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性討論,勿噴,德國和日本哪個的工業實力更強
你看看鑄造技術水平,電子集成水平,自動化水平。。
兩者都是工業超級強國,但是後兩項我覺得還是日本更勝一籌
通俗的將德國的設備好用在質量好,日本在於科技更新,從汽車上就能看出來
但是日本的軍品的質量並不差。。。所以日本工業是最好的
⑵ 日本和德國工業真的很厲害嗎
日本是很重視教育的國家,二戰中日本只有兩類人不用打仗,一是女人,二是大學理科生。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普及初中教育。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軍國家,科學水平歐洲最強,產業發展最好。雖然二戰戰敗,但德國科學技術水平沒有下降。
最關鍵是二戰結束以後針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為歐洲提供大量資金,為了在東方牽制蘇聯也為日本提供了豐厚的資金。
是的,工業技術很強大
⑶ 日本和德國哪個工業實力更強一些
在戰略性的重工業方面,還是德國要強一些,它不論生產工藝還是技術水平,都比日本要高上一籌。但在新興的輕工業方面,比如電視、相機等電子產品上,各有所長,甚至日本還要略勝半籌。總體上來講,日本仍然不如德國,但差距不是很大,屬於競爭關系。
⑷ 德國和日本哪個經濟實力比較強
經濟實力比較強的話,這個需要在哪些方面來對比呢?今天拼音上對比的話,日本應該是更優勝一些的。
⑸ 德國和日本哪個實力強
整體實力日本略強於德國。
經濟和軍事上,日本強於德國,政治地位上,德國強於日本。由於兩國的實力和地位不同,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
日本經濟總量多於德國,但是人均不如德國,2018年,日本經濟總量為5萬億美元,德國為4萬億美元,日本領先於德國,日本人均GDP為3.8萬美元,德國4.4萬美元,日本經濟總量能夠超過德國,關鍵是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德國。
德國和日本都是工業強國,但是德國更勝一籌,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型企業以外,德國還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而日本只有220家,德國將近是日本的6倍,隱形冠軍是指在國內和國際上絕大部分份額,但是知名度很低的中小型企業。
隱形冠軍企業基本上都是依靠技術壟斷,利潤率很高,可以拉高人均GDP。 德國和日本同樣重視科技和教育,未來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會憑借人數優勢領先德國,但是人均GDP德國超過日本。
軍事實力
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戰敗國,名義上德國擁有軍隊,而日本沒有,但是軍事實力日本遠超德國。
德國《明鏡》周刊曾經報道過一起尷尬事件:德國的「拳師犬」奉命參加北約舉行的聯合軍演,但是因為忘記攜帶機槍,竟然突發奇想,把掃帚把塗上黑色,安在裝甲車上冒充機槍。
由於缺少保養,德國128架飛機只有4架可以隨時起飛,220多輛坦克也只有不到一半能夠作戰,能夠下水航行的軍艦只有15艘。
德軍上下班打卡,演習過了下班時間要額外付加班費,德軍跟隨美軍前往伊拉克戰場,但是不是喝啤酒就是啃香腸,結果各個挺著大肚子回國,就連盟友美軍都看不起德軍。
日本由於沒有徹底緩和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加上北方四島和獨島等領土爭端,日本保持強大的自衛隊,日本自衛隊總兵力25萬人,海上自衛隊擁有四艘直升機航母,大量的水面艦艇,而且追加了105架F35戰斗機,總之,日本正在不斷強化軍事實力。
⑹ 日本和德國哪個工業實力更強一些
日本的工業實力相比稍強一些:只是我們對日本從心裡上疏遠一些而已!
機械製造業,德國強一些;電器/電子工業日本強一些,汽車工業兩者相當.重型加工裝備製造業德國強一些,冶金工業及輕工業日本強一些;
⑺ 德國的工業跟日本的工業 哪個強一些
個人覺得,德國會強一些。畢竟德國比日本早進入工業化,像愛因斯坦其實也是德國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人引起的,特別是二戰。可以說,德國是原創,而日本是吸收和模仿借鑒別人的經驗反展起來的。應該說,德國的底蘊更深,能力會更強一些。
⑻ 日本工業強大還是德國工業強大
都很強大,不過日本電子工業較牛,德國的機械則更強,各有千秋
⑼ 日本和德國的工業哪個更強
現在的確是日本強。對於喜歡二戰的來說不少人真實德國在二戰的時候很強。可是要冷靜分清二戰和當代。
其實要你怎樣看了,如果在某些領域比如半導體日本就很強,機械德國就很強。
如果現在兩國軍事,真正打起來不一定說那國強。
總的說綜合國力是日本強於德國。
⑽ 日本和德國誰的工業實力更強
日本的工業實力比德國更強?
文章提交者:高燒不退 加貼在 環球風雲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
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陶伯(Markus Taube)教授在接受網路報(Netzzeitung)采訪時說,目前的中日沖突看似由教科書引發,但更深的背景是日本減少對華經濟援助以及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會。
網路報記者首先問,中日之爭是否會危及東亞地區的穩定?
陶伯教授肯定地說,他不這么看。目前的沖突不過是一場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中日之爭的又一次刷新。使用的論據也都是老一套。他說,目前北京的腔調已開始放緩,估計這場聲浪還將持續一陣才能平息。
記者問,中國是否因為經濟上同日本的聯系太密切,才不會更進一步地觸怒日本呢?
陶伯說,抗議並非是無限制的。抗議緣起在日本一種只被1%的學校採用的教科書。事實上,這其中包含了另外一場沖突,即中國對日本實施牽制政策,「中國希望阻止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是中國最中心的任務。正是如此,一場北京、東京之間的傳統之爭才會在現在被炒得沸沸揚揚。」
此外,這場爭執還關繫到日本對中國的發展援助。陶伯繼續說,日本要削減它的對華援助。但中方卻將發展援助看作是日本對侵華戰爭的一種賠償,而且中國的經濟利益也由此受到損害。陶伯教授總結道,「因此,教科書問題其實是折射了其它問題。」
記者問,如果日本巨型企業如馬自達、本田或東芝等減少它們的在華業務,是否不太現實,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包括日本在內,能夠忽視作為巨大市場的中國?
陶伯說,中期考慮,沒有一家全球化公司的企業戰略可以繞開中國。此外,作為中國的近鄰,在中國組織生產,對日本來說,是最劃算、最經濟的一條戰略。日本企業如果放棄中國,那將大大削弱自己。
但從短期看,中國目前對日本並不那麼有吸引力。比如汽車工業,那裡的生產過剩十分嚴重,日本汽車企業如果做出調整,應該同中日沖突沒有關系。
記者問,中日之間的經濟關系究竟應怎樣看?中國真的強大到可以放棄日本了嗎?
陶伯教授說,如果中國不再有來自國外的直接投資並受到世界市場的嚴重孤立,那麼中國面臨的問題可就大了。但只要中國同日本的不和現狀還沒有波及到中國同歐洲以及美國的貿易關系,中國便可以放棄日本。日本企業還沒有達到在從科技到商業模式等各個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是可以取代的。以德國機械行業為例,德國機械業不會反對,作為競爭對手的日本在中國先敗下陣來。
記者問,那就意味著,中國瞄準著日本以外的貿易夥伴如美國和歐洲,這樣,中國可以隨時為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給其中的一方施加壓力?
陶伯教授說,中國非常精通外交權謀,他們能做到,讓對手互相撕殺。北京在同歐洲和美國的貿易之戰中頻頻得手,做得非常巧妙並充滿創新。
記者最後問,目前中國人的示威是否同他們對國內經濟政策和工作條件不滿有關?
陶伯不這么看。他說,示威都發生在城市,而城市居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從農村及偏遠地區或是重工業轉型地區還沒有傳來有關示威的報道。他說,僅此而言,可以將本次在中國發生的反日活動看作是一次「城市現象」,參加者多為受過教育、容易受到影響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