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軍工如何恢復

德國軍工如何恢復

發布時間:2022-02-23 09:04:18

1. 為什麼曾經橫掃歐洲的德國,現在卻對軍事完全喪失興趣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從普法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的70多年時間里,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

一戰前夕,德國靠發展軍工產業,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陸軍的擁有者;二戰前,德國在納粹黨的帶領下建立了戰時經濟體制,重點發展軍工技術,而且還坐擁克虜伯和斯柯達兩大兵工廠,其軍工產業足以傲世整個歐洲。

為什麼這么說?要知道,克虜伯軍工廠是20世紀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已經威名赫赫;而斯柯達兵工廠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廠,以生產火炮和各類型的槍械出名。1939年年初,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後接管了這座軍工廠。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工業,德國才獲得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美蘇兩強崛起,德國在衰落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發展軍事工業的慾望和能力,轉而通過大力發展經濟、組建歐洲共同體等方式,將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隱藏在歐洲的集體行動中,以「歐洲」的名義和渠道投放自身影響力,在國際上貫徹自己的意志和主張。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國為何會放棄發展軍事?難道德國民眾的徹底反思,使得他們看清了發展軍事進而引發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性和殘酷性,從此對軍事深惡痛絕?

這種主觀層面的分析顯然不符合事實,要不然德國在一戰中吃虧後,也不會主動挑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了。更何況,從迴避歷史問題到真正全面反思納粹歷史,德國在反省的道路上也經歷了諸多波折。

熟悉雲石君之前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許會指出,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這種境遇下,德國拿什麼來發展軍事工業?

不得不承認,美國對德國的軍事接管和鉗制是德國無法發展軍事的一大主因,但也僅僅是外部因素。我們都知道,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從內因入手,來挖一挖德國不願發展軍事的深層原因。

首先,在美蘇兩強冷戰對峙的背景下,德國再怎麼發展軍事,也無法抵抗蘇聯,何況有美國撐腰,自保無虞。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強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對峙。很不幸,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並且由於國土面積不大,完全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南部都被歐洲國家包圍,處於四戰之地,這一點和中國戰國時代的魏國與韓國的地緣政治格局頗為類似。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規模戰爭的傷害水平之深,已經遠非德國這種體量的國家可以承受。分裂後的西德一旦有想通過發展軍事做大做強稱霸歐洲的意念,必將面臨其東西兩面傳統歐洲強國(尤其是強大的蘇聯)的聯合打擊。而隨著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爭形態,畢竟核武器的破壞性太大,這是西德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自身軍事力量強勢與否已經沒有意義(反正都打不過蘇聯,狹小的更無法承受核彈――德國的人口密集度在歐洲大國中排名第一),而且德國的軍事復甦還會加劇東西方緊張,增大淪為炮灰的風險。既然註定不是蘇聯的對手,而且有美國這個歐洲的太上皇在背後撐腰,自保完全沒有問題,德國索性放棄了軍事復甦的念頭,避免刺激周邊國家敏感的神經,更願意用和平方式充當東西方緩和的橋梁,以一個溫和的贖罪者的形象示人,這樣既節省了軍費,更可以避免自己淪為冷戰變熱戰的炮灰,何樂而不為?

其次,戰後歐洲政治格局發生了大洗牌,靠武力征服已不太現實,德國要領導歐洲,只能通過軟實力吸引大家主動接受自己領導。

從政治方面來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傳統的歐洲列強普遍衰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二戰結束後出現斷崖式衰落,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勢力急劇收縮,從世界霸主變成了二流國家,逐漸淪為美國的小跟班;德國在戰後也受到了嚴厲制裁,國土淪為廢墟,大部分軍事基地、軍工廠被摧毀,軍事政治被美國接管,國運可謂是一落千丈。

隨著全球政治格局大洗牌,歐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爭霸的前沿陣地。貧病交加的現狀讓歐洲各國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為了讓歐洲從戰後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中解脫出來,歐洲必須整合各國資源,完成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然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歐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國已經不可能靠軍事實力來整合歐洲的政治秩序,畢竟今時不同往日,通過發展軍事來征服別人這種簡單粗暴的玩法已成為過去時。要想做歐洲的主宰者,只能換種溫和的玩法,建立一種政治上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而德國通過發展軍事、進而發動世界大戰這個歷史因素,明顯構成了讓其他國家認可的阻礙,很難和周邊鄰國建立政治互信。這就使得德國只能放棄武力,通過經濟發展提升自身軟實力,用利益誘惑人家接受自己的領導,進而完成歐洲一體化整合。

從經濟方面講,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國際政治兩極化的格局下,歐洲各國實力普遍都差不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發展本國經濟上。德國作為歐洲的中樞,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也不能逆潮流而動,只能適應大趨勢,與鄰國加強經貿合作來提振本國經濟。

再次,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和美國對德國的改造,使得德國社會整體思想認識發生了根本改變,反戰成為民眾的共識。

二戰前夕,德國在納粹黨領導下出現的「經濟奇跡」,民眾對納粹黨歡欣鼓舞並感恩戴德,唯希特勒馬首是瞻。殊不知,正是這種戰時經濟體制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中,讓民眾遭受了巨大的苦難。

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德國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潰。雖然德國後來獲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輸血援助,但這種明顯帶有政治附加條件的援助和控制是德國人無法接受的。

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雖然納粹黨早已灰飛煙滅,但德國民眾必須為他們自己的瘋狂行為買單。通過軍事霸權掠奪資源固然爽,但天上不會掉餡餅,民眾必須承受由此帶來的代價。在這種戰後的深刻反省中,德國民眾真正認清了戰爭的殘酷性,對任何涉及軍事和戰爭的苗頭都極為敏感,反戰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種共識也影響了德國整合領導歐洲的思路。德國在完成國家統一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在霸權主義的思維習慣下,德國通過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夢想著通過武力來征服各國稱霸歐洲,而結果卻是國土被分割,軍事政治被閹割。在這種背景下,德國要想整合歐洲,只能順應民意,通過和平崛起的方式融進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的大潮中,實現德國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

基於這種考量,德國索性摒棄了軍事力量,與法國這個宿敵聯起手來,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在吸納了更多歐洲國家加入後,升格為包括經濟、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歐洲聯盟。而德國憑借著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領導歐盟事務,成為歐盟的扛把子。

然而,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不斷變化,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動盪不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由於存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領土糾紛,發生地區性危機和沖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沖突呈上升勢頭;原蘇聯地區的動亂以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對德國構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各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沖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使德國面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險」。而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讓德國很不爽,雙方齟齬逐漸加深,德國顯然已經意識到,完全依賴美國的時代已經結束,是時候自力更生了。

2. 曾經的德國軍工領頭羊克虜伯公司自從一戰以後就很少聽到了

一戰後德國戰敗當時克虜伯家族的領導人被判為戰犯從此以後克虜伯可是轉向煤炭等民用項目在希特勒上台以後克虜伯這個戰爭機器的生產者重新開始運轉
一戰後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是克虜伯家族經歷的第一次人生痛苦∶德皇告別埃森,協約國來拆工廠,父親被宣布為戰犯(未遭監禁),魏瑪共和國成立,工人起義並佔領埃森,法國人佔領魯爾區......這個時代的這些精神上的侮辱成了克虜伯家族日後死心塌地效忠於希特勒的原因。
戰後,克虜伯家族仍然一心發展家業。他們設立新公司,建立新工廠,買進新煤礦。產品主要銷往蘇聯。不久,在德國參謀部的要求下,克虜伯家族秘密參加了德國的重新武裝,1926年製造出第一批裝甲車,兩年後恢復生產大炮。
這時,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已經成年,作為長子,他擁有家族繼承人的一切權利。在胡格爾別墅中,他獨自住著一層,身邊有5個僕人。他在大學攻讀物理和化學,並且在德累斯頓銀行見習過。
1930年,他加入德國納粹黨,第二年成為黨衛軍成員。他把希特勒看作洗雪1918年恥辱、復興德國的主要人物。1936年10月1日,29歲的克虜伯被正式任命為負責重整軍備的副經理。 1939年他接替父親執掌克虜伯帝國的大權,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的時代開始了。
隨後5年中,他盡心盡力地扮演著第三帝國軍械師的角色。 戰爭爆發之初,他在胡格爾別墅附近又建了一棟小樓,周圍布有鐵絲網,有武裝哨兵把守。 每天上午9時整,他乘車到達這里,工作到深夜。辦公室掛著希特勒的肖像,下面寫著「同元首在一起,直到勝利!」他獨自一人在裡面工作,晚上一邊喝威士忌,一邊抽駱駝牌香煙。陪伴他的只有僕人,沒有朋友。如果不在這里工作,他就周遊德國侵佔的法國、烏克蘭、波蘭、荷蘭、南斯拉夫等地。他贊成沒收被佔領國家的工礦企業,因此又控制了許多礦山、高爐。到1943年,克虜伯帝國直接或間接僱傭的人員已達20萬,為德國軍隊製造大炮、裝甲車、坦克、潛艇和各種輕武器。
戰爭開始後,克虜伯工廠的德國工人上了前線,代替他們的是來自歐洲各國的戰俘,其中蘇軍戰俘就達1.5萬。從1943年起,克虜伯又開始大量使用遭流放的猶太人,在集中營附近建造工廠,戰爭結束時,「克虜伯奴隸」多達10萬人。這些人的處境悲慘,在埃森,他們是在鋼鞭的抽打下去上班的,即使有盟軍飛機來轟炸,他們也不能離開工廠......在後來的紐倫堡審訊中,克虜伯對此供認不諱,他還大言不慚地對審問他的人說∶「在克虜伯家族的巨大遺產中,這間囚室是屬於我的那一份兒。」
他於1948年被判處12年監禁,罪名是「反人道、掠奪被佔領地區和陰謀反對和平」,他的工廠則交由英軍接管。
冷戰開始後,美國和英國想重新武裝德國,「使之成為新的利劍」,克虜伯因此又成為這種新的「現實政治」的受益者。1951年1月31日,克虜伯跟60位囚犯一塊被釋放。他在監獄中待了不足4年。
他一回到埃森就重整家業。1952年10月,他跟佔領當局簽訂協議,解決了克虜伯公司的命運問題。他的所有重工業、礦山和鋼鐵生產企業都轉讓給一個公司,由它負責出售;克虜伯則保留在造船、卡車製造和機車製造部門的股權;作為對其出讓產權的補償,克虜伯獲得補償金2.5億法郎。
不出10年,克虜伯帝國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他的雇員已多達11萬,年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躋身歐洲十大企業之列,經營范圍包括造船、成套設備、橋梁建築、化工、紡織、塑料、水處理、煉油和核反應堆。
克虜伯帝國的復興終究只是曇花一現。戰後歐洲涌現出一大批受美國經濟思想影響的新型企業家,過去的一套落伍了,克虜伯帝國末日的鍾聲已經敲響。
到60年代中期,克虜伯集團共欠下263家銀行共計10億美元的債務,它陷入了無力償債的境地。
1967年,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幾年之後,克虜伯集團垮台了。不過,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沒有親眼看到這個結局,他於1967年7月30日在埃森去世。

3. 德國如果重新被武裝起來,會有什麼樣的戰鬥力

現在德國國防軍的狀況的確不容直視,不僅武備鬆弛,而且戰斗人員的軍事素質嚴重下降,有觀點認為現在德國能用的軍艦、飛機以及坦克都不足以打一場局部戰爭,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德國已經廢了。如果從外表上看它的確如此,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戰爭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沖突從爆發到結束很有可能像二戰德國閃擊戰那樣只維持幾個月,就算德國的底蘊再怎麼強,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他根本沒有能力再重建一支,像二戰之前那樣強大的國防力量。所以如果德國想重新武裝起來,那麼它就得提前至少10年准備。

4. 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的方法

首先希特勒奉行的是社會主義、民族主義。
建議你多在網上去查閱一下關於希特勒的資料。
他是戰敗者,沒有話語權,戰後輿論都被蘇聯掌握了,沒辦法。
其實 2戰的時候 德國至少給中國捐了不少武器,而且雙方軍事交流平凡,直到希特勒迫於墨索里尼的壓力與日本簽約,才終止了這些明顯的軍事活動,但是希特勒仍然在暗中支持中國。而當時的蘇聯只知道分裂,赤化中國。
2樓,完全被蒙蔽的樣子,太主觀了。

5. 經過一戰之後,德國戰敗,他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恢復經濟的,從而發展二戰

在希特勒上台之初,首先是加緊擴充軍備。1933年德國軍費為8億美元,而到1938年,軍費已經達68億美元,而同期英國的軍費是16億美元,美國的軍費是10億美元。德國通過發行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來募集資金,這種證券一般不予兌現,到1938年,德國稅收收入320億美元,而冶金證券收入就達42億美元。一年總共收入480億美元,而軍費開支超過一半。這種軍費開支刺激了德國軍工產業的繁榮,吸收德國失業人口進入軍工生產行業。解決了德國的失業問題並提高社會的整體購買力。同時德國要求人民求溫飽不求小康的生活,任何奢侈消費被宣傳為墮落行為。1936年8月,希特勒提出4年計劃。由戈林開始負責全國的軍工生產。開始控制對生產的投資,加大對軍事物資的生產。各種工業品的生產1942年較1936年同期增長2倍到136倍不等,製造業投資在1942年是1928年的兩倍半。通過這樣募集資金和加大生產,德國很快把軍力發展為世界第一。

6. 德國的軍工水平怎麼樣

德國
國防科技

工業
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停滯狀態,70~80年代開始高速發展。到80年代末,德國已成為
世界上
先進的
武器裝備
研製生產
大國
,建立起了具有本國特點的
軍工
生產體系。兩德統一後,德國對國防科技工業進行了大
規模
戰略調整,
總體
規模發生了較大變化。從業人員目前保持在10萬人左右,軍工產值在
國內
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較低,低於法、英、美等國。德國的
軍工企業
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規模較大的有25家左右,包括
國際
知名的廠商,如經過多次合並後成立的
歐洲
最大的
航空航天
集團
EADS(歐洲
航空
防務
與航天公司),以生產「豹」式坦克著稱的
克勞斯
·
瑪菲
·韋格曼公司,具有生產
火炮
、裝甲車輛悠久歷史的
萊茵金屬
公司,以生產
彈葯
和坦克履帶聞名於世的
迪爾
公司,生產各類
艦艇
並遠銷各國的布隆『福斯造船廠、霍瓦茲.
德意志
造船廠和
蒂森
北海造船廠
,生產軍用
電子設備
的著名企業
西門子公司
等。
德國國防科技工業門類比較齊全。除了不研製
核武器

戰略導彈
外,幾乎遍及常規武器的各個
領域
和門類,並在絕大多數領域具有自行研製和生產的能力,
主戰坦克

常規潛艇
等武器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同時,軍工配套工業也較為完善。例如,在
艦船
工業領域,船用
機械設備
、電子設備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德國在
航空領域
的某些技術上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德
、英、意合作研製的「狂風」戰機採用可
變後掠翼技術
,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
殲擊轟炸機
之一。在導彈技術方面,與
法國
合作研製的「米蘭」、「霍特」反坦克導彈以及「羅蘭特」防空導彈,是世界公認的性能良好且可靠的
武器系統
。德國是世界上
艦船工業
發達國家之一,
造船工業
水平位居世界
前列
,不僅能滿足國內
海軍
需求,而且在
國際市場
上有較好銷路。尤其是MEKO級護衛艦和209級
潛艇
成為世界市場上的「名牌產品」。德國的
陸軍
武器門類齊全、技術和工藝先進,具有自行研製和生產的能力,許多產品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如「豹2」坦克和PzH2000
自行榴彈炮
。德國軍用
電子工業
的發展水平雖與美國和
日本
還有一定差距,但重視感測技術和
電子技術
的應用,
軍用雷達

通信設備
、夜視儀器及射擊指揮系統等產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7. 二戰德國的軍工生產有什麼問題

武器結構復雜,技術難度大,難以進行大規模生產,從而限制了裝備的投放率,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難以滿足戰時需要,而將這一切表現得極為充分得就是德國二戰的「虎」式重型坦克

8. 從一戰戰敗到發動二戰,短短時間里德國哪來那麼多錢發展軍工

一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根據1919年簽訂的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條約,德國所需賠付的戰爭賠款高達2260億馬克,並且只能以黃金交付,這筆賠款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一戰後德國不僅丟掉了其海外的全部殖民地,國內的煤炭,鋼鐵行業也遭受重創。令人震驚的是,短短20年之後,德國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的呢?德國哪來這么多錢發展軍工呢?

除了沙赫特製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外,納粹德國為了發展軍工,還通過掠奪猶太人,限制國內消費領域的投入(把原來要投入消費領域的錢全部投到軍工領域)等方法來籌措軍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9. 德國一站結束後,很快發動二戰,什麼原因讓他恢復這么快

悲傷的德國:

德國在世界上的現代歷史上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沒有一個國家經歷過如此多的起起落落,你一定要打倒他,只是不是每天你看著他,他立即奮起反擊。但德國如此可愛的地方在於,每當他反擊時,所有人都會離開,他就會失去一個。世界其他地區通過戰爭變得越來越大,除了德國,德國越來越小。

10.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恢復國力和經濟的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閱讀全文

與德國軍工如何恢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