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納粹勢力滅亡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納粹勢力在用盡一切力量進行戰爭時,當時的德國其實已經有了哀怨聲(雖然不明顯),而極端名族主義則是美蘇等世界級大國所痛恨的,在外憂內患的情況下,當然必定滅亡。
客觀原因:即軍事原因,有以下原因:
納粹在1941年之後整個雄霸歐洲的軍事計劃開始迅速走向毀滅,而它的計劃也惹怒了世界各國,在幾乎全世界發達國家的進攻下,納粹即使軍隊再怎麼厲害,工業再怎麼發達,也終究會在各國的打擊下滅亡。
納粹的軍事計劃間接威脅到了美蘇的世界霸權地位,美國和蘇聯無法容忍納粹的無法無天,而日本轟炸珍珠港和巴巴羅薩計劃又給了美蘇進攻納粹的借口,在世界兩個經濟發達,國土遼闊,工業強悍的大國面前,德國只能慘敗。
希特勒在開始時計劃還是十分好的,但到了後面,希特勒卻頻頻出錯,例如:開辟出北非戰場,德國本以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僵局,但是希特勒卻讓德國陷入三線作戰的慘境;開啟巴巴羅薩計劃,並且眼饞資源,導致了莫斯科城下的慘敗。一個領導人的戰略都出錯,政黨和國家也只能走向毀滅。
德國說白了也就只是一個彈丸小地,在幾乎搜刮完了佔領地的資源去進行無窮無盡的戰爭後,德國仍然不死心,妄圖攝取更多的資源,最終導致了在蘇聯冬天的死傷慘重。從一開始,戰爭就已經註定了納粹德國的失敗,即使拿上整個歐洲的資源,也是無法和美蘇相抗衡的。
德國的盟友太過差勁。義大利是德國在歐洲戰場的最大盟友,但是,許多人把納粹的最終失敗歸於義大利,在歐洲大陸,義大利的軍隊堪稱一觸即破,幾十萬大軍在希臘的門前竟遭到慘敗,強悍的工業帝國竟敵不過阿比西尼亞這個封建制的非洲國家,還被迫使得希特勒開啟了四線作戰:蘇聯戰場,西歐戰場,北非戰場,巴爾干戰場。可以說,義大利間接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滅亡,墨索里尼對「消滅」納粹的作用不小於斯大林和羅斯福。日本則遠離歐洲戰場,幾乎沒有幫助到德國,還轟炸珍珠港,挑起美國參戰,讓希特勒多了一個龐大的對手。而其他的盟國如芬蘭,保加利亞則並沒有起到太多實際的作用。所以,德國在歐洲,說是單槍匹馬也不為過。僅僅一個國家而已,怎麼可能敵過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呢?
所以,綜合以上,其實納粹滅亡是必然性的,有太多原因使其滅亡,可以說,這是一個註定短命的政黨。
望採納!
『貳』 德軍為什麼要屠殺猶太人
德軍屠殺猶太人的原因,主要是希特勒的極端種族主義和歐洲的反猶太主義。
1、歷史原因。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猶太人從一出現就開始經歷種種生死磨難,這鑄就了猶太人的聰明和堅強的特質。14世紀左右,當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新興資產階級就和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沖突,於是噩運降臨到猶太人頭上。
2、宗教問題:宗教上,基督教在歐洲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
3、現實需要:二戰期間,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希特勒要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保證,於是把手伸向了富有又高素質的猶太人。
4、納粹統治者病態的心理。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他利用歷史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而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2)德國為什麼想粉碎納粹擴展閱讀:
在這四大原因中,現實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歷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結作為先導性條件,那麼,即使現實再需要,也很難想像會達到如此瘋狂和殘忍的程度。只有當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為一體時,才產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滿血腥的驅動力。
在歷史上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都有反猶的傳統。但也有對猶太人較為寬容的基督教國家及伊斯蘭教國家,對猶太人較寬容的基督教國家以波蘭為代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統反猶的基督教有較大的轉變,現今的天主教教會在對待猶太人的態度上轉好。甚至將其祈禱文中涉及猶太人的部分做出更正。
參考資料:網路_猶太人網路_反猶太主義
『叄』 為什麼二戰之後德國民眾都那麼憎恨納粹
發動二戰人之常情,民族滅絕卻是喪失了人性。。。法西斯是絕對不正義的,這點中國人也是深有體會的
『肆』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當地時間10月16日,德國柏林一家法院判處公開否認大屠殺歷史的88歲女子哈弗貝克6個月監禁,罪名為「煽動種族仇恨」。
在一個言·論·自·由的民煮國家,一個88歲行將就木的老人為什麼會「因言獲罪」?這是因為德國對「納粹殘余」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德國法律並不因為納粹殘余份子高齡而網開一面。
就在今年8月,一位比哈弗貝克還要高齡的96歲「納粹老爺爺」格倫寧被判入獄。格倫寧是前納粹黨衛軍成員,在二戰期間協助謀殺30萬名猶太人,於2015年7月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駁回上訴後,德國檢方在2017年8月拒絕了96歲的格倫寧的緩刑要求,認定格倫寧身體狀況穩定、可以入獄服刑。
此外,德國對行納粹軍禮、穿納粹軍服、佩帶納粹標志、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等任何形式的極端思想和行為都零容忍。比如,今年8月5日,兩名中國男子因為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拍照擺出了納粹的手勢,被德國警方逮捕;英國哈里王子曾在化裝派對上穿納粹軍服,還對他人稱納粹軍服「設計得很有特點「,盡管其言行發生在德國之外,仍受到德國朝野憤怒聲討……
二戰時期,納粹曾把德國和許多國家拖入戰爭深淵,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尤其是猶太民族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如何面對自己不堪的歷史?這是德國政府和德國人民的必修課。在這方面,大部分德國人是誠實的,他們選擇認真反思戰爭責任,深刻檢討和努力肅清納粹流毒。
但是,由於戰後的首要任務是在廢墟上重新建設國家,隨即又被捲入冷戰的洪流,德國人在戰後初期的反思並不徹底,直到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才逐漸迎來反思的高潮。
1968年11月 7日,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
1969年,在學生運動的推動下,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上台執政。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當天,他在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作出了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下跪為被納粹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現在德國很多城市的市中心都矗立著紀念納粹罪行受害者的紀念碑;每一個德國人從小學習得最多的歷史就是自己的先輩如何容忍並幫助一個殺人魔政黨崛起,又如何縱容「納粹殘余」在自己的國家行政行醫教書育人,自己身為德國人是多麼罪孽深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人在非正式國際場合不願主動表明國籍,不唱國歌,不掛國旗,因為擔心招致反感。德國政治人物絕對不可以公開批評以色列,哪怕是譴責以色列欺壓巴勒斯坦人都不可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矯枉過正了。
但無論如何,對「納粹殘余」持絕對零容忍的態度,已經成了戰後德國人共同的底線。這種對納粹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終成為德國人情感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個德國人的靈魂。
這種自我反省甚至影響到整個歐洲。2014年,法國一名極右派政黨候選人因身上的新納粹刺青曝光而被徹底取消了其參選資格,並被所在的政黨除名;幾年前,希臘球星喬治·卡蒂迪斯在一次比賽中行納粹禮,希臘足協作出了終身禁止他代表希臘參賽的決定……
對納粹思想、納粹舉止零容忍,凝聚著歐洲主流社會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更體現了防止納粹幽靈再現的警醒。
英國作家威爾斯有句名言:「歷史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模仿希特勒並非兒戲,而是事關歷史觀和是非正義的嚴肅政治問題。遏制與納粹相關的任何元素起死回生,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銘記,更是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前國際秩序變革,社會思潮復雜,極右思想和極右組織蠢蠢欲動,納粹主義顯現死灰復燃的跡象,對此必須當頭棒喝。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當初愛的太深希望能幫到你)
『伍』 二戰之後為什麼德國與日本的態度截然不同
外部壓力
德國:納粹機器徹底粉碎
日本:軍國主義餘孽重重
從最直接的原因來看,戰勝國對日本和對德國改造的不同導致了目前兩國對歷史認識的不同。德國是被盟國徹底打敗並被肢解後由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分別佔領和統治的,德國的法西斯國家機器全部被摧毀。雖然由於冷戰的開始在1949年形成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但新政權已經與過去的法西斯政權沒有絲毫的聯系,參加政權的人幾乎都是過去反對納粹暴政或遭受納粹迫害的人。因此,德國能夠徹底否定過去的侵略戰爭,不但嚴厲地追究法西斯戰爭罪犯,而且教育自己的國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德國給世界帶來的災難和痛苦。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墓地下跪的一幕,無聲地表達了德國人對過去歷史的深刻反省,至今仍然被世人所稱道。
但是日本卻不是這樣。日本是在盟軍還未進入日本本土時就宣布了無條件投降,其國家機器並未被徹底摧毀。美國進入日本後,對日本實行了單獨佔領,實施間接統治,即通過日本政府來統治日本。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本進行了民主化改造,取消了日本進行戰爭的國家機構,整肅了一部分戰爭罪犯,鏟除了一部分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但是,不久之後的冷戰卻使這一進程遭到了破壞。美國為遏制蘇聯和中國,對日政策發生重大變化,開始扶植和復興日本,反而停止了對日本戰爭罪行進行清算。最終的結果,不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而且過去舊政權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重新進入政府,甚至有些人還擔任了首相和外相等重要職務。因此,日本不可能對自我進行徹底否定,因為執政的一些人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到今天,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們還不斷地「失言」,否認日本的侵略戰爭歷史,實際上就反映了整個日本對歷史認識缺乏應有的正確態度。不但如此,戰後長期以來,日本在對國民的教育中也缺乏對歷史的正確認識,總是試圖淡化這段歷史,有時甚至歪曲歷史。不斷發生的歷史教科書問題就反映了這一事實。
內部因素
德國:否定政府並非否定國家
日本:國家與政府難以分割
如果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似乎還可以在德國和日本兩個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傳統中發現這種不同。首先,德意志民族是一個理性的民族,其哲學思想深厚,善於思辨和反思,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其有足夠的自信否定自己的某一段歷史,而日本民族卻既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反思,又缺乏自己獨特燦爛的歷史文化,使其沒有自信否定自己唯一一段比較「輝煌」的歷史。在德國,宣揚「法西斯主義」活動根本就是違法;而筆者在日本訪問時看到,日本的右翼集團在街頭公然集會宣揚「軍國主義」,只要不擾亂社會秩序,可以不受懲罰。
其次,兩個民族對國家的認識也有不同。德國人認為國家是國民的,政府可以改變,因此否定一屆政府並不會因此而否定國家,但日本人卻認為國家與政府難以分割,國家是永恆不變的,尤其是日本作為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天皇一家所謂「萬世一系」地流傳下來,如果否定了歷史,也就否定了整個日本,這樣日本就永遠難以在國際社會站立起來。
除去這些原因之外,德日兩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也導致了兩國的不同。德國身處歐洲,這里的國家不論從歷史、文化傳統,還是從政治、經濟的發展水平來看,都有非常大的同一性和相互融合性。長期以來歐洲統一的思想和戰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使德國很快融進了歐洲國際社會,德國的發展已經與其他歐洲國家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因此,德國很容易甩掉歷史的包袱,對過去的歷史進行徹底清算。而日本所處的亞洲地區,國家之間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性的特點,其同一和融合的程度遠不能夠與歐洲國家相比。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的原因,日本在這其中就顯得更加孤立。這種狀態又進一步使得日本更加不願意否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