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二戰後日本和德國的反思以及大和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性格 產生的原因
對於二戰日本,參考《菊與刀》。日本的民族精神比德國硬朗得多。
2. 日本和德國是二戰戰敗國,德國為何卻活得如此有尊嚴
這就在於日本和德國在戰爭之後對於戰爭後的反思以及態度。在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和德國都作為戰敗國,而作為戰敗國自然會有所懲罰。雖然說兩個國家都接受了這些懲罰。但是,在處理過後德國對於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其態度可謂是非常的積極,也願意承認,也敢於承認,並且對自己曾經做出的事情都與懺悔。可以說德國在二戰以後不僅經濟慢慢的得到了發展,而且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之下,由於曾經二戰以及一戰給自己留下的壞名聲,也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被消除,使得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國人的態度。也許正是因為二者截然不同的態度,才導致了世界人民對於德國以及日本不同的看法。也許如今的日本願意對他好的人,其實只不過是想要去利用他罷了。真正與他交心的有幾個呢?
3. 二戰後德國怎麼被西方國家重新接受的
前面的答案說因為蘇聯,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聯邦德國就是這么把自己洗白的。說到底,就是以美國的一條狗的身份,四隻腳站立起來了。至於勃蘭特下跪,反而沒啥好解讀的。勃蘭特此君出身於紅色家庭,外公開始就是祖傳的德國社民黨老黨員,要知道,早期社民黨與共產黨不分家,早期這個黨的精神領袖是恩格斯。後來希特勒上台,社民黨就被取締,勃蘭特本人也被盯上了,要不是他身為記者,跑的比較快,受害者墓碑底下就有他一份骨灰。民主德國的洗白更加直截了當。大意就是:我們德國共產黨人,在希特勒時期,坐過牢,殺過頭,我們被納粹迫害,我們也為反納粹流過血,老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贖個毛罪。而牆對面的那幫孫子,他們才是希特勒的徒子徒孫。
4. 二戰後德國的處理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5. 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比日本認罪態度好
因為德國是被盟軍直接打入柏林、希特勒自殺後才投降的,而日本是看到大事已去,它們的天皇怕繼續打下去會被斬首,所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規定的各項條件,無條件投降。它們國家保住了它們的精神領袖、真正的戰犯,所以日本到現在都不認罪,甚至有些人到現在只承認日本是停戰,而不認為是戰敗,它們還在妄想著恢復軍國主義。
6. 二戰後,歐洲人如何看待德國人
二戰後,德國做的很好,他們承認國家中那些納粹、那些敗類,他們為此感到羞恥,這種認識也成為了他們整個民族的觀念,而且,他們虔誠的向受害國賠罪,賠款!所以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德國是個友好,熱愛和平的德國,而反觀日本,其政府對其醜陋的歷史遮遮掩掩,欲蓋彌彰,拒不承認戰爭責任,更談不上賠款,影響了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隔閡與分歧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這種不了解和不信任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仇視。
7. 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復德國人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矛盾,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德國不滿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約束。在《凡爾賽合約》簽訂後,德國不能擁有合法的軍隊,德國的大片領土被戰勝國占據。德國人對此感到十分的屈辱,因此希特勒才能在德國上台,納粹德國才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假如二戰結束之後,美蘇沒有爆發冷戰,德國估計很難能夠再崛起。然而在一戰結束之後,美蘇之間爆發了冷戰,為了拉攏德國加入自己的陣營,美蘇都給德國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在這種背景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都發展迅速,兩德統一之後,德國雖然不再是歐洲的軍事大國,但是仍然是歐洲的經濟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高。
8. 德國在二戰後如何從分裂走向統一呢
從根本原因上來看:
造成分裂是因為以蘇維埃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和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國際勢力的較量。戰敗的德國一分為二(波茨坦協議),各自成為東方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的模版。
統一的前提是兩大陣營根本對立的結束和對話的開始(始於勃蘭特總理的緩和政策)。此後,華沙條約各國的自主意識增長、蘇聯的歷史反省(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東德內部的民主運動、統一總理科爾明見卓識,對歷史時機的正確把握、以及歐共體的積極支持等,使柏林牆(1961-1989)終於轟然倒塌,德國自此走出分裂的陰影。
補充:世界大國的說法對德國來說不很貼切,還是稱為世界強國之一吧。(德國是G8成員國) 戰後,德國漸漸發展成為世界世界強國,在政治上她不僅是歐洲德法軸心的支柱,而且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和較好的形象;在經濟上,德國無論就技術含量而言,還是在銷售額方面都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大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