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是歐洲的後起之秀,是什麼原因讓它迅速崛起的
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可以說二戰這場戰爭消耗了德國大部分的國力,它作為戰敗國不僅黑科技被蘇聯搶去,甚至連高端的人才都被美國搶去。那麼下場如此凄慘的德國,是怎麼樣快速的實行經濟復甦並迅速的崛起的呢?
德國人的特性
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比如愛因斯坦就是德國人,所以德國人真的很具有智慧,並且具有理性對待事物,嚴謹認真,所以德國的經濟復甦其實是時間早晚問題。只是正好有美國的幫助和處於大背景環境之下,使得這個進程加快了而已,德國可以在百廢待興的條件下,人人齊心協力的去發展經濟實施建設,這是非常難得的。畢竟不管外部環境怎麼樣,真正能夠使國家振興的永遠只有自己的本土人。
㈡ 德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1、密切同美的聯系,利用美國援助。
2、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3、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4、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e.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外向型發展戰略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㈢ 二戰時候,德國在東線為什麼輸的那麼徹底
德國沒有考慮到打仗,尤其是打大仗是拼綜合國力,是拼國家戰爭儲備,是拼國家戰爭動員能力。
德國開始很厲害,是德國有很強大的資源和准備,主要是准備充分,攻擊突然。
這一點和日本打美國也一樣,美國多強大,比蘇聯強大多了,開始被日軍打得多慘,而且人家日軍事同時打美軍,英軍(含印度,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軍隊),荷蘭軍隊等。幾個月橫掃世界幾份之一的地方,佔領了現在看十幾個國家(整個東盟十幾個國家都被佔領了)。美國英國等損失一百萬以上的軍隊。而日軍投入多少兵力?30多萬。盟軍光俘虜就一百萬左右。佔領了從北極圈附近(美國阿拉斯加州幾個島嶼)到過了赤道南半球的大片地區,算上海洋,世界的五分之一地區都被日軍控制或威脅了。
充分的戰爭准備和突然的襲擊,是主要原因。
繼續說蘇德,如果蘇聯人能准確的判斷出德國人的襲擊並加以防範,德國人不可能那麼舒服,甚至攻擊就停止到里國境線不遠的地方了,當然個人感覺可能性不大,當時德國確實很強。但是到了斯大林格勒,就基本上是強弩之末了。
當時1943年,德軍人數最多時550萬人,而蘇聯1300萬人以上。德國人消耗不起,德國人戰死10萬人,後方只能補充5萬人,而蘇聯人戰死10萬人,後方能補充20萬人。具體數字可能不準確,只做個比喻。就這個補充量,德國人一個人平均打死5個10個蘇聯人,有啥用呢。
軍隊人數上還是次要的,武器上,德國武器確實很強,工藝好,精良,但是產量也真低,最後雖然出了很多為提高產量的簡化版,生產起來也比人家蘇聯人差遠了。一場戰爭,德國人損失1000輛坦克,擊毀了蘇聯5000輛坦克,但是德國在下次大戰前只能補充300輛,人家蘇聯人可以補充6000輛甚至更多。
還有資源,德國確實佔了歐洲很多國家,搶到了好多資源,但是歐洲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地區,主要原因還是人類很早就開發歐洲,大量資源已經耗盡。尤其是能源。而蘇聯那個資源廣闊啊,最主要的還不是這個,是同盟國的支持,美國的飛機,汽車,英國的物資等等,源源不斷,歐洲能源能和其他幾大洲加起來比么,當時英美控制中東,那個石油,比不了。
在莫斯科保衛戰以後,英美的援助開始陸續到達,以後越來越多。大概是幾萬輛汽車(蘇聯好把大部分汽車廠轉產坦克或者其他軍用車輛),幾千台火車機車,數萬火車車廂,大量糧食(蘇聯大量男性農民可以參軍,婦女在家裡生產,蘇聯大媽能力相當強悍的),幾百萬噸鋼材,以及大量金屬,汽油航空用油等,這些行業都需要大量男性勞動力,而蘇聯當時真沒有。美國提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等設備,發動機等,使得蘇軍武器很快超越德軍。美國還支援了上千萬雙軍靴等裝備,一萬多輛坦克,幾千架飛機給蘇聯。美軍坦克確實不如斯大林坦克,甚至比不上T34早期型號,可以有這么多,十輛還是能幹掉一輛德國坦克的。
=
還有一點,1943年以後,英美開始用遠程戰略轟炸機轟炸德國本土,大量工廠和礦山被炸毀,最先關照的就是礦山,而且歐洲被佔領區人民的反抗,很多礦山工廠消極怠工,出產產品多數不合格。抵抗組織也比較活躍,記得當時法國一條主要鐵路,一周被炸壞四次,1944年一年才通車不到兩個月。個人感覺對德國和佔領區的轟炸破壞等方式,對德國的放血,要比蘇聯戰場上更快。
德國很多工廠轉入地下,但是65%的工廠已經被炸為平地。大部分軍工生產和研發收到限制。產量急劇減少,質量更是下降很快。
-------------------------
看看1944年底,戰場上的德國士兵可憐的樣子吧,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到1945年初,平均年齡到了十七歲一下。個別新組建的師,都是十四歲十五歲的孩子,男人已經消耗殆盡。
這些士兵的裝備很差,步槍都配不齊,子彈都不夠,炮彈更別說,好不容易弄到點,一半多不響或者啞火。軍裝更是嚴重缺乏,最缺乏的是燃料和食品。坦克沒油,汽車沒油,取暖都得靠抖,德國的冬天尤其是東線,零下三十度啊,穿的單薄的軍服,十五六歲的孩子們,一起發抖取暖,戰鬥力從哪裡來。1943年德國咖啡就沒法供應士兵了,只能配少量可可粉,也只維持了半年吧,到最後一年,肉都沒有了,蔬菜也缺乏,糧食都不夠,靠什麼打仗。投入個別幾個十幾個新武器,對戰爭的進程影響不大,宣傳意義大於實際作用。
1945年的蘇軍呢,一千多萬軍隊,裝備優良,吃美國的麵包黃油豬肉罐頭,英國的牛肉,美國的。吃完了,還能分幾支美國香煙,喝點帶美國糖的紅茶。巴西空運過來的咖啡,古巴空運的雪茄,美國產的軍裝防寒服,英國的軍靴,從一個帳篷到另一個帳篷幾十米都開美國吉普車過去,這是啥生活。
而且那時候蘇軍不論整體還是單個士兵素質都遠遠高於德軍,指揮水品也比德軍高。
--------------------
蘇德戰場,只看戰場不看國家實力對比肯定是不對的,只看兩個國家,不看全世界兩個大集團更是不對的, 蘇聯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後面有幾十個同盟國的支持,主要是英美。甚至中國當時也象徵性的支援了一下,具體還真不知道支持的啥,好像看資料說是礦產。
㈣ 德國為什麼會輸給西班牙
精心總結,望樓主採納 謝謝~
1.過勞死,德國在前兩場對英格蘭和阿根廷的比賽中都取得了大勝,酣暢淋漓,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體能和心理上的損耗,發動機穆勒也停賽了西班牙此前兩個1:0的比賽損耗要小得多,決賽中西班牙主力悉數上陣,板凳也比德國深
2.球風相剋,這場比賽像是此前歐洲杯上決賽的翻版,西班牙用同樣的方式解決了德國,雖然進球方式不一樣。有著哈維,伊涅斯塔和阿隆索大師級球員的西班牙牢牢控制了中場,一直壓著德國不停地倒腳找機會,高傳球成功率和細膩的腳下技術,鮮有失誤,德國很難搶到球,發動反擊,而且西班牙的中場攔截能力也很強,丟球之後馬上進行區域性逼搶,德國很難有時間思考,大大降低了德國反擊速度。
3.沒發揮好高球,雖然德國頻頻用高球,但沒什麼戰術和創新,西班牙在防高球更有針對性,退房積極,幾次讓個子不高的普約爾搶到第一點,將球破壞掉,顯然西班牙這條防線,要比阿根廷和英格蘭的2流防線好得多。
4.面對西班牙,德國隊踢得過於謹慎,龜縮,沒了穆勒的德國在反擊的時候,不像以前那麼犀利,快速,配合上失誤多。
5.年輕缺乏經驗,4年前平均年齡20出頭的德國同樣在半決賽倒在平均年齡29歲的義大利腳下。
除了上述5點,還有一點,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德國那粒失球
德國在防守角球的時候很失敗,只注意門前搶點的球員,沒注意後面插上的,注意看到,哈維的角球罰的質量很高,一道弧線過去,恰恰繞過了門前等待搶點的一堆人,然後普約爾後面插上,奮力一頂,進了,普約爾這一些列動作完成相當到位,西班牙顯然精心策劃,但這種球不是什麼新鮮的戰術角球,德國隊竟然沒人防身高1.78米的普約爾。
06年世界盃阿根廷對德國的進球幾乎如出一轍,另一個中場大師里克爾梅的刁鑽角球,由同樣是中後衛的阿亞拉打進,西班牙復制了06年的阿根廷進球
德國在同一個地方摔了跌倒了兩次
㈤ 一戰二戰德國為什麼那麼厲害,一戰前德國不過是一個後起之秀,卻能夠在迅速超越英法,挑戰英法俄美4大列
說的不全面,之所以造成以上結果,是因為德國復仇主義煽動,國民激憤,德國正確使用現代以攻為守的戰術,即閃電戰,而法國錯誤判斷局勢,還幻想使用一站的策略,馬奇諾就是個證明,在就是法國內部戰降意見不同意,而我們看到在空中英國人重創德國空軍,這也導致蘇德戰場上德國空軍力量大大削弱,我覺得大雨大雪或許加重德軍失敗,但是如果佔領莫斯科,德軍也會輸掉戰爭,拿破崙就是個例子,重兵進攻得到莫斯科卻是個沒有資源的空城。蘇聯初期肅清運動,喪失大量優秀人才,而要想在戰爭中成熟,就必須付出慘痛代價。原子彈氫彈是美國人造的,曼哈頓計劃。導彈的確是德國工程師不朽的節作。V2導彈自帶陀螺儀,穿破大氣層到外太空,從法國北部打到倫敦,這從一定角度上說是現代導彈的前身,蘇聯導彈冷戰發展迅速也有德國技術作為起點。德國工程師的確利用空氣動力學做出噴氣式飛機,動力速度超過同時代飛機,但希特勒希望用這一技術做出可迅速進攻而撤離的轟炸機,加重了質量,也就隱藏了做戰斗機迅速的優勢,德國工程師還曾用火箭技術做飛機動力,製作速度非凡的飛機,就是落地時根本停不下來。
㈥ 德國統一為什麼會引起歐洲利率上升
樓上說得太長,也不知道說什麼,很明顯就是從其他地方粘貼過來的,
那我簡單說一下吧
由於兩德的統一,由於東德落後,經濟陷入崩潰邊緣,為了穩定東德的經濟,就需要西德增加財政支出來補助東德,但財政的大幅度增加會使德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因為政府的財政支出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多,而貨幣供給的增多是通貨膨脹的根源),這就要求德國提高利率,以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
但這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提高利率,而歐洲其他國家沒有提高,就會使德國的利率比歐洲其他國家高,這樣,投機資本就會把本國的資本轉移到德國去套利,造成本國資本大量外流,於是,其他歐洲國家也被迫抬高利率以使和德國的利差平衡。
不知道我說得夠清楚沒有
㈦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為什麼強大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經濟為復甦階段,並非騰飛。
為加強對全國經濟的控制,納粹政府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加速資本和生產的積聚和集中。首先,消滅小業主。其次,強制卡特爾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其經濟制度被後人稱作「命令經濟」。
為了穩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規定的緊急狀態法,發布管理經濟的法令:
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
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三是重建外匯管制;
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布卡特爾法;
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管制度;
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定了泄露商業機密的刑法條款。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
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至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還是微不足道的,它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
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而不能叫騰飛。
(7)德國為什麼總是起高球擴展閱讀:
希特勒對文化思想領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
納粹分子的「焚書」,充斥著法西斯的專制精神,推行一條摧殘科學文化事業的愚昧反動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爾(Joseph Goebbels)被任命為教育和宣傳部長,統管教育、文化和新聞出版工作。
為貫徹「領袖原則」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領域實行文化生活總體制。必須使各方面的創造性藝術家都集會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一的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發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領導和組織各種專業」。
在所謂純潔德意志文化的旗幟下,法西斯還大張旗鼓地對「非德意志文化」開展大規模的清理運動。
首先是焚燒非德意志著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學所在城市舉行一次「焚書日」活動,僅柏林就焚燒了近兩萬冊圖書,被焚燒的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倍倍爾、梅林等人的著作,還有著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馬斯、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
其次是舉辦所謂「蛻化」藝術展覽,對全國民間圖書室、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清理」,列出禁書、禁畫書目,編造成冊,一律被取締。猶太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主義風格和現代的藝術流派作品,均作為「蛻化作品」,在被取締之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道夫·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