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務教育起源於哪國
義務教育的發源地
歷史上的「義務就學Schulpflicht」一詞最先出現在1619年的德國,而且興建學堂最初還同興盛新教有關。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開展之後,歐洲許多新教國家開始為推行新教教育,廣設學校。為此,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國率先公布了「義務就學規定」,規定父母應送六至十二歲的男女兒童入學,否則政府強迫其履行義務,這就是「義務就學法」的開端。
在歐洲現代教育學史上,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及啟蒙運動都被認作是重要的起點,而那時的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就是隨之興起的大辦教育運動的重要的奠基人。誇美紐斯有關教育的原則及理論,可是說是西方教育學的基礎和綱領,而且一直還影響著當代教育學。誇美紐斯首先提出:教育應致力於人類關系的改善;所有的人,同樣由上帝創造,便彼此平等;不論男女,不分社會地位的貴賤,他們都應擁有受教育的同等的機會
(Bilng müssen der Verbesserung der menschlichen Verhältnisse dienen; wenn alle Menschen gleich sind, weil sie in gleicher Weise von Gott geschaffen sind, dann müssen alle Menschen die gleiche Bilngsmöglichkeit erhalten unabhängig ihres Geschlechtes und gesellschaftlichen Standes.)。
在他的思想不斷普及傳播的過程中,第一個實施「義務就學法」的國家也便應運而生,這個國家就是德國,確切地說是當時的普魯士帝國。這項義務就學規定頒布於 1717年,是由當時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1740)授諭的。它規定:所有男孩、女孩不論出身貧富都必須接受教育。類似的法規在法國 1880年才開始制訂,在英國則是1882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國王。1713年他繼位後,尤其重視軍隊建設,他成功地將當時的普魯士帝國建成了一個軍事大國,他創建的軍事體製得到了世界范圍的矚目.為此他還贏得了「大兵國王 Soldatenk?nig」 的稱號。威廉一世還一向以吝嗇著稱,民間流傳有許多他的佚事,比如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建設柏林城,他令富人出資蓋房。而在1717年9月28日,為了提高整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及信教程度,簽署了「普通義務就學」諭令的也是他,諭令上這樣寫道:
「常有督管人員和傳教士向我們抱怨,不少家長,特別是鄉下的家長對孩子上學之事疏忽管教,以至諸多孩子,尤其是貧困家庭子弟不論讀書、書寫與計算均得不到訓練,身體成長,心靈發展均被放任自流。此等狀況實令我們憂慮。」
因此國王下詔書,普魯士王國內所有 5至 12歲的孩子(1754年時增加至十四歲,現代的規定至少十八歲),必須上學,接受學校教育,不將孩子送到學校的家長要受到處罰。所有的學齡兒童:「冬季,必須每天上課;夏天,除了幫父母做農活外,每星期至少也要上學一至二日,以使冬季學到的知識不致被遺忘。學費每星期 6分尼,付不起學費的家庭,要由當地政府擔負。」在此,就學義務定為七年。學生離校時,必須會讀、會寫,當然還要能背誦宗教教義。
當時的德國已有了一些學校,貴族子弟多前往由世俗化了的修道院改建的學校(文理中學的雛形)讀書。鄉村裡,也有了一些明達鄉紳主辦的鄉村學堂。但這些並不能使國王滿足,他要普及教育。
這項詔書最初受到了家長、富人及教會的極大抵抗,他們擔心,盡管建築學校所用建材由國王免費發配,但蓋房經費卻要由他們支付。不過國王決不妥協,不斷派送欽差大臣下鄉,督察改革進行情況。當他的大臣提醒他,這項改革會造成耗資巨大時,這位一世以「乞丐國王」聞名的國王卻說,這是一項長遠之計:「這些錢算什麼!…我建學校,就是在改善我們的國家。如果培養不出基督徒,什麼都將無助於我。…」
盡管如此,那時的學校卻沒有經費請教師,也就是說,教師都是義務教員,他們必須同時從事其他職業來養家糊口。這些教師常常是退役軍人、手工匠或臨時工;學校的教管往往就是教堂的管事。有些地方實在沒有教室,課堂還會搬到私人家的客廳或工房裡去。那些軍人出身的教師,操練有術,實踐經驗豐富,還有軍人們慣有的大嗓門;但除此之外,要提供其他素質教育的科目,比如:讀、寫、算術、音樂和宗教,他們便力不從心了。因此,很多教師都是一邊從課本上學一邊來教學生的。盡管困難重重,這位國王卻為教育改革開了一個大頭。1740年他死於水腫病時,全國的學校,已從 1717年時的 320所鄉村學堂,發展為 1480所。現今柏林洪堡大學的前身,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普魯士國王,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Friedrich II.von Preussen, der Grosse)繼位後,將這項由父親簽署的諭令,堅決徹底地貫徹了下去,並一直貫徹到帝國最偏遠、最分散、最荒漠的地區。
1763年8月12日,弗里德里希大帝簽署了世界上第一個「普通義務就學法Generallandschul-reglement」,將這項詔書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下來。在這項法規里,將就學義務規定為八年。
1870年和1871年,普魯士帝國在普法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德國重又獲得統一。1873年3月拜恩州(巴伐利亞州)教師報 (Bayerische Lehrerzeitung)上登出了一篇題為「德國校長大獲全勝 Der deutsche Schulmeister hat gesiegt」的文章,將戰爭的勝利歸功於一個半世紀來實施的義務就學法。從此歐洲各國也紛紛效法,開始頒布此項法規。
後來,在德國這項法規成了一種傳統,德國學校中不到十八歲的孩子因病、因事沒去上學,必須要由家長寫假條。這項法規還會是一種強制手段,以前,特別是在德國納粹期間,逃學的孩子還會被警察找上門來,送回學校。即使是現在,義務就學法仍然行之有效,新近德國電視新聞中還有報道,專家的統計結果表明,三分之一的逃學學生有違法行為或具違法傾向。因而逃學學生不光在學校在案,還在警察局備了案。平日警察巡邏時,在大街上,商店裡見到青少年,上前問詢不去上學的原因也是巡警的工作之一。有報道說,柏林警察局還開始使用一種電子帶,經常逃課的學生必須在腳腕上戴上這個電子帶,以使警察了解他們的去向、行蹤。
㈡ 義務教育始於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當時工業製造的基本操作。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
㈢ 世界上最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最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是德國,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
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
義務教育的指導意見:
一、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三、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按照「四有好老師」標准,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五、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為提高教育質量創造條件
六、加強組織領導,開創新時代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㈣ 世界上最早提出義務教育的國家是哪個
最早提出義務教育的國家是德國。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當時工業製造的基本操作。
(4)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多少年擴展閱讀:
我國的義務教育進程:
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起,經過十多年奮斗,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99%。
2006年,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中央財政同時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資金,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啟動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保障新機制。
2007年,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中央財政同時對中部地區和東部部分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資金,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
2008年,各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全部達到該省(區、市)2005年秋季學期開學前頒布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准;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擴大免費教科書覆蓋范圍。
2009年,中央出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各省(區、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准低於基準定額的差額部分,當年安排50%,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照免學雜費的分擔比例共同承擔。
2010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全部落實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務教育
㈤ 世界上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是哪個國家
16世紀,歐洲產生了普及義務教育的思想,如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1448-1553)提出,所有兒童都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4-1670)提出,兒童不分貧富貴賤、男孩女孩,都應進學校。但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是德國。德國在1619年頒布世界上第一項義務教育法令,距今已有380年歷史。
㈥ 義務教育最早在哪個國家實行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
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鍵姿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制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伍亮悄育。義務教育腔渣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點。
民國時期的文盲率,一般認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但中央領導一步到位把義務教育年限達到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體現了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堅定信念。
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小學17.8萬所、初中5.2萬所,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初中在校生4329.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