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40計劃是什麼

德國40計劃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23 21:20:34

❶ 德國工業4.0內容有幾大計劃

德國工業4.0內容有八大計劃。

德國所謂的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

1、標准化和參考架構。

2、為工業建立寬頻基礎設施,同時,這套寬頻網路必須要滿足工控網路的各項性能指標。

3、安全和保障。包括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三個方面。對於信息安全應該理性化認識,否則將會浪費更多成本還達不到信息安全的要求。

4、管理復雜系統。

5、工作的組織和設計。

6、培訓和持續的專業發展。

7、監管框架。

8、資源利用效率。

簡介:

所謂工業4.0(Instry4.0),是基於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作出的劃分。按照目前的共識,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隨後由德國政府列入《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網路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❷ 德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硬傷

  1.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整場作戰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計劃為快速攻克蘇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蘇聯西部領土。「巴巴羅薩」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里,德軍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戰術不佳的蘇聯紅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導致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該計劃開啟了長達數年的蘇德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死亡。

  2. 背景;

  3.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對法國的戰爭勝利後,進攻蘇聯的議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傳《我的奮斗》一書中他清楚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亦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納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計劃中這些地區的都市人口會經由飢荒加以徹底滅絕,以剩餘的農產品養活德國人,並改由德國人居住,盡管希特勒也說德國會與那些願意支持他們的俄國人「一同合作」。德國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雅利安人,提出建議應該將攻克的蘇聯領土依照以下形式劃分行政區:

  4. 奧斯蘭(Ostland)──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

  5. 烏克蘭──烏克蘭和鄰近疆土

  6.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帶

  7. 土耳其斯坦──中亞國家領土

  8. 在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聯手侵吞波蘭之前,兩國便簽訂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表面上這是一個互不侵犯的條約,藉由分割波蘭等國家來劃分德蘇兩國的邊界,在條約中波羅的海三國乃至芬蘭被劃分為蘇聯的「影響范圍」,這個條約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彼此抱持敵意,而且兩國的意識形態也完全相反。由於這項條約,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展開了大量的外交關系和貿易,蘇聯提供石油和原料給德國,而德國則提供高科技給蘇聯。盡管這項條約的簽訂,兩國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抱持強烈猜疑心,不久後這段短暫的和平關系便以戰爭的徹底爆發告終。

  9.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剝削當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簽訂這項條約只是為了短暫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都對攻克領土抱有極大野心,而雙方的意識形態差距則導致最終的沖突爆發。斯大林在國際上的惡劣名譽給了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同時也增加了德國對於勝利的信心。在1930年代後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殺害和囚禁了數百萬計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備經驗和能力的紅軍軍官和戰略家,導致紅軍的戰力和領導力大為衰退。納粹也不斷的宣傳蘇聯政權的殘暴,並且瞄準斯拉夫民族作為主要宣傳對象。

  10.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是導致蘇德分裂的最後因素。在德國於義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蘇聯也表示希望成為軸心國的一部分。在經過兩天於1940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議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了加入軸心國的條件,而蘇聯則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從此德國沒有再進行回復。隨著蘇聯加入軸心國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沖突也日漸明顯,盡管他們在1941年1月還會針對邊界和貿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協定,然而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11. 斯大林的名聲使得納粹德國在發動這場戰爭上獲得了某些正當性,而且也讓希特勒對德軍的勝利有相當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殺害了無數紅軍的基層和資深軍官,導致紅軍整體的脆弱和無能。在針對斯拉夫人進行的宣傳上德國一直強調蘇聯政權的殘暴,同時也宣傳紅軍正在准備攻擊德國,並主張他們先行的攻擊只不過是先發制人的舉動罷了。

  12.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辟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里,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而免受侵佔。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遂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也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准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受挫的主因之一:

  13. 納粹的整個政策都是為了依照地緣政治學的生存空間概念徹底摧毀蘇聯的政治實體,以替未來的「雅利安」世代准備發展的環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沖突也開始浮現,這使得侵略蘇聯逐漸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盡管德軍將領們也曾跟希特勒說過,佔領整個俄羅斯西半部對於德國戰爭機器運作來說是利大於弊。

  14. 希特勒預估攻佔蘇聯會有以下好處:

  15. 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

  16. 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17. 佔領蘇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

  18. 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

  19. 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20.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軍對入侵蘇聯的計劃,並且全部批准,預期在1941年5月開始進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簽下了「21號指導」,要德軍最高統帥部准備「快速的擊倒蘇聯」,並且制定侵略的預定時間為1941年5月15日。巴巴羅薩計劃假設的是德國國防軍可以在短期間內消滅紅軍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以西的大多數步兵師,事後證明盡管德軍的確消滅了原先在此地區的蘇聯紅軍數量,蘇聯紅軍不斷從後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導致了這種假設的失敗。

  21. 為了准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萬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屬了680,000人。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准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辟新的戰場。盡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德國政府也助長了這種騙局,向斯大林透露德軍的調動只是為了遠離英國轟炸機的航程。德國甚至向蘇聯解釋他們故意要讓英國以為他們正准備進攻蘇聯,而事實上他們正在准備進攻蘇聯的軍隊和物資。因此,直到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都沒有認真准備應付德軍的可能入侵。應該注意到的是,潛伏德國的共產主義間諜理查德·佐爾格在戰爭爆發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確的進攻發起日期,但這項情報也沒有獲得重視。德國還在1941年4月發起了一連串佯裝進攻英國的作戰,假裝正在挪威聚集部隊。這些行動配合了大張旗鼓的海軍艦只聚集、飛行勘測、和演習行動,並且還故意透露虛構的入侵計劃細節。

  22. 同時期德軍軍事計劃人員開始研究拿破崙在侵略俄羅斯戰爭中的失敗,他們推估蘇聯紅軍無法在侵略開始後大規模的向俄羅斯內地撤退,因為他們認為斯大林無法在政治上和軍事補給上拋棄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等地。

  23. 但在侵略蘇聯的計劃和主要目標的設計上,希特勒則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以及許多高階將領意見分歧,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則認為應該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後才轉向莫斯科。希特勒認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認為重點應該在於消滅莫斯科以西的紅軍主力。但由於義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軍被迫於1941年4月6日發動巴爾干戰役,以救援義大利,6月1日,德軍攻佔希臘全境,但巴巴羅薩計劃被迫延遲了一個多月,這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最終輸掉了德蘇戰爭

    (二)硬傷:

1.低估蘇聯的潛力

德國大為低估了蘇聯紅軍的動員潛力:紅軍的主要動員人數(已經受過訓練、可以在短期內參戰的單位)比德國所預估的高出了兩倍。到了8月初時,大量原先被殲滅的單位已經被新服役的單位替代。正如德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於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們最初計算敵人大約有200個師,但現在已經察明番號的就有360個師。」而到1941年底,蘇聯重建和擴張了等同825個師級單位的數量,而且這還沒有到達蘇聯存在的一千萬動員潛能。這個事實幾乎就代表了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德國必須暫緩作戰行動一個月以等待新的補給,等他們再度展開攻勢時,距離秋季泥濘期的開始只剩下6個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紅軍也即時替補了之前的大量損失,當師級部隊在戰前徵召的士兵陣亡後,新的士兵馬上加以替補,戰爭中蘇聯每個月幾乎都徵召了超過50萬人從軍。蘇聯在短期間內動員大量部隊(雖然都是一些訓練不足且缺乏裝備的部隊)的潛力最終使蘇聯得以撐過關鍵的前半年,而德國對蘇聯潛力的低估則導致了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不切實際。

同時,蘇聯情報單位正確的分析出日本不會加入對蘇的戰爭,這使得蘇聯能夠將駐扎在遠東的部隊抽調回東歐戰場支援。

即使德國真的達成了作戰原先的目標推進至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戰線,戰爭也不太可能就此結束。蘇聯在東部依然有著廣大的領土,同時蘇聯也已經將戰爭工業遷移至烏拉爾山脈、中亞和西伯利亞了,因此戰爭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2.後勤計劃的缺陷

巴巴羅薩作戰的目標從一開始便相當不切實際。戰爭開始於乾燥的夏季,是最適宜德軍行動的季節,德軍在最初數周里突襲並殲滅了大量的蘇聯軍隊。但當理想的季節過去、嚴酷的秋季和冬季來臨時,蘇聯軍隊已經恢復一定實力,而德軍的攻勢則開始遭受阻撓。德軍在經歷漫長的戰斗後卻無法取得足夠的補給;石油的缺乏也註定了德軍不可能達成預定中的目標。

這種困難甚至在戰爭之前便已經被德國的後勤單位所察覺,但他們提出的警告卻被德軍高層所忽略。整個德國的計劃是根基於一個假設上:5周內紅軍便會徹底崩潰,到時德軍將能取得完全的戰略自由,只需替少數機動單位補給必要的石油便能佔領整個國家,因此並不需要擔憂5周後的補給問題。這一假設基本上是基於之前蘇芬戰爭時蘇聯紅軍的表現做出的,然而以蘇德戰爭的表現上來看這一假設是不切實際的。

德國的步兵和裝甲部隊在第一周里快速推進了300英里,但他們的補給線卻很難跟上進攻的速度。由於鐵路軌距的差異,俄國留下的鐵路網也無法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軌距的火車生產出為止。鐵路和公路上速度緩慢的運輸載具也成為蘇聯游擊隊的理想攻擊目標。補給的缺乏嚴重延緩了德軍閃擊戰的進度。

德國在後勤上的計劃也嚴重高估蘇聯鐵路運輸網的可用狀況。在波蘭的道路和鐵路狀況尚稱良好,但深入蘇聯領土的部分則情報有限,地圖上標示深刻的道路在實際上往往只是粗糙的塵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沒有鋪設完成。

3.

氣候

在整場戰爭中,或許沒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氣一般被後人如此誤

21號訓令第一頁(1張)

解其影響。氣候是戰爭中的「中立」角色,對於氣候准備最佳的一方將能獲得最多優勢,而忽略准備的一方則會嘗到其後果。對於紅軍力量的低估使得德軍面臨氣候不利的威脅。

一項由美國進行的軍事研究指出:希特勒的計劃在嚴酷的冬季氣候來臨前便已經失敗;他對於快速勝利的可能性抱持太大的自信,乃至於他對戰爭會拖延至冬季根本沒有心理准備。在入侵的前5個月里德軍總共遭受734,000人死傷(約為總人數3,200,000的百分之23),到了1941年11月27日,德國陸軍的軍需部門將軍愛德華·瓦格納宣稱:「我們已經到達人力和物資資源的極限了。我們即將面臨寒冬的危險威脅。」

但德軍仍然沒有準備應付嚴酷的氣候和蘇聯運輸網路的惡劣狀況。在秋季,惡劣的路面狀況延緩了德軍的進展。蘇聯的地面在夏季時是鬆散的沙地、在秋季時是黏稠的泥濘地、到了冬季地面則會被大雪所覆蓋。德軍坦克的狹窄輪距使其在泥濘地行動時非常缺乏附著力和漂浮力。相較之下,新的蘇聯坦克如T-34和KV系列重坦克的設計都考量了這些問題。德軍有600,000匹用於提供補給和運輸火炮的西歐馬,但體型龐大的馬匹在這種氣候下卻很難發揮作用。而紅軍所使用的體型較小的矮種馬則更適合當地的氣候,

德軍對於1941年秋季和冬季的嚴酷氣候幾乎毫無准備。德國已經擁有足夠的冬季裝備,但由於交通運輸能力的限制,卻沒有辦法將這些裝備完全發放至前線。結果導致軍隊無法取得適當的冬季裝束,有些士兵們還將報紙塞進夾克來保暖,而當時的氣溫卻已經低達-30 °C。為了運作暖爐和暖氣,德軍士兵不得不將已經非常缺乏的汽油用來當作燃料。而蘇聯士兵卻配備了溫暖而加襯的大衣、有襯底的軍靴、以及覆蓋毛皮的帽子。

一些德軍武器配備在如此寒冷的氣候下也無法正常運作。普通的潤滑油在極低溫下無法發揮效用,導致坦克和卡車引擎故障、機槍等自動射擊武器無法正常開火。為了將炮彈裝填進坦克的主炮里,坦克兵還必須先以小刀刮下黏附於炮管內結凍了的潤滑油。蘇聯軍隊則較少受到這些問題所苦,因為他們早已經歷當地的寒冬許多年了。德軍必須將毛毯覆蓋於飛機引擎上以免引擎結凍。而運作所有坦克和卡車所不可或缺的汽油也會因為寒冬而結凍。大多數蘇聯卡車和舊式坦克同樣使用汽油,但新生產的坦克則已改使用不會結凍的柴油了。

對於俄國冬季作戰的一個普遍錯誤認知是:所有軍事行動都會因為泥濘、大雪而停止。但事實上軍事行動只是被這些因素所緩慢,差別只在於德軍遭受的緩慢程度較大、而准備充足的蘇聯紅軍遭受的影響較小罷了。蘇聯在1941年12月展開的反擊,在某些地區將德軍擊退遠達100英里,證明了只要准備充分,在冬季嚴寒下仍有可能進行機動性的作戰。

當嚴酷的冬季開始後,希特勒擔憂德軍會重蹈拿破崙當年從莫斯科匆忙撤離的覆轍,於是下令德軍部隊必須死守他們的據點抵禦蘇聯的反擊。

❸ 德國政府哪一年正式提出了工業40戰略

2013年。工業4.0是德國政府2013年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

❹ 1936年德國歷史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

1936年奧運會會址選在柏林,是個歷史錯誤,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中的一場悲劇。 柏林奧運會是納粹一手炮製的奧運會。它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為德國法西斯粉飾和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參與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

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鋼鐵同盟,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冷戰達到了最高峰。美國靠空投物資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橋梁,。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70年代,德國出現「經濟奇跡」。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❺ 二戰時希特勒軍事行動計劃代號有什麼

侵略波蘭——「白色行動」
侵略挪威——「威塞爾演習」
侵略法國——「黃色方案」、「揮鐮行動」
侵略英國——「鷹日計劃」
登陸英國——「海獅行動」
入侵蘇聯——「巴巴羅薩計劃」
進攻莫斯科——「台風計劃」
進攻斯大林格勒——「藍色方案」
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衛城計劃」
阿登反擊——「保衛萊茵河行動」
出動「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進行大西洋截殺作戰——「萊茵行動」
研製原子彈——「U計劃」

閱讀全文

與德國40計劃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