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德國的常規武器和鮮為人知的武器
飛碟並非是僅屬於高度發達的地外文明的神秘飛行器,地球人也曾有過自己的飛碟,它既不是使用燃油,也不使用液氧液氫組成的推進劑,而是憑藉以水和空氣為燃料的反磁力發動機馳騁於天穹。本文披露了納粹德國早在二戰期間秘密從事這一最新式飛行器——飛碟研製的鮮為人知的內幕。
曾參與飛碟秘密研製的德國米爾海姆的航空工程師格爾曼·克拉斯披露了納粹德國早在40年代秘密進行飛碟研製計劃的最詳實情況。他確認,他手中曾保存過飛碟實驗樣機的圖紙。他發明的這種飛碟獲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這種飛碟的直徑為2.4米。它賴以飛行的是一台小型大功率發動機,是由留弗特瓦費工程師研製成功的。但是,第一台飛碟樣機試飛時由於失控飛到車間的頂棚撞毀了,而且技術人員也沒能使飛碟的速度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其他類似的飛碟樣機也曾試飛過。
1957年7月27日,美國一家報紙發表一篇題為「希特勒曾研製過飛碟」的文章。文章披露,一個叫弗·紹貝格爾的奧地利人發明了一種新型「爆炸」能源,這種能源只需使用空氣和水就能製造出光能、熱能和動能。1945年2月1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附近進行了無人駕駛飛碟的首次試飛實驗。試飛的飛碟僅用3分鍾的時間就飛到了1500米高度。其水平飛行速度達2200千米/小時。這架試飛的飛碟既能懸停在半空中,又能向前或向後飛行。它的直徑為50米。然而,這種飛碟及其研製者的未來和命運如何呢?
「飛輪-1」型飛碟
這種原始型飛碟的設計者是什利維爾和哈貝爾默利。1941年2月試飛,是當時時間上第一個垂直起降飛行器。它的外形結果跟今天發現的某些外星人駕駛的飛碟十分相似,是由一個固定不動的中心駕駛艙室旋轉的寬面圓環構成的,採用德國製造的標准噴氣發動機。這種飛碟雖已研製成功,但它卻給設計者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由於不平衡度較大從而引起強烈振動,特別是高速飛行時。設計師曾試圖加大外輪圈的重量,但設計方案最終還是沒能達到完美的程度。
垂直起降-2」型飛碟
這種飛碟是在「飛輪-1」型基礎上的改型,飛碟的外形尺寸有所加大,發動機馬力也有所增大,採用類似飛機上保持平穩的舵盤操縱機械,速度約為1200千米/小時。這種飛碟同前一種一樣,仍停留在實驗室水平上,就在德國飛碟研究史上出現重大飛躍的關鍵時刻,由於納粹德國的覆滅,這項飛碟研製事業宣告破產。尤·斯特羅加諾夫認為,由於同第13飛行探測器設計局卓有成效的合作,從而使從事這項飛碟研製事業的設計思想獲得新生,受到鼓舞,進而使對飛碟的研製工作能繼續下去,這不僅為以後的戰時需要留下了飛行器,而且還為後人製造現代飛行器奠定了基礎。
「柏羅湟女戰神-3」型飛碟
這是研製的最後一種型號的飛碟,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直徑38米,另一種直徑68米。它們都採用奧地利設計師弗·紹貝格爾發明的無煙無火焰爆炸式「紹貝格爾」型發動機驅 動(如下圖),這種新能源發動機只需用水和空氣作燃料。發動機本身具有反磁力性能,它藉助反磁力漂浮升騰法使飛碟飛行和懸空。這種飛碟上裝有12台噴氣發動機,發動機全部採用「爆炸式」冷卻法進行冷卻。發動機靠吸入驚人的大量空氣使其周圍空間形成真空,飛碟便能在這一真空區內不費吹灰之力地任意運動。飛碟駕駛艙的內外性狀是根據飛碟的機動性能和飛行速度而改變的。
女武神不需要裝甲。當年這個速度以及先進的武器系統可以在敵人猝不及防的瞬間給對方致命打擊。它的武器系統是電磁炮。它的動力系統是來自古代印度的神秘配方。當它達到最大平飛速度時,可以2600公里/小時飛行,在1945年這個速度是沒有任何人類飛行器可以匹敵的。
二戰末期的柏林上空,再也不是森嚴的壁壘。當年德國空軍肆虐歐洲的情形,如今在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心臟重演了:盟軍重型轟炸機往來穿梭,不停的把成噸的炸彈傾瀉在仇人的頭上。納粹空軍倉促拼湊起全部飛機的拚死攔截,對於如潮湧來的盟軍戰機,無異杯水車薪。一架梅塞史密特109努力爬高,想沖到一架B-29的近前攔截,卻被如狼似虎的護航P-51死死咬住。美軍飛行員在兩個盤旋之後穩穩的將敵機套進了瞄準光環,但就在按下炮鈕的一剎那,他覺得有什麼東西猛然從機翼左側一閃而過,他下意識回過頭去,發現那是一架形狀奇特的飛機,呈現碟形,沒有機翼,但速度很快,飛行性能優越。開始美軍飛行員以為那是德軍的新式戰機,所幸那東西只是急速掠過,除了劃破空氣的嘶嘶聲,什麼也沒留下。等到他醒悟過來,德國佬早已逃之夭夭了。
二戰末期,很多盟軍飛行員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們弄不清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什麼,但有人聲稱自己看到了不明飛行物上帶有鐵十字元號——認為「它們是第三帝國的產物」,許多目擊報告被遞交盟軍司令部,而盟軍的情報部門對此雖無法解釋,卻有思想准備。早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前,一個由科學家和德文翻譯組成的秘密小組就緊隨士兵深入敵境,他們的目的就是搜羅所有關於德軍秘密武器的科研情報、設備和人員等資源,因為德國人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強大創造力讓他們驚駭異常。
特別小組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們在德國的科研機構中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情報和資料,包括完整的V系列導彈及圖紙,遠程火炮的設計資料,超級戰車的研究方案等等等等。但他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那些已經讓德國人炸的歪七扭八的玩意兒,而這些東西往往令他們驚詫莫名。在盟軍歐洲司令部的一位將軍給另一位美軍高級將領的信件中寫到,「對納粹德國科研機構的佔領揭示出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在許多研究領域已經遠遠落後他們,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搜集到這些項目的資料和研究人員並使他們重新投入工作,那麼我們在將來將為從事這些已經有人進行過的研究而耗費多年的時間……」然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殊不知在那些已經殘缺的線索中還隱藏著驚天的秘密。
在那些被盟軍奉為至寶的技術資料中,他們發現了一架形狀奇特的飛機照片,雖然是一架螺旋槳式飛機,但它的機翼卻呈圓形,不同於德軍以往的任何飛機。在一座塵封的倉庫中,盟軍找到了它的殘骸——已經被潰敗的德軍破壞了,但專家們立刻明白這並非一種實用戰機,它的作用不過是實驗圓形飛行器的操縱性和空氣動力學特徵。在這架實驗機的背後,納粹究竟還做了些什麼?專家們馬上開始著手搜集關於納粹圓形飛行器的蛛絲馬跡。
毫無疑問,圓形飛行器有許多優勢。首先是它的質心規則,形狀飽滿而不突兀,特別適合於垂直起降技術,而圓形的機體整體具備升力條件,飛行潛力大;其次它在雷達掃描下有一定的隱身效應。如果能夠解決動力和操縱方面的難題,那麼這種形狀的飛行器將具有極其靈活的機動性,在加裝武器後將是一種極為可怕的空戰利器。聯想到盟軍飛行員的報告,專家們認為德國人在碟形飛行器的研製方面很可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碟形飛行器的研製本身固然是一項凝聚著高技術性的專業活動,但它的動機卻幾近瘋狂:早在二十世紀初,奧地利神學盛行,一小撮狂熱主義者極力鼓吹即將到來的「黃金時代」,他們著書立說,不亦樂乎。其中一本名為《蒞臨一族》,描述一支生活地下的種族利用超級技術侵略地表的故事,這是個不錯的科幻小說,但偏偏被一個叫阿道夫.希特勒的神經的奧地利人讀到並狂熱的崇拜,他深信這個世界必將被重鑄。1917年,這伙人在維也納秘密組織了北地會,後來又派生出幾個臭名昭著的組織——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黨衛隊和沃瑞爾協會(Vril Society)。沃瑞爾協會雄心勃勃,試圖找到一種強大的替代能源,用以製造時間機器來和遠古的神靈交流。毫無疑問,這些嘗試純屬徒勞,但卻產生了一項副產品——懸浮動力系統,1924年,梅塞施密特公司對該技術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屬於機密。
關於飛碟的研究,德國人的證言相對「可信」。1952年,一位前德國空軍上尉、航空專家斯徹里沃打破了沉默,他宣稱自己曾為一個碟形飛行器繪制過藍圖,這些研究工作在布拉格附近展開。在1944年,實驗用模型已經完成,可望於1945年試飛,但蘇軍的挺進使這一切成為了泡影。第三帝國崩潰前夕,設計藍圖等資料散失。這架據稱時速可達「2000英里」,「作戰半徑4000英里」的神話般的飛行器也就從此無從查考。斯徹里沃去世後,在他的遺物中人們居然發現了關於飛碟的設計草圖!這又給這種飛行器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如果按照斯徹里沃所述,納粹的飛碟似乎胎死腹中,但卻有人聲稱自己親眼目睹了這架奇異飛行器的試飛。據說該機性能奇佳,「三分鍾內爬升至3000英尺,速度達每小時數百英里」。這位目擊者叫喬治.克雷恩,他的陳述中有些東西耐人尋味:他說有些研究工作被安排在佩內明德基地,那正是納粹研究飛彈等絕密武器的頂尖航空科研機構,此外,他還證實飛碟通過採用自旋方式獲得良好的穩定性。另外,他說飛碟試飛是在哈爾茨山脈地區,而這正是多位飛碟目擊者所報告的目擊地點!
我們判斷事物的依據當然是自己的所知,如果後者得到局限,那麼得出的結論就可能悖謬,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故事聽起來象天方夜譚的原因。在種種事實面前,人們不得不承認納粹德國確實從事過碟形飛行器的研究,但依據掌握的證據,似乎納粹在此方面從未有過什麼實質性進展,不過都是一些粗淺的論證。
盟軍力求搜集到所有的研究材料以證實他們的猜想,他們不遺餘力的找尋所有納粹秘密工程的資料,許多研究機構都是美軍剛剛離去,蘇聯人就緊跟著將剩下的家什一股腦運走……特別是據信參與飛碟研究的三位工程師,分別被美蘇虜獲,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從事秘密研究工作。
盡管幾乎全部的模型和零部件都被破壞殆盡,盟軍還是從黨衛軍的各種設施中繳獲的大量關於飛碟的設計藍圖和草稿。這些資料揭示出驚人的事實:納粹德國沃瑞爾協會早在1934年就發展出了第一架碟形飛行器RFC-1,當年年底,推進系統經過改進的RFC-2也已推出,其控制採用磁脈沖系統。1938年,黨衛軍介入了沃瑞爾協會的研究,並開始將噴氣發動機引入,為了驗證碟形飛行器的空氣動力學特徵,德國人製造了螺旋槳動力的圓形飛行器,並積累了大量研究測量數據。
上個世紀下半葉,奧地利人佐德爾寫了一本名為《UFO:納粹的秘密武器》的書,宣稱納粹1939年建成HANNEBU-1,其直徑65英尺,當年九月首飛,1940年底,該機開始零星用於偵察。還說從1942年起,德國人開始嘗試為這種飛行器加裝武器,但這項工作阻礙重重——高速自轉的飛行器給武器控制系統帶來巨大的困難。最後,1943年初,HANNEBU-3才算具備基本的可靠性和戰鬥力。對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這一點正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盟軍飛行員看到的飛碟都是空戰中徹頭徹尾的旁觀者。但客觀的說,除了這位帶有右翼傾向的作家,幾乎沒有其他證據可以表明這種超級飛行器的存在。
佐德爾認為,「巴隆采圓盤是納粹德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設計」,這架由三位德國頂尖的航空動力專家研製的飛行器堅定了納粹的信心,他們深信這種潛力無窮的戰斗機器能夠力挽狂瀾,盡管此時盟軍的隆隆炮聲已經逼近。
中央情報局搜集到的情報顯示,在二戰結束時,希特勒及其黨衛軍至少已經有了兩架足以使用的HANNEBU飛碟。……一架飛行時速可達1200英里,能夠90度垂直轉向和垂直起飛;另一架速度更快,其下部安裝了足以擊穿4英尺厚裝甲的激光炮……但別忘了,情報部門工作的結果往往是營造一些誇大其詞的論調,更叫人難以置信的是,某些新納粹分子竟然相信佐德爾之流的觀點,,認為納粹飛碟的動力系統基於古代畢達哥拉斯遺留的秘密數學公式,從而建立起「內爆」推進理論,這種神乎其技的說法反倒降低了納粹研究進程的可信度。
如果德國人真的擁有了這種神奇的飛行器,為什麼它沒能在戰斗中出現?或許盟軍的迅速推進真的讓德國人無暇把這項成果付諸實施?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納粹德國在滅亡之前曾將部分絕密的研究設備和資料轉移,例如部分未提煉的鈾燃料曾秘密運往日本,以幫助日本盡快完成原子彈——運送鈾燃料的潛艇後來被美軍俘獲。那麼關於碟形飛行器的技術資料甚至模型在不在此類呢?1945年德國戰敗後,盟軍在受降德國海軍時,發現有30艘潛艇莫名其妙的失蹤了——既未投降,也未戰沉,直到幾個月後,它們才出現在波羅的海沿岸,檢查發現,這些潛艇都被加裝了特殊的通氣管裝置,能夠連續潛行數星期之久。這些潛艇究竟干什麼去了,它們是否在秘密運送某些絕密的研究成果?如果是,它們又去了哪裡?這些不解之謎讓美國人大傷腦筋。
有些大膽的猜測者認為納粹在南極建立了秘密的基地。這種論調也非空穴來風。早在1938年,納粹就組織過南極考察隊,登上了南極大陸,在到處樹立萬字旗的同時,他們還宣稱南極是第三帝國的領土。考察中,他們詳盡記錄的南極大陸的地理水文等資料,對於正醞釀武力擴張的第三帝國,誰又能保證此舉沒有不可告人的軍事目的?聯想到那些失蹤的潛艇,難怪有人推斷納粹將飛碟研究基地倉促遷往了南極。
有一個事實助長了這種「推測」:1947年,即二戰結束僅僅兩年之後,美軍調動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南極大陸展開名為「跳高行動」的軍事入侵,一艘航母在一艘戰列艦和數艘驅逐艦、補給艦的伴隨下,運送4000名陸戰隊員在南極登陸,後來因為惡劣的氣候而草草收場。美軍對此的官方解釋是,那是一次純粹的戰備演習。其真實目的無人知曉,是否美國人在尋找納粹的基地?他們到底發現過什麼?這些資料如今都塵封在美國政府的絕密檔案庫中。
反對者的辯駁也很有力,首先,30艘潛艇不足以運載建立基地的人員和物資,而且普通潛艇的極地航行將極其困難和危險——即便在今天,極地軍事任務通常也得靠核潛艇來完成;另外,維持基地所需要的補給在戰後不可能延續,除了極為遙遠的路途,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也不可能繼續此種活動。
今天,獵奇者可以搜集到許多圖片(雖不敢肯定所有圖片都不可信,但完全有理由懷疑那些東西是不是真的能飛),包括飛碟的早期設計方案,這些由寶馬公司提供的「飛碟」方案如今看起來不但不神秘,相反還是很好的航空學教材——那不過是一組噴氣發動機加上一幅圓盤狀的旋翼,而且即便是這種東西,也僅僅是理論上可行,在操縱、燃料使用、武器配備上還有相當多的難題,直到今天這類問題都難以解決。
參考資料:http://www.hithink.net/junshi/readnews.asp?newsid=15601
B. 德國H級戰列艦據說在H-44後還曾設計過一艘更大的,裝載8門800毫米主炮,滿載排水量627843噸,是真的么
眾所周知,在納粹海軍的H計劃里,希特勒曾經異想天開地提出把主炮口徑加大到800毫米,把設計師差點嚇昏過去。後來,鑒於設計難度和戰爭進程,H計劃的頭兩艘軍艦只是用了15寸380毫米主炮。那麼,800毫米主炮可行嗎?
個人覺得這個可行性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先說大炮本身。800毫米炮是什麼概念,「多拉」列車炮大家都見過了,不是一般國家能玩得起的。德國能造出「多拉」,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德國軍工業有能力造出可以用於實戰的800毫米炮。
再說上艦問題。Bismark的艦體設計本來足以容納16寸炮,但海軍還是採用了比較穩妥的15寸炮。這說明什麼?說明了當時德國還缺乏從406毫米到800毫米炮的成熟的設計經驗,即使能造出來,穩定性和實戰性能未知,存在一定風險。
關於軍艦排水量問題。要安放800毫米炮,軍艦需要造多大?衣阿華用406,排水量在65000——70000之間,800的炮幾乎正好是衣阿華的2倍,但是並不能簡單地按算數邏輯認為需要13——14萬的排水量。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第一,800毫米炮怎麼布置?如果是只安裝一門炮,可能幾萬噸排水量就夠了,但是如果要三聯裝的三座炮塔,那個排水量可是天文數字了。第二,後座力問題。看過一個戰爭紀錄片,就是「多拉」開炮的,後座力使得上千噸的列車炮後退了十多米。當然軍艦上的炮的後座力和陸地不一樣,海洋本身就是很好的緩沖。但是想想,9門800毫米炮近距離側舷齊射將會何等壯觀。我敢肯定,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軍艦都無法承受,包括10萬噸級的美國航母,基本就只剩空殼了。這么強的彈葯投送量會產生多大的沖擊力?恐怕10萬噸級別的軍艦立馬會側翻。
關於入港停泊問題。根據上面的分析,800毫米炮的戰列艦排水量我斗膽估計在200000噸以上。這么大的軍艦,艦寬和吃水量都非常驚人。軍艦肯定不能走基爾運河。(基爾運河在1965年擴建後,只能容納吃水9米、寬40米的海輪日夜通航,橋梁凈空高度也只有45米。如果當時造那麼大的軍艦,這個運河肯定過不了!)如果走易北河停漢堡,在航道布雷(防禦英國軍艦和潛艇)的話肯定會有很大的空隙,對港口的安全性也有影響。
不確定因素。800毫米炮的射速極低,准確定未知,勢必遭到敵艦小口徑(16寸炮在800毫米面前也是小口徑了)艦炮的轟擊,能否承受?如果軍艦那麼大,裝甲按比例有那麼厚(BISMARK主裝甲帶有320毫米),比如有600毫米甚至更多。這么厚重的裝甲,當時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艦艇能對付,魚雷可能都沒用。如果甲板裝甲也很厚,是否能抵擋航空炸彈的攻擊呢?要是真這樣,就真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軍艦了。
可惜,這樣的軍艦需要的原料和經費是非常驚人的,怕是到戰後都造不完。不過,如果參加萊茵行動的是這艘軍艦,怕二戰大西洋海戰的歷史真的要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