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聯為什麼要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
兩方面的原因
1、蘇聯建立之初,一戰還在繼續,德國和蘇聯還處於戰爭狀態(直到布列斯特條約簽訂後才停戰),德國人當時占據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塔林,離聖彼得堡的距離太近。而且白軍還在蠢蠢欲動,在這里不安全。
2、出於控制各個方向的考慮,莫斯科更適合控制各個方向。所以,弗拉基米爾同志將首都遷到了莫斯科。
❷ 德國以前的舊名是不是叫蘇聯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八竿子打不著邊
德國要是是蘇聯,蘇德戰爭豈不是內戰了?
❸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曾經是一夥的,這是真的么 請知識達人詳細作答,才會有好評和加分。 謝謝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曾經是一夥?這是真的。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的媾和是自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開始直至1941年6月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德國撕毀條約進攻蘇聯為止,歷時669天。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初衷,在德國方面看,是因為希特勒計劃在1939年9月攻擊波蘭,因此指示外長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蘇聯,希特勒更指示里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以避免攻擊波蘭時兩面受襲。在蘇聯方面來看,則是下述原因: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談判。談判中,蘇聯向英法提出了建議:締結英、法、蘇之間有效期5至10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三國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安全;締結三國間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議。然而,談判毫無結果。8月19日斯大林在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戰爭還是和平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如果我們同法、英簽訂互助條約,德國將放棄波蘭而開始尋求接近西方大國的辦法。那麼戰爭可以避免,但後來的事態發展對蘇聯十分危險。如果我們接受德國建議,德國當然會進攻波蘭,英、法勢必干涉......那我們參戰就對我們有利了……我們應該接受德國的建議並禮貌地把英法代表團打發回去。波蘭的亡國將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大好處。(原載《新世界》雜志1994年第2期第230~237頁,《二十世紀俄國史》第2卷第9頁)英法同意了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拒絕蘇聯提出保障中歐和東南歐國家安全。5月到8月間,希特勒一再通過外長里賓特洛甫向蘇聯表示德國無意侵蘇希望改善彼此關系。因為希特勒已決定侵略波蘭,他得知莫斯科正在舉行英、法、蘇三國談判,深感憂慮。5月,日本在遠東地區挑起「諾門坎事件」,向蘇聯發動進攻,而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又在談判結成軍事同盟,蘇聯有腹背受敵的現實危險。所以延至1939年8月2日,當希特勒直接電告斯大林,要求蘇德會談簽約。早已對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相當不滿的蘇聯,遂答應了這一請求。
那麼,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到底發生了什麼?1939年9月1日清晨,德軍正式對波蘭發動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9月17日蘇軍穿過蘇波邊界進入東波蘭,兩天後,蘇聯與德國人會師在波蘭,蘇聯僅用10天的時間就佔領了波蘭東部並將其並入蘇聯。9月27日,蘇德兩國共同佔領了波蘭。命運多桀的波蘭再一次亡國。其中,德國佔領波蘭的土地27000平方哩,2200萬人口;蘇聯佔領區的人口約1300萬,佔領區面積77000平方哩土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歐洲最大國家之一的波蘭就被德國和蘇聯東西夾擊,被法西斯德國和列寧主義和國際主義的蘇聯瓜分了。
自蘇聯從波蘭獲得大片土地,與希特勒一起輕松滅亡了一個國家,一下子吊起了胃口,又向芬蘭提出了割讓卡累利阿地區的領土要求,芬蘭雖然是小國,但是仍然拒絕了蘇聯的無恥要求。於是1939年11月30日,蘇聯在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聲明斷絕蘇芬外交關系之後進攻芬蘭,史稱冬季戰爭(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鑒於蘇聯的侵略行徑,國際聯盟將蘇聯開除出局。但是,弱小的芬蘭終於不敵強大的蘇聯,冬季戰爭最後的結果是芬蘭割讓佩薩莫地區,維堡港口等地區給蘇聯,當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為收復領土加入了德國一方對蘇聯作戰,史稱(冬季戰爭)續戰(1941-1944),當然,此為後話。
1 940年6月,蘇聯提出對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進行政府改組和讓蘇軍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7月,三國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加入蘇聯。隨後,蘇軍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後記:近年來,波蘭和愛沙尼亞把蘇軍烈士紀念碑從市中心遷移到蘇軍墓地。俄羅斯提出抗議,認為無視蘇軍解放當地的功勛;當地人民則認為,蘇軍侵略了本國。蘇聯是解放者還是侵略者?已經很清楚了。)1941年,蘇聯又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同時又發表了共同宣言。共同宣言規定,「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新生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而眾所周知的是,外蒙與滿洲國本為當時之中國主權領土。
德國方面,1939年佔領波蘭後。又於1940年相繼對丹麥、挪威作戰,同年5月10日,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等歐洲國家,同年6月在法國戰役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天,蘇聯也強行並吞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家,同時也吞並了羅馬尼亞具有爭議性的巴撒拉比亞地區。與此同時,納粹德國也和蘇聯在政治與經濟合作上逐漸陷入僵局,這使得德國和蘇聯開始為彼此交戰進行准備。
綜上,以上史實說明:德國和蘇聯是二戰中兩大邪惡政權,排名不分先後,其暫時媾和僅為瓜分世界,並為獨自稱霸做准備。只是由於蘇德在瓜分歐洲的過程中嫌隙漸大才最後翻臉,德國所以被定性為反角並被史書批臭踏上一萬只腳僅僅因其是戰爭發動者且戰敗無力為自己辯駁,而蘇聯是在充當侵略幫凶過程中一不留神被同夥背後一刀,於是反水與盟國站在一起迎來了最後勝利,這才有了現在的溢美之辭。話說回來,論腹黑卑劣,蘇聯不比德國好那麼一點,現在已有證據說明在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爆發時,蘇聯紅軍其實已經展開部署,在為稍後進攻德國做著准備,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❹ 莫斯科是那個國家的領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聽說是蘇聯保衛莫斯科不被德國攻佔,可現在聽到的是,
你好,蘇聯是由二十幾個獨聯體國家搏姿慎組成的,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俄羅斯是基敬最早組成蘇聯的四個國家之一,當然,在以後陸續加入的國家中,有些不是自願加入蘇聯的。如果說美國是一個名族熔爐,蘇聯則像是馬賽克玻璃,各個國家,各個名冊並族根本就沒有融合。在二戰中,與德國交戰的是蘇聯,俄羅斯是蘇聯的一部分。後來在1991年,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各個加盟共和國獨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幾乎全部家產,包括莫斯科。
❺ 二戰德軍為什麼要極力想拿下莫斯科,莫斯科有什麼價值呢
其實樓主的問題是老生常談的「基輔還是莫斯科?」之爭吧
大致看了一下,很多回答不夠全面,參考我看來二戰德國最優秀參謀長,曼施坦因元帥的回憶錄,幫閣下解答一下疑惑
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蘇聯的領土太廣袤了,所以佔領領土的價值遠低於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價值。莫斯科作為蘇聯的政治中心,必然可以令蘇軍集結最強大的重兵集群固守而不會輕易放棄,因此就能夠吸引蘇軍完成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德軍當時仍然有相當強大的突擊力量(參考維亞濟馬大包圍),以達到摧毀蘇軍軍事力量的目的。
2 大規模會戰,軍隊總數決定你可以調動的全部兵力,而機動性決定有多少兵力可以調動到前線,相比蘇聯境內地獄一樣的公路系統,鐵路的作用至關重要。蘇聯占內線作戰之利,就是因為有完善的鐵路網,能夠讓其兵力在任何一個方向都能迅速集結。
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鐵路樞紐,一旦切斷,俄國所有的供給都要繞個大圈,把整個蘇聯的防區一切為二,大大降低蘇軍西南方面軍以及列寧格勒方向部隊的戰鬥力(缺乏彈葯和後備兵員補給,啥也幹不了),由於蘇聯的鐵軌和西歐鐵軌不匹配,導致德國的鐵路運輸連為前線運送彈葯的標准都達不到 ,攻克莫斯科就能將雙方後勤差距大大縮小,這個作用在我看來不亞於多殲滅60萬蘇軍。
3 所謂烏克蘭的煤礦和糧食,由於蘇軍的破壞,1941根本無法使用,希特勒所謂的烏克蘭經濟價值並沒能夠體現
4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與其照顧自己的側翼,不如給予敵軍強有力的進攻讓他們陷入混亂無力反擊,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側翼和後背。(巴頓以及隆美爾都有類似的理論)
西南方面軍在烏克蘭方向的威脅確實存在,但是德軍仍然有強力的南方集團軍群,也可以從北方集團軍群中抽調力量。烏克蘭戰役以前,蘇軍仍然處於極大的混亂中並且完全沒有制空權,在斯圖卡的攻擊下,火力和兵力都沒有優勢的烏克蘭方面軍在側翼的反突擊能起到作用其實非常有限,更不用說首都正處於重兵集群的攻擊之下。根據德軍的記載,蘇軍反突擊效率很低,大部分情況下,烏拉式進攻的唯一結果就是白白付出重大犧牲(可以參考1941年蘇軍失策的冬季攻勢),而反突擊本身暴露的側翼也能夠成為新的軟肋得以利用,德國人的優勢恰好就體現在機動作戰上。
再者,烏克蘭本身就是個突出部,一旦失去莫斯科,這個突出部就失去防禦的意義。
5 時間上無法讓德軍同時完成兩個戰略目標。進入10月後的暴雨完全澆熄了德軍的攻勢,部隊陷入齊腰深的泥濘中寸步難移,汽車全部拋錨,坦克是唯一能夠開動的裝備,拉火炮彈葯的馬匹又病又累大量死亡,士兵疲憊失落連塊干凈的睡覺地方都沒有,大部分部隊被困在路上,兵力的優勢被全部抵消了(這也是兵力和機動性理論的最壞反例)之後則是更可怕的嚴寒。
即使沒有完全估計到蘇聯的氣候會如此惡劣,但也應該有一定的預見。在這樣的形勢下,首先進攻更有價值的目標才是真理。惡劣的天氣在拖垮德國人的同時一樣能拖垮蘇聯人,烏克蘭防線的反突擊的尾聲很可能會被這場大雨澆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