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發生的大事。
屠殺猶太人,入侵蘇聯
⑵ 德國大事年表和二戰大事年表
二戰歷史大事年表
1939年9月1日~9月30日 波德戰爭
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約150萬兵力在2300架飛機和2600輛坦克的掩護下大舉進軍波蘭,二戰全面爆發。9月27日,華沙淪陷。30日,波蘭宣布投降。
1940年5~6月 德國閃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並於同月饒過重兵防守的馬其諾防線入侵法國。15日,荷蘭投降。28日,比利時投降。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英法比軍隊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從法國小鎮敦刻爾克撤退回英國。14日,德軍佔領巴黎。16日,H.P.貝當接任法國總理。17日,德軍從側後推進至瑞士邊界,法第2、第3集團軍群被圍。同日,法政府請求停戰,22日與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25日,法國全面停火。
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 不列顛戰役
1941年6月22日 德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張)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擴張到最大規模)
1942年5月7日~8日 珊瑚海海戰爆發(日軍第一次受到挫折)
1942年6月4日~6日 日美在中途島海域交戰 (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戰役(歐洲戰場的轉折點)
1942年10月23日~11月4日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3年7月10日~8月17日 西西里登陸戰役(義大利法西斯末日的開始)
1943年9月8日 義大利投降,墨索里尼下台(軸心國的瓦解)
1944年6月6日~7月18日 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1945年5月8日 納粹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的「勝利日」)
1945年4月1日~7月2日 沖繩島戰役(日本法西斯最後的掙扎)
1945年8日6日~9日 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和長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核武器首次用於戰爭)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簽署投降書(二戰全面結束)
從1939年9月1日開始到1945年9月2日結束,二戰打了 整整6年時間,共2000多天。
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全)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不久,就把德意志國家推上發動對外侵略的道路,並同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日本軍國主義結盟,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9日,中國在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作戰的同時,宣布了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納粹德國被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所戰敗,於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的雅爾塔開會,商討有關最後戰勝並佔領納粹德國的計劃。會議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軍隊分區佔領戰敗後的德國,廢除或沒收德國軍需工業,將主要戰犯交國際法庭審判。
1945年6月,蘇、美、英、法4國成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分區佔領德國,共同處理涉及德國全局的事宜。柏林市也劃分為4個佔領區,由「盟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的「盟國柏林城防司令部」統一管理。這是德國分治的開始。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再次會晤並簽署了《波茨坦協定》。協定規定設立中、蘇、美、英、法5國外長會議,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締結和約的准備工作;劃定德波等國邊界;確定蘇、美、英、法共同佔領德國以及商討成員國間有關其他問題。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實行德國馬克新幣制。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分裂。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區的制憲會議通過《基本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美、英、法佔領區宣告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聯佔領區誕生。德國正式一分為二。
1952年3月10日,蘇聯政府就締結對德和約問題照會美、英、法三國政府,建議立即討論對德和約問題並盡早建立全德政府、草擬和約。
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14日,民德和蘇聯及東歐國家8國締結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構成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歐洲分裂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從此,東、西德同處於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前哨陣地,互相敵視,互為對手。西德《基本法》要求在自由的自決中實現德國的統一。民德雖然在50年代初曾要求兩個德國實現統一,但它後來放棄了這一要求,認為「統一是不現實的」。
1961年8月13日,民德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的一切交通往來。民德1968年通過的新憲法規定:在平等基礎上建立和維護兩個德國的正常關系和合作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項要求。但是西德堅持兩個德國不互為外國,不承認有兩個德意志民族。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作者: shamakuai 2006-10-3 12:33 回復此發言
--------------------------------------------------------------------------------
2 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全)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附:我國對德國的關系
1955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表命令,命令中說:「由於希特勒德國發動破壞世界和平的法西斯侵略戰爭和支持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於1941年12月9日宣布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命令宣布,「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德國之間的戰爭狀態從此結束,兩國之間的和平關系應當建立起來。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德國之間的戰爭狀態的結束並不改變德國的國際義務。同時並不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有關德國的國際協定而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就德國統一問題,我國政府和人民一向同情和理解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願望。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德國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國漢朝),日耳曼戰勝羅馬人。
西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孫三分帝國,其中東法蘭克後來形成德意志國家。
911年 第一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登基,為早期封建國家。
962年 奧圖一世(Otto)稱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1092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18年 騎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漢撒同盟成立。
13世紀中期形成封建割據。
1346年 歐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學創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處死
1450年 古騰堡(Ja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點論綱,揭開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紀發生農民戰爭。
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
1701年 布蘭登堡選侯國取名為「普魯士王國」
1806年 拿破崙進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告終。
1815年 拿破崙戰敗,英俄普奧四國同盟,普魯士、奧地利崛起,根據維也納會議組成「日耳曼邦聯」。
1835年 德國第一條鐵路在紐倫堡與Furth之間通車
1848年 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
1866年 普魯士在「七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 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擊敗法國,同時兼並了南德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914年 德國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戰敗,帝國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瑪共和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9年 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由美、英、法、蘇聯分佔,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聯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東德國。10月初,許多東德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爭取媒體自由等,東德總統旋即辭職。「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Kohl)提出實現統一兩德的計劃,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有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邦,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終告統一。
※ 參考資料來源:高關中著-「德國州市大觀」
⑶ 求初中所有有關德國的事件,並標注時間,謝謝!
1816滑鐵盧戰役,普魯士參與反法同盟推翻拿破崙。
1870年普法戰爭,德意志統一,開始成為世界強國。
1894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中,迫使日本允許清朝贖遼)。
1898強租膠州灣,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開始。
1900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鎮壓義和團(後來是德國將軍瓦德西來華任聯軍司令)。1901《辛丑條約》
1914—1918一戰,1919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和約》被制裁
1919-1933經濟危機,1933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獨裁統治,是為納粹德國或第三帝國
1939年9月閃擊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橫掃歐洲大陸。1941年6月襲擊蘇聯,1942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失去主動
1945-5-8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結束,被英美蘇(後加法)分區佔領
1949西德加入北約,1955東德加入華約,1990兩德統一
1991年12月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條約,1993年11月1 歐洲聯盟成立
⑷ 關於德國的歷史,比如一些重大事件
德國歷史
日耳曼(German)這個民族的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指稱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歐的民族。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居住地的稱乎,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公元8世紀,這個地區在卡爾大帝的統治下日益強盛。
羅馬帝國經過多年征戰,終於在公元前58年將疆域拓展到萊茵河。當時的日耳曼諸蠻族,在賀爾曼(Hermann)的領導下團結起來,於條頓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大敗羅馬軍,大家也就以「條頓(Teuton)」之名來稱呼這個民族。條頓民族此後成為羅馬頭痛的地方問題,數次的劫掠終於導致羅馬帝國的敗亡。
法蘭克人趁著日耳曼諸族對付羅馬人時,將勢力伸展到萊茵河谷。三世紀時的查理曼(Charlemagne)帝國幾乎統一了日耳曼諸族。雖說查理曼大帝帶動了行政革新和文化進步,但帝國內部的繼承問題,導致不敵外族入侵,於843年分裂,進入分治的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俗稱的歐洲黑暗時期,卻是地方通俗文學興起時,而日耳曼語的使用也逐漸帶動民族國家的認同。這時期的文學內容主要內容為發揚騎士精神的故事,或是騎士與貴族女子的愛情故事。
德意志民族直至十四世紀哈布斯堡王室( Habsburg)逐漸得勢,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定位也越趨明確。1538年,漢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形成,則整合了所有的日耳曼商業城鎮。
公元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論文向天主教會挑戰,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先驅,也間接引發了三十年戰爭。馬丁路德在文化上的貢獻,包括重新翻譯聖經,也造成了日耳曼方言的整合,標准高地德語(High German)就此誕生。
宗教改革的影響不只限於信仰活動,也引發社會整體環境的變化。日後的30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48),是日耳曼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大災難,導致人口銳減1/3以上,結束該戰爭的威思法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將神聖羅馬帝國的選侯人數提高至300名,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威開始動搖。神聖羅馬帝國至此已有名無實,但仍繼續苟延殘喘150年,政治實權則掌握在林立的地方小君侯手中。
18世紀初,在明君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的開明專制政權下,日耳曼諸邦中的普魯士王國(Prussia)興起,努力躋身歐洲強國之列。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任命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為宰相。這位老練的政治家篤信鐵血哲學,作風強悍。他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日耳曼民族國家,而藉由發動對外戰爭,是有效提升內部團結的最好方法。俾斯麥先促使北德統一,再藉由對法戰爭,激勵北德各邦聯的統一,終於形成德意志民族國家。1870年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德意志大獲全勝,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被俘,威廉一世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雖說現在的德國以先進的工業技術傲視全球,但德國的工業化卻是從19世紀末才開始加速進行,在短短的40年間,便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然而獨裁的政治制度卻跟不上工業化的腳步,社會上因而產生嚴重的摩擦。為了化解國內的動盪情勢,當政者再度藉由激進地向外殖民發展來移轉焦點。此舉造成德國在歐洲外交上的孤立,與鄰國緊張關系不斷升高。當時德國的軍力在全球堪稱第一,迫使英、法、俄三國不得不訂定協約(Triple Entente)與之抗衡。
公元1914年,奧地利王儲遇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德國和奧地利聯合,對抗法、俄、英的局面。新式的武器則造成史無前例的慘重傷亡。德國採取的潛艇無限戰迫使美國也加入戰局,令戰爭前期窘態畢露的協約國起死回生,贏取最後勝利。德國戰敗,德國國王遜位,成立威瑪共和國。戰後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對德國訂立嚴苛的賠償,並削減德國軍武能力。
公元1929年,世界性經濟大恐荒,加上國家鉅額賠款,導致民不聊生,內政動盪。由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納粹黨(Nazis),得以藉民族主義獲取大部份德人的認同。藉由多次選舉及政治手段,希特勒終於在1933年1月,由總統興登堡(Hindenburg)任命為總理,取得政權。
1935年希特勒開始施行種族純化法(Racial Purity Laws),剝奪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權,禁止「亞利安人(「Aryans」)」與猶太人通婚。他巧妙地運用基督徒與猶太人之間的宗教仇恨和種族優越意識,凝聚大部份人的共識。1942-45年間,6百萬名猶太人慘遭屠殺,這數字占當時歐洲猶太總人口的2/3,其中多數來自波蘭及蘇聯。另有5百萬名其它受害者——戰犯、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弱智者及政敵,在納粹集中營遇害。納粹時代的暴行不只是慘絕人寰的悲劇,其恐怖程度遠超過人類所能理解的范疇。
集大權於一身的希特勒,強力擴展軍備。希特勒更進一步片面廢棄凡爾賽條約,擺脫賠款與限武和約,悍然吞並了奧地利,進而侵略捷克。同盟國(Allies)此時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尚採取姑息態度。
1939年9月,德國坦克部隊開進波蘭,迫使對波蘭有協防義務的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然而德軍的閃電戰(Blitzkrieg)在短短時間內便幾乎席捲全歐,到了1941年,只剩英國仍在負隅頑抗。6月間希特勒毀棄與俄國斯大林(Stalin)的盟約,以破竹之勢入侵蘇聯。初期俄軍雖蒙受重大傷亡,但閃電戰終究不敵俄國的嚴冬,希特勒無視於德軍的折損,堅不撤退,終於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一役成為東線戰事的轉折點。
德軍自北非戰場援助莫索里尼(Mussolini)失利後,便節節敗退。1945年3月,盟軍渡過萊茵河,4月俄軍苦戰之後攻下柏林,希特勒則在兵臨城下之際自戕。
1945年7月,雅爾塔條約將德國分為東西佔領區,分別由蘇俄和英美託管,柏林則由二者共同管轄。但是戰後蘇俄與歐美各國關系漸趨緊綳,共管難度大增。1949年東德(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與西德(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政府分別成立。1961年蘇俄更在冷戰高峰期興建柏林圍牆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輕勞動力持續流失。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雙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統一之後的德國稱號。
⑸ 德國的歷史大事表,簡短些,謝謝。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⑹ 誰能幫我做一份德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1066年 阿斯汀戰役
公元1099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佔領耶路撒冷
公元1180年 奧古斯特統治開始(1180-1223)
公元1187年 盧浮宮聖多瑪斯教堂的建造
公元1214年 布維內戰役
公元1226年 路易九世開始統治(1226-1270)
公元1348年 大鼠疫流行
公元1380年 查理五世逝世
公元1358年 巴黎大暴動
公元1453年 拜占庭的衰敗
公元1517年 宗教改革運動開始
公元1572年 聖巴赫特雷米大屠殺
公元1594年 亨利四世進駐巴黎
公元1598年 南特赦令
公元1661年 路易十四開始統治(1661-1715)
公元1665年 貝南的計劃
公元1685年 廢除南特赦令
公元1711年 華譯完成《前往西戴島朝聖》
公元1715年 路易十五開始統治(1715-1774)
公元1751年 開始編纂網路全書(1751-1780)
公元1763年 城門大火
公元1774年 路易十六開始統治(1774-1792)
公元1789年 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監獄
公元1792年 8月10日君主制結束
公元1826年 高博良埃及博物館成立
公元1827年 海軍博物館成立
公元1830年 七月革命
公元1848年 大革命
公元1870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
公元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公元1871年 5月23日杜勒麗宮和皇家宮殿遭焚毀
公元1882年 杜勒麗宮被夷為平地
第二帝國
1852—1870: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統治下的第二帝國非常短暫。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1914年到1918年,在巴爾干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地沖突不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兩大陣營為:同盟國(法國、葡萄牙、英國、英聯邦、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希臘、蘇聯、美國、中國和一些拉丁美洲的國家)和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斯洛伐克等)。
第五共和國
在1958年當選總統的戴高樂將軍(général de Gaulle )的提議下,第五共和國通過了一部新憲法。德布雷(Debré)擔任總理。在黑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