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軍攻佔法國之後,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滅掉英國
這個問題如何回答,首先要從地理位置這個因素來考慮,德國和法國領土接壤,就像我們了解的,德國最厲害的是屬於德國的陸軍,德國的陸軍可謂是戰無不勝的裝甲之師,他們的德國戰甲可以橫掃整個歐洲大陸,當然要除過天氣氣候原因,其次,德國和英國之間要隔一個英吉利海峽,英吉利海峽作為英國的天然屏障,本身就是易守難攻的,再加上英吉利海峽的風浪很大,斷然出兵必然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況且,我們都知道英國自古就是靠海軍發的家,那麼在那樣一個時期內,沒有哪個英國的執政者頭腦會不清晰到縮減海軍實力,相反的,英國在那個時期,他們的海軍實力仍然是世界第一,那麼如果德國想要去攻打英國本土,就首先要跨過英國海軍這一關卡,這個事情的難度系數非同小可,再者而言,德國的海軍實力遠遠不及英國,如果硬要攻打英國的話,無疑是以卵擊石,雞蛋碰石頭撈不著一點好處。
B.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為什麼會敗得這么慘
根本講,德國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戰爭。這個歷史馬克思主義的說法很多人不能接受,因為他們覺得那些進行正義戰爭的國家未必能獲勝,而且代價往往巨大,所以我需要解釋一下:
德國進行這次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是納粹巧妙的讓德國人民相信可以在這次戰爭中獲得利益,貪婪讓德國人行動起來。可是這樣一場戰爭就非常需要計算代價。
希特勒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樓上說希特勒無知完全是錯誤的,德國的失敗關鍵也不在實力上,這點我後面說明。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備受欺凌的民族。長期以來,歐洲各大國在德國肆意橫行,因此就和現在的中國一樣,很容易培養起窮兵黷武的民族思潮,因為大家總是想復仇,想奪回一切。普魯士的成功足以讓德國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巧的是,這次戰爭是因為內部革命突然結束的,所以那些在資產階級教育下長大的德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進行的是不正義的戰爭,而是認為他們被出賣了,德國軍隊的威信沒有受到打擊。但是畢竟一戰的記憶太恐怖了,因此希特勒明白,要讓德國人士氣高漲的投入到又一次戰爭中,需要很少的代價,很大的成功,這時候,坦克閃擊的戰術出現了,希特勒才能去進行這次賭博。德國在波蘭和法國的巨大成功就讓德國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了。
對普通德國人來說,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很少的,但是他們卻贏得了空前的勝利,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讓他們樂於繼續這場賭博,可是他們卻不明白,大多數的利益是流向了德國壟斷資本家,而不是普通德國群眾,負責戰時後勤供應和生產的希特拉的部長施佩爾曾經暗地裡批評道:如果後方新貴們不是這樣奢糜的生活,德國本可以聚集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前線。可見,納粹並不像今
天某些極端傾向的國人認為的是「人民的政權」。
德國的整個國家戰略在蘇聯遇到失敗不是偶然的,蘇聯的實力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強,但是俄羅斯人有更強的精神力量。
蘇聯和德國的實力對比表面上蘇聯是極其不利的,在42年,蘇聯人力上比德國匱乏,因為40%的人口都留在了淪陷區,蘇聯只有700萬(其中很多是童工,女工,和退休工人)工人和德國的970萬熟練工人進行工業對抗,蘇聯軍隊數量雖然勉強維持了和德國的平衡,但是這些臨時徵召的部隊戰鬥力是低下的。蘇聯失去了烏克蘭的糧倉,庫爾斯克的鐵礦,頓巴斯的煤,北高加索的石油,還失去了最重要的幾個鋁廠,蘇聯在42年唯一能大量生產的武器是沖鋒槍和迫擊炮,坦克80%都是性能低下的輕型坦克,而德國人卻在這一年生產了虎型坦克。
關鍵在於蘇聯整合了經濟(計劃經濟的好處),能夠以更大的效率投入到這場競賽中,同時,蘇聯實用戰略無疑比德國人更優秀,在這里還可以繼續說一下:蘇聯的戰略依靠更大的數量獲得勝利,本來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德國人偏不走這條路,而是依賴質量優勢(如同 T-34對抗"虎「),其實德國人的勝利都是建立的數量優勢上的,比如41年6月,德國的前線部隊就要比蘇聯應對的部隊多得多(440萬:270萬),可是為什麼這時候要改變?因為非正義戰爭的弊端顯示出來了,蘇聯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自己熱愛的一切,付出多少代價都可以承受,德國卻不能,所以為了減少傷亡,維持德國軍隊的士氣 ,必須使用虎型這種戰略上低效,但戰術上高效的武器.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使德國軍隊不能不戰斗到底,那就是他們在蘇聯犯下的滔天罪行(雖然蘇聯政府沒有公布很多資料,但是事實是存在的,黨衛軍清除了猶太人,但是國防軍幾乎將整個白俄羅斯1/3的人口都殺死了!納粹是鼓勵士兵去犯罪的,因為很顯然,在這以後,德國軍隊就沒有選擇的只好戰斗到死了.而蘇軍寧可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徹底消滅他們也絕對不饒恕他們.
回過頭來,對於別的國家,反抗的,仇恨的力量讓他們漸漸的起來打擊德國侵略者.即使最懦弱的人,面對德國人奴隸般的壓迫也沒有選擇的會憎恨德國人.而對於德國人,戰爭的好處遠去了,仇恨的力量讓他們恐懼.
其實在上面我也已經談到了,首先讓德國失敗的是他們進行了非正義的戰爭,其次,各國人民的反抗最終將讓德國覆滅,第三,蘇聯軍隊的英勇戰斗和勝利直接將德國送上了墳墓.
C. 蘇德戰爭,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多個方面原因
1.氣候原因:1941年冬天,就在德國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的11月份。蘇聯突降寒流,不管是大降溫說還是小降溫說都能反應,蘇聯莫斯科地區氣溫突然下降由零下六攝氏度突降到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四十攝氏度。這不僅大大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使蘇軍完全有時間來完善莫斯科地區的防守。
2:後勤原因,德羅東線部隊有421萬2000人,44060門火炮迫擊炮,坦克和強擊火炮4578輛每天各類物資消耗達3萬噸以上。但是德羅在1941年完全有工業能力最少滿足前線部隊百分之七十的要求。但是,由於德國後勤管理的混亂以及軌距問題__蘇聯鐵軌軌距是1.524米,而德國軌距是1.435米。因此大大阻礙了德國後勤部隊的運輸效率,此外關於德羅冬裝的問題,也不在於希特勒的原因,而是陸軍後勤部隊長官蓋爾克的問題,早在1941年秋季希特勒便已經強調冬裝問題,而蓋爾克將軍多次向希特勒報告冬裝已經發到前線將士手中,但實際情況卻是冬裝在火車站的倉庫里並未發到前線手中。其次,前線的彈葯 燃料等物資極度缺乏,因此也拖延了冬裝的發放。
3:將帥不和,早在基輔戰役時,關於對蘇西南方面軍的合圍還是直接劍指莫斯科德國統帥部和前線將領以及希特勒之間意見有很大不一致,這也為後來德軍失敗埋下很大伏筆。而且德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對希特勒的命令陽奉陰違。而前線中深受希特勒重視的古德里安元帥也與中央集團軍總司令博克元帥不和也造成了前線的失利。
4:多線戰場 德軍不僅在東線戰場而且開辟了北非戰場而到後來不得不防守歐洲大陸的西線戰場,使得後來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兵員補給問題以及裝甲部隊上得到的微乎其微。雖然蘇聯軍隊受限於遠東地區的日本限制,但蘇聯對於戰爭的整體投入遠遠大於德軍,在德軍東線戰場上部隊迅速減員情況下得到的補充微乎其微,但相比於蘇聯軍隊雖然傷亡遠大於德軍但兵員源源不斷。這是其主要原因,而且德軍在初期中經驗豐富的老兵不斷減員,而蘇聯紅軍卻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而且,由於兵力的有限前期掌握制空權的德軍也在後期失去了制空權。這對於德軍來說是致命的。
D.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聯軍已經走投無路,德軍卻為何不乘勝追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5月,在納粹德國對法國發動閃電戰後僅僅幾個禮拜,英法聯軍的防線,就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攻擊下崩潰了。德軍只用了5天時間,就輕而易舉的繞過了馬奇諾防線,橫貫了整個法國。5月20日,由德軍著名將領古德里安率領的十九裝甲軍橫掃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把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征軍9個師和法國第一軍團的10個師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
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刻爾克還有十英里。而在其右翼的萊茵哈特的第四十一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帶。兩支裝甲勁旅,已經在格拉夫林和聖奧麥爾之間的運河上建立了5座橋頭堡,准備給盟軍以毀滅性的打擊。
此時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在寬50公里的敦刻爾克周邊的濱海地區,隨時都有被殲滅的危險。一路的瘋狂撤退,使得英法聯軍的士兵士氣大落,也損失了大量的裝備。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軍隊歸來時除了步槍、刺刀和幾百挺機槍外,什麼都沒有了。要讓這樣的部隊在敦刻爾克的灘頭上背水一戰,去擊敗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由於英國是實行志願兵役制的國家,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被德軍全部殲滅。對於英國而言,將失去最重要的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英國只能靠沒任何打仗經驗的年輕人,和由老人兒童組成的雜牌軍去保衛了,滲亂這當然是不可想像的。可以說只要德軍一踏上敦刻爾克的灘頭,那麼不光是法國,就連英國也無法避免戰敗投降的命運,局勢已經千鈞一發。
5月26日,英國遠征軍接到總部實施"發電機"的行動信號,敦刻爾克撤退正式開始。在德軍到來之前,英軍已經在外圍部署了三個步兵師,組織起堅固防線,抵抗德軍的進攻。5月29日,原先大霧彌漫的天氣晴朗起來,德國空軍大舉出擊,對運輸船隻和軍艦實施猛烈的轟炸,擊沉了三艘驅逐艦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內的21艘船隻,重創了7艘驅逐艦。
地面上德軍炮火已經打到了海灘東堤和航道,盡管英軍損失慘重,但因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達到了創紀錄的每小時2000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為幾天來的最高紀錄。5月30日救援船隻又撤走了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軍。
5月31日,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奉命回國,將指揮權移交給擔悄喊迅任斷後任務的第一軍軍長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素以沉著冷靜著稱,他指揮後衛部隊同德軍展開激戰。在這天的戰斗中,頒發了敦刻爾克戰役中唯一的一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是哈羅德·安德魯斯上尉。安德魯斯和他的連隊,在德軍10小時的重炮轟擊下,頂住了德軍的大規模進攻,守住了生死攸關的防線。
當他的側翼被沖開一道缺口時,他率領36名士兵沖殺向前,擊退了一股500人的敵軍。而後當他所防守的大樓被擊毀時,他又率領8名活下來的士兵,在深在下頜的水裡,游回1.6千米外的英軍陣地。接著他和他的士兵一起再次提槍上陣,抗擊進犯的敵軍。英軍的這種英勇行為,遏制了德軍的攻勢,結果這一天又營救了68014名英法士兵。
當時的德國已經把英法聯軍圍攻在最後的二十英里內,只等著發動最後的總攻。奇怪的是圍困敵人的德軍突然接到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失去了伸手一把扯下英法最後一塊遮羞布的機會,為何德軍會停止追擊呢?
其實這條停止追擊的命令是希特勒堅持發出的,雖然前線的官兵百思不得其解,還是服從了命令,也成了世界史、戰爭史、軍事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謎團。許多人眾說紛紜,有很多猜測、分析的版本。就連當時參與這個命令決定的德國軍隊將領,在事後的說辭也是前後不一、互相矛盾,至於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現在很難判斷,大概只有希特啟此勒本人知道了。
E. 基輔戰役蘇軍有能力突圍,為何還是敗得很慘
1941年8月底,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焦點無疑是發生在基輔的會戰,德國元首力排眾議堅持從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南下參加合圍基輔的戰斗。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與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群,已做好了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南北夾擊的准備。
然而,蘇軍早已獲悉德軍的意圖也進行了針對性准備,卻以66.5萬人被俘的慘劇收場,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但蘇聯統帥的固執和不切合實際的「瞎指揮」,是人們認可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蘇軍最大的重兵集團被圍殲是其一手造成的。
隨著戰局的惡化,蘇聯統帥終於鬆口同意放棄基輔,但仍未允許西南方面軍突圍。鐵木辛哥接到此命令後,十分清楚盡管沒有批准突圍,但留守的意義不大,他果斷下達了突圍命令。可悲的是,此時的各部已被打散,無數的蘇軍已經投降。
就這樣,蘇軍最大的重兵集團因其領導人的偏執而付出了慘重代價。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