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前德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何能短時間恢復元氣
德國充分利用工業革命,將國家經濟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速度。
有了這筆資金,德國大力發展了工業基地。在1950年至1970年之間,德國可以說是一個經濟奇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崩潰。對於德國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德國的殖民地很少,而且不受原產地和資源市場的限制。戰後也開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充分利用了這場工業革命,將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貳』 二戰時期德國工業的發展與經濟危機有什麼關系
我認為這個重多方面去看,1,正如樓上說的,經濟危機給了納粹機會,他們通過擴充軍備來解決失業問題,這正是希特勒模仿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經濟政策。2,我認為德國自威廉大帝建國以來,一直就是歐洲乃至世界范圍的列強,隨著一戰的戰敗,德國面臨著巨額的賠款,強大經濟壓力讓德國人民喘不過氣來,20世紀初的全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在德國有著更深的背景,為此,德國人民大多數希望恢復到威廉大帝時期的強大日耳曼帝國,因此才有希特勒的上台(當然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而希特勒的模仿羅斯福新經政策,讓在期望中的絕大多數人民看到了偉大日耳曼帝國復興的希望,所以他們和積極的參與工業建設中去,強大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著無比的力量,我認為,德國之所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的主要原因所在,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點看法,注意,本人讀書少,二戰的知識也有限,有問題或者錯誤之處請原諒。。。
『叄』 德 意 日專政治建立對外擴張為什麼能緩和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經濟危機是二次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資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德、日法西斯上台,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對外侵略擴張。
義大利法西斯黨1922年10月上台後,為建立橫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乾地區的「大義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差枝敏德國元首希特勒是「國家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泛日耳曼民族主義、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虛枝Drittes Reich)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號,希特勒發動了啤酒館暴動,雖然是以失敗告終,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藉此寫成了《我的奮斗》這本書,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特勒在他這本書說,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第二個就是未來的生存觀。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他說德國必須再次沿著古代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向俄國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德國於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增加軍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公開擴軍;1936年3月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兵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10月與義大利簽訂《德意軸心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德、意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6年3月標志日本法西斯政搭鏈權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於8月在五相會議上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蘇、美、英等列為假想敵國。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該協定,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先後發動的局部戰爭,是它們走向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肆』 希臘危機,為什麼德國受益
1、德國金融穩定,債券安全性高:希臘危機,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命運多舛,資本樂於選擇低利率但安全性更高的德國國債。而整個歐洲央行一直以較低的利率促進歐洲經濟增長,德國不可避免成為歐洲資本市場的避險地。
2、低利率國債讓德國財政更加健康:僅2015年就將為德聯邦節省200億歐,10-15年德國的低利率讓德國凈賺了GDP的3%,預計十五年內將節省1600億歐。如德政府使用新債償舊債,利息將低於10年前的水平。而世界及歐盟都在主推長期國債,若干年內(20-30年)德國仍將受益於低息。
3、出口大受益:希臘動盪讓歐元對美元大幅貶值,促進了德國出口(德國的出口長年歐洲第一,國民經濟嚴重依賴出口)。
4、左右逢源:德國正向希臘援助,已投入900億歐元的救助資金,這筆資金是包含嚴苛條款的(德國希望希臘養老金改革和私有化方案達到預期,以使德國資本得到相應回報);如果希臘危機得到緩解,德債利率將提升,但德國所發行的中長期債券遠未達到到期,少許的財政債務利息將從希臘方獲得補償;如果希臘持續惡化,德國債利率繼續下跌...又回到前三點,左右逢源,怎麼都是贏
5、人口紅利:與此相對,德國經濟運行良好,非農就業人口(這是美國的指標,借用一下)持續上升,國內二、三產增長穩定而健康,失業率降至近年來的最低。工作崗位增多、穩定的收入及CPI,在歐洲人口負增長這一背景下,讓希臘、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大量遷入德國(年年增長),促進國內生產及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6、能源紅利:德國的經濟結構是以生產製造為主體的,對石油等生產物質需求極大,希臘危機將繼續刺激歐洲能源需求,OPEC尚無明顯的減產預期,石油價格將長期穩定在一個較低水平,德國企業又笑呵了....與之相對的,財政、消費....
德國人一定在祈禱希臘危機繼續保持下去
『伍』 德國是怎樣克服1929年經濟危機
內外政策:
政治上:實行一黨獨裁專政,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共產黨,迫害猶李亮中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經濟上:國民經濟軍事化
文哪山化上:控制文化教育,鉗制思想
軍事上:廢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
外交上: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不設防區
(1)德國法西斯鍵亂專政的建立
原因:①根本原因:經濟危機引起社會動盪,壟斷資產階級希望建立獨裁政權。②直接原因: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的招牌,進行欺騙宣傳。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總理,歐洲社會策源地形成。
『陸』 為什麼德國能在70年代安全地度過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柒』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