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魯爾工業區應採取的加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魯爾工業區加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有:
第一,制定總體規劃。魯爾區發展初期,缺乏對土地利用、城鎮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整體規劃,造成地區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區域形象受到嚴重損害。為了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了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作為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之後,又分別通過法律一再擴大其權力,現已成為區域規劃的聯合機構,對礦區的發展做出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魯爾區總體發展規劃對於調整魯爾區的經濟及社會結構起了重要作用,使這一百年老工業區再次充滿了活力。
第二,對傳統工業進行全面改造。長期以來,煤產業和鋼產業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經濟結構老化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資助下,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管理。對煤炭和鋼鐵傳統工業進行企業合並和技術改造,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與協作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魯爾區建成了由公路、鐵路和水運構成的交通網,是歐洲最稠密的交通網路,區內600公里
高速公路,730公里聯邦公路,1190公里鄉村公路組成了魯爾區內縱橫交錯的公路網,使得區內任何一個地方距離高速公路都不超過6公里。
第三,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在進一步發掘原有產業潛力的同時,魯爾區將極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以此來提高區域產業的競爭力。主要有:
(1)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葯產業。魯爾區是世界上
醫院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從世界頂尖的醫療技術到傳統的治療手段,幾乎覆蓋了全部的醫療領域。區內的研究機構、醫療教育機構,為制葯及生物工程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吸引生物制葯等領域的創新企業進入。目前,醫葯產業共吸收就業28萬,是魯爾區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
(2)物流產業。魯爾區以區位條件、交通設施以及工業底蘊為基礎,通過市政當局推動、國際物流企業參與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物流產業,目前,約有3000個物流企業,覆蓋魯爾區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就業人數達18萬人。
(3)化學工業。魯爾區曾是德國化學工業的先驅,焦油
化工產業衰落後,魯爾區積極開發碳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產品。化工產品的深加工具有明顯的後向關聯度,拉動了魯爾區的經濟復興。新型化工產品安全、高效,具有清潔及可循環利用性,提高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4)文化產業。旅遊與文化產業是魯爾區實現經濟轉型的主要特色之一。1998年,魯爾區制定了一條區域性旅遊規劃,被稱為「工業文化之路」的旅遊線路連接了19個工業旅遊景點、6個國家級博物館和12個典型工業城鎮。「工業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礦、煉焦工業發展的「教科書」,帶領人們游歷150年的工業發展歷史。開發工業旅遊在改善區域功能和形象上發揮了獨特的效應,成為魯爾區經濟轉型的標志。
第四,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為產業轉型提供支持。魯爾區已發展成為歐洲大學密度最大的工業區。除了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外,每個大學都設有「技術轉化中心」,從而形成了一個從技術到市場應用的體系。同時,政府鼓勵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進行合作,以發揮「群體效應」,並對這種合作下進行開發的項目予以資金補助。目前,全區有30個技術中心,600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的公司。
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始終重視環保,注意形象。由於採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如限制污染氣體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等。如今魯爾區已經變成環境優美的公園綠地、幽雅的產業園區,不僅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也為新型產業發展創造了優美潔凈的環境。
2. 德國為俄羅斯斷供天然氣做好了准備,德會如何應對能源危機
需要在減少能源浪費的同時通過別的渠道獲取天然氣,畢竟這是生活的必需品。
3. 魯爾工業區的改造啟示有哪些
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工業區的工業生產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逐漸減少。能源的消費構成是指所消費的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4. 專家解析寶馬2019財報:德國工業如何應對轉型中的危與機
3月18日,寶馬集團召開業績發布會,2019年,寶馬集團面對多種內外波動的影響,通過及時調整長期與短期規劃,利用德國穩健的金融體系等外部政策,積極挖掘企業技術儲備能力,通過優勢產品抹平非正常損益,實現歷史最高收益,並取得不錯的現金流與股東分紅,有效保障企業在轉型發展中的資金與戰略穩定性。
作為具有德國工業典型基因的企業代表,寶馬集團從誕生到壯大,一直是全球輿論研究德國的案例之一。不誇張地說,這家企業的一舉一動背後,都隱含著德國經濟對未來的思考。
汽車預言家通過采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原副主任連玉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副院長厲克奧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殷承良、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李萬里六位跨界專家,嘗試解讀寶馬集團2019年財報數據之外引人深思的內容。在他們看來,作為依靠製造業發展的國家,德國形成了一套長期有利於工業體系發展的政策,這有效保證寶馬等企業在發展中免受外界不穩定因素沖擊。同時,寶馬集團圍繞全球化快速發展作出的調整,展現了德國工業企業面對機遇和挑戰時的發展智慧
1
梅新育:寶馬2019年表現反映了德國工業在轉型升級中的韌性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專家、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里
德國汽車工業是「縱向深入、橫向協同」發展的代表,寶馬就是一個最大的典型。寶馬在傳統汽車領域已經走到了最前沿,後續的投入都是圍繞新技術來布局,累計投入很多,研究得也很深入。但現在汽車動力與電子技術路線在調整,對於德國車企而言,這是重資本的投入,展現到業績上,波動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像寶馬來說,能夠快速恢復階段性財務壓力,說明他們一方面具備深厚的技術儲備,通過推出新車型抹平盈利風險;另一方面是來自橫向的企業協同作用。另外,德國企業在轉型期利潤交割時都會進行充分的論證,這也是德國車企穩健發展的特點之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