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客觀: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6�1馮�6�1施利芬專門對德國的兩線做戰寫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施利芬計劃」假設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即東線和西線。因為俄國不可能很快擊敗,所以他計劃首先要在西線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過比利時和荷蘭,以側翼的移動擊潰法國。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他只在東線安排10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這一戰略計劃還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
在進攻法國時,他計劃以距離巴黎178英里的德國邊境城市梅斯為樞軸。由重兵(79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面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8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面、西面和南麵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面。
他在退役後繼續完善其計劃,要求進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強右翼力量。這是因為,如果法軍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將左翼德軍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右翼將從後麵包抄法國人。法軍一開始向德國推進得越深,將會發現他們處境越發被動。
施利芬計劃,在兩次世界大戰都被德國使用,然而,兩次都對計劃進行了嚴重的修改,使得施利芬計劃完全畸形。當然施利芬計劃也存在不足,他沒能考慮到當時的補給條件,還有政治問題,比如:荷蘭,比利時,若中立怎麼辦?
就一戰而言,在東線,俄國領土雖大,但是經濟落後,國民生活落魄,德國因為有奧匈帝國為同盟,這更為德國減輕了東線負擔。西線,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英法兩國實力在全球已有所下降,德國經過普法,普奧等戰爭得到統一,經過發展實力迅速增長,已經能和英法抗衡。所以一戰,同盟與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實力是相當的,事實上,兩集團在戰爭前期與中期都只能打戰壕戰,不能把對方的防線大規模攻破。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17年3月,俄國因為本身經濟薄弱,外加3年戰爭使得國民無法生活,人們對沙皇制度極其不滿,沙皇被推翻,建立了臨時政府。11月,列寧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隨後退出戰爭,對德國割地賠款。這時,整個戰局對同盟國有利,同盟國士氣高漲。因為共產黨在俄國的勝利,德國共產黨也開使了行動,事情驚人的相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宣布退出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這個時候戰線上的同盟國軍隊還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對協約集團進行攻擊,而英法聯軍只能苦苦等待美國人的到來。
所以說,一戰的失敗,德國人沒有輸給協約國,而是自己人在背後捅了一刀。
② 實力強大的德國在一戰的時候為什麼還是輸了
在一戰前,德國的老鄰居法國,被公認為是歐洲境內陸軍第一牛的國家。而英國的海軍,就不用多說了吧。在當時來說,把全世界的海軍力量加起來和英國海軍對比,能打得過英國嗎?再看看此時的德國。僅僅拿陸軍對比法國稍微有點優勢,但海軍實力雖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實力遠遠不如英國,但是德國是一個敢拚命的傢伙。為了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他們居然瘋狂地動員了五百萬德國人民加入了這場戰爭。還花費了一千六百多億馬克來作為這場戰爭的前期預算。而且他背後還有一個捅刀子的奸商,那就是喜歡躲在戰爭後面發橫財的美國。綜上所述:德國的海軍干不過英國,陸軍能夠和法國打個平手,而經濟上又不是美國的對手。即使這樣,一戰時德國依然能把這場戰爭打得如此驚心動魄。
在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不但接受了令人發指的,各種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國土也支離破碎。搬起一戰這塊石頭砸的不只是自己的腳,連腦袋都被德國自己給砸傻掉了。而作為一戰的延續,德國如果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那麼好,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對德國了解更深的讀者會給出問題的答案的。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原因
1、馬恩河戰役,德國沒有取勝,沒有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將戰爭拖入了長時間的消耗戰。德國國內資源有限,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斗。
2、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了近兩百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七十多萬,德軍並沒有攻下凡爾登,失去佔領巴黎的機會,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並節節敗退。凡爾登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
3、. 美國的參戰,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直接導致協約國的兵力和經濟實力上佔了絕對的優勢。
4、義大利的搖擺不定。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同盟國瓦解。
總之,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它想通過武力進行崛起,從而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嚴重損害了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戰爭無法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德國想通過武力崛起,悍然挑起戰爭,首先在道義上就輸掉了,成為最終的失敗者也是不可逆轉的。
④ 一戰時德國為什麼戰敗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⑤ 一戰德國為什麼投降
第一,是因為德國國內爆發了革命,霍亨索倫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瑪共和政府急於掌控國內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當時德國雖然並不是沒有一拼之力,但整個戰爭的局勢已經明顯是倒向協約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會越來越糟。事實上德國當時以為停戰後的談判會依然如同之前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列強戰爭一樣,只是利益的讓步而已,誰知道法國殺紅了眼,下了決心要弄死德國;
第三,當時德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而協約國一方還有美國根本沒有進入戰時體制,完全可以支撐整個協約國繼續進攻,所以為了避免蘇聯成立後對德國的「輸出革命」行動引發真正的嚴重後果,德國也必須停戰。
⑥ 德國為什麼會在一戰中被打敗
1、當時的德軍參謀長小毛奇指揮失當,導致施利芬計劃失敗。
2、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3、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
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6)一戰德國為什麼會輸擴展閱讀
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
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⑦ 一戰中,德國是怎麼失敗的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⑧ 一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從國家整體實力上,德國作為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是無法和協約國集團(不僅有英法這兩個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老牌帝國主義,再加上一個已經在1898年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經濟大國的美國,還有雖然尚未實現工業化卻國家廣袤,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潛力巨大的沙俄)比的。即使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這幾個也個個具有德國那樣的實力,加起來也完全比不了。所以,打了3年後,在協約國的海上封鎖下,始終處於內線作戰的德國已經開始難以為繼了。從1917年開始,德國國內連糧食都不夠吃了,德國老百姓的配給連霉變的馬鈴薯都保證不了。到了1918年第一個季度,德國因為飢餓和因飢餓導致的疾病而死的民眾達到了52萬。後來德國公海艦隊去英國斯卡帕灣洽降時,德國海軍的幾個高級軍官在英國人飯桌上餓死鬼般的吃相把英國人都嚇壞了。臨走,德國人還偷羊酪。可以說,把德國敗相暴露無遺。
以上只是從國家整體國力和戰爭潛力的原因。
另外,從軍事層面看,當時德國的軍事思想過於超前,那時的技術條件還無法支持德國人的戰法。二戰時,裝甲部隊的機械化和空軍對地作戰能夠形成空地協同一體。所以,雖然曼施泰因的計劃不過是施利芬計劃的一個升級翻版,可迂迴穿插的德軍的突擊勢頭和行軍速度卻可以完美地實現戰役目的。不過最後,德國還是被同一塊石頭絆倒,最終還是國力無法支撐起戰略野心,被美英聯合業已實現了工業化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的蘇聯,將德國群毆斃命。
⑨ 德國為什麼會輸掉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德國本身面對的就是整個歐洲,單從人數,裝備數量就遠不如同盟國。雖然軍隊素質和指揮官水平可以彌補一定差距,但依然有很大差距,失敗是必然結果。第二,德國的閃電戰術雖然在橫掃歐洲時有很大幫助,但蘇聯地域廣闊,閃電戰術就不行了。第三,德國變態的民族主義招到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第四,德國極度缺乏石油,尤其是後期,導致大量裝甲部隊無法啟動。第五,德國的盟友太垃圾,尤其是義大利,北非戰場消耗了大量的德軍裝甲部隊。第六,德國海軍太弱,無法掌握制海權。第七,德國內部有無數的盟軍間諜,情報嘩嘩的流入盟軍的資料庫,自身在盟軍的間諜卻很少。第八,蓋世太保和黨衛軍時常內斗,及其不團結。第九,德國有北非,東線,兩個戰線,加上後期的西線,總共有三個戰線,讓資源本就匱乏的德國經濟崩潰。第
⑩ 一戰德國為什麼突然輸
1、日本、美國、中國參戰
2、義大利盟友倒戈
3、人口資源不足,海軍主力被英軍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