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戰前德國強大還是沙俄強大
一戰之前,德國完成了的意志的統一,在經濟上在歐洲僅次於英國,超越了法國,隨著經濟實力的迅猛增長,普魯士人向外擴張的野心愈來愈強烈,他們積極推動向外擴張,這就與英法等傳統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矛盾,尤其是在東南歐方面,他與俄國的矛盾更不可調和,為此當年鐵血宰相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便開始了興建龐大的軍事武器系統,建設了一支強有力的陸軍,海軍方面也和英國進行了軍備競賽,又通過普法戰爭等幾次戰役,不禁打敗了歐洲第一陸軍法國,還攫取法國戰略資源所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最大的優點在於善於學習別國長處,因而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一大強國。而俄國雖然擁有幅員廣闊的領土和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但是守舊是他們的最大特點,國內基本上沒有形成規模的工業產業(遠遜於德國),而且主要依賴農業生產的他們,換經常不得不向法國等借債,軍事上雖然很強大,但固步自封的他們被後起的日本打敗就可以說明問題,如果不是與英國、法國結成協約國的話,美國又參戰的話,一站最後的結局就是俄國被德國佔領,淪為附庸國。
⑵ 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哪個更強大
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而蘇聯的前身沙俄一直是個封建軍國,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蘇聯是1922年確立的,明顯晚於德國。二戰之前,德國的青少年都是必須要進行軍事化訓練的,自然戰鬥力較強,而對比蘇聯,我們可以從蘇芬冬季戰爭看出紅軍的戰鬥力。
⑶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哪個整體軍事實力較強
在不列顛戰役失利之後,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東移。當時德國可選擇的餘地已經非常小,不過兩處,一是經希臘進入土耳其進入中東,從反向打擊英國勢力,一是強行佔領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二戰中土耳其和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這種半同盟關系使德國無法直接對其進行軍事佔領,而且經土耳其進入亞洲,同樣要和蘇聯發生正面沖突,而從土耳其進攻其補給線要通過情況復雜的巴爾干半島,不如進攻蘇聯便利。另外有幾個錯誤判斷使德國認為進攻蘇聯是最佳選擇。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蘇戰爭蘇聯損失巨大,人員損失達百萬之眾,此戰充分暴露了蘇軍戰鬥力非常低下軍隊組織能力差指揮員在遭到大清洗後素質不高的一面,而德國陸軍的實力顯然不是芬軍能相比的,芬蘇戰爭中德國向芬蘭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他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影響了德國統帥部的決策。二是西線的速勝使德國統帥部對德軍的信心大增,二戰時一般認為法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戰鬥力在蘇軍之上,而這支最強大的陸軍不過一個多月就被消滅掉,使德國統帥部高估了德軍的實力。三是在蘇聯剛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請洗,有經驗的軍隊指揮員被大量清洗掉,嚴重影響了蘇軍的實力;四是蘇聯剛經歷的大清洗使德國人錯誤地覺得蘇聯人已經不會再支持斯大林政權,錯誤地估計了政治形式。五是對蘇聯後續作戰能力和英美等國對蘇聯超越意識形態的堅決支持估計不足,錯誤地判斷西方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坐視蘇聯滅亡,而英國在歐洲一貫的方針是縱容德國人東進,這種方針加深了德國統帥部的錯誤判斷。
此外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此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系,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系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四一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並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這才是德國在四一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⑷ 俄羅斯和德國誰的綜合國力更強
若是輪國家的綜合實力,這要從經濟,軍事,科技,教育,和發展等多角度去分析,那俄羅斯和德國誰的綜合國力更強呢?
先說經濟,德國2017年的GDP為36518.7億美元,是歐洲第一,也排在世界第四,人均44627美元,屬於發達國家,而俄羅斯2017年的GDP為14693.4億美元,人均10608美元,差距明顯。
軍事上俄羅斯碾壓德國,俄羅斯被公認為世界第二軍事強國,能夠「獨擋」北約,其實力就可見一斑。而在二戰後,被繳械的德國一直被美國所控制,到現在只有有限的防禦軍力,這和俄羅斯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科技水平上,德國要強於俄羅斯,德國有世界前沿的科技實力,無論是在汽車工業,還是輕重工業,
電子工業等方面的實力都明顯高於俄羅斯,而俄羅斯只有在軍工科技上領先德國。
教育方面德國略強於俄羅斯,德國的教育一直都排在世界前列,在世界教育界素有英德學府之美譽,德,當然就是德國了,在這方面俄羅斯落後德國不多,俄羅斯也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學府,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也很多。
但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最重要的是看可持續的發展前景,在這方面俄羅斯要比德國更有優勢,俄羅斯有世界上最為遼闊的國土面積,人口也是德國的近倍數,況且俄羅斯各種資源極為豐富,自給自足能力非常強大,這從俄羅斯能夠挺住西方國家的制裁就能看出,而德國物產匱乏,若不是依靠出口,德國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從綜合來看,俄羅斯還是強於德國的
⑸ 在歷史中,一戰時的沙俄跟德國相比到底有多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0世紀前期,歐洲王室之間相互通婚,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都是血濃於水的表兄弟關系,他們有著共同的祖母(外祖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戰又被後人稱作是一場表親之間的戰爭。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掌權,俄國經濟建設步入正軌,這時才真正開始實現騰飛!
⑹ 從朋友到仇敵關系尚好的德國和沙俄為何會在一戰前反目成仇
一、歷史上,斯拉夫人和德意志民族一直在爭奪中東歐地區的主導權。
這里有很長的歷史原因,「莫斯科公國」在趕走蒙古人後,便開始對外擴張。此後沙俄更是以「羅馬第三帝國」自居,有著極強的領土野心。
而德意志民族歷史上有過「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同樣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
德國制定的「施里芬計劃」,也是讓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制於東普魯士邊境。
此外,英法的外交手段,也是沙俄倒向英法,並在戰爭中死命堅持的重要原因。
⑺ 20世紀初,一戰爆發前的俄羅斯沙皇帝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哪個綜合實力強大
當然是德意志帝國綜合實力強大
一戰前,德國中的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營造了一個政權穩定的政治環境。此後德國緊緊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機遇,經濟,軍事得到迅猛發展,逐漸發展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並於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而俄國於俄彼得大帝時期開始進行社會制度的改革,但這一連串的改革措施只是應付當時社會嚴重的社會危機而不得不採取的,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存在嚴重的不徹底性。直至一戰爆發前,俄國仍然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工業發展嚴重不足,而沙皇的殘暴統治,使得俄國人民生活極其困苦,社會存在著嚴重的危機。直至一戰戰敗,使俄國社會走到崩潰的邊緣,而後即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蘇聯。
因此,可以說當時的俄羅斯和德意志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