辦的,美國各大名牌啤酒就更不用說了。長跨度吊橋及其支撐纜索,都是由一位德裔工程師搞起來的。在許多產品的研製方面,其中包括鋼鐵、汽車、木材、巧克力和石油等等,德裔人士都曾是先驅和巨擘。 德國的軍事傳統,給美國造就了若干名垂青史的將帥,其中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美軍打敗過德國的兩員虎將,即潘興和艾森豪威爾。
除了語言之外,德意志文化的其他許多特點也被帶到美國來了。經過幾代人的時間之後,德文慢慢地隨之消失,但美籍德國人的不少文化特徵都變成了美國生活的一般特徵。和聖誕樹一樣,牛肉香腸、漢堡包和啤酒已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必備之物。猶如其他許多具有種族特色的食物一樣,熱狗也是德裔在美國的即興之作(亦如華裔的炒雜碎和炒麵),而不是從故土直接進入的。在19世紀的辛辛那提,沿街叫賣的德裔食品攤販,把牛肉熏制的香腸往長條麵包當中一夾,就做出了後來風靡全美且膾炙人口的所謂熱狗。麥片粥也是19世紀一位德裔的傑作,雖說沒有熱狗那樣來得流行,恐怕同樣也屬家常便飯了。 都市地區的德裔在19世紀從德國隨身帶來了許多的技術本領。他們從事各種各樣的技術行業,其中包括木匠、麵包師、鐵匠、屠夫、鞋匠、印刷工、裁縫,等等。在19世紀中葉的密爾沃基、聖路易斯、底特律、紐約、澤西城和波士頓等城市,半數或過半數受雇的德裔是從事技術勞動的工人。另外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從事非體力勞動的營生。非熟練工人很少,在比例上連上述城市中愛爾蘭非熟練工人的一半都不到。在19世紀中葉的費城,打散工的德裔只佔14%,而同在費城的愛爾蘭裔卻有一半到2/3的人是靠找零活乾的。 許多德國人帶來了釀制啤酒所必備的本領,德裔移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恰好就成了啤酒消費的廣大市場。他們對美國人釀制的啤酒感到不滿足國。密爾沃基在19世紀中期大致有1/3的人口屬德裔,他們創辦的啤酒廠在1840年代末開始出現。和其他新開張的企業一樣,德國人的啤酒廠初創時在經費方面遇到過困難。但到1860年代,德國人在密爾沃基辦的啤酒廠,有好幾家闖出了成功的路子,名牌貨就有派布斯特、施利茨、布拉茨以及米勒。聖路易斯市及其周圍地區也聚居著大批的德國人,為另一家德國釀酒廠的創辦提供了市場,老闆是安霍伊澤—布希,他們生產的是巴德威澤牌啤酒。 雖然在19世紀中期,美籍德國人經營的興旺企業多屬滿足德國移民社區特殊消費胃口的生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服務於美國一般大眾的德國商號開始崛起。這種情況的出現,有時是由於德國人特有的產品在社會上推廣開來(牛肉香腸和啤酒是兩個顯例),但更為常見的,還是因為德國人具備技術才乾和管理能力,可以生產出大眾所需求的東西。例如,1849年兩個德國移民,一位名叫約翰·雅各布·鮑什,是個眼鏡師,一位名叫亨利·隆伯,是個商人,合夥創辦了鮑什和隆伯光學儀器公司。這家公司最終成了世界上磨製鏡片的最大廠家,它的鏡片廣泛地應用於眼鏡、照相機、顯微鏡、雙筒望遠鏡,以及其他光學設備。另一位德國移民,名叫約翰·奧古斯塔斯·魯布令,身懷工程建築的絕技,在美國發明了纜索,並用這種纜索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長跨度吊橋,包括布魯克林大橋。鋼琴的製作,是體現德國人把技術帶到美國來的另一個領域,標著斯太因威、納布和施納貝爾等美籍德國姓氏的這樣一些名牌鋼琴,至今仍反映出這一點。 19世紀的德國移民及其後代,在美國的許多工業部門都曾是一流廠家的創始人。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威爾豪澤的德國移民,開始是個木材場的工人,後來發跡,建立了自己的木製品公司,直到今天它仍是同行業當中最大的公司之一。另一位第二代美籍德國人,名叫亨利·J·海因茨,從十幾歲起就開始推銷自家園子里種植的農產品。他後來建起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食品公司,所出售的食品種類,比公司原先的廣告中所宣傳的“57種”還要多。藉助於德國人的技術和創業精神所發展起來的各行各業,充分體現在如下這些廠家的響亮名字上,諸如汽車工業中的斯圖德貝克和克萊斯勒、伍里澤風琴公司、施圖本玻璃公司、瓦納馬克聯號商店、經營石油和其他工業的洛克菲勒集團,等等。這些人都不是由德國商業大亨搖身變成美國商業大亨的。他們一般都是從小本經營做起,是美國給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
德裔美國人在政治上的表現
德國人是組織者。不管是什麼地方協會,保齡球俱樂部、工會、企業、合唱隊、樂團、學校、劇團,或者教堂,他們樣樣都組織得很好。他們組織過一個名為“特納協會”的體育俱樂部,分支遍及全美,強調競賽精神、愛國思想和智力發展。但是德國人卻很少去搞什麼政治組織。政治從未使美籍德國人陶醉過。在1820年代興起“一無所知”黨時,德裔曾是本土人士所攻擊的對象之一。但這種攻擊的矛頭,主要是集中在愛爾蘭人身上,而且這段歷史插曲所延續的時間,相對來說也很短。德國人對禁酒的法律和運動,向來是竭力反對的。在這一點上他們和愛爾蘭結成了統一戰線。他們也不贊成禁止許多正當娛樂活動的所謂主日“藍法”。但是,除了這些問題之外,德國人並不怎麼涉足政治。至少可以肯定地說,不如愛爾蘭人卷得那麼深,成就也不可同日而語。
擴展閱讀:
2012年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移民目的國,僅次於美國
據德國《明鏡》周刊和《圖片報》報道,經合組織(OECD)在最近的一份統計報告中指出,2012年共有40萬移民永久定居在德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人們印象中的移民首選目標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而且只有定居在美國的移民人數超過了德國。
據悉,2009年德國的移民人數在經合組織中排名僅在第8位,但截至2012年已經僅次於美國,選擇在德國定居的移民總數超過了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也超過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一名經合組織官員表示:“2012年德國的移民人數較此前一年增加了38%,可以說是很大的漲幅。盡管如此,德國較排名第一的美國還有相當差距,2012年前往美國定居的移民超過了100萬人。”
❷ 納粹聲名狼藉,為何戰後在南美混的風生水起
據統計,二戰後大約有9000名納粹戰犯逃往南美,進入智利、阿根廷,其中大部分納粹高官為保存實力攜帶大量資金進入智利並被智利軍隊聘為軍官,包括智利武裝力量的總司令都曾經是德國軍官,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智利軍隊,從軍裝到正步幾乎就是翻版的納粹,而且這批精英軍官和德國企業合作建立了很多秘密組織,堪稱迷你版的納粹德國。
為何智利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收留納粹戰犯呢?這事還得從殖民時代的歐洲移民潮說起。
從十九世紀開始,德國人就大量移民南美,包括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國家相繼獨立後,各國政府開始向歐洲引進軍事顧問和先進武器發展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由此他們的制服徽章也和自己引進軍事顧問的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秘魯和墨西哥引進的法國軍事顧問由此在制服上與法國很像,厄瓜多引進的義大利軍事顧問也換上了淺灰色的制服,像智利、阿根廷這些昔日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國家制服自然是滿滿的德國味,這也是為什麼智利軍隊歷來德式打扮的歷史由來。
智利早期南進擴張時,印第安人投靠法國,建立新法蘭西,智利於是大量引進普魯士移民,打贏之後,授田定居,平時為農,戰時為兵,所以智利南部又稱為南德意志。
在德國美國等新興強國和老牌強國英國法國等爭奪殖民地爭奪原料產地爭奪市場的過程中,德國在南美佔據上風,進行了很多投資,因為有大量的德國移民,德國和南美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而在二戰中,南美一沒被戰爭波及,二也基本沒參戰,跟德國沒有任何利益沖突,軍隊中同情德國的軍官人數也不少。德國戰敗後,殘余的納粹和德軍在歐洲肯定是待不下去。北美是敵對的美國和加拿大,又是遍地的猶太人,也不可能去。亞洲非洲太窮太亂,人種又不同,沒法兒隱藏,最關鍵的是戰後亞洲非洲基本上都在英國法國控制下,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英國的小弟,不久前還和德國掐過架,自然也不能去。
翻遍整個地圖,能去的也就剩下南美了,那裡群眾基礎好,有大量早期移民的德國老鄉,當地政府又跟德國關系不錯,甚至師從德國,去了不但不會有危險還會主動提供保護。
另外,有一部分對美國有用的納粹分子改姓埋名,在美國特工的安排下,企圖通過南美洲作為跳板,偷渡到美國。因為美國規定,禁止一切納粹分子入境(可見美國也有許多不光彩的一面)。後來許多人發現南美政治復雜,局勢動盪,很適合他們生存,幹嘛要去美國!
❸ 美洲不是德國的殖民地,為什麼德國人後裔遍布美洲各地
地理大發現後,歐洲諸強國紛紛對美洲進行殖民。其中,西葡兩國瓜分了拉美大部分地區,英法荷等國瓜分了北美和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地區。由於當時德國尚未統一,所以德國走在了這次殖民擴張的後面,德國人僅在委內瑞拉獲得了小塊殖民地。不過盡管德國人在美洲沒有什麼殖民地,但德國人後裔遍布美洲各地,德裔是美國第一大族群,人口高達數千萬,巴西的德國人數量超過500萬,阿根廷、智利等地德國人數量也非常龐大。
盡管德國沒有殖民地,但新大陸對地少人多的德國人充滿了誘惑。早在17世紀初,德國人就追隨荷蘭人到達了北美,廉價勤勞的德國農民和工匠是荷蘭人開發北美殖民地的主力。18世紀,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前往美洲尋求出路。他們從已經定居美洲的親朋好友口中得到美洲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是移民的樂園,所以紛紛移民美洲。而在當時,不管是英法還是西葡包括後來的美國等獨立國家,他們對德國移民是非常歡迎的。因為美洲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各殖民國家急需來自歐洲的從事技術性工作的勞動力。勤勞聰明的德國人自然成為了各國眼裡的最佳勞動力。
19世紀中期,德國迎來了移民高潮。在美國中西部以及巴西南部的奧格蘭德州等地,德國人甚至佔到了當地居民的將近一半。在巴拉圭、秘魯、玻利維亞、古巴等地,德國人同樣是當地主要的白人族裔。
二戰後,由於德國戰敗,很多德國人特別是納粹分子逃往國外,美洲是他們逃跑的主要目的地。僅僅阿根廷就接納了六萬多納粹分子。
如今,德裔已經成為美洲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族群,德國人後裔遍布美洲各地。德裔是美國第一大族群、阿根廷第三大族群、巴西第四大族群。
❹ 歡迎的德國移民城市
【 #德國移民# 導語】歡迎的德國移民城市有慕尼黑、柏林、法蘭克福、漢堡、杜塞爾多夫。下面 就給大家介紹下德國移民城市,歡迎閱讀!
歡迎的德國移民城市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州州首府,南德第一大城市,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備受德國移民青睞。最的慕尼黑啤酒節,精英學府慕尼黑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歌德學院,寶馬和西門子等車企和電器公司總部位於慕尼黑,德甲拜仁慕尼黑球隊,這里有人物茜茜公主、阿道夫·*、貝肯鮑爾、理查德·斯特勞斯和托馬斯·曼的故鄉,是名人薈萃之地。慕尼黑的英國公園里有座中國塔。
柏林是德國首都,政治經濟中心,州級市,有泰格爾機場,的國會大廈和勃蘭登堡門,有柏林愛樂樂團和柏林電影節,柏林電視塔,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柏林牆。
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機場,是交通中心、金融中心和工商業中心以及會展中心。法蘭克福是德國文豪歌德的故居。有博物館、美術館和教堂,的法蘭克福大學和歐羅巴塔。
漢堡位於德國北部是州級市,最重要的海港、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生產「空中客車」是飛機製造區,有的漢堡大學,市內教堂、博物館、歌劇院林立,橋梁眾多。與中國上海和成都是國際友好城市。
杜塞爾多夫是北威州州首府,是德國詩人海因里希·海涅的故鄉,這里承辦世界性會展(醫療展、時裝展等),成為廣告、服裝和通訊中心。的魯爾區工業區坐落在這里,德國漢高、拜耳和強生等知名企業辦公地點位於杜塞。中國通信華為和中興通訊總部也坐落在杜塞。學府杜塞爾多夫大學,教堂、美術館、博物館可以拜訪。
德國的華人聚集區主要居住在西德,相對集中的德國移民城市有柏林、漢堡、法蘭克福、慕尼黑、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等。
德國移民城市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來到德國彷彿走進美麗的通話世界,城市魅力深深的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和參觀者,猶如世界文化的寶庫和瑰寶,讓人不禁贊嘆德國的偉大厚重的歷史,肅然起敬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受人青睞。
擴展閱讀:德國移民優勢
一、一人移民,全家綠卡
這是德國的一大優勢之一,只要家庭中有一人拿到了德國移民綠卡,其伴侶和子女都可以拿到綠卡。只要有德國的居留權就可以在德國享受到免費的醫療保障政。
同時在獲得綠卡之後可以享受跟德國公民同等的社會補貼和社會保障。因而德國本身的發展歷史就很長了,而且該國對於公民的重視程度還是很高的,總體來說得到德國綠卡就有了保障,這就是德國移民優勢之一。
二、歐洲26過暢通無阻
因為德國是申根國之一,所以只要拿到了德國綠卡就可以享受26過的免簽服務,對於前弊愛好出國旅行的人來說在方便不過了。
基本上這條可以在歐洲的大部分國家暢通無阻,同時德國屬於第二發達的國家,只要獲得德國的居留權,129個國家都可以免簽。再加上德國在歐盟中的地位可以說給移民德國的投資者們帶來了很多的機會,這是德國移民優勢的第棚悔輪二點。
三、免費讀書
德國的免費教學是早就開始實施的,很多人都是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來德國留學,因此花費很多財力,人力,物力為了讓孩子能夠在這上學,但這樣有時候也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很多人選擇用移民的方式,這樣就能享受到和德國人一樣的待遇。你的小孩也能在德國接受這個國家的教育。只要考試優異就可以選擇德國的300多所免費公立大學。這是德國移民優勢中的第三鏈信點。
四、德國的成長環境
德國畢竟是世界發展第二大國,其國內的很多東西都是可以讓你大開眼界的。特別是對於一些企業家來說,在德國感受他們國家的文化,看看他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於自己的生意擴展到海外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也算是很不錯的機會。這是德國移民優勢的第四點。
總而言之,去德國移民優勢還是很多的,無論是對自己的發展也好,對自己孩子在海外深造也好都是不錯的選擇。現在的德國又非常的穩定,環境的建設也越來越好,所以移民德國的人也越來也多。
❺ 烏拉圭原是西班牙殖民地,為何德國和義大利人那麼多
文/寂寞的紅酒
烏拉圭,地處南美東南部,拉普拉塔河河口處,與阿根廷隔河相望,是南美洲最肥沃的土地之一。歷史上,烏拉圭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長期受西班牙統治,但讓人奇怪的是烏拉圭國內有數量眾多的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義大利和德國後裔甚至比西班牙人都多。這在西屬殖民地是不多見的,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後很多德國人逃往烏拉圭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為何烏拉圭會有那麼多德國和義大利後裔?
第一,烏拉圭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好,和歐洲非常相似。肥沃的潘帕斯草原,濕潤宜人的氣候,秀麗的風景,讓烏拉圭成為歐洲移民在南美的首選之地。由於義大利、德國與和西班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西班牙是16世紀中期從統治半個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分裂出去的),而當時的德國和義大利還是一盤散沙,經濟條件都很差,所以很多義大利人和德國人漂洋過海就去了烏拉圭。他們很快喜歡上了烏拉圭這個地方,就在當地定居下來。
第二,由於烏拉圭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和生活,因此西班牙將烏拉圭作為定居之地。烏拉圭沒有智利、秘魯那樣的金銀礦,也沒有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但有肥沃的土地,西班牙人在當地主要推行種植和放牧,進行經濟生產活動。因此他們不需要印第安人,也不需要黑人,他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移民。而高素質移民需要從歐洲引入,但西班牙的競爭對手法國人和英國人是不受歡迎的,西班牙殖民政府更樂於接受能幹、踏實的德國人和很少給自己惹麻煩的義大利人。事實上,當時義大利南部還屬於西班牙,所以當地義大利和德國後裔多就不奇怪了。
第三,烏拉圭獨立後,一直和德國、義大利走的比較近。一戰後很多德國和義大利人漂洋過海前往烏拉圭,烏拉圭也日益和軸心國靠近。1939年,德國軍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被堵在了烏拉圭港口,烏拉圭拒不交船,但最終在英國武力威嚇下,烏拉圭頂不住壓力,德國軍艦無奈自沉。德國和烏拉圭的蜜月因此結束。二戰結束後,仍然有很多德國人逃往烏拉圭。二戰後,美國曾在烏拉圭海岸發現被遺棄的德國潛艇。
❻ 19世紀德國移民美國的部分原因是氣候
1874年德國人乘漢堡輪船移民美國。(©Everett Historical/Shutterstock)「KDSP」如今,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頂級移民目的地。但在19世紀,德國人為了尋找更好的海外前景,大批逃離祖國,
在那個時代有500多萬德國人移居北美,其中包括唐納德·特朗普和海因茨家族的祖先。而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氣候是導致這種遷移模式的主要因素。
「直到今天,從歐洲到北美的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遷移,」德國弗萊堡大學地理教授Rüdiger Glaser說。格拉澤說,大多數關於德國移民的文獻通常把這種現象歸咎於政治和社會問題。[難民危機:為什麼沒有科學可以重新安置]
19世紀的確是德國發生重大政治和社會動盪的時期,從拿破崙時代的戰爭,到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再到工業革命,再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但格拉澤和他的同事們想驗證一個假設,即氣候可能是導致這種大規模遷移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人員利用統計模型
將研究重點放在他們大學周圍的地區,現在是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那裡有19世紀關於移民、人口、天氣、收獲量和穀物價格的詳盡記錄。(這個地區不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德國;1815年,研究時間框架的開始,它是由巴登大公國、符騰堡王國和普魯士王國拼湊而成。)
他們使用了一個復雜的統計模型,試圖量化氣候對移民的影響。總的來說,格拉澤說,1815年至1886年間,大約30%的移民從德國的那個角落遷出,這可以用一系列從氣候開始的事件來解釋:惡劣的氣候條件導致農作物產量低,從而導致穀物價格上漲,這導致人們想撿起來離開,尋找更好的機會。格拉澤說:「天氣改變歷史的10種令人驚訝的方式是:
」「這很清楚。」這種連鎖效應是令人信服的。
「當你考慮到當時德國南部的大多數人口是農村人口,家庭生計和收入與農業生產力密切相關時,這並不奇怪,」年威爾弗里德勞里爾大學副教授羅伯特麥克萊曼說加拿大,誰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麥克萊曼說,人們往往把環境遷移與環境難民聯系在一起,或是大量的人突然被風暴、洪水和單一的大事件從他們的家中轉移出去。」雖然這樣的事件確實周期性地發生,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氣候和環境對遷徙模式的長期、更微妙的影響,」麥克萊曼告訴《生活科學》。他補充說,報告顯示「氣候如何通過影響大宗商品的市場價格和破壞家庭生計,間接影響移民。」
Glaser和他的同事發現,移民數量的一些激增與特別嚴重的氣候事件有關。例如,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的大規模噴發,將足夠多的火山灰送入大氣層,造成全球混亂。1816年被稱為「沒有夏天的一年」,因為北半球的農民經歷了糧食價格上漲帶來的歉收。
其他移民潮具有更為明顯的地緣政治影響。研究人員發現,1850年至1855年間,移民激增發生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當時法國禁止食品出口,這擠壓了德國的糧食市場。巴登當局在這段時間試圖通過資助窮人移民來擺脫他們(部分是希望防止暴動)
❼ 德國移民最多的是美國哪個洲或地區
德國人向美國遷移.發生在美德兩國歷史上的許多不同時期。從第一批德國移民於1683年到達北美.德意志移民人數就增長很快。在19世紀,有500多萬德國人移屠美國,超過任何別的國家f11,從而成為美國移民集團中獨特的一支。他們移居美國後很多情況下仍保持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由於他們在美國的分布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意志人移民北美在17世紀80年代達到第一次高潮.19世紀初由於拿破崙戰爭及德國西部手工業工匠敵不過英國機器紡織品的競爭在德國*起了全家赴美的高潮.這一趨勢到i9世紀末被單獨移民所代替。在整個19世紀期間有500多萬人移居美國。1828年,抵美的德裔移民每年只有1幹人的水平.1832年上升到1萬多人.1846年急增至5萬人,1854年更超過了20萬人f2】。80年代初,歐洲工農業危機,大批德國人移居美國。他們大多居住在上密西西比和俄亥俄河谷.特別是俄亥俄、伊利諾斯、成斯康星和密蘇里四州【3】。我認為這一時期美國的」拉力」和德意志的」推力「對德意志向美國移民起了推動作用。首先就德意志的」推力」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上.直到19世紀下半期的德意志仍然處於動亂z中。1815年盒破侖戰爭後.由於貿易恢復而帶來了英國貨的競爭.造成德國西部不少工匠失業。維也納會議導致貴族繞治復辟.德意志各邦的獨裁專制也激起反叛和外逃。在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後,大批流亡之士(又稱」1848年志士「)來到美國。另外19世紀60年代由於俾斯麥發動的戰爭而引起德國各邦的動亂加劇了移民潮。第二.德意志各邦遷徙美國.也因為贊賞台眾國無與倫比的政冶制度『41。由於政治上動亂.大批知識分子無法實現政治上的民族統,便試圖喚起人們對德國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尊重.掀起了一場」文化民族主義u運動.但於19世紀20—30年代遭到當局的鎮壓。在絕望中.他們中的一些人轉向自由民主的美國,希望在那裡建立一個自由統一的」新德國」。為實現其理想.他們避開了人口稠密的美國東部.來到了政肘力量控制薄弱的兩部邊疆。第三,德意志禁止移民法令的取消也有利於向美國移民。在1848革命後.德意志廢除了限制移民的規章,簡化了移民的出國手續.希望以此防止政冶動亂的再度發生。其次,德意志人大量移民美國同美國的」拉力n分不開。大量移民是19世紀中後期移人美國的.因此這一時期美國政府通過的移民政策和工業革命起了重要作用。內戰中.林肯政府在』1863年致國會咨文中吁請國會制定法律刺激外國八移居美國,井終於使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國務卿威廉西沃德也支持積極移民政策。如t867年通過美國領事館招募了800名普魯士鋼鐵工人。內戰後.美國出現了工業化高潮.對勞動力的需求使美國廠礦企業競相以高工資從歐洲招工。西北部從威斯康星到俄勒岡都採取鼓勵移民中。德意志是最大的政策。鐵路公司投入巨資吸引移民勞動力。1868—1871年,南部和中西部鐵路工人的工資每天175—2美元.鐵路公司還為不同國籍的移民建立定居點。如柏林頓公司在內布拉斯加和艾奧華建立了德國人定居區。據統計,19世紀90年代.美國鐵路部門僱傭的外國移民增加到8萬多人.其中德意志人有18613萬名。還有一個因素是交通工具的發展。19世紀,美國招徠移民的活動中「從使用帆船到使用蒸氣輪船是移民活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德意志利用這一時機大量建造輪船投人越洋客運.漢堡、不來梅都成了最活躍的港口。據紐約移民局的材料.在1856年.964%的移民是乘帆船到紐約,1873年乘輪船抵達紐約的移民超過了964%151。另外,時間上橫渡大西洋從卜3月縮短至10天且安全性大大提高。這些為德意志人遷居美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美國民族文化與民族意識的總體特徵即~體多元」.而民族同化的進程是一體化增強的主要渠道。關於外來移民被美國社會同化的進程.美國學者米爾頓戈登曾提出一套理論。他認為.同化有行為同化和結構同化兩種。行為同化發生在移民文化模式被加以改變以適應新社會所提出的種種要求之時.如語言、服裝、禮儀的變化等.而結構同化則是在移民集團被納入新社會的各種社會機構之中時才得以實現。通婚是結構同化的最基本事例。它之完成.意味著人們首先基於種族類同性的諸種聯系已經消失『61。我認為,19世紀的德意志移民是抵制同化措施的。民族同化進程是相當緩慢的.到20世紀才加快。19世紀初.一些德國移民團體曾有過在美國建立使用德國語言的州的夢想;在30年代初,曾企圖把德國移民集中在得克薩斯州兩南部的打算;19世紀40—50年代從歐洲逃亡到美國的德國移民集團.希望利用美國內戰在中西部和得克薩斯建立起獨立的德國移民州。但這些企圖都沒得逞。因為美國法律禁止建立種族特區。怪不得亞伯拉罕林肯總統認為德國移民是一個需要細心加以培植的種族集團_7l。但在辛辛那提、聖路易斯、密爾沃基和其他城市形成了大范圍的德意志移民社區。有時.某一特定城鎮的居民,都來自德國某一特定的地區如肯塔基仆l的法蘭克福一地的居民,都是來自德國法蘭克福的移民所建的【8】。德意志移民集中居住的方式使他們世代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這一點表現在民居和文化的孤立上。在19世紀的密爾沃基市.德裔居住區和當地的本土居民或愛爾蘭人只保持著最低限度的接觸[9l。在德國人居住的地方很少聽見英語,生活方式完全是德國式的。另外德意志移民為反對同化措施.反對強追他們進入公立學校.於是他們創辦自己的學校。路得救和天主教德裔.曾在19世紀的美國建立起自己的教區學校.其他的德國人辦起自己的私立學校。聖路易斯是德國人集居的一個中心,該地早期的幼兒師資幾乎全是德裔的【10】。結構同化中.德意志移民是很緩慢的。德意志移民對政治不感興。
❽ 德國移民六大城市優勢對比分析,定居哪裡比較好
【 #德國移民# 導語】德國是世界強國,移民德國的幸福指數也是相當之高,然而根據地域的不同,各個城市之間還是有所差別的。 就德國六個比較集中的大城市為大家做個優勢對比分析,朋友們可以斟酌一下哪個最適合你。
柏林(Berlin)
城市,德國首燃蠢都與文化之都
說到柏林,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德國的首都,同時是德國的城市,它在世界的影響力是十分之大的。
這座城市,經濟水平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無論從文化、政治、傳媒,還是科技等方面,柏林當之無愧能稱作是城市。因此,這里是最多的外國人聚集地。
漢堡(Hamburg)
「世界橋城」,海港與外貿之城
漢堡是德國的第二大城市,是一座國際的旅遊城市。
這么不僅風景優美、環境宜人,還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的外貿中心,作為港口城市,漢堡還擁有歐洲境內規模的紅燈區。因此,漢堡有「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以及「世界橋城」的美稱。
慕尼黑(München)
經濟最發達、擁有兩座學府
身為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慕尼黑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其生活成本也是全德國水平。另外,兩座世界學府——世界的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皆矗立於此。
法蘭克福(Frankfurt)皮侍陪
德國金融與交通中心,歐洲央行之地
堪稱「第二首都」的法蘭克福也是一座具有很多優勢的城市,其生活成本僅次於慕尼黑。它是德國乃至歐洲的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談空通中心,同時擁有德國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全城共有324家銀行,並經營著德國85%的股票交易。
科隆(Köln)
現代化氣息濃郁,繁華商業都市城
科隆是德國第四大城市,位於萊茵河畔。它是一座古老而繁華的現代化商業都市,德國學府之一的科隆大學就在此城。
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
北威州首府、歡迎的移民城市
最後一個壓軸出場的是杜塞爾多夫。杜塞爾多夫位於德國西北部,同時它也是德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北威州的首府。發達的展覽業和通訊業,良好的經濟狀況與適中的生活成本讓它成為「歡迎的移民城市」。
❾ 德國人19世紀為什麼大量移民美國
雖然德國面積不算大,僅僅35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可不少,足足有8200多萬。此外,德國在海外還擁有數千萬後裔,尤其是在美國,下面來說說德國人19世紀為什麼大量移民美國。
美國德裔人口高達5000多萬,佔美國總人口的17%以上,是美國最大的族群。德國人在美國人口數量之所以那麼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上,德國人曾瘋狂向美國移民,尤其是在19世紀中期,德國人甚至整村整村的向美國遷移。那麼不禁有人要問:德國是歐洲比較發達的國家,美國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難道黃金遍地?為什麼德國人那麼熱衷於向美國移民?
德國之所以熱衷於向美國移民,和當時歐洲和德國的大環境有關。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統一前,德國始終處於分裂狀態,一盤散沙,動盪不安。不僅和外部的其他歐洲國家征戰不休,各邦國之間同樣打的不可開交,德國人飽受戰爭之苦,生活非常艱難,人們都渴望安定富裕的生活,他們有移民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時,19世紀初由於工業革命的普及,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德國人口數量劇增,而德國國家面積狹小,有限的土地根本無法養活日益增長的龐大德國人口,也無法消化過剩的富餘勞動力,所以德國人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尋找出路。這是促成德國人向外遷徙的主要動力。
而當時的美洲尤其是美國無疑是德國人最佳的移民目的地。當時的美國地廣人稀,嚴重缺乏勞動力,而美國的移民政策和宗教政策比較寬容,而美國人又對這些移民非常歡迎,所以德國人才成群結隊的漂洋過海前往美國。事實上,早在17世紀的荷蘭時代,德國人就混雜在荷蘭人中前往美國,哈德遜河邊的紐堡(屬紐約州)就是德國移民建立的。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建立北美殖民地後,困行英國人以墊付船費等方式吸引熱切需要土地的德國農民前往北美殖民地,所以北美殖民地的德國人數量劇增。勤勞的德國人在美國建立了眾多的農場,很多人都成了農場主。
18世紀中期,隨著美國人不斷向西部推進,美國的土地驟增,美國到處都是未開墾的土地,而美國人則鼓勵移民們向西拓展。當時德國人已經在美國站穩了腳跟,熱衷於向西部拓展,而當時歐洲又爆發了革命,富裕生活的誘惑以及德國動盪的局勢以及宗教、革命等迫害使得德國人如潮水般湧向美國,德國人成批成批的前往美國,很多地方甚至整村整村帆橋的搬遷。在19世紀,有500多萬德國人移居美國,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帶著淘金夢的德國人為了獲得廉價的土地,成群結隊的向美國中西部大平原推進。他們勤勞能幹,又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所以美國中西部很快就成為了德國農民的天下,美國中西部到處態尺猛都是德國人的農場,德國人遍布美國各地,美國中西部的一些州德裔比例甚至超過了40%。如今,德裔已經發展為美國最大的族群,五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德國人後裔。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德裔。二戰中,帶領美軍打贏德國的艾森豪威爾、尼米茲、克魯格等美軍將領也是德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