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和美國有著很多淵源,為何現在兩國關系卻越走越遠
德國與美國淵源確實頗深。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美國大移民中,除了英國人之外,很大部分的人口,其實是德國人。那些人,是英軍的雇傭兵,在戰爭結束後,不願意回到當時不發達的德國,便攜家帶口到美國定居了。在二戰中,不少美軍在德軍俘虜里都能看見老熟人。
❷ 德國人19世紀為什麼大量移民美國
雖然德國面積不算大,僅僅35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可不少,足足有8200多萬。此外,德國在海外還擁有數千萬後裔,尤其是在美國,下面來說說德國人19世紀為什麼大量移民美國。
美國德裔人口高達5000多萬,佔美國總人口的17%以上,是美國最大的族群。德國人在美國人口數量之所以那麼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上,德國人曾瘋狂向美國移民,尤其是在19世紀中期,德國人甚至整村整村的向美國遷移。那麼不禁有人要問:德國是歐洲比較發達的國家,美國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難道黃金遍地?為什麼德國人那麼熱衷於向美國移民?
德國之所以熱衷於向美國移民,和當時歐洲和德國的大環境有關。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統一前,德國始終處於分裂狀態,一盤散沙,動盪不安。不僅和外部的其他歐洲國家征戰不休,各邦國之間同樣打的不可開交,德國人飽受戰爭之苦,生活非常艱難,人們都渴望安定富裕的生活,他們有移民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時,19世紀初由於工業革命的普及,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德國人口數量劇增,而德國國家面積狹小,有限的土地根本無法養活日益增長的龐大德國人口,也無法消化過剩的富餘勞動力,所以德國人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尋找出路。這是促成德國人向外遷徙的主要動力。
而當時的美洲尤其是美國無疑是德國人最佳的移民目的地。當時的美國地廣人稀,嚴重缺乏勞動力,而美國的移民政策和宗教政策比較寬容,而美國人又對這些移民非常歡迎,所以德國人才成群結隊的漂洋過海前往美國。事實上,早在17世紀的荷蘭時代,德國人就混雜在荷蘭人中前往美國,哈德遜河邊的紐堡(屬紐約州)就是德國移民建立的。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建立北美殖民地後,困行英國人以墊付船費等方式吸引熱切需要土地的德國農民前往北美殖民地,所以北美殖民地的德國人數量劇增。勤勞的德國人在美國建立了眾多的農場,很多人都成了農場主。
18世紀中期,隨著美國人不斷向西部推進,美國的土地驟增,美國到處都是未開墾的土地,而美國人則鼓勵移民們向西拓展。當時德國人已經在美國站穩了腳跟,熱衷於向西部拓展,而當時歐洲又爆發了革命,富裕生活的誘惑以及德國動盪的局勢以及宗教、革命等迫害使得德國人如潮水般湧向美國,德國人成批成批的前往美國,很多地方甚至整村整村帆橋的搬遷。在19世紀,有500多萬德國人移居美國,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帶著淘金夢的德國人為了獲得廉價的土地,成群結隊的向美國中西部大平原推進。他們勤勞能幹,又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所以美國中西部很快就成為了德國農民的天下,美國中西部到處態尺猛都是德國人的農場,德國人遍布美國各地,美國中西部的一些州德裔比例甚至超過了40%。如今,德裔已經發展為美國最大的族群,五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德國人後裔。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德裔。二戰中,帶領美軍打贏德國的艾森豪威爾、尼米茲、克魯格等美軍將領也是德裔。
❸ 二戰後兩萬多德國姑娘被娶回美國,為何極少有日本姑娘有這個待遇呢
戰爭是一部復雜的歷史,女人也是一種復雜的動物。簡而言之,戰爭年代有的時候不完全是民族大義,人生在世界上,首先要講究的是怎麼生存下去,尤其是戰爭年代無依無靠的女人們,她們除了被侮辱,被欺負,當然也有少數被善待的,比如,二戰之後很多美國大兵娶了很多德國姑娘回國,這里的娶回家的意思是正兒八經八抬大轎抬進門的那種娶回家,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何德國姑娘願意嫁給打敗他們國家的美國大兵,那是因為你沒有置身於其中,當你置身那個被彈葯破壞的成了一片廢墟的德國,估計你也願意去另外一個富饒的國家,至於仇恨?國籍?不存在的,好好活下去才最重要,當然,這是西方人的觀點,東方則不同。
這種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大大弱化了,很多美國人現在和亞洲人結成家庭的也越來越多,這說明大家都在文明上向前走了一大步,但是殘酷的歷史不能忘記,日本那些孤兒們痛苦的童年,缺失父愛的人生,永遠無法改變了。
❹ 如何評價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德國為什麼心甘情願的受美國鉗制
當我們回顧戰後德國的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國家與美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復雜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國有望佔領全歐洲時,美國人出手了。為了維護美國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對德日正式宣戰,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
戰後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輸血援助,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冷戰對峙中,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被美國當作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夾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可謂是提心吊膽。
按理說,在這種美蘇兩強爭霸的背景下,德國由於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庇護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威脅大大減輕,德國卻越來越依賴美國,甚至不願擺脫美國的鉗制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從被動接受保護到主動尋求庇護,難道德國這個受虐者在長期受虐過程中對美國這個施虐者產生了依戀?
這種心理分析顯然不適合用在現實政治中。德國不願擺脫美國的控制,這背後又有哪些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對這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壓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國乃至歐洲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按理說,身邊的這頭北極熊倒下了,對德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天天擔驚受怕了――如果你要這么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蘇冷戰對峙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著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無法與美國公平較量,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至少,在面對德國時,俄羅斯依然有強大的底氣與實力。一旦德國敢在自己背後搞點小動作,俄羅斯的鐵甲洪流完全可以跨過東歐大平原直撲德國。更何況,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工業與核武器研製的主體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這個大殺招,德國瞬間可以被秒成渣。
德國眼看著蘇聯已經內外交困、經濟崩潰、人心浮動,到了絕症晚期,剛想緩一口氣,一眨眼的工夫,俄羅斯卻強勢拔地而起,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讓德國剛剛鬆懈下來的神經又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戰後德國經濟體系基本崩潰。外力方面,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輸血援助,德國經濟才得以滿血復活,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內力方面,德國自身也憑借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選擇了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德國開始逐步領導歐盟內部事務,成為了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德國歷經波折,重新回到了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國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憑借自己的這點體量,要想與俄羅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樹,不堪一擊。
有人要問了,既然德國單獨抗不過俄羅斯,不是還有歐盟這個共同體協助打援么?
事實上,即便加上歐盟,也不足以抵禦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系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總而言之,歐盟的鬆散以及德國作為弱勢領袖的處境,也決定了德國本身並不足以將歐洲高度整合,以抵禦俄羅斯施加的壓力。
這種體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既然組團群毆都干不過北極熊,那還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以防備德國乃至歐洲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其領導力相對低下,凝聚力不夠,只能依託美國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雖然依託美國的輸血援助和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德國的實力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可以說是十分薄弱。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自然無法服眾,不足以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
怎麼辦?這就需要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出馬了。
美國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對戰後歐洲秩序重建起著主導性作用。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經歷了多方重組變遷,但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影響力,依然牢牢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走向,其影響力已施加到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於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歐盟雖然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歐洲各國涌現了民粹主義風潮,並且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表現在經貿領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內部可謂是矛盾重重。憑借著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其難度堪比登天!
這個時候,德國只能繼續投靠美國。雖然美國並不真想歐洲統一,但他作為太上皇,對歐洲的全盤統馭,卻在客觀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也為德國鋪好了道路。沒了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歐洲凝聚力必將大為鬆懈,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根本無從談起。
再次,德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原來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升級和金本位復辟失敗,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導權轉移到了美國手中。毫無疑問,美國作為戰後的超級強國,主導著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並制訂了全球貿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這兩條: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是市場經濟打敗計劃經濟的精髓。
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化的領頭羊,以他為首,對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德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也從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處。
在此過程中,德國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做大蛋糕,自己從中分蛋糕的獲利模式,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通過貿易往來中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來的重壓下,德國如果貿然擺脫美國,憑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這份全球化好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范圍也會大幅縮窄。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領袖,最大的資本就在於歐洲內部相對強大且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一旦這種優勢地位喪失,德國極有可能失去各國的認同,從巔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國群毆的地步(誰讓你之前當歐盟老大時給各國攤派難民和費用,搞得各國很不爽呢)。
這種情況下,德國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指望著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自己也跟著吃肉喝湯,維持自己的歐盟老大地位。
❺ 娶了一位外國妻子是什麼樣的體驗
一、被街坊四鄰羨慕,包括哥們或者兄弟照樣會認為有本事以及有能耐,畢竟找外國老婆不是哪個男人想找,哪個男人就能如願以償找到。
沒有見過外國女人的單身男人不在少數,充其量是在電視里見過,因此會落得望洋興嘆般可望不可及,大部分男人沒有跟外國女人戀愛的機會,至於把外國女人娶回家當老婆,已經成為奢望,有些男人想都不敢想,說出去會被聽到的人笑話,或許是周邊外國女人過於少的緣故,願意遠嫁的外國女人少之又少,通常會選擇嫁給本國男人。
二、將會經常吃西餐,即便是在國內,不同的身份,飲食習慣也會有差異,在約會期間,男人就需要請外國女人去西餐廳,當然開銷可想而知,如若沒有財力的男人最好選擇望而卻步,男人有多大的鍋就需要衡量下多少米。
待到結過婚,情形會好點,然而男人需要迎合外國老婆的胃口,畢竟一家人不可能做兩頓飯,不僅男人需要跟著吃外國老婆下廚房做西餐,而且男人的親朋好友照樣可以時常大飽口福,或許男人在最初會吃不慣,待到男人習慣之後,將會形成自然的飲食習慣,然而些許男人即便跟外國老婆結婚再長時間也吃不慣,經常會為吃什麼飯的問題引發爭執。
三、外語的綜合能力往往會得到日新月異以及今非昔比的大提升,特別是口語方面,畢竟家庭氛圍塑造出語言環境,增加了出國的機會,最起碼需要跟妻子一年到頭會回一次娘家或者數次娘家,既開拓了視野又拓展了閱歷。
娶外國老婆有學習外語的先天條件,並且共同孕育的子女,將會從小具備雙語的能力,在學習語言方面相對來說,有更高的起點,況且外國老婆照樣會進行語言學習,外國老婆會入鄉隨俗,男方家在哪裡,外國老婆就會跟著男人在哪裡生活,學習語言相對男人更加便利,即便聽街坊四鄰聊天也形同於在練習聽力,長此以往,無論簡單的語言還是復雜的語言都會駕輕就熟。