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什麼經濟佔主導地位

德國什麼經濟佔主導地位

發布時間:2023-07-24 04:19:20

⑴ 德國工業以什麼為主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⑵ 德國以什麼經濟為主

德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世界領先的加工技術和雄厚的製造業基礎,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但同時也是一個以中小型企業(指500名員工以下,年銷售額5000萬歐元以下的企業)為支柱的經濟強國。為了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實現社會充分就業,德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工作,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扶持政策和促進措施。
在企業經營和收入分配上,企業把企業的福利也算作人工成本,當然不能反映企業真正的經營情況,對其他行業也不公平。另外績效工資、年終獎與經濟效益掛鉤的浮動比例是不是符合國家的規定,是不是有批文,年薪制、資金的分配方案是否通過職代會,也都是檢查的重點。另外,企業福利待遇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政策界限較模糊,一些企業就很容易鑽空子,以福利的形式發放待遇。這些「灰色地帶」怎樣限制,將在這方面進行率先探索。
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德國政府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在市場開發上的支持力度,並重點支持出口企業參加各種展覽會,拓展國外市場。政府每年撥專款3500萬歐元,資助企業參加國內外展覽,其中99%的經費用在了中小企業上。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是重要內容隨著產業的擴大,行業的細分和企業數量的增長,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是廣大中小企業遇到的突出問題。強化職業培訓,是德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又一顯著特徵,德國政府把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經營能力作為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內容,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已經形成了標准較為統一的雙軌制職業培訓制度。
所謂「雙軌制」或「雙元制」技術培訓,就是強制要求中小企業主、企業管理人員和初創業者、各類技術工人和青年人,在從事某種專業技術工作時,必須先經過2-_3年的培訓,其中一半時間為理論學習,另外一半的時間為企業崗位培訓。目前德國已形成3o0多個技工崗位培訓統一的標准。德國職業技術工人待遇高,客觀上促使了技術培訓的良性循環。
據德國研究機構調查,在讀的中學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學生提出中學畢業後上大學,其他都願意選擇職業技術培訓。在德國,大部分企業的需求是高技術工人。經過職業技術培訓的學員就業崗位穩定,而大學生就業率不到50%,—個技術工人的年收入相當於或者高於碩士學歷員工的待遇,也沒有技術工人地位低受到歧視的不良社會現象。注重創業服務是重要任務增加新創企業,擴大就業崗位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目的。德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新創企業的激勵力度,激勵項目已經超過200項。在所有激勵項目中,對中小企業的創業資助力度最大。
一般而言,—個新創企業,經過審查,均可得到企業投資總額18%的政府資金支持,待企業正常運轉後,還能得到投資總額的15%的資金支持。有的州、市,如萊法州,一個新創企業甚至能獲得高達50%的資金補助。怎樣扶持新辦中小企業,經濟技術部總的指導思想是:盡力維持新辦企業的繁榮,保護現有企業的穩定,創造條件和環境,保證充分就業。
一是要求各類中介組織,免費為新創企業提供各類咨詢。從2000年開始,制定了《中小企業七年行動綱要》,要求各金融機構舉辦「新創企業家」講座,並且為個人提供發展創業的支持,要求工商大會在40個城市創建「卓越中心」,並給予資助。
二是對新創企業提供資助。設立了創新基金(ERP),凡新辦企業自有資金不足者,可以得到「ERP」計劃的自有資金證明,憑證明到復興或平衡銀行貸款,進行創業實踐。如發生風險,政府ERP承擔80%風險,銀行承擔20%。
三是減稅支持。1998年政府出台了中小企業減稅計劃,從1998年一2005年,減少中小企業稅收l50億歐元,其中減少營業稅65億歐元,降低養老金稅,收入缺口通過提高燃料稅率予以彌補。經濟技術部稱聯邦的「減稅計劃」使創業者在商業決策時又一次具備了可靠的基礎和清晰的前景。
同時,各州也都圍繞本州的實際,制訂了許多鼓勵和扶持創辦中小企業的政策,並發揮了重要作用。正由於有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和資助,德國中小企業數量正以年凈增7萬戶的快速度增長,為社會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

⑶ 中歐的經濟

中歐地區是世界上經濟較發達地區之一,總體在歐洲位列中等,各國服務業均佔主導地位,其中德國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農業主要在德國、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四國有較大發展,這些國家擁有較為廣闊的耕地面積,尤其是德國,但波德平原土地肥力較低,土地較為肥沃的是多瑙河沿岸。中歐主要出產小麥、大麥、甜菜、玉米等,是僅次於俄羅斯、法國的歐洲糧食產地,而經濟作物出產較少。中歐北部諸國較側重重工業,而中歐南部則以輕工業為主,在大多數國家,工業產值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都在二成到三成,德國的汽車、電子電氣、機械製造享譽世界,有大眾汽車、戴姆勒、寶馬、西門子、阿迪達斯等著名公司;瑞士的食品加工、鍾表、手工業、制葯業在歐洲佔有重要地位,有勞力士、雀巢、羅氏公司、維氏軍刀等公司。另外奧地利的水晶工藝、波蘭的鋼鐵工業、捷克的釀酒工業在歐洲都很出名。

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經濟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東德實行計劃經濟(CPE),跟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哪唯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
東德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原東德統計,私有企業主的數目從1984年的大約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約176,800人。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著名的東德出口產品有柏卡牌相機,特拉貝特、瓦爾特堡、IFA工廠出產的汽車,獵槍,六分儀以及腕錶。
直到20世紀60年代,東德仍遭受著糖、咖啡之類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親戚或朋友並且在國家銀行有外匯賬戶的東德人,可以在外匯商店(英語:Intershop)購買西方及出口級別的東德物品。 民主德國工業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1983年國民生產凈產值中,工業佔70.2%,工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37.8%。長期以來,把工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工業的投資占國民經濟總投資的一半以上。工業生產發展迅速,1949~1983年工業生產提高12.3倍。1981~1984年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5.3%。
工業技術裝備比較先進,實行集中的計劃經濟,工業生產不斷集中。大型聯合企業廣泛發展,形成的133個大型聯合企業,其職工約占工業就業人數的70%,產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74%。工業結構上,生產資料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約佔2/3,大大超過消費品生產。
機械製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部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9.5%,職工占工業職工總數的2/5以上,1982年產品出口值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8.5%。電機、電子李鍵培和儀器製造業是機械工業中發展特別迅速的、起主導作用的部門,其產值占機械工業產值的30%。
電子工業是戰後的新興部門,微電子工亮褲業發展特別迅速,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開始生產微電子元件,1984年微電子工業產值已達25億馬克,愛爾福特為生產中心。儀器製造業以生產精密機械、測量儀器、光學儀器等著稱,耶拿和德累斯頓為中心,前者有譽滿世界的「卡爾·蔡司」光學聯合企業,生產種類齊全的儀器;後者有「彭塔孔」聯合企業,以生產攝影機和電影放映機聞名。
汽車製造業中心主要是茨維考、愛森納赫、路德維希斯費爾德等。造船工業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中心是瓦爾訥明德,占造船工業產值的30%以上,生產貨輪、集裝箱船、破冰船;其次是羅斯托克和維斯馬。
化學工業是最發達的工業部門之一,產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11%,職工占工業職工總數的10.6%,1981年化學產品出口值佔全國出口總值的12.8%,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戰後發展很快,1949~1983年化學工業生產提高15倍多。生產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哈雷-萊比錫區,以開采當地的褐煤為基礎,發展褐煤化學工業;東部地區,利用進口的石油進行加工,發展石油化工,生產化纖、合成樹脂、氮肥等,柏林、科特布斯、法蘭克福為生產中心;德累斯頓區,具有有利的經濟地理位置,運進原料和燃料,生產化纖、葯品、照機紙、橡膠製品;哈茨山前地帶,利用附近山區的化學原料及有色冶金工業的廢料,生產鉀肥、硫酸、焙燒蘇打等;羅斯托克是新的中心,從蘇聯溫次匹爾斯運進半成品氨,生產氮肥。
電力工業是在採煤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要部門。1981年電力生產首次超過1000億度,1983年達1049億度,人均生產電力約6000多度,居世界前列。電力的86%由火電站生產(褐煤發電量佔90%以上),核電站生產的電力佔12%。火電站主要集中分布在褐煤帶,佔全國電力生產的4/5,其中科特布斯區占首位,其次是哈雷區和萊比錫區。
鋼鐵工業是戰後新建的重工業部門。本國鐵礦石開采很少,原料不足,生產設備缺乏,進口鐵礦石、焦炭或焦煤有限,基礎薄弱。鋼鐵工業主要集中在柏林周圍的波茨坦區和法蘭克福區,生產全國生鐵的3/4、鋼的3/5和鋼材的一半以上,這里有勃蘭登堡、亨尼希斯多夫、艾森胡滕施塔特等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德累斯頓區的里薩、格勒迪茨等鋼鐵企業生產全國1/4的鋼和4/5的鋼管。格拉區的馬克斯許特聯合企業生產的鋼,佔全國的11%。
紡織工業是最大的輕工業部門,以棉、毛紡織業為主,所需原料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都依賴進口,卡爾·馬克思城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 民主德國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0~1984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7%。1982年農、林業占國民生產凈產值的7.8%,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10%,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農業生產已實現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生產技術水平和集約化程度較高。農業土地利用程度較高,1983年農、林、牧用地共921.3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85%(耕地佔43.7%,森林和林地佔27.3%,草地佔11.5%),尚未利用的土地、荒地、城市和礦區用地以及水域等佔15%。
農業結構中,畜牧業佔主導地位,畜牧業占農業總值的62.5%,種植業佔37.5%。畜牧業發展較種植業快,1950~1984年畜牧業生產年平均增長3.7%,而種植業年平均增長僅1.7%。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較快,1960~1983年穀物每公頃產量從2750千克提高到3970千克,小麥每公頃產量從3480千克增加到4710千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較高,如穀物為33%,馬鈴薯54%,甜菜90%。肉類、牛奶、黃油、雞蛋、馬鈴薯已自給有餘,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的自給率分別為75%、80%和50%。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大麥、燕麥、馬鈴薯和甜菜。1983年穀物播種面積253.8萬公頃,總產量1006.7萬噸。小麥播種面積75.4萬公頃,產量355萬噸,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區,以萊比錫、哈雷、愛爾福特等區較為集中。黑麥播種面積71.3萬公頃,產量209.2萬噸,分布在中部平原。大麥和燕麥的播種面積分別為88.9萬公頃和16.3萬公頃,產量相應為388.2萬噸和49.8萬噸,前者主要分布在南部,後者以北部為主。馬鈴薯種植普遍,播種面積有所減少,1983年僅48.3萬公頃,產量706.3萬噸,除食用外,主要用作飼料和化工原料。甜菜年產量波動較大,1983年產570萬噸,集中分布在哈雷和馬格德堡等區。 北部區包括羅斯托克、什未林、新勃蘭登堡區,瀕臨海洋的位置,有利於通過海港發展貿易。本區缺乏能源和礦物資源,人口稀少,歷史上經濟開發較差,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地位突出,提供的商品性肉類和牛奶佔全國的1/4。利用當地農產品和魚類進行食品加工,其產值佔全國食品工業產值的1/5。以造船、電機為主的機械製造業占重要地位。坐落在盧布明附近的諾爾德核電站,提供全國核電生產的大部分。利用進口的原料發展起以氮肥為主的化學工業。羅斯托克是全國最大的海港和本區經濟中心。
中部奧得河西岸區位於北部平原的中部,包括首都柏林及其周圍的波茨坦區和法蘭克福區。地處與東、西歐經濟聯系的通路上,運輸地理位置有利,為成長中的工業基地,鋼鐵、電機、電子、儀器製造和化學工業發達,合計產值占本區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農業發展水平超過鄰近的東南區,土地利用規模、大部分作物和畜產品產量、機械化裝備水平則居其他區之後。城郊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全國高度城市化地區,城市人口佔84%。首都柏林是全國和本區的經濟中心,與周圍的工業城鎮結合組成柏林城市集聚區。
中部易北河沿岸區包括馬格德堡、哈雷和萊比錫3個區。富多種礦產,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為重工業區。工業產值集中全國的1/3,占優勢的部門有化學、燃料動力、有色冶金、機械製造等。食品工業發達。以哈雷和萊比錫為中心,與其周圍的工業城鎮構成全國最大的哈雷-萊比錫城市集聚區。易北河沿岸是農業基地,機械化和集約化程度高,是全國的糧倉,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3。肉乳用畜牧業發達。
南部區包括卡爾·馬克思城、格拉、愛爾福特和蘇爾4個區。歷來是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域,是全國最工業化和城市化地區,工業部門齊全,工廠企業廣布。絕大部分原料、能源、燃料運進,生產供出口的優質工業製成品。歷史上形成的輕紡工業區,其紡織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電機、電子和儀器製造業產值佔全國的40%。農業居各區第3位,乳、肉用畜牧業和種植業發達。以卡爾·馬克思城和茨維考為中心包括鄰近的工業城鎮組成卡爾·馬克思城-茨維考城市集聚區。
東南部區包括德累斯頓和科特布斯兩個區。自然資源中褐煤具有全歐洲性重要意義,石英砂、陶土原料、各種建築材料、有色金屬、木材具有全國意義。工業發展水平居全國第3位,重工業為主導部門,是主要能源基地,採煤、電力工業居全國之首。以電機、電子、儀器製造為主的機械工業發展較快。農業生產規模居全國末位,但農業技術、拖拉機裝備和化肥化水平較高。種植業以黑麥、馬鈴薯為主。草地和牧場比重高,乳用畜牧業發達。以德累斯頓為中心結合附近的工業城鎮組成德累斯頓城市集聚區。

⑸ 德國經濟以什麼為主現今德國從事哪些職業比較不錯

德國的經濟支柱是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為主的重工業,從事旅遊業吧,或者您喜歡什麼樣的工作

⑹ 德國經濟的四大支柱是哪四大,為何不依靠房地產

德國是世界汽車製造業的強國。賓士和寶馬在各個年齡段都廣為人知,而大眾,奧迪和保時捷則廣為人知。德國高檔汽車受到各國喜愛。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領先於其他產業,是因為它是德國第一產業,擁有實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其發展特點值得期待。首先,德國汽車研發能力強,不斷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由於德國的工業太發達,而且利潤太高,德國人根本不願發展房地產經濟,因為根本沒有必要。大力發展房地產經濟,收益大於損失。 德國人不僅收入高,而且擁有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房屋很便宜。此外,德國嚴格的法律使買賣房屋幾乎無利可圖。因此,根本沒有德國人在猜測房屋,而且德國經濟中的房地產行業也不高。 。

閱讀全文

與德國什麼經濟佔主導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