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德國的飲食文化有其獨特之處,他們在“吃”和“請客”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我們深思。以下便是我為大家所帶來的德國的飲食文化,希望各位會喜歡!
德國的早餐比起午餐和晚餐是最豐盛的。在旅館或政府機關的餐廳,早餐大多是自助形式。有主食麵包、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品種非常豐富,且色澤鮮亮悅目。麵包有精粉的、黑麥的、燕麥的、白面和雜糧摻和的等等。蜂蜜、果醬、奶油、乳酪、牛油等,都裝在比火柴盒略小的精美小盒內,撕去表面軟紙,即可食用,既方便又不浪費。辦公室內大多都設有專門煮咖啡和茶的房間,職工在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各有20分鍾的喝咖啡或茶的時間,他們同時還要吃一些糕點。這種點綴,可以防止中午和晚上因飢餓而過量飲食,是一種科學的“飲食習慣 德國的午餐和晚餐一般是豬排、牛排、烤肉、香腸、生魚、土豆和湯類等。在德國喝啤酒,酒量不大者不必擔憂,因為酒宴上,德國人互不勸酒也不逼酒,喝者各自量力而為。即使喝啤酒,他們也是先問你是否要,若不要絕不會給你送來。用餐是一人一份,食者大多會用麵包將盤內的肉末或湯汁蘸著吃盡,絕不浪費。德國的飲食特點是營養豐富,方便省時,文明科學,吃飽吃好。
德國城市的街頭小吃攤點滿目皆是,車站廣場上出售煎香腸、比薩餅、漢堡包的,隨時可見。街上的大小餐館很多,還有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希臘、西班牙餐館,當然中國餐館也可見到。不過在中國餐館里,中國菜的吃法已被西化了,每道菜都要配上一套公用刀叉、勺子和筷子。每位即席的人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盤里夾菜,然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
德國人請客,在我們看來,幾乎是吝嗇。德國的一個國家機構為中國一個學習班學員結業舉行的宴會上,宴請大菜不過3道,形式隆重。晚上休息時,一位去過中國的德國朋友說:”你們也許覺得午餐不夠豐富,但我們的國務秘書請客也不過如此。“在州里宴請,只有部長以上的官員有權因公事請客送禮,其他官員一律自費請客。德國有個規定,宴席中凡多要了飲料和啤酒的需自己付錢。
德國人招待客人講究節約、簡單,飯菜僅夠主客吃飽,營養足夠就可以了。例如,一個大工業集團的技術工程部負責人為訪問學者舉行正式宴會。參加宴會前會見和商談的人很多,但宴會開始,主人方面作陪的只有5人,其他人都回家吃飯去了。宴會上只有一湯兩菜,剛好夠吃,一點也不浪費,主人也不覺得這樣做就顯得小氣了。
德國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富裕國家之一,他們不僅本國社會福利種類多,而且還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把錢花在刀刃上,從這點看,德國的精打細算真是令人佩服。
就以主食香腸、馬鈴薯、麵包及乳製品等為例,德國人充分發揮克勤克朴、理性務實的精神,將這幾種食物的應用變化發揮的淋漓盡致。
衣德國人不講究衣著,(不是他們不想講究,而是沒錢)老人往往穿著高檔十分考究,大多數人都很隨便,但也不至於破爛。德國人生活很節儉,中國人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的“買舊衣服穿”,在德國十分正常,每周一次的跳蚤市場上從內衣到床單被套都能買到,處於衛生考慮建議大家不要買。德國的新衣服也很廉價,尤其是每年兩次的“還季大減價”,通常幾十馬克就能買到合適的衣服穿。但身材嬌小的女性還是盡量多帶衣服吧!
食民以食為天在德國可是完全不對,德國人也不講究吃,麵包、黃油、牛奶、蛋糕、巧克力、啤酒構成了德國的飲食文化(簡直是給德國鬼子戴高帽子), 德國的飲食很便宜,只要你不下館子,自己做飯一個月200馬克就足夠了。但如果去飯館這些僅夠四個人一頓飯。 中國人在德國吃飯絕對是大問題,不僅蔬菜種類極少,就是肉也無滋無味,新鮮水果常見的只有蘋果,梨,橙子,香蕉和葡萄,好在價格不貴,多數3馬克一公斤就能買到。如果大家想改善伙食,必須要去亞洲店,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亞洲店,參考價格如下:豆腐1.5馬克半公斤,韭菜3馬克十幾根,青菜5馬克一公斤,空心菜8馬克一公斤,醬油,醋,味精,花椒大料,豆腐鹵,粉條,綠豆,紅豆都能買到。至於米,在德國超市就能買到,最便宜的反倒最好吃0。6馬克500克,(德國人煮米飯,連包裝盒都一起放進鍋里,狂煮半個小時)所以他們愛吃的大米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豬食,可笑的是,那種黃黃的大米竟然賣2馬克一公斤。選擇超市也很重要,ALDI,Pennymark,Plus, Lidl,Real和Walmarkt,是最便宜,最理想的超市。德國超市裡罐頭與香腸是主力軍,胃不好的同志可要小心了
⑵ 德國社交禮儀
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德國婦女的特點是素,這不光是體現在穿著打扮上,也體現在言談舉止上。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相見禮儀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嚴肅認真,思考總是深刻敏銳。德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因此,一旦約定時間,遲到或過早抵達都被視為不懂禮貌。他們在談判是態度明朗,談生意時一般使用商業名片。德國不但貨物品質好,服務質量也屬上乘。
旅遊禮儀
德國人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不隨便停車,更不會闖紅燈,在列車上,大多有禁煙或可抽煙的標志。每年5-10月是旅遊的旺季,首都柏林,現政治中心波恩,歷史文化和經濟名城漢堡、萊比錫等以其優美的風光迎送五洲四海的賓月。
德國人的社交禮儀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面積35.69萬平方公里,人口7860萬。德語是公用語,英語只在旅館行得通。交談時盡量說德語,或攜同譯員同往。商人多半會說一些英語,但使用德語會令對方高興。
1.服飾禮儀
德國人的服飾,民族色彩並不明顯。他們不喜歡服裝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潔,穿西裝一定要系領帶。在赴宴或到劇院看文藝演出時,男士經常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並略施粉黛。在東部地區,已婚者都帶上金質戒指。另外有幾個地區在服飾方面卻很有特點。比如男的是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
2.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德國婦女的特點是樸素,這不光是體現在穿著打扮上,也體現在言談舉止上。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3.相見禮儀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動作要大方。稱呼對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關。如果對方身份高,須得他先伸手,在於之握手。對方多半為你穿、脫外套,不妨接受,再說聲「謝謝」(Danke)。有機會,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脫外套。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
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不宜訂約約會。營業時間,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時至下午5時,中間有1小時午餐時間,一些商店星期六開業,銀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數工、企業的夏季休時間。
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德國商人不願浪費時間,所以宜先熟悉問題,單刀直入。如果你就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帶鮮花去,鮮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禮物,但必須要單數,5朵或7朵可。送就送鮮花。據德國花卉進口批發商分會統計,該國花卉市場每年內銷總額達60億馬克,每人平均支出110馬克。而全世界花卉年消費總值約300億馬克,德國佔了20%多,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場。在五彩繽紛的萬花叢中,德國人尤其喜歡矢車菊,視它為國花。
4.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宴會上和用餐時,注重以右為上的傳統和女士優先的原則。德國人舉辦大型宴會時,一般是在兩周前發出請帖,並註明宴會的目的,時間和地點。一般宴會的請帖則是在8天至10天前發出。他們用餐講究餐具的質量和齊備。宴請賓客時,桌上擺滿酒杯盤子等。他們有個習俗,那就是吃魚的刀叉不能用來吃別的。
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烹調肉食的方法,有紅燒、煎、煮、清蒸,還有特製的湯等,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膩,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一天的主餐是午餐,而午餐的主食大抵為燉的或煮的肉類,其肉食品以羊肉、豬肉、雞、鴨為主,但是,他們大多數人是不愛吃魚,只有北部沿海地區少數居民才吃魚。他們還愛吃馬鈴薯、色拉等。德國人吃起馬鈴薯來簡直不厭其多。他們種出來的馬鈴薯,味道之佳,有口皆碑。德國人之所以拿馬鈴薯為主食,原因就在這里。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早餐簡單,喜歡咖啡、小麵包、黃油和果醬,或少許灌腸和火腿。午、晚餐稍豐盛,一般家庭都有備有各種和盤子和碟子、杯子和刀叉。
5.喜慶禮儀
贈送求愛樹是德國的一項獨特習俗。波恩小夥子如果看上一位姑娘,就會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一天,送姑娘一株小白樺樹,以表愛慕之情。德國的節日眾多,而且各具特色,如持續時間較長的狂歡節,每10年舉行一次的耶穌受難戲劇節。
6.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嚴肅認真,思考總是深刻敏銳。德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因此,一旦約定時間,遲到或過早抵達都被視為不懂禮貌。他們在談判時態度明朗,談生意時一般使用商業名片。德國不但貨物品質好,服務質量也屬上乘。
7.旅遊禮儀
德國人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不隨便停車,更不會闖紅燈。在列車上,大多有禁煙或可抽煙的標志。每年5月至10月是旅遊旺季,首都柏林,現政治中心波恩,歷史文化和經濟名城漢堡、萊比錫等以其優美的風光迎送五洲四海的賓朋。
德國人的忌諱:
德國人忌用茶色、紅色或深藍色;忌食核桃,尊重傳統和權威。與德國人打招呼時要帶上他們的頭銜,如某博士、某教授等,切不可稱呼他們的名字。一般情況下稱呼他們的姓。交談中不要議論打壘球、籃球或美國式的橄欖球,最好談德國的原野、個人的業余愛好和足球之類的體育項目。接電話時,首先要告訴對方你是誰。
禮儀精髓:
到德國家庭做客時,所帶鮮花應在門廳提前解開包裝,見到女主人就獻花,但送13和偶數之花適得其反。與德國人交談時手放在口袋裡很不禮貌。
德國是一個汽車大國,8000萬人口卻擁有5000多萬輛汽車。路上車流不息,卻少有交警,交通幾乎全由信號燈及路牌來指示。
德國交通有個重要特點:行人享有特別的照顧。當行人正在或將要穿越斑馬線的時候,車輛要停駛或低速行駛,等待行人過去;車輛要拐彎時,如果車輛和行人都是綠燈,一定要讓行人先過。駕駛員都會自覺禮讓斑馬線,他們認為行人在交通中處於劣勢,「車是可以修復的,而人是無法修復的」。德國行人也很守交通規則,即使交通信號燈壞了,紅燈一直亮著,德國人也會站在那裡等,絕不亂穿馬路。
在擁擠的車道上,如果想並線,只要先打燈,旁邊車道上的'車一般都會避讓而不是「較勁」。載重車都自覺在最右邊車道行駛,偶爾超車,也趕緊並回原車道。
德國人在高速路上很少並線,高速路上最左邊的車道是快行線,在這個車道里行駛必須快速,如果後面有更快的車,就必須讓道。
德國人社交禮儀-事先預約准時赴約
在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德國社會里,事先預約已成為十分重要的社交禮儀准則。不論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訪、約會、邀請吃飯、共同參加社交活動,還是正式的社會活動,必須事先預約時間,一般是電話或信函預約。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訪一位熟悉的德國同事,盡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絕不可貿然而至,而必須打電話約定一個會面的時間。任何不約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現代德國社會不僅被認為是不禮貌,而且還往往會吃閉門羹。接到邀請後,一般也要回電、回函致謝並確認。
與事事預約密不可分的是每個德國家庭、每個德國人都必備的記事日歷本,這已經成為德國社會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備忘錄。德國人已經養成了事事預約的程序化習慣,在這本小小記事本上,不僅記載著當天或近幾天的活動安排,而且預先記錄著本周甚至下幾周的大大小小的約會、工作計劃、社交活動等。
准時赴約是每個社會都重視的禮儀准則。准時並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許比預約的時間稍晚幾分鍾。但遲到或提前到達太多都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德國人人際交往之女士優先
在德國的交際禮儀中,有幾條專門為男士規定的與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項。基本原則是尊重女性,這首先表現在一系列「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上,比如:男士有義務幫女士穿、脫外衣;為女士開門並拉住門,請女士先行;下車時,男士也應主動為同行的女士開車門、並攙扶其下車;下樓梯時則由男士走在女士前邊,起保護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僅應幫助女士移動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場所見到女士提重物,男士應欣然相助;初次見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報姓名、主動握手,改變稱謂(由尊稱過渡到友稱),一般應由女士持主動權…
德國人見面習俗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間每天初次見面打招呼,除了問候、握手之外,有時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問候「你好」、「嗨」等即可。另外,還有兩種我們中國人不太習慣的方式:一、吻女賓的右手。這只是在比較正規隆重的場合(如高層次的招待會、大型宴會、音樂會)才可能見到的習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奧地利)地區更為普遍;二、擁抱並相互親吻臉頰。這只適用於親朋好友和關系相當親密的熟人之間,是德國人表達老朋友重逢時的喜悅心情的方式。在我國熟人或好朋友見面常親熱地拍拍肩頭、拉拉胳膊,這在德國很不習慣。因為只有長輩對晚輩才可以作拍肩摸頂的親昵動作。至於在公開場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緊緊挨靠在一起是應絕對避免的。
德國人人際交往禮貌用語
在德國人的日常社會交往中,「您好」、「勞駕」、「請問」、「謝謝」、「再見」禮貌用語是必不可少的習慣用語。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觸顧客的職員(如售貨員、招待員、銀行職員等),這類禮貌用語是總不離口,使用之嫻熟,令人驚嘆不已。禮貌用語雖不能說多多益善,但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應預防的問題並不是這類習慣語使用得過濫,而是過於吝嗇。禮貌用語不僅是文明禮貌的直接表現形式,而且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作用,因此常被人稱作人們社會交際活動中的潤滑劑。朋友熟人見面互致問候、彬彬有禮地相互打招呼,是最起碼的禮遇。
⑶ 德國風俗習慣
1、服飾禮儀
德國人在服飾方面不喜歡太過花哨,所有的衣服都非常的注重整潔,如果是穿西裝的話一定要系領帶。參加宴會或者是去劇院等正式場合的時候,男士多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在德國的東部地區,如果是已婚人士,出門在外多佩戴金質戒指。
2、相見禮儀
德國人在社交場合和他人會面的時候基本上行握手禮。如果是遇到熟人、朋友或者是家人的話,通常是行擁抱禮。和客人交流的時候,更喜歡稱呼對方的頭銜,但是大多數德國人不喜歡別人的恭維。如果你和對方剛認識的話除非他說可以直接稱呼其名字,否則不宜直呼其名。
3、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於任何事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在公開場合注重禮儀,講究風度。德國女性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樸素,不僅僅體現在衣服打扮上,同時在她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德國人交流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看見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因為德國人對自己的一些小動作很克制,認為這些動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是自身缺乏友善和教養的表現。
4、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用餐的時候多注意兩個禮節,分別是以右為上合女士優先。德國人在舉辦宴會的時候通常情況下都需要在兩個星期之前就要把請帖發出去了,宴請賓客時,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的酒杯盤子,在刀叉的使用上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吃魚的刀叉是不可以用來吃別的食物的。
5、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待工作非常的嚴謹,思考深刻敏銳,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所以只要是約定的時間的話就必須要及時到達,不管是遲到或者是太早到的話都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⑷ 德國人初次見面會有那些禮儀
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德國婦女的特點是素,這不光是體現在穿著打扮上,也體現在言談舉止上。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相見禮儀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求採納
⑸ 我想知道一些關於德國人請客和中國人請客的習俗,大家幫幫忙吖~~~~
德國人請客很大方的,而且走的時候還要送客人好多的東西,絕對一管到底,至於中國嘛,大家都是中國人,自己還不了解自己?呵呵
⑹ 德國拜訪禮儀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間每天初次見面打招呼,除了問候、握手之外,有時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問候「你好」、「嗨」等即可。另外,還有兩種我們中國人不太習慣的方式:一、吻女賓的右手。這只是在比較正規隆重的場合(如高層次的招待會、大型宴會、音樂會)才可能見到的習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奧地利)地區更為普遍;二、擁抱並相互親吻臉頰。這只適用於親朋好友和關系相當親密的熟人之間,是德國人表達老朋友重逢時的喜悅心情的方式。在我國熟人或好朋友見面常親熱地拍拍肩頭、拉拉胳膊,這在德國很不習慣。因為只有長輩對晚輩才可以作拍肩摸頂的親昵動作。至於在公開場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緊緊挨靠在一起是應絕對避免的。
德國人的商務習俗
德國商人的禮俗,宜穿著背心三件式西。往訪北部,戴帽子更佳。當地可快印英、德文對照名。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不宜訂約約會。營業時間,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時至下午5時,中間有1小時午餐時間,一些商店星期六開業,銀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數工、企業的夏季休時間。
交談時盡量說德語,或攜同譯員同往。商人多半會說一些英語,但使用德語會令對方高興,盡量以握手為禮。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動作要大方。稱呼對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如果對方身份高,須得他先伸手,在於之握手。對方多半為你穿、脫外套,不妨接受,再說聲「謝謝」(Danke)。有機會,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脫外套。
德國商人不願浪費時間,所以宜先熟悉問題,單刀直入。如果你就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帶鮮花去,鮮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禮物,但必須要單數,5朵或7朵可。送就送鮮花。在五彩繽紛的萬花叢中,德國人尤其喜歡矢車菊,視它為國花。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鸛是候鳥,喜歡在屋頂或高大的樹上築巢。當地人把白鸛築巢看成吉祥之兆。
按照德國送禮的習俗,若送劍、餐具,則對方會拿一個硬幣給你。以免所送的禮物傷害你們之間的友誼。送高質量的物品,即使禮物很小,對方也會喜歡。烈性威士忌比低度威士忌受歡迎。德國人對禮品的包裝紙很講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裝紙裝禮品,更不要使用絲帶作外包裝。此外,在德國,送上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禮貌的。
⑺ 誰有德國風情習俗的資料
就餐禮儀 盡管德國人的日常飲食不甚講究,以吃飽肚子、營養充足、簡便省時為原則,但一遇宴請(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規模較大的,還是私人交往性質的、非正式的、小范圍的),他們則表現出訓練有素的飲食文明和就餐規矩。這是因為德國家庭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進餐時的良好的舉止談吐,這是德國社會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人們都明白,餐桌旁的儀態風度是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文明修養的鏡子。西方的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與我國的有關習俗相去甚遠,但只要我們在尊重他人規矩和習慣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得輕松、自然、落落大方並注意細心觀察和模仿,就不會鬧得狼狽不堪或貽笑大方。如果我們同德國人一同進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記,這不僅僅是吃一頓飯,而主要是在從事社交活動,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內在氣質和修養的體現。因此應盡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規矩和禮儀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莊大方,體現出良好的文明修養和內在素質。 坐有坐相 德國人十分重視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坐在餐桌旁始終應保持上身筆直,除了席間小歇(如相互交談、抽煙——抽煙前必須徵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賓的同意!),身體不能死靠在椅背上。兩臂要盡量貼近身體,以免影響旁邊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吃東西時身體可以略略前傾,但頭部應盡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彎到盤子上面,應始終用叉子和湯匙將食物和湯送入口中(我們中國人在吃飯喝湯時習慣低頭湊近碗或盤子,這在講究的德國人眼裡看上去十分別扭)。 吃有吃相 在進餐過程中,吃相比坐相當然更加重要。刀叉是西餐中必不可少的餐具,學會正確使用刀叉是吃西餐的基本功。此外,還應懂得刀叉不同的擺放方式所傳達的信息:刀叉並排平行地放在盤上表示已經吃飽、停止進餐,刀叉相交放在盤中意味著你只是稍事休息、還將繼續用餐。餐刀只是用來切碎大塊的食物,絕對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適當的小塊(應以一口能吃下為宜,切忌叉起一大塊一口一口從叉上咬著吃),但也不能把整塊肉或魚等全部切成小塊然後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邊角、用刀切下,切一塊吃一塊。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個叉齒都送入口中。盤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滿,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後再續添;應盡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盤子里,這不僅不禮貌,而且還會使女主人難堪(她會以為你不喜歡她精心烹制的飯菜)。飲料也是如此,照德國人的習慣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飲料之後再續添,不是像我們所習慣的那樣,可以隨時往杯子里添加。另外德國人沒有「乾杯」的習慣,互相敬酒碰杯時,沒有必要一次喝光。 當嘴裡含著食物時請不要開口講話,即使有人向你提問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後再回答(向你發問的人也會耐心等待)。 德國人稱喝湯為「吃湯」,這不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的確存在根本性的區別:德國人從不把湯盤端起來「喝」,而是用湯匙一勺一勺舀起來送到嘴裡「吃」(與使用刀叉吃食物時無大差別)。德國人習慣勺尖先入口(手腕、湯匙和嘴基本構成90度角)。如果湯十分燙,不能用嘴去吹涼,而只能放慢速度讓它自然冷卻。進餐時——無論是喝湯還是吃東西——都不能發出怪溜聲和巴嗒嘴的聲音,還要盡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擊發出過大的聲響。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連續不斷地咳嗽或打噴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應用手絹捂住嘴,並必須表示歉意)。肆無忌憚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動身體等小動作都有傷大雅,甚至往往被視作粗俗和缺少教養的表現。 吃飯是社交 對於一次精心准備的宴會——不管是私人家宴,還是官方大型聚餐——來講,最重要的並不是「吃」和「喝」,而是通過大家共同進餐的形式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間「閑談」的作用倍顯突出。不僅在宴會開始之前要有一輪問候寒暄(主人致歡迎辭、祝酒辭,賓客致答謝辭、互致問候),而且整個宴會自始至終都應在談笑風生、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對主人來說,最難堪的場面絕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類小「事故」。而是面對一群一聲不吭、「埋頭」吃喝的「食客」。參加宴會絕不僅僅是為了「一飽口福」,而首先是一個聯絡感情、增進了解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展示一個人口才和風度修養的好機會。因此,充分利用這樣的好機會,積極參與席間「閑談」具有特殊的意義。但席間交談也應注意內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題裁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響食慾或引起氣氛緊張的內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絕地談論專業問題。以免冷落其他客人。不要忘記的還有,席間應不時地說幾句贊美飯菜可口,女主人烹調手藝高超的話,這不僅是對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謝,而且可使宴會始終保持在熱情融洽的氣氛之中。 社交禮儀 德國曾是一個充斥繁文縟節和陳規陋俗的國家,長期以來沿襲著相當嚴格、僵化的社交規矩和禮儀。最近二三十年來,同其它西方國家一樣,德國的社交禮儀和應酬規范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總的發展方向是趨於簡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現代社會生活風格的陳規陋俗,給禮儀准則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時代氣息和自由風格。社交應酬不再拘泥於形式。而更加註重內容:端莊大方、適度得體、禮貌文明以及真誠、灑脫、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內在氣質和修養的舉止風度受到了特別的重視。現代社會的禮儀准則顯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禮與內在文明修養的一致性。 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德國人仍然沿襲著一些傳統的交際禮儀和習慣,其中有的與我國的人際禮儀相去甚遠,因此也不能不作一介紹。 初次見面 初次見面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為第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往往會影響日後合作共事的成效。同其他國家一樣,德國人初次見面時也須互致問候、通報姓名、互相握手。但應該注意的是:一、目光要友好地注視對方,不能東張西望;二、握手時要有點份量,以示真摯;三、如果許多人互相介紹,要按性別(女士優先)、年齡(長者為先)和職位(位高者優先)的習慣順序一一握手、問候、介紹,防止同時伸手而出現交叉握手的情況;四、互相作介紹時不要加太多的頭銜,只介紹姓名,最多加一個主要頭銜(如教授、經理等);並要留心記別人的名字,以避免叫錯姓名的尷尬局面。 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間每天初次見面打招呼,除了問候、握手之外,有時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問候「你好」、「嗨」等即可。另外,還有兩種我們中國人不太習慣的方式:一、吻女賓的右手。這只是在比較正規隆重的場合(如高層次的招待會、大型宴會、音樂會)才可能見到的習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奧地利)地區更為普遍;二、擁抱並相互親吻臉頰。這只適用於親朋好友和關系相當親密的熟人之間,是德國人表達老朋友重逢時的喜悅心情的方式。在我國熟人或好朋友見面常親熱地拍拍肩頭、拉拉胳膊,這在德國很不習慣。因為只有長輩對晚輩才可以作拍肩摸頂的親昵動作。至於在公開場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緊緊挨靠在一起是應絕對避免的。 禮貌用語 在德國人的日常社會交往中,「您好」、「勞駕」、「請問」、「謝謝」、「再見」禮貌用語是必不可少的習慣用語。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觸顧客的職員(如售貨員、招待員、銀行職員等),這類禮貌用語是總不離口,使用之嫻熟,令人驚嘆不已。禮貌用語雖不能說多多益善,但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應預防的問題並不是這類習慣語使用得過濫,而是過於吝嗇。禮貌用語不僅是文明禮貌的直接表現形式,而且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作用,因此常被人稱作人們社會交際活動中的潤滑劑。朋友熟人見面互致問候、彬彬有禮地相互打招呼,是最起碼的禮遇。 女士優先 在德國的交際禮儀中,有幾條專門為男士規定的與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項。基本原則是尊重女性,這首先表現在一系列「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上,比如: 男士有義務幫女士穿、脫外衣;為女士開門並拉住門,請女士先行;下車時,男士也應主動為同行的女士開車門、並攙扶其下車;下樓梯時則由男士走在女士前邊,起保護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僅應幫助女士移動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場所見到女士提重物,男士應欣然相助;初次見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報姓名、主動握手,改變稱謂(由尊稱過渡到友稱),一般應由女士持主動權… 事先預約准時赴約 「 在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德國社會里,事先預約已成為十分重要的社交禮儀准則。不論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訪、約會、邀請吃飯、共同參加社交活動,還是正式的社會活動,必須事先預約時間,一般是電話或信函預約。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訪一位熟悉的德國同事,盡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絕不可貿然而至,而必須打電話約定一個會面的時間。任何不約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現代德國社會不僅被認為是不禮貌,而且還往往會吃閉門羹。接到邀請後,一般也要回電、回函致謝並確認。 與事事預約密不可分的是每個德國家庭、每個德國人都必備的記事日歷本,這已經成為德國社會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備忘錄。德國人已經養成了事事預約的程序化習慣,在這本小小記事本上,不僅記載著當天或近幾天的活動安排,而且預先記錄著本周甚至下幾周的大大小小的約會、工作計劃、社交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