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蘇聯對德國處理的設想
隨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臨近結束,美、英與蘇聯在戰後安排問題上分歧增多。美、英認為扶植一個強大的德國,有利於在戰後抗衡蘇聯。蘇聯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也開始強調德國統一。出於上述考慮,美、英、蘇三國雖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達成分割德國的原則協議,實際上均已放棄分割德國的主張。分區佔領德國便從權宜之計變為正式方案。為了進一步增強西方在歐洲及德國的實力,英國主張法國參加對德佔領。美國經過考慮,羅斯福在2月5日的雅爾塔會議上正式建議,從美、英兩個佔領區各劃一部分組成法國佔領區。邱吉爾、斯大林表示同意。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主分割德國。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 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再次會晤並簽署了《波茨坦協定》。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確定蘇、美、英、法共同佔領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處理顯然吸取了一戰的教訓,不敢對德國壓得太緊,分區佔領無疑使德國無法成為一個凝聚體從而發揮最大限度的軍事潛力。對德國的民眾倒沒有過多性的懲罰。
B. 二戰結束後,蘇軍是怎麼對待德軍俘虜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在歷史上是空前的。也正因為如此雙方陣營大戰,出動的兵力很多。在東線,歐洲戰場,蘇德之間的戰役。往往在10萬到百萬人以上,這么大規模的戰爭。積累下來的戰俘肯定是不少的。
我相信作為軍人而言,這比直接屠殺他們還要殘忍。這是對德國精銳之師的尊嚴的侮辱。
C. 二戰蘇聯對德國戰俘怎麼那麼狠
你去看看《尋訪二戰德國兵》就明白了:裡面有很詳細的德國人關於美英法蘇對待戰俘的態度:英國人對待德國戰俘最人性,還給戰俘上MZ理論課;法國人因為有亡國之痛,所以對德國戰俘比較狠,對德國戰俘實行強制勞動;蘇聯對德國戰俘時好時差,主要因為蘇聯人大多是性情中人,在清醒時他們總體還是富有同情心,對德國傷兵也會給予基本治療,但如果喝醉以後,就曾出現把德國戰俘活活打死的現象(當然,蘇聯軍隊也的確是二戰中,軍紀敗壞程度僅好於日本的軍隊,一路上強奸搶劫德國平民的事也沒少干);在書中,德國人對美國人的評價最差,當然,美國人也是分好幾類的,首先是美國軍隊中的猶太士兵,這些就不用說了,因為有民族仇恨嘛;其次是美國軍隊里的黑人,這些人對德國戰俘往往態度較好,一切都是按上面的命令來;最差的是美國軍隊里的白人,他們經常會想出一些惡劣的方法來整治德國戰俘,比如往戰俘的食物上澆汽油;強迫戰俘吃大量容易口渴的食物,而不提供飲水;只提供滿足一半戰俘數量的食品,讓戰俘間相互爭搶等等......
至於,為什麼這一切沒有遭到追究,主要是當時的大環境下,國際輿論一致認為德國是罪有應得,特別是德國戰敗後,盟軍對納粹集中營的種種駭人罪行的披露,更堅定了國際輿論的這一觀點......
D. 二戰後期蘇聯是如何對待德國人民的
對於俄國人,或者說蘇聯人,我們有很多印象,比如說戰斗民族,英勇善戰;比如說極為抗凍;比如說粗魯殘暴;比如說不守信用、言而無信;比如極度貪婪。無論是好的印象或壞的印象,蘇聯從未給人“以德報怨”的概念,他們也從未這么做過。
蘇聯士兵搶奪自行車
被蘇聯有掠奪的德國蘇占區,在1946年的生產力比之前下降了3/4。東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急劇下降。蘇聯對德國的掠奪,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賠償,還有鐫刻在其基因上的貪婪。
例如,蘇聯紅軍進軍東北後,面對東北的大批工廠,雖然這些工廠設備對蘇聯完全無用,但蘇聯人毫不猶豫的將其運往西伯利亞,寧願看著其生銹腐爛,也不願意留給中國。在東北,蘇聯更是將姦淫擄掠的事兒做了個遍。
E. 二戰蘇聯士兵是怎麼對待德國戰俘
蘇聯在本國人都吃不飽,加上對德國戰俘的痛恨,德國戰俘的遭遇可想而知。大量戰俘被判重刑,很多人被殺,剩下的人大量餓死,病死。在蘇聯,德國戰俘得不到任何憐憫。不僅如此,不僅德軍戰俘,德國平民在戰後的歐洲也處與被屠殺,被驅逐的處境。德國,付出了與他的罪惡相匹配的代價。
F. 蘇聯如何反敗為勝擊敗德軍
二戰中,蘇德戰爭是二戰時期規模和傷亡最大的一場硬對硬的戰役,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標志著蘇德戰爭正事爆發,在蘇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德國投入了500多萬人,蘇聯更是損失了上百萬士兵。盡管在戰爭爆發初期,由於准備不足,蘇聯被揍得措手不及沒有還手之力,但經過努力在後期一下子扭轉了戰略態勢,二戰時期,在沒有援助下的蘇聯,是怎麼反敗為勝把德軍趕出去的?
1943年7月12日清晨6時30分,德國空軍開始對蘇軍防線的轟炸。8時30分,德軍和蘇軍幾乎是同時發動了攻勢,兩軍迎頭撞擊在小村莊普羅霍洛夫卡郊外的原野上。坦克大戰是在河流和鐵路路基之間一塊狹長的地域上展開的。當初德國的閃電戰術十分可怕,德軍靠著出其不意的機動性獲得了不錯的戰鬥成果。蘇聯對於閃電戰的來襲也是手足無措,在毫無防備之下,蘇軍的部隊慘遭德軍大面積屠殺。原本有著雄厚空軍實力的蘇軍,在德軍的閃電戰的進攻下根本沒發揮出作用,近千架軍用戰斗機還沒有發出憤怒的咆哮就已經葬身於連綿的炮火中。
在蘇德戰場當中,德國士兵因為嚴寒天氣而導致的傷亡,早已經超過戰損,這就是得德軍之前的優勢漸漸的消失。摒棄了閃擊戰的德軍被蘇聯活活的拖死在莫斯科郊外,也自此拉開了德國失敗的序幕。要知道當時德國因為缺乏石油,導致後期好多噴氣式飛機無法大編隊起飛,這樣越打越處於劣勢,最終慘遭失敗!
G. 二戰中蘇聯為什麼對德軍一直用人海戰術
應該說這種說法是西方國家非常成功的宣傳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么回事。
但是,蘇軍實際上也是一隻正規軍隊,而且那種人海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是碰的頭破血流,人再多在高強度的機槍火炮火力面前都只是一堆肉,根本就是給人家送人頭去了。
首先一個,集中最大的力量打擊敵人最薄弱的環節是一個世界通行的軍事原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這么乾的。在武器裝備沒有形成代差的情況下,在這個薄弱環節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最大力量的通常做法,無論是蘇德英法美都是這樣,各個國家軍隊在發動進攻之前通常都是要提到一個3:1的兵力對比,就是進攻兵力要達到防禦兵力的3倍,進攻才有比較大的把握。
對於蘇德戰場的蘇軍來說,由於本身蘇軍的軍事素質就要比德軍差,這不光是由於大清洗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1941年蘇軍是處於擴編之中,整個蘇軍中大量都是入伍才幾個月的新兵,而德軍這邊普遍都是1-2年的老兵,而且這些老兵由於參加了波蘭、法國等戰役,作戰經驗豐富,同樣經驗豐富的還有德軍的各級指揮員,而蘇軍這邊普遍的軍事素質較低,除了有一個比較先進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少量性能先進的T-34、KV坦克以外,還有性能不錯的火炮,所有的硬體、軟體都要比德軍差的遠,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3:1的兵力優勢並不能保證突破德軍的防禦。
蘇軍在戰爭爆發時,軍事素質和德軍相比就不是一個檔次。
不但是軍事素質,擴編中的蘇軍普遍是不滿員,也就是蘇軍一個師只有6000-8000人,而德軍一個師都是按照編制齊裝滿員,也就是蘇軍的一個師不能夠和德軍的一個師相抗衡,德軍一個步兵師一般是16000人,再加上加強的部隊,每個師約有1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