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很多土耳其人生活在德國境內
鋼鐵洪流,是今天網友們對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恐怖戰鬥力的形象稱謂,後來也被引用到了在綠茵場上無往不利的德國足球隊身上。然而,這輛鋼鐵戰車,曾經在2018年世界盃之際遭遇了一場涉及政治敏感的風波。
當年夏天,厄齊爾、伊爾卡伊·京多安兩位德國國腳與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合影事件遭德國媒體曝光,一時間關於德國國內種族主義的風波甚囂塵上,厄齊爾這位曾經的德國前鋒也因此離開德國隊。實際上,厄齊爾事件不僅僅是一場偶然。
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已經有600萬土耳其裔(德國總人口8000萬),這一龐大的群體如何產生在與土耳其並不接壤的德國呢?
圖/德國當地的土耳其勞工
不過,土耳其人來到德國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土耳其人的快速湧入使得這一族群能夠形成自己的規模化社區,從而產生群居與社團圈子。另外,土耳其人的宗教信仰畢竟與基督教格格不入。因此,久而久之,土耳其人在德國就形成了相對獨立與封閉的內環小社會,對於德國本身的文化同化能力產生了免疫與抵制。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斷爭取自己的政治與經濟權利,甚至在要求社會福利的同時要求當地政府對自己文化習慣的尊重。在歐洲白人生育願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土耳其人的生育率卻居高不下,在此消彼長的人口對比之中,「德意志斯坦」可能並不完全是個想像……
2. 民族和文化差別甚大的土耳其人,為何會成為德國第二民族
土耳其人成為德國第二大民族的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戰爭因素:土耳其和德意志的故事,從1526年開始,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打敗匈牙利-波西米亞聯軍。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王朝瓜分了匈牙利國土,這兩個國家就此接壤,可以直接開展交流,為今後的交融創造了條件。隨後奧斯曼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開啟持續30年的戰爭,為兩個民族打開了交流的通道。
3. 德國跟土耳其淵源怎麼這么深
德國二戰結束後,青壯年死傷大半,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需要大量勞工,旁邊的東歐國家都在搞共產主義,跟當時的西德是完全兩個陣營的。德國人看了一圈發現就土耳其離得不遠,青壯年大把,就把人都招來當工人了,跟中國的農民進城務工一樣。來了么,人家就不想走了,拖家帶口,越來越多土耳其人來到德國。
4. 為什麼在德國的少數民族裡土耳其人佔大頭
在六、七十年代德國經濟大發展的時候,由於國內缺乏大量的工人,就和義大利(1955), 西班牙和希臘(1960),以及土耳其(1961)分別簽署了政府間的招聘協議(Anwerbevereinbarung)以招攬勞工(Gastarbeiter),當時這些人並沒有被認為要一直留下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孩子等等,另外有很多人也並不想回去,也就留下了...
P.S.類似的協議還有1963年和摩洛哥,1964年和葡萄牙, 1965年和突尼西亞, 和1968年和南斯拉夫。
5. 為什麼德國有這么多土耳其人
主要是幾個方面的原因:
1、西德經濟起飛,到60年,德國失業僅18萬人,卻有50萬份工作沒人做。勞動力缺失很嚴重
2、柏林牆使東德人困在東德。沒法補充西德勞動力。
3、所以60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協議,引進勞工,結果到73年有82萬人引進到德國。
到現在,有280萬。
6. 德國和土耳其為什麼關系這么近
德國崛起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在三百年前,統治現今德國領土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統治現今土耳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是接壤的。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奧斯曼帝國和西歐國家相比開始走向衰敗,國土也漸漸分裂,國內有識之士試圖從歐洲引入新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想要重振國家。一開始是找法國人,無奈法國政局不穩,自顧不暇;而新興的德意志普魯士國家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勢正旺,於是從十九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不斷地從德國聘請軍官擔任軍事顧問。
一戰之後,許多本來明顯的地緣和軍事聯盟關系都隨著新興國家的出現而變得曖昧。二戰時土耳其並未捲入戰爭,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倒向美國以對抗蘇聯,隨後加入北約,和德國重新共處一個陣營。在重建德國的勞動力裡面,土耳其人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些勞工之所以最後要努力在德國留下,也許和德國歷史上對於土耳其的影響有所關聯。
7. 在德國為什麼土耳其人很多
1961年10月31日,當德國聯邦政府與土耳其政府簽署「德國勞務市場向土耳其招聘勞動力協議」時,誰也未曾想到這一紙協議對土耳其以及德國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協議規定,被招土籍工人在德國工作年滿2年必須返回家鄉土耳其,然而協議如同一紙空文,返回者寥寥。40多年過去了,第一批來德打工的土耳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第四代傳人已經誕生。 西去淘金到德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創造著「經濟奇跡」的德國極缺勞動力,繼從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等國招聘工人後,又開始向土耳其招募勞力。土耳其全國各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壯勞力蜂擁到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他們嚮往著到德國去掙大錢。經過德國勞工局代表嚴格的挑選和德方醫生的體檢,1961年有6800名土耳其工人乘「專列」首先到達慕尼黑,再從那裡由德國各工廠挑選後分別去往不同的德國城市。 第一批來德的土籍工人沒有太遠大的目標,只想賺夠買一輛汽車和一處住房的錢。2年時間轉眼過去,每小時2.28馬克的工資離淘金者既定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他們自然想再多干一段時間。同時在企業方面,僱主看到剛來德國只會靠賣力氣為生的簡單勞力在工廠學會了手藝,許多人成了流水線上不可缺少的熟練工,正待創造更多價值,也捨不得放走這些土籍工人。在雙方都認可的情況下,土籍工人的勞動許可被無限期延長。此後,大量親屬來德和他們的親人團聚。開始時每周有兩輛列車從伊斯坦布爾火車站始發德國,到了1968年每天都要從伊斯坦布爾發一列開往德國的專車。現在,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有240多萬,其中47萬人已取得德國國籍。 德國繁榮,土籍人功不可沒 在最近一次慶祝集會上,德國北威州州長高度評價旅德土耳其人對德國文化的多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勤勞,肯於吃苦。勞動強度大、又臟又累的工作幾乎都是土耳其人在承擔。一份官方的調查表明,如果土耳其人全部返回家鄉,德國各城市的糞便污水將無人處理,垃圾無人收運,運輸業將要癱瘓,建築業會大萎縮。據《世界報》最近報道,外資企業已經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土耳其人的企業就有4.7萬家,佔德國中小企業的5. 6%。在德土耳其人年凈收入為284億馬克,每年向德國財政上交的稅款達60億馬克。他們年存款額為64億馬克。土耳其人對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貢獻達786億馬克,相當於希臘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經濟專家預測,未來10年在德土籍中產階層的營業額將從現在的550億馬克增至1900億馬克。個體經營者將成倍增加。 對新一代土耳其人當刮目相看 與老一輩所不同的是,年輕一代土耳其人不光懂得掙錢也懂得花錢,《時代》雜志稱他們敢掙敢花。年輕人閑暇時或開著寶馬跑車去兜風,或是光顧高檔迪斯科舞廳,消費起法國香檳和上等伏爾加來出手很是大方。 年輕的土耳其經營者有一套全新的理念。賽爾達·韋茨曼擅長餐飲業,別看年齡不算大,他開的餐館酒家已有好幾處,且個個紅火。與眾不同是,他的餐館開張後,生意正好時他就賣掉。東西柏林合並後,他便在當時遊人還不多的歐拉尼堡大街開了一家「桔紅」咖啡館,新穎的布局,獨具特色的甜點咖啡,很快就使小館賓客滿堂。後來的歐拉尼堡大街,路旁餐館如同雨後春筍一家接一家開了起來,已成為遊人觀光的一景,賽爾達果斷賣掉「桔紅」,又在旅遊大巴尚未光顧的柏林牆遺址建起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韋茨曼餐館」,建築上他採用著名的鮑豪斯設計風格,軟體上自然還是靠質量好,有特色的看家法寶。正當賓朋滿座時,朋友們善意地戲問:是否又要准備賣掉「韋茨曼」?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說到經營之道時他的想法頗不尋常:開餐館選址要有眼光,決不在遊人已經光顧的地方湊熱鬧。最精彩之處是他把開餐館看作是藝術創作,解釋起不斷開業又不斷賣掉的作法時,他認為這就像音樂人灌制一盤CD後不可能10年不再創作的道理一樣,他開餐館在掙錢的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錢是要掙的,但掙得要有樂趣。 文化融合尚需時日 由於來德淘金的土耳其人文化層次低,出現失業大軍時,土籍工人往往首先被辭退。德國西部目前的失業率為9%,而土耳其人失業率卻高達21%,在首都柏林土耳其人失業率更高達42%。 土籍人習慣於聚居,少與當地德國人往來。柏林市有土耳其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最出名的是克略茨貝格區,從土式麵包房、烤肉館、葯房到醫院一應俱全。置身這里,你可以看到包頭布的大娘帶著五、六個孩子,女人亦步亦趨地緊跟在男人後面,聽到駛過的汽車里飄出嘹亮的西亞音樂。所有的人都只說土耳其語,行走在馬路上你感覺與在伊斯坦布爾區別無幾。大部分人不會德語,即使受過德語教育的青少年交流時也用的是德國人聽不懂的德土混語。在這樣的氛圍下,德國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勾通顯然是有限的。據統計,柏林82%的土耳其成年男子仍堅持娶本族女性為妻,可見要實現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融合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盡管幾十萬土耳其人加入了德國籍,手持德國護照,但大多數並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一位在德國出生長大,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德籍土耳其姑娘撰文寫道,每當別人問她是哪國人時,她只是說「我的父母是土耳其人」,她從未說過「我是德國人」,這句話她實在難說出口。每當她在商店裡遇到當服務員的同胞時,她無法忍受對方與她交談時用德語,而不是用母語——土耳其語
滿意請採納
8. 德國為什麼有很多土耳其移民
因為二戰之後德國需要重建,土耳其和羅馬尼亞人是作為勞工到德國,因為當時德國嚴重缺乏勞動力,重建之後土耳其人都不肯離開,呆下來之後又把家人和親戚弄到德國,越積越多。
9. 德國很多土耳其人嗎
是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土耳其人去了德國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