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豹一和豹二的關系、還有他們和二戰時豹式坦克的關系
實際上豹1和豹2之間沒有太大的關系
豹2的父親是德國和美國聯合研製的MBT70
除了工藝水平卻兩者都繼承了德式工藝的精細,發動機結構也有少許相似外。二者從車體結構到建造水準到火控系統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物。只不過德國人就是有用猛獸來命民坦克的習慣,所以兩者名字相似。
1969年,當德國和美國聯合研製的MBT-70坦克還停留在樣車發展階段時,德國便利用MBT-70坦克部件發展了一種牡野豬(Eber)試驗坦克,克勞斯·瑪菲公司製造了2輛樣車。然後,在此基礎上又研製了一種叫做野豬(Keiler)的新型試驗坦克。1970年MBT-70坦克計劃告吹,德國便作出研製豹2坦克的決定。1972~1974年間,克勞斯·瑪菲公司制出16個車體和17個炮塔,所有樣車均裝有MBT-70坦克的倫克(Renk)公司傳動裝置和MTU公司的柴油機。
豹2的部分零件帶有一些豹1的血統,別的兩者就沒有聯系了
豹1和豹2和二戰時期的豹沒有聯系
Ⅱ 豹「2」式坦克的資料
「豹」2主戰坦克
「豹」2是西方國家中最早服役的戰後第三代主戰坦克,多年來不斷獲得各種榮譽。在西方1998年和1999年兩次主戰坦克的排行榜上,桂冠均被「豹」2的改進型摘走,分別是「豹」2a5和「豹」2a6,可見其王者風范。
1979年,前聯邦德國陸軍開始裝備「豹」2型主戰坦克,至1993年,德國共擁有「豹」2主戰坦克2125輛,幾乎所有坦克營都裝備了「豹」2坦克。這些坦克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戰斗性能逐步提高,並先後出現了「豹」2a1、a2、a3、a4、a5和a6等改進型號。其中「豹」2a5和「豹」2a6是最新的改進型,其改進計劃始於90年代中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995~1998年實施,主要是加強了防護和更換部分設備,即「豹」2a5;第二階段於1999年起實施,主要是換用身管更長、威力更大的火炮,配用新型彈葯,即「豹」2a6。
「豹」2a5主戰坦克於1995年裝備德國陸軍,至1998年11月已完成改進225輛的任務。該坦克主要武器是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高射機槍。炮塔後部兩側各裝有8個煙幕彈發射器。火炮是雙向穩定的,火炮和炮塔的驅動裝置為全電動,採用的彈葯一種是dm-13超速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一種是dm-12多用途破甲彈。該坦克火控系統是由克虜伯·阿特拉斯電子公司生產的,包括1個內裝激光測距儀且具有視場獨立穩定功能的emes-15型炮長用潛望式組合(晝夜合一,熱成像)瞄準鏡。車長和炮長能在全天候條件下捕捉目標,炮長和車長都可以開炮射擊。車長不僅能通過其目鏡看到他自己晝間觀察的圖像,而且其監視器還可顯示炮長晝夜觀察的圖像。用全電式炮控和炮塔控制系統代替液壓式系統,既安全又減少了噪音。
「豹」2a5裝甲類似於英國的「喬巴姆」多層復合裝甲,車體和炮塔都是焊接而成,車體首上甲板具有很大的傾角,提高了抗彈能力。炮塔正面安裝了裝甲防護組件,炮塔內表面裝有防崩落襯層,履帶裙板也採用改進的復合裝甲,提高了對動能彈和化學能彈的防護能力。在車體後部安裝有1部電視攝像機,其監視器可使駕駛員更安全地倒車,並使用了基於陀螺技術和有全球定位系統支持的混合式導航系統,使坦克在任何作戰環境中都能導航。另外,它還改進了激光測距數據處理器。坦克的動力裝置為mb873kq501柴油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柴油發動機之一。
在「豹」2a5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豹」2a6主要換用了萊茵金屬公司的身管更長的55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以替代原44倍口徑的火炮。這樣「豹」2a6的有效射程可增加1000米,戰斗全重也上升到60噸。德國陸軍計劃從2001年開始裝備「豹」2a6主戰坦克。
性能數據:
乘員:4人
武器配備:120mm火炮×1門;7.62mm機槍(並列)×1挺;7.62mm機槍(高射)×1挺;煙幕彈發射器2×8具。
彈葯基數:120mm炮彈×40發;7.62mm機槍彈×4,750發
車長(炮向前):9.668m
車體長:7.722m
車寬:3.7m
車高(至車長的潛望鏡頂端):2.787m
車高(至炮塔頂):2.48m
車底距地高:0.54m(前部);0.49m(後部)
戰斗全重:55,150kg
單位功率:27.27hp/t
單體壓力:0.83kg/cm2
發動機:mut mb 873 ka型4沖程12缸多種燃料,水冷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1500hp/2600rpm。
公路最大限速:72km/h
公路最大行程:550km(估計)
燃料容量:1,200l
涉水深:1m
有準備涉水深:2.25m
潛深度:4m
攀垂直牆高:1.1m
越壕寬:3m
爬坡度:60%
側坡指數:30%
裝甲厚度:機密
裝甲類型:多層復合/鋼
三防裝置:有
夜視設備:有(被動式,車長、炮長和駕駛員用)
變型車
水牛(buffel)裝甲搶救車。
「豹」2a6——是早期「豹」2坦克的改進型,進行了包括在車前部加掛附加裝甲等多項改進。德國及荷蘭的部分「豹」2坦克正在照此標准進行改進。「豹」2a6由「豹」2a5裝備120mml/55火炮改進而成。
Ⅲ 現在德國豹2坦克是從二戰德國5號坦克發展而來的嗎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呵呵,不算,之所以都叫豹式,是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拿動物名字折騰地面武器,什麼黃鼠狼之類的。 豹2應該算是脫胎於流產的MBT70主戰坦克,這是當年德國人和美國人一起聯合研製的,但是由於貪大求全,搞了個超級先進的東東,最後兩家實在搞不下去了,各自把MBT70上有用的技術整回去,自己發展去了,德國人就搞出來了豹2,而美國人就搞出來了M1A1。
Ⅳ 豹1主戰坦克
這個說起來有一定的淵源,實際上那個時代北約主力坦克基本上裝甲都很差,不止豹1,m48,m60,百夫長,酋長,AMX30這些都是脆皮玩意。這可能是由於那個時代的坦克處於轉型摸索期,還沒能實現中型坦克向主站坦克的轉變。
至於這種輕防護的思想是如何在北約坦克設計中流行並影響到德國的,可以歸結一下幾點。
第一,當時的機械技術不足以支撐防護、火力和機動的全面發展。作為帶頭大哥美國更是從沒裝備過具有良好防護的坦克,從謝爾曼到巴頓無一不是脆皮貨。對於北約的空地一體作戰理念,坦克部隊沒有攻堅壓力,良好的機動和火力才是最需要的。
第二,受50年帶前後爆發的前幾次中東戰爭的影響,重坦無用論開始流行。當時的以色列軍隊用m46小巴頓往往能完勝當時號稱北約夢魘的IS-3重型坦克,甚至打到IS-3完全沒有還手餘力。憑借這出色的火控和機動,中坦可以順利的碾壓重坦,同時也可以更靈活的配合友軍支援火力,穿插戰場。抱著這樣的觀念,自此,北約就把防護水平當成了坦克設計中最可以被忽略的指標。
第三,豹1在設計時,其防護標准比巴頓更低下,這只能解釋為德國人一貫的死腦經,就跟二戰時虎式,虎王,老鼠一步一步片面的加強防禦導致實用性能低下是一個道理,德國人在二戰後對其曾今外強中乾的重型坦克痛定思痛,從而矯枉過正,研究出了操控品質和機動性一流,防禦力最差的豹1,他們覺得反正巴頓或者百夫長那種級別的裝甲也沒有意義,而笨重的鐵烏龜又不願意再提,所以還不如取消掉裝甲,能擋住機槍就可以了,這可以說和納粹的鋼鐵怪獸處在對立的兩個極端,這一點可能中國人不太好理解,但是德國人的邏輯就是如此。
當然豹1的綜合性能還是很不錯的,舍棄防禦也符合那個時代的思維,從豹1良好的出口業績就可以看出,這車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北約陣營真正意義上的主站坦克則是誕生於70年代美德合制的MBT70,從這里開始,裝甲防護才又一次回到了坦克設計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